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轼:苏轼:苏轼:苏轼:苏轼:苏轼:苏轼:苏轼:苏轼

苏轼:苏轼:苏轼:苏轼:苏轼:苏轼:苏轼:苏轼:苏轼

时间:2022-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苏轼虽然已经看破名利权势,也无权签署公事,但并没有放弃儒家的济世精神_旧年过去,已是绍圣二年正月,一天苏轼禅修下座,正在家中翻阅唐人诗卷,忽然门外一阵喧哗,原来是程乡县令侯晋叔来访,一来恭贺新岁,二为新任广州提刑程正辅传话通问。此时的苏轼,虽然已经看破名利权势,也无权签署公事,但并没有放弃儒家的济世精神,相反地,他进一步结合了佛道乐善好施、普度众生的愿心,竭尽全力关怀着惠州人民。

苏轼虽然已经看破名利权势,也无权签署公事,但并没有放弃儒家的济世精神_

旧年过去,已是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正月,一天苏轼禅修下座,正在家中翻阅唐人诗卷,忽然门外一阵喧哗,原来是程乡县令侯晋叔来访,一来恭贺新岁,二为新任广州提刑程正辅传话通问。

程正辅是苏轼的表兄兼姐夫,本是“亲上加亲”的至戚,不料姐姐八娘嫁到程家不到一年,便因侍奉公婆不合意,竟至抑郁而亡。苏洵痛失爱女,愤而与正辅父子绝交,并作《苏氏族谱亭记》,告诫子孙不认这门亲戚。因此,自苏轼十八岁以后,两家几十年没有来往。现在章惇、蔡卞心怀叵测,想利用这一段先世的宿怨进一步加害苏轼,特遣程正辅巡按广州,让他们挟仇以对。但是事态并没有像他们所预料的那样发展,今天程正辅派侯晋叔先来通问,正是重修旧好的试探信号。苏轼得此消息,心中感慨,那无数童年的趣事、少年的梦想和彼此熟悉的亲朋戚友的音容笑貌,都在这一刻纷至沓来。眼见过多少人事的沧桑与变幻、身历过多少世路的坎坷与忧患,苏轼将一切都已看淡,唯有这一份乡情与亲情依旧是如此珍贵,重如千钧!他马上复书正辅,言辞恳切,令人泣下:

知车骑不久东按,倘获一见,慰幸可量。

昔人以三十年为一世,今吾老兄弟不相从四十二年矣。念此令人凄断,不知兄果能为弟一来否。(www.guayunfan.com)——《与程正辅书》

三月初,岭南已是春夏之交,程正辅将按行惠州,苏轼又复信正辅,告知自己因以皇帝近臣得罪被贬,必须“杜门自屏”,反省罪咎,虽然“深欲出迎郊外”,但不敢亲自远接,只好派小儿子苏过到江边迎候。

三月七日,正辅终于来了,在嘉祐寺简陋的斋房里,表兄弟俩相对而坐,舒怀畅谈,前嫌尽释:

世间谁似老兄弟,笃爱不复相疵瑕。

——《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

两人饮酒赋诗,互相追忆起蜀中的往事,还有先祖的盛德,又像回到了童年的时光。应正辅之请,苏轼撰写了《外曾祖程公逸事》。这次正辅给苏轼带来了丰厚的礼品,同时指令有关官员请苏轼回合江楼居住。

欢会的时间过得很快,十六日,正辅又要返回驻地韶州。一反迎接时的矜持,苏轼一直将表兄送到博罗县香积寺:

舣舟蜑户龙冈窟,置酒椰叶桄榔间。

高谈已笑衰语陋,杰句犹觉清诗孱。

博罗小县僧舍古,我不忍去君忘还。

——《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

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四十二年隔绝,相会在蛮貊之邦,无论迁谪还是远任都很艰难,此时临别只有道不尽的珍重和至诚的祈愿:

酒醒梦断何所有,落花流水空青山

忽惊铙鼓发半夜,明月不许幽人攀。

赠行无物唯一语,莫遣瘴雾侵云鬟。

罗浮道人一倾盖,欲系白日留君颜。

——《再用前韵》

“罗浮道人”指惠州道士邓守安。正当兄弟俩难舍难分之际,邓守安赶来拜谒,与苏轼商议东江建桥的事宜,恰与正辅相会,劝他修炼道术,养颜驻年,抵抗瘴雾对健康的侵害。这难得的聚会延续到半夜,直到起程的铙鼓敲得山响。

送走表兄,苏轼病酒,被博罗县令林抃留住一天。前两天,陪同表兄游玩香积寺时,苏轼便注意到寺庙下方有一道溪水,水势很大,可以利用。于是,趁此机会建议林抃,在水上建一座碓磨坊。后来,林抃按照苏轼的指示,在溪上筑塘百步,立闸蓄水,引水下跌,转动两座水车,举起四根大杵,这样,水力供臼磨,堤防护良田,大大便利了附近的百姓。

另外,苏轼贬居黄州期间,曾见对岸武昌(今湖北鄂城)农民使用一种先进的插秧工具——秧马,这次南迁路过庐陵时,读到退休官员曾安止所作的《禾谱》一书,认为“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惜其有所缺,不谱农器也”(《秧马歌序》),于是亲自写作《秧马歌》,详细地介绍秧马的型制、操作和效用,附录在书后,希望得以推广。现在,他又把这种新式农具的制作方法告诉林抃。这位“勤民恤农”(《题秧马歌后》)的县令十分高兴,亲自率人制作试用,并加以改进,很快在惠州各地普及开来。劳动强度大大减轻,百姓称赞不已。

此时的苏轼,虽然已经看破名利权势,也无权签署公事,但并没有放弃儒家的济世精神,相反地,他进一步结合了佛道乐善好施、普度众生的愿心,竭尽全力关怀着惠州人民。岭南气候湿热,疫病流行,可是由于地处偏远,缺医少药,民众病苦难除。苏轼来到惠州不久,便不断向亲友写信,从内地求购药材,合药施舍给当地的百姓:

治瘴止用姜葱豉三物,浓煮呷,无不效者。而上人不作豉;又此州无黑豆,闻五羊(广州)颇有,乞为致三石,得作豉散饮疾者,不罪,不罪。

——《与王敏仲书》

一次就要买三石黑豆,可见他施舍的范围真是不小。

也许在某些人看来,这位来自异乡的老人实在太奇怪了,他“无病而多蓄药,不饮而多酿酒”(《书东皋子传后》),专干这种“劳己以为人”(同上)的事情。但苏轼认为:民胞物与,爱民如己,因此他“既酿以饮客,为药以施病”(同上),历久而不倦。后来,他还自辟园圃,种植药草。

病者得药,吾为之体轻,饮者困于酒,吾为之酣适,盖专以自为也。

——同上

一天,苏轼在江边散步,偶然发现路旁有些无人掩埋的骸骨,任凭雨打风吹,惨不忍睹,不禁为之恻然。于是找机会与惠州知州詹范商议,筹款雇人加以收埋。并亲自为文祭奠:

尔等暴骨于野,莫知何年,非兵则民,皆吾赤子。

——《惠州祭枯骨文》

由于他的促动,后来官方正式设立专门机构处理此事,其盛举波及距惠州二三百里的海陆丰地区,影响之巨可见一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