首页 百科知识 孔德对实证主义方法的贡献

孔德对实证主义方法的贡献

时间:2022-05-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将实证主义作为认识论的方法论基础,可以说,《实证哲学教程》的出版第一次从哲学高度确立了实证主义在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对所谓思想发展阶段的划分可以看作是对实证主义哲学的定位,总体而论,孔德认为自然科学的产生和进步为实证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重要基础,而自然科学又是整个人类知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孔德的实证主义

西方学术界通常将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95)标定为实证主义思潮的开创者。作为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孔德终其一生都将精力主要集中在实证哲学体系的创立上,对实证主义的热忱和倾心可谓是矢志不渝,正是通过一系列著作,孔德阐发了他的实证主义主张。孔德于1830年至1842年在巴黎陆续推出的六卷本巨著《实证哲学教程》标志着实证主义的诞生,《实证哲学教程》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实证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著作。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将实证主义作为认识论的方法论基础,可以说,《实证哲学教程》的出版第一次从哲学高度确立了实证主义在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在之后的《论实证哲学的精神》(1844)、《实证哲学概观》(1848)、《实证主义手册》(1851)、《实证主义问答》(1852)及四卷本的《实证政治体系》(1851—1854)等著作中全面地论述了他的实证主义理论。他试图建立一个囊括科学、哲学、政治、社会、道德以及宗教在内的无所不包的庞大体系,力图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综合成一个建立在实证理论基础上的统一整体。

孔德的“实证”范畴在当时有其特定的含义,即实证是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是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是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是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是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从孔德关于“实证”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孔德的实证主义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的传统,拒绝假定自然的发展有任何最终目的,放弃揭示事物的原因或本质的企图;二是孔德竭力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带进对社会的研究中,希冀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为标杆,通过观察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去建立事物之间的科学联系法则。也就是说,在实证主义看来,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的形而上学体系所追求目标是毫无任何价值可言的,纯属欺人之谈;形而上学的研究对于科学知识的发展既是徒劳无益的,也是无法得到有效证明的,因此必须摒弃形而上学试图对事物的抽象本质所做出终极的、绝对的解释。真正的科学研究应该以实证自然科学作为坚实的基础,研究的对象应该是通过实验和观察所得的事实。总而言之,实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以建立在实证理论基础的知识去替代思辨的形而上学体系。

为了论证实证主义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性质及意义,孔德对人类知识的发展阶段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对所谓思想发展阶段的划分可以看作是对实证主义哲学的定位,总体而论,孔德认为自然科学的产生和进步为实证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重要基础,而自然科学又是整个人类知识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孔德看来,人类的思想发展很明显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科学阶段。神学阶段是人类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是由神学阶段向实证阶段的过渡阶段,实证阶段是人类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可以认为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或途径。

孔德具体指出,神学阶段是人类的童年时代。在神学阶段,人类企图追求事物发展的终极根源,掌握万物存在的最后原因,幻想通过对事物内在本性的探索去获取绝对的知识,但这种目标在现实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有鉴于此,在宗教思想主宰和统治一切的神学阶段,人们只得借助于神这种超自然的力量来寻求解释,人们用神人同性同行的观点去看待和审视周遭的一切事物,把所有的现象均视为超自然的表现。形而上学阶段是人类的少年时代,在一定意义上说,形而上学阶段是神学阶段的延展和变种。在形而上学阶段,人们摒弃了将所有事物的根源都归结为超自然神学的解释,开始用超经验的形而上学概念来解释一切,也就是说,抽象的实体和力量取代了具有人格意义的神。在形而上学的体系中,抽象的实体和力量被认为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在事物中所观察的必然原因。人们相信只要对抽象的实体有所认识,就可以获取关于所有事物本相的绝对知识,并且认为所谓的绝对知识就是这些抽象的概念。不论是在神学阶段还是在形而上学阶段,人们都断言通过神学解释或借助于抽象概念完全有可能去解释事物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去获取关于事物本质的绝对知识。在孔德看来,人类知识发展的神学阶段和形而上学阶段都是人类不成熟的幻想,但神学阶段和形而上学阶段对于人类的知识发展而言也并非全然没有意义。这是因为对神学阶段和形而上学的思想的批判与诘难在某种程度上就孕育着实证阶段信念的产生,换言之,神学阶段和形而上学阶段的寿终正寝意味着实证阶段的破茧而出。

孔德认为,企图发现事物内在本质的探索是徒劳无益的。他认为我们放弃那些终日想要获取绝对知识的幻想,不再希冀去寻求各种事物的终极原因,不再思索各种现象的目的和起源,只有用实证科学取代形而上学,只有在现象世界的范围内通过实证性的经验观察才能去发现存在于现象之间的种种关系。而只有实证阶段才是思维发展的科学阶段,以及这种强调对事物观察和推理的实证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孔德指出,牛顿、伽利略、傅立叶以及居维叶等自然科学家所遵循的科学方法是人类知识发展的典范,他们的探索和调查精神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也可以被运用在社会科学领域,这也就是说,科学方法是一切领域要遵循的方法。科学方法的唯一目的就要是发现自然规律或存在于事实之间的恒定关系,而这样的目标只有在实证阶段通过观察和实验才能得以实现,只有通过这样的路径所获取到的知识才是实证的知识,而只有为实证科学所证实的知识才能成功地被运用于人类实践的各个领域,凡是没有把握这种知识的地方,必须进行一个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仿效自然科学的方法来取得这种实证的知识。在孔德看来,实证阶段所关怀的不是“为什么”,而是“怎么样”,虽然实证科学不像形而上学那样可以解答“为什么”,但实证科学却能更适应于实践的目的。

作为孔德实证主义哲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孔德在他的科学等级体系的划分中明确阐述了他的科学分类观念和科学方法主张。他之所以要对科学体系进行分类,就是要旗帜鲜明地用基于实证主义原则之上的科学统一体系来取代思辨的形而上学体系。孔德认为,整个宇宙是由五类现象组成的统一整体,这五类现象分别是天体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和社会现象。与五种现象相对应,他依次划分出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社会学五种科学门类,每一门学科都将宇宙世界的不同方面作为自己的特殊研究对象,各个学科基于不同的研究对象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但这些迥异的研究方法又都集结于实证科学的旗帜之下。孔德认为,实证科学家的任务就是要在承认各门学科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将它们统一于实证的科学中。就五门学科的关系而言,它们之间并不是各自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在相互联系中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当然,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平行的,而是表现出清晰的先后顺序和高低位置,那么孔德在他所建构的科学等级体系中划分先后顺序和高低位置的依据是什么呢?孔德指出,科学的抽象性、一般性和单纯性是划分科学分类的基本准则,换言之,最抽象、最一般和最单纯的科学排列在前,其次是较抽象、较一般和较单纯的科学,最后是具体、特殊和复杂的学科。由此,五门学科基本上呈现出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由单纯到复杂的逻辑序列。

总体上看,孔德所开创的实证主义无疑引发了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性转变,哲学的基础和开端不再是形而上学体系,而是彼时诞生的自然科学;哲学的研究任务不再是对事物本质的探索,而是在现象世界的范围内寻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哲学方法不再是思辨性的分析,而是通过经验性的观察去获取科学性的知识。但是,我们也必须指出,孔德的实证主义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孔德虽然一再打出反形而上学的旗帜,但他建立起来的实证体系本身就带有很多思辨的色彩;其次,孔德关于人类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只是对人类知识的发展历程做出的现象主义的描绘,既没有正确揭示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缺乏相应的事实依据。尽管孔德本人也注意到了三阶段论的缺陷,但深谙人类思想发展事实的孔德并没有放弃不符合事实的三阶段论,而是选择了用事实为其理论进行竭力讴歌和正名;最后,孔德将哲学和科学的研究范围框定在现象范围内,把一切事物的客观规律归结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复归到休谟和康德的现象主义老路上去了。尽管孔德的实证主义存在很多弊端,但瑕不掩瑜,我们并不能因为其中某些不足就贬斥孔德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以及实证哲学泽被后世思想界的莫大意义。[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