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灸法的种类

灸法的种类

时间:2022-04-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灸法可分为艾灸法和非艾灸法两大类。艾灸法包括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是主要的灸疗方法。要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体质选择大小不同的艾炷和壮数。隔姜灸是将鲜姜切成约0 3厘米厚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的部位,上面再放艾炷灸之。此法多用于灸治急性病。此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针灸并用方法,值得推广。

灸法可分为艾灸法和非艾灸法两大类。艾灸法包括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是主要的灸疗方法。

1.艾炷灸 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而防治疾病的方法。常用的艾炷小如麦粒,中如莲子,大如半截橄榄(图3-4)。每燃烧完一个艾炷,称之为一壮。要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体质选择大小不同的艾炷和壮数。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图3-4 艾炷灸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图3-5)。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直至烧灭,使灸处皮肤烫伤,致使溃烂化脓成为灸疮,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本法痛苦较大,临床上除用于治疗慢性顽疾外已很少使用。

图3-5 直接灸

图3-6 间接灸

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然后将小艾炷,放在腧穴上点燃施灸,感到微有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换炷再灸,一般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2)间接灸:是在穴位和皮肤之间间隔某些物品施灸的方法,故又称隔物灸(图3-6)。

隔姜灸是将鲜姜切成约0 3厘米厚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的部位,上面再放艾炷灸之。当艾炷燃尽,再换炷施灸。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疱为度。此法具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病证。

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 3厘米的薄片,操作同隔姜灸。此法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多用于痈疽、肿毒等。

隔盐灸用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放一薄姜片以防盐粒遇火爆炸,上置大艾炷施灸。此法具有回阳、救逆、回脱之力。多用于治疗急性吐泻、腹痛、虚脱。

附子饼灸是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硬币大小的饼,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施术部位,上面再放艾炷施灸。此法具有温补肾阳等作用。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病证。

2.艾条灸 即将艾绒制作成艾条进行施灸(图3-7)。艾条是用绵纸或桑皮纸将艾绒裹起来做成圆桶状,不掺药粉的叫清艾条,掺入某些中药药粉的称药艾条。另外尚有利用其他材料制成的无烟或微烟艾条。艾条灸法常用以下3种:

图3-7 艾条灸

(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分钟左右,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本法有温经散寒作用,适用于风寒痹痛。

(2)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有一定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本法适用于面积较大的风湿痛、软组织老损、皮肤病等。

(3)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此法多用于灸治急性病。

3.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图3-8)。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起出。此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针灸并用方法,值得推广。

图3-8 温针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