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喜雨亭记(苏轼)

喜雨亭记(苏轼)

时间:2022-04-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丁卯大雨,三日乃止。恰逢喜降春雨,于是给新建的亭子命名为“喜雨亭”。苏轼像用散文的形式写作喜雨,在文学史上并不多见。因此,苏轼的这篇散文《喜雨亭记》就显得十分突出。正因如此,苏轼为新落成的亭子命名“喜雨”才是顺理成章,具有意义。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1〕。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予至扶风之明年〔2〕,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3〕,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4〕,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5〕,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6〕;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7〕,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8〕,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释】

〔1〕周公得禾:所得为一株特异的禾,因作《嘉禾》,已佚。汉武得鼎:公元前117年,汾水发现宝鼎,次年改年号为元鼎。叔孙胜敌:春秋的鲁大夫叔孙得臣击败狄军,获其首领侨如,因名其子为侨如。

〔2〕扶风:汉代郡名,此指凤翔府,今陕西宝鸡市东,苏轼时任凤翔判官。

〔3〕忭:喜乐。

〔4〕荐饥:连年饥荒。

〔5〕优游:叠韵联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

〔6〕襦:短衣。

〔7〕造物:造物主。

〔8〕冥冥:渺茫。

美文共赏

苏轼到凤翔府供职后的第二年,当地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旱情显现。恰逢喜降春雨,于是给新建的亭子命名为“喜雨亭”。本文即记述此事,表达人们久旱逢雨的喜悦,反映了作者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

苏轼像

用散文的形式写作喜雨,在文学史上并不多见。因此,苏轼的这篇散文《喜雨亭记》就显得十分突出。而最为可贵的是这篇散文自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许多令人品味的地方。

文章用了“喜”字,来说明人对于雨的感受和评论。全文紧扣“喜雨亭”来展开描述,分写、合写、倒写、顺写、对比写,或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渲染为雨而喜的喜气洋洋的气氛。“官吏相与庆于庭……农夫相与忭于野……病者以愈……”这是一幅万民同乐、官民同欢的喜庆图,我们仿佛也身临其境,同苏轼一起融入了喜雨的场景中。正因如此,苏轼为新落成的亭子命名“喜雨”才是顺理成章,具有意义。

文中援引了历史上的三件事作铺垫,说明古人有了喜事,常常用这件喜事来命名,以纪念喜事,这三件事都与国家的政治有关系,并多少含有天人的关系。有了这一铺垫,再说亭、事和雨就顺理成章。

文章思路开阔,句法灵活,寓议论于风趣的谈话之中,用轻松活泼的笔调抒发了作者的感受,以吟咏的形式收尾,更加摇曳多姿。文中排比句式和押韵的使用,给人以神气充足、优雅俊美之感。

本篇名句

“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如果天上落珍珠,寒来不能缝衣服;如果天上落玉石,饿了不能当粮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