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放鹤亭记(苏轼)

放鹤亭记(苏轼)

时间:2022-04-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2〕。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1〕放鹤亭;在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文章记叙了隐居在云龙山的张天骥修建放鹤亭和放鹤怡情的事情以及作者与张天骥在亭中共饮的欢乐之情。文章的主体是作者与云龙山草堂主人张天骥的一番问答及讨论。从而点明了好鹤与纵酒这两种嗜好,君主可能因之而乱政亡国,隐士却可以因此怡情全真的主旨。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2〕。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3〕。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4〕,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5〕,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6〕:“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7〕,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8〕,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9〕。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10〕,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11〕。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注释】

〔1〕放鹤亭;在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张天骥建。张天骥也就是文中的云龙山人。

〔2〕熙宁十年:即公元1077年。熙宁,宋神宗年号。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3〕扉:门扇。

〔4〕陂:水田。

〔5〕傃(sù):向,向着,沿着。

〔6〕挹(yì):滔,汲取。这里指酌酒。

〔7〕南面之君:指帝王。

〔8〕九皋:深远的水泽淤地。二句引自《诗经·小雅·鹤鸣》。

〔9〕卫懿公:好鹤,以鹤乘大夫的车子。狄人侵卫,国人不肯应征,说:应当派鹤去打仗。因此国灭身亡。

〔10〕抑:《诗·大雅》中的一篇。

〔11〕刘伶、阮籍:皆属西晋“竹林七贤”,好饮酒,实借酒以免卷入官场是非,故说“全其真”。

美文共赏

本文是苏轼谪贬徐州的第二年所作。文章记叙了隐居在云龙山的张天骥修建放鹤亭和放鹤怡情的事情以及作者与张天骥在亭中共饮的欢乐之情。文章的主体是作者与云龙山草堂主人张天骥的一番问答及讨论。特别重要的是作者在文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鹤本是清远闲放之物,但卫懿公却因好鹤而亡国;酒本是荒惑败乱之物,因此“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来劝诫人们不要为酒所迷,但刘伶、阮籍却因酒而出名。云龙山草堂主人解释,隐居山林的人酒色都不能惑乱,何况鹤呢?从而点明了好鹤与纵酒这两种嗜好,君主可能因之而乱政亡国,隐士却可以因此怡情全真的主旨。

文章写景与叙事相结合,寓议论于对话之中,引用典故能切中当今;用活泼的对答歌咏方式抒情达意,气势纵横,自然清畅,完全是作者性情的流露。歌颂隐逸者的乐趣,寄寓自己政治失意时向往清远闲放的情怀。

本篇名句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