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的十大贡献

孔子的十大贡献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使《易》这部筮占之书成为大道之源,成为中国哲学之源。孔子开修史之先河,是为我国史学奠基的第一人。孔子办学是政治家办学。更为可贵的是,孔子办学主张“有教无类”,实行全民教育。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道败德失的春秋末期。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道德先师。孔子一向重视体育锻炼。为了强健身体,孔子不但重视体育,而且注重营养卫生。尽管孔子的政治生涯比较短暂,但是政绩卓著。

孔子的“十大贡献”

第一,文化上的贡献

我国公元前841年前没有文字史料,是孔子编修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把上古文化和文明传承下来的。在孔子时代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线。孔子是中华上古文化的传承人以及5000年中华文化的奠基人。

第二,观念上的贡献

历史上夏代尊“天命”,商代信“鬼神”,到了西周周公开始“制礼作乐”,“明德慎罚”,转向注重“礼乐文明”。这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一大飞跃。孔子不言所谓有意志有灵验的“天命”和“鬼神”,而对西周的礼乐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孔子是引导中国从“有神论”向“无神论”观念转变的第一人。

第三,文学上的贡献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据《史记》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经过孔子整理删定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诗经》版本,又叫《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创新篇章的第一人。

第四,哲学上的贡献

《易》原本是一部筮(shì)占之书。孔子使《易》这部筮占之书成为大道之源,成为中国哲学之源。孔子作的《易传》由《易》的“筮占”功能转变到《易》的“德义”层面上来,其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观念已成为人类“求变向上”的思想基础和中国哲学的宝贵财富。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转向哲学,引发易学革命的第一人。

第五,史学上的贡献

孔子编撰的《春秋》是记载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鲁国历史的第一部史书。这部《春秋》仅仅一万余字却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可谓言简意丰。《春秋》为我国两千多年史学的发展创立和奠定了基础,应该说中国史学之父不是司马迁而是孔子。孔子开修史之先河,是为我国史学奠基的第一人。

第六,教育上的贡献

在历史上,孔子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人学校,在设坛办学、教书育人方面遐迩闻名。

孔子办学是政治家办学。他所选编设置的六种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为培养多方面人才服务的。孔子注重“文、行、忠、信”的教育,把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学,取得了新的成就。

更为可贵的是,孔子办学主张“有教无类”,实行全民教育。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孔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

第七,德育上的贡献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道败德失的春秋末期。他不但告诉人们学做人、学文化、学技艺等方面的知识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方法,而且提出了以“中华十大传统美德”(简称“中华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为内容的伦理道德观念。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道德先师。

第八,体育上的贡献

孔子一向重视体育锻炼。“射”和“御”是孔子开设的六门课程中的两门必修课。“射”是射箭,“御”是驾车。作为先生的孔子很重视射箭,他本人的技艺也很高。为了强健身体,孔子不但重视体育,而且注重营养卫生。同体育锻炼相统一,孔子注重养生之道,为后世逐渐形成的养生学铺设了道路。

第九,美育上的贡献

所谓美育,就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和审美兴趣的教育。孔子是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一起纳入教育内容的第一位先师。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中我们看到,孔子的诗教、乐教除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从政本领之外,还有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和审美情趣之意。

第十,政治上的贡献

尽管孔子的政治生涯比较短暂,但是政绩卓著。孔子倡导道德政治。孔子始终把人际的友善、家庭的和美、邻里的和睦、社会的和谐、人民的福祉、国家的太平摆在重要位置。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政治主张。

孔子所说的德治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法治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孔子在教化世人、稳定社会、安邦治国方面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时空跨越两千多年,回过头去再看孔子,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孔子高瞻远瞩,他提出的“仁政德治”主张,他提出的“小康”和“大同”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政治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孔子辞典》(傅佩荣集研究儒家三十多年的心得,为孔子编辞典,使孔子思想回复原貌,让我们了解一个更真实的孔子。)

孔子+孙子+墨子+韩非子+鬼谷子=老子

现在,国学一词再次热络。随着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文明再度复兴已成为大势所趋,国学由此而热络,也是势之必然。不过,我们必须警惕一种倾向,就是把国学同儒学划等号,片面的把复兴国学狭义为复兴儒学,再来一次河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不那么美妙了。

与推崇儒学相比,青衫老祖更推崇老子之学。老子之学是哲学,是万学之学,复兴国学,不可不更多的研读学习老子之学。甚至可以说,孔子之学、孙子之学、韩非子之学、墨子之学以及鬼谷子之学加在一起,才可以等于老子之学。

孔子之学是什么学问?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礼学,也就是秩序之学。围绕建立一个稳定秩序,将德、政、礼、诗、书等融汇到一起。而构建这个秩序的核心价值,则是孔子以一贯之的“忠恕而已”。孔子办教育,并不仅仅是教人识几个子,而是为了建立其追求的“秩序”培养储备一批明德止善的“中庸”式的人才。

孙子之学是兵学,也就是战争的学问。一方面,孙子是“慎战”甚至“反战”的,另一方面,孙子又是教战的,传播战争学问的。他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也看到了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因此,世称武圣。

墨子之学是工匠之学,或者叫科技之学,走的是科技强国、实业强国的路子。可惜被视为机巧之学而被罢黜。韩非子之学无疑是法学。韩非子讲求刑德二柄,严刑峻法以成德治,当为法治的鼻祖。鬼谷子之学被称纵横家学,用现在的话就叫外交学。讲求纵横捭阖,或抵或塞,一部无字天书加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四个弟子,巍巍然一代宗师,光耀千古。

举凡上述五大家,既自称一派一脉,又都无法脱离一个共同的归属,那就是“道”。孔子和韩非子眼中的政治的最高境界都是无为而治;孙子则把“道”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第一要素;墨子讲兼爱非攻,也取无为之意,鬼谷子本身就是一个修道的隐士。所以,上述五家的所有思想都可以被老子的一句话概括掉: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国学是讲五行的,所谓金木水火土。孔子之学讲秩序,主静,其性属土,其德属“礼”;孙子之学讲杀伐,其性属金,其德属“义”;韩非子之学讲法治,其性属“火”,其德属“信”;墨子之学讲器造,其性属“木”,其德属“仁”;鬼谷子之学讲纵横,其性属“水”,其德属“智”。五家之学,五种属性与五类德行各居其一,宁可或缺乎?

回顾中国历史,独尊儒术时代并不是中国历史最好的时代。大秦一扫六合非靠孔;汉唐盛世也并非独尊儒术的功劳,而恰恰是“宗老”的结果。独尊儒术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只重礼法,而忽视了法制;只重文而忽视了武;对内科技不彰,难以突破农耕文明;对外智慧不用,只会和亲馈赠。现在,中国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调整、大纵横的群雄争霸时代,如果把复兴国学片面的视为复兴儒学,再来一个独尊儒术,其弊之重,难以言喻。

复兴中国国学,必须从博大精深入手,综合诸子百家的优点,继承其中的精华,集中化文明复兴中国国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国学是中国之学,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品性所系,必须大力弘扬其中所蕴藏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但是,也决不能以为可以用国学取代科学社会主义,而应当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甚至还要把当今世界的其他文明成果吸收进来,海纳百川,锤炼交融,真正形成既有时代特色,又有民族灵魂的中华新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