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朝鲜诗人南羲采对苏轼诗歌的审美批评

朝鲜诗人南羲采对苏轼诗歌的审美批评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氏朝鲜时期的南羲采所著《龟诗话》作为朝鲜诗话中规模最为宏大的一部,涉及中国文学文化的资料颇丰。朝鲜文人将苏轼视为谪仙,其地位甚至超过了李、杜。南羲采《龟诗话》有二十七卷。据笔者初步统计,其中提到苏轼的诗话条目有近五百条,占了总数的六分之一,甚至超过了李白、杜甫。体现出朝鲜诗人对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品析能力,为我们研究苏轼诗歌提供了域外的诗评视角。据此,南羲采认为
朝鲜诗人南羲采对苏轼诗歌的审美批评_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辑)

冉 驰

内容摘要:苏轼及其诗歌在朝鲜半岛影响十分深远。李氏朝鲜时期的南羲采所著《龟诗话》作为朝鲜诗话中规模最为宏大的一部,涉及中国文学文化的资料颇丰。据笔者初步统计,其中提到苏轼的诗话条目就有近五百条,占了总数的六分之一,甚至超过了李白、杜甫;并且其在继承前人诗学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体现出朝鲜诗人对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品析能力,为我们研究苏轼诗歌提供了域外的诗评视角。

关键词:苏轼;南羲采;龟诗话

高丽朝的李仁老、崔滋、李奎报、李齐贤到李氏朝鲜的徐居正、郑澈、尹善道、申纬,无一不受到苏轼很大的影响。

苏轼对朝鲜文学影响深远,从高丽时期就形成了对苏轼及其诗文的全盘接受。苏颂在元丰二年(1079)便称苏轼“文章传过带方州”,注明“前年高丽使者过余杭,求市子瞻集以归”[201]。崔滋的《补闲集》就描述了高丽朝学习苏轼的盛况。朝鲜文人将苏轼视为谪仙,其地位甚至超过了李、杜。当时文坛的很多大家都毫不掩饰对苏轼的崇拜之情,例如李奎报在其《答全履之论文书》中说:“方学为诗,则尤嗜读苏轼诗,故每岁榜出之后,人人以为今年又三十苏轼出矣。”[202]李齐贤的《水调歌头》也依照苏轼的《水调歌头》的诗题而写成。

南羲采《龟诗话》有二十七卷。南羲采是朝鲜英祖时人,字文始,号龟主人。爵里事迹不详。此书汇辑中国二百二十七种书籍之中国文化掌故,分门别类,与中国诗歌、诗话相联系,间或比照韩国汉诗,或附以自己个人评论。是韩国诗话中规模最为宏大者。据笔者初步统计,其中提到苏轼的诗话条目有近五百条,占了总数的六分之一,甚至超过了李白、杜甫。并且南氏在继承前人诗学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体现出朝鲜诗人对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品析能力,为我们研究苏轼诗歌提供了域外的诗评视角。

笔者从这些材料中选取了五则较有代表性的材料与中国诗话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解析,力图从中找出其新见处。“新崩滩”条:

《水经》:“江水历峡,东经新崩滩。晋太元初,山崩,水迸出流百余里,故名新崩滩。”东坡过是滩,有诗记之曰:“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番番从高来,一一投涧坑。大鱼不能上,暴鬣滩下横。小鱼散复合,瀺灂如遭烹。鸬鹚不敢下,飞过两翅轻。白鹭夸瘦捷,插脚还欹倾。区区舟上人,薄技安敢呈。只应滩头庙,赖此牛酒盈。”坡翁此诗活活脱脱,真作家手段,末语尤喜可诵。[203]

该诗为苏轼《新滩》,对后世影响较大的评价为纪昀所评之“纯是香山门径,以四层衬起渔人,未免太排。香山诗格不高,亦坐此。以为奇恣,非也”,“结二句拙,‘盈’字亦押得牵强”[204]。全为贬意,与南羲采此处的褒扬完全相反。对于最后两句的评价二者大相径庭。

纪昀所论苏轼诗歌受到白居易不小的影响确为事实,其诗歌在内容、用语等方面都可以看到白诗的影子。除了上述《新滩》以外,纪昀对苏轼《壬寅二月有诏令郡吏分往属县减决囚禁》《张寺丞益斋》《鱼蛮子》《刘丑斯诗》《宥老楮》等诗歌的评价皆类似“香山门径”。所谓“香山门径”,无非是说苏诗中类似白诗的拖沓随意、繁详直露。

此诗作于嘉祐四年冬,苏轼自蜀返京,舟行长江,“凡与耳目所接者,杂然有触于心中,而发于咏叹”[205],作南行诗四十余首。该诗即是其中之一。其南行诗属于早年之作,历来被众多诗评家认为质量不高,包括苏轼自己。历代编订苏诗者或者不收或者将其收于正集之外的续集中,直至清初查慎行开始,才将“南行诗”收入卷一、卷二,对南行诗始有较为客观的认识。诚然南行诗与苏轼后期诗作相比诗格不高,但也初步显示了作者感受和表现自然、社会、人生的艺术本领和苏诗的特质。此诗首先描写了新滩上的自然景观,江水激起白浪,错落不齐,湍急的江水一次次从高处落入低处的涧坑中,大鱼暴腮江滩,小鱼惊慌乱窜,鸬鹚不敢飞,白鹭皆歪倒。足见水急滩险。乘舟者多求神保佑,滩头庙香火旺盛。用几组动态的意象描绘出了新崩滩湍急的水势,用语简单质朴,风格灵动活泼。即南羲采所谓“活活脱脱”。南氏所论颇为中肯。

“玉奴嗅梅”条:

东坡词云:“真态生香谁画得,玉奴纤手嗅梅花。”《墨庄漫录》曰:“尝见东坡手书本作‘玉如纤手’。”杨用修亦以为是。然东坡诗“玉奴终不负东昏”,玉奴盖指潘淑妃也。又“玉奴弦索花奴手”,玉奴谓杨贵妃,花奴谓汝阳王琎。此玉奴盖亦一意,《漫录》之说恐误矣。[206]

集注本(五注、十注合拼本《集注东坡诗前集》)、类注本(旧题王十朋编的《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作“玉奴”。查注本(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作“玉如”。

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七:“东坡《四时词·冬词》云:‘真态生香谁画得,玉奴纤手嗅梅花。’每疑‘玉奴’字殊无意味,若以为潘淑妃小字玉儿,亦非故实。刘延仲尝见东坡手书本,乃作‘玉如纤’,方知上下之意相贯,愈觉此联之妙也。”[207]按,《漫录》之意此处若为“玉奴”,则语意不顺,若为“玉如”,则语意上下贯通。杨慎所持之论与《漫录》相同。南羲采的观点与《漫录》之意正好相反,他认为当为“玉奴”。他以东坡其他诗中的“玉奴”作为例子,证明玉奴此处盖用来指潘淑妃,并非无意。

实则集注、类注均为宋人所注,而查慎行为清代人。从时间上来看,作“玉奴”应更接近原本,且查注乃据《墨庄漫录》中对词意的解析而改,并无确切的证据。

齐东昏侯妃潘氏,小名玉儿。吴幵《优古堂诗话·以玉儿为玉奴》:“东坡《四时》诗云:‘玉奴纤手嗅梅花。’《南史》:‘东昏侯妃潘玉儿,有国色。’牛僧孺《周秦行记》:‘薄太后曰:“牛秀才远来,谁为伴?”潘妃辞曰:“东昏侯以玉儿身死国除,不拟负他。”’注云:‘玉儿,妃小字。’东坡盖两用此,而以儿为奴者误也,然不害为佳句。”[208]认为东坡在引用的时候误将“玉儿”作为了“玉奴”,不过并不损害句意。这是极有可能的,因为东坡诗歌中大量存在错用典故的现象。这既与苏轼本人作诗“不检测子”“粗疏”有关,又与宋人刻意以才学为诗的时代风气有关。

另,“玉奴终不负东昏”出自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其四》,此处“玉奴”确指潘淑妃。“玉奴弦索花奴手”出自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此处“玉奴”确指杨贵妃。苏诗之中“玉奴”一词多指称人物。据此,南羲采认为“玉奴纤手嗅梅花”中“玉奴”同样指人,“《漫录》之说恐误矣”。“真态生香谁画得,玉如纤手嗅梅花”出自苏轼《四时词·其四》。如吴幵之说,此处“玉奴”或指潘淑妃,或指杨贵妃,二者皆有可能。根据此处句意无法判断究竟为何。笔者认为其应泛指美女,意为这位美女用她的纤纤细手拿起了一朵梅花轻嗅梅香。(元)萨都剌《送友人之金陵》有“楼中子弟皆年少,玉奴行酒吹鸾笙”,(明)陶宗仪《念奴娇·九日有感次韵》有“呼酒谩拨清愁,玉奴频劝,两脸添春色”,其中“玉奴”均泛指美女。

概言之,上述三首苏诗中的“玉奴”,“玉奴纤手嗅梅花”之“玉奴”泛指美女;“玉奴终不负东昏”之“玉奴”盖为“玉儿”之误用,所指为东昏侯妃潘氏;“玉奴弦索花奴手”之“玉奴”,特指杨贵妃。

南氏引苏轼他诗作为例证,所论可信。“腰笏挽身分韵押于”条:

唐何易于为益昌令,太守崔朴游宴江上,索民挽舟。易于腰笏挽之,朴问状,对曰:“方民耕种,不可役,县官闲暇,当任其劳。”朴惭,乃罢。东坡《送段屯田分韵得于字》曰:“劝农使者古大夫,不惜春衫践泥涂。王事靡盛君甚劬,奉常客卿虬两须。东武县令天马驹,泮宫先生非俗儒。相与野饮四子俱,乐哉此乐城中无。溪边策杖自携壶,腰笏不烦何易于。”“于”字押得好。坡翁自谓醉中信笔,自有沓拖风气,信然。[209]《送段屯田分得于字》熙宁八年春作于密州。分得于字即分韵得于字。分韵指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宋代较流行在宴饮或诗会上进行此类活动。苏轼此诗当创作于送段屯田的宴饮上。

赵克宜《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卷五:(“溪边策杖自携壶”二句)“古人押分韵之字最不苟且,观此可见”[210]。苏轼抽到“于”字来押韵,纵观整首诗,夫、涂、劬、须、驹、儒、俱、无、壶、于、迂、朱、颅、愚,可谓一韵到底。在押韵方面十分工整,在听感上十分和谐。即赵氏所论“最不苟且”,南氏所论“‘于’字押得好”。

其“不苟且”“押得好”除了上述押韵工整、听感和谐以外,还表现在用典的精准上。本诗前六句先叙述了古代大夫亲自耕作、奉常客卿公务繁忙、东吴县令赵昶贤能有为、泮宫先生学问渊博,后四句说到段屯田(名段绎,时为屯田员外郎)四人野饮于郊,自携壶策杖,不烦于民。其中用到了何易于之典,孙樵《书何易于》载:“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刺史崔朴尝乘春与宾客歌洒泛舟,索民挽舟。易于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跳出舟,骑还去。”[211]何易于可谓勤政爱民的好官,此处将段屯田不烦于民比作何易于之勤政爱民,既使诗句意义连贯,又刚好押韵,纪昀亦认为此处“用一事而两面俱到”[212],可谓用典十分精当。

南氏所论与中国学者所见略同。“如皋射稚 乐府试使”条:

东坡《会猎铁沟》诗曰:“不向如皋闲射雉,归来何以得卿卿。”按《左传》:“贾大夫娶妻而美,三年不笑,御以如皋,射稚而获。妻始笑。”而书皋,泽名。如,往也。如“如棠矢鱼”之“如”,言御其妻往皋泽而射猎也。古乐府诗多误使。乐府有《稚子斑》之篇,皆使如皋字。张正见曰:“惟当渡弱水,不怯如皋箭。”毛处约曰:“能使如皋路,相逢巧笑归。”江总曰:“暂往如皋路,当令巧笑开。”上两篇,犹不觉其误,至江总“如皋”上又著一“往”字,盖误以“如皋”二字为地名。以坡翁之博该,亦承此误耶?改“不向”字为“苟不”,则似可矣。[213]

集甲本、施乙本、类丙本、查注本、冯应榴注本均作“不向”,今《苏轼全集校注》作“向不”。《苏轼全集校注》因“不向”之意与《左传》相违牾,故改为“向不”且举吴聿《观林诗话》、袁文《瓮牖闲评·佚文》所论为证据。

南羲采也认为此处若为“不向”,则句意不顺。据《左传》中“如皋”之意,“如”,表示去、到;“皋”,指的皋泽。“如皋”,意为到皋泽去。此句若作“不向如皋闲射雉”,因“向”亦为“去、到”之意,则“如皋”只能作地名理解。南氏所举三篇古乐府中的“如皋箭”“如皋路”“如皋路”很明显将“如皋”误作地名。

这个问题亦曾引起中国诗论家的广泛讨论。例如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卷一《东坡误用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贾大夫娶妻美,御以如皋,射雉获之。’杜预注:‘为妻御之。皋,泽;如,训之。’则非地名明矣。而东坡《和人会猎》诗云:‘不向如皋闲射雉,归来何以得卿卿。’真误也。”[214]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一六、王楙《野客丛书》卷二三《东坡用如皋事》均持相同观点,以为东坡错用事,而东坡之所用源于古乐府之错用。与南氏所论相同。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正如上文所说错用典故的现象在东坡诗歌中大量存在。这既与苏轼本人作诗“不检测子”“粗疏”有关,又与宋人刻意以才学为诗的时代风气有关。

不过,也有学者为东坡“辩护”的,认为是后人误传,非东坡误用事,东坡手写本乃作“向不”。例如吴聿《观林诗话》:“尝见东坡手写《会猎》诗云:‘向不如皋闲射雉,人间何以得卿卿。’世所传本乃作‘不向如皋’,遂以为东坡误用如皋为地名,特未尝见写本耳。”[215]袁文《瓮牖闲评·佚文》中也说曾见过“东坡一纸书此诗,乃‘向不’”。[216]

姑且不论苏诗是否错用典故,就句意而言。此处当为“向不”,才符合《左传》中“如皋”之意。此时,“向”表示“假设、如果”,意为如果不去皋泽射获一只“野鸡”,回来之后怎么得到妻子的亲昵呢?南羲采的“改‘不向’字为‘苟不’”正与改“不向”为“向不”殊途同归。都能起到文从字顺的效果。

“孟嘉知趣”条:

东坡以徐君猷、孟亨之皆不饮,以诗戏之曰:“孟嘉嗜酒桓温笑,徐邈狂言孟德疑。公独未知其趣尔,臣今时复一中之。风流自有高人识,通介宁随薄俗移。二子有灵应抚掌,吾孙还有独醒时。”以君猷姓徐,亨之姓孟,故用徐邈、孟嘉事戏之。坡翁真渊明所谓“谈谐无俗调”者也。此诗戏作,故颇有违于律家体格,而其使事之精,属对之好,有不可及也。[217]

此诗为东坡《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饮酒以诗戏之云》,徐君猷,名大受,时任黄州知州,为苏轼的上级,对苏轼照顾有加。苏轼《与徐得之》就说“始谪黄州,举目无亲。君猷一见,相待如骨肉”[218]。孟亨之,名震,时为黄州通判,三人的关系甚好。该诗是用徐邈、孟嘉此二爱酒之人来打趣徐君猷、孟亨之不善饮酒之事的。

汪师韩评价:“因姓援古以为著题,古人所有也。只咏孟嘉、徐邈二人事,承说到底,章法独创,后人亦未见有效之者。”[219]在赠答诗中运用与对方同姓之人的典故并非苏轼独创。然本诗全部由徐邈、孟嘉事构成,则显得十分独特。《晋书·孟嘉传》:“嘉好酣饮,愈多不乱。(桓)温问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嘉曰:‘公未得酒中趣耳。’”[220]《三国志·魏志·徐邈传》:“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沉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221]可见此二人皆嗜酒。与徐君猷、孟亨之不善饮酒正好相反。四人之间除了姓名以外并没有其他可比性,而苏轼还全盘用徐邈、孟嘉事,可谓匠心独运。纪昀也说:“此种从姓起义,恰有孟、徐二酒事佐之,又不以切姓为嫌。”[222]可见,苏轼此处用典是十分精确巧妙的。即南羲采所谓“使事之精”。

本诗的前四句为扇对格,亦称“扇对”,旧体诗对偶格式之一,即隔句对。本诗一、三句言孟嘉事,二、四句言徐邈事,除此以外,第五句也言孟嘉事,与一、三句相接,第六句也言徐邈事,与二、四句相接。即查慎行所谓“中二联两两分承起句,章法独创”[223]。整首诗形成了一、三、五句相对,二、四、六句相对的独特结构。即南羲采所谓“属对之好”。

此诗虽为游戏之作、打趣之诗,却“谈谐无俗调”。坡诗好谐谑,且这种诙谐逗趣带有一种雅化的倾向,即曾敏行所谓“东坡善雅谑”。让读者在轻松一笑时也能感受到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用典精确巧妙,章法独特新颖。南羲采对该诗的评价可谓公允。

综上,南羲采对苏诗的批评显然受到了中国诗话及其以前韩国诗话的影响,也不乏自己的创见,这些意见虽未必都对,但体现了作者独立的思考精神,对中国学者不无启发。侧面展现出苏诗与朝鲜文学的不解情缘。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晋)陈寿撰,(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84页。

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苏轼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236页。同上。

【注释】

[1]曾枣庄、金成礼笺注:《嘉祐集笺注》卷一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2]李石:《苏文忠集御叙跋》,《方舟集》卷一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自题金山画像》,查慎行《苏诗补注》卷四八,乾隆二十六年香雨斋刻本。

[4]《宋史》卷一九《徽宗纪一》,中华书局1977年校点本(以下引此书版本同,不再注),第366页。

[5]《宋史》卷二二《徽宗纪四》,第412页。

[6]《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二六。中华书局2006年校点本,第660页。

[7]《宋史纪事本末》卷一一《蔡京擅国》,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按《宋史》卷一九《徽宗纪一》:崇宁元年九月乙未,“诏中书籍元符三年臣僚章疏姓名,为正上、正中、正下三等,邪上、邪中、邪下三等。……庚子,以元符末上书人钟世美以下四十一人为正等,悉加旌擢;范柔中以下五百余人为邪等,降责有差。”校点本第365页。

[8]《宋史》卷一九《徽宗纪一》,校点本第368页。

[9]《宋史纪事本末》卷一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宋史》卷一九《徽宗纪一》,第367页。

[11]同上,第366页。

[12]《宋史》卷一九《徽宗纪一》,第366页。

[13]同上,第318页。

[14]《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宋史》卷一六五《职官五》,第3913页。

[16]《文献通考》卷四六《学校考七》,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17]《癸辛杂识后集·学规》,1988年中华书局校点本《癸辛杂识》,第64页。

[18]《避暑录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参见《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二八,中华书局2006年校点本,第705页。

[19]《宋史》卷二○《徽宗纪二》,第374页。

[20]同上,第375页。

[21]同上,第378页。

[22]《周文忠公集·平园续稿》卷一四,道光二十八年欧阳棨刻本。

[23]王夫之:《宋论》卷八《徽宗》,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48页。

[24]《拟古》二首其二,《东莱先生诗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宋刊本。

[25]《宋史》卷三八二《孙道夫传》,第11765页。

[26]《梁溪集》卷一六三《跋东坡小草》,道光十四年刻本。

[27]洪迈:《容斋续笔》卷一五《注书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校点本,上册,第393页。

[28]《曲洧旧闻》卷八《东坡诗文盛行》,中华书局2002年校点本,第204页。

[29]费袞:《梁溪漫志》卷七《禁东坡文》,《丛书集成初编》本。

[30]陆游:《曾文清公(几)墓志铭》,《渭南文集》卷三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31]《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二八,中华书局2006年校点本,第705页。

[32]《丹阳集》卷八,《常州先哲遗书》本。

[33]此句,《宋史·钦宗纪》作“追封范仲淹魏国公,赠司马光太师”,与此异。

[34]《靖康要录》卷二,《丛书集成初编》本。

[35]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三○记此事时注曰:“或曰靖康初,求治甚急,徐、吴当国,有诏宰相范希文、司马光、张商英皆赠太师。希文乃仲淹字,且未尝任宰相,盖出后进耳剽上意,以为纯仁也。有司不能正也,乃取仲淹庆历间乞修京城为功应诏。然仲淹赠太师久矣,遂改封魏国公,失于平昔不讲也。但是时徐、吴犹未当国,或者之说亦失之。”

[36]杨时:《上钦宗皇帝疏(七)》,《杨龟山先生集》卷一,康熙四十六年杨氏重刻本。

[37]《靖康要录》卷五,《丛书集成初编》本。

[38]以上所引崔二奏及钦宗手诏,俱见《靖康要录》卷六。

[39]《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第10817页。

[40]《宋史》卷一五六《选举志二》,第3630页。

[41]《道命录》卷四,《丛书集成初编》本。

[42]《宋史》卷三四《孝宗纪二》,第649页。

[43]《宋史》卷三四《孝宗纪二》,第655页。

[44]《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首,《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宋刊本。

[45]《东坡先生真赞》三首其一,《豫章先生文集》卷一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46]《答洪驹父书三首》其二,同上卷一九。

[47]《后山诗话》,中华书局1982年校点本《历代诗话》下册,第306页。

[48]《龟山先生文集》卷一○《语录》,康熙四十六年杨氏重刻本。

[49]《鹤林玉露》乙编卷四《诗祸》,中华书局1983年校点本,第187页。

[50]《梅溪先生文集》卷一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51]杨胜宽:《苏轼人格研究》第十二章,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80~298页。

[52]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十二《名胜记第十二·眉州》,《四库全书》第59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61页。

[53]苏辙:《栾城集(上)》卷二《记岁首乡俗寄子瞻二首》,曾枣庄、马德富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1~22页。

[54]苏轼:《苏轼诗集》卷四《和子由踏青》,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61~162页。

[55]同上,第161页。

[56]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十二《名胜记第十二·眉州》,《四库全书》第59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62页。

[57]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五十六《风俗记第二》,《四库全书》第59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52页。

[58]苏轼:《苏轼诗集》卷二十七《送贾讷倅眉二首》,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452~1453页。

[59]苏辙:《栾城集(上)》卷二《记岁首乡俗寄子瞻二首》,曾枣庄、马德富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2页。

[60]苏轼:《苏轼诗集》卷四《和子由蚕市》,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62~163页。

[61]苏轼:《苏轼诗集》卷二十二《正月三日点灯会客》,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153页。

[62]苏轼:《苏轼诗集》卷三十《庆源宣义王丈,以累举得官,为洪雅主簿、雅州户掾。遇吏民如家人,人安乐之。既谢事,居眉之青神瑞草桥,放怀自得……》,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581页。

[63]苏轼:《苏轼文集》卷十一《眉州远景楼记》,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3页。

[64]苏轼:《苏轼文集》卷十六《苏廷评行状》,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96页。

[65]曾巩:《曾巩集》卷四十三《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陈杏珍、晁继周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87页。

[66]杨胜宽:《苏轼人格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86页。

[67]茅坤:《苏文忠公文抄》卷二十五引,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苏轼全集校注·苏轼文集校注》卷十一,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15页。

[68]常璩:《华阳国志》卷三《蜀志》,刘琳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202页。

[69]苏辙:《栾城后集》卷二十《二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曾枣庄、马德富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11页。

[70]苏轼:《苏轼文集》卷四十八《上韩魏公论场务书》,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94页。

[71]苏辙:《栾城后集》卷二十《二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曾枣庄、马德富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14页。

[72]苏轼:《苏轼诗集》卷二十一《东坡八首叙》,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79页。

[73]苏轼:《苏轼诗集》卷二十一《东坡八首其四》集评,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250页。

[74]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十二《名胜记第十二·眉州》,《四库全书》第59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58页。

[75]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十二《名胜记第十二·眉州》,四库全书第59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59页。

[76]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第一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

[77]陆游:《剑南诗稿》卷十《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陆放翁全集(中)》,中国书店,1992年版,第158页。

[78]苏洵:《杂论·史论上》,曾枣庄、金成礼:《嘉祐集笺注》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29页。

[79]杨胜宽:《苏洵文风溯源论略》,《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80]苏轼:《苏轼文集》卷十一《眉州远景楼记》,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2页。

[81]苏轼:《苏轼文集》卷二十五《议学校贡举状》,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24~725页。

[82]苏轼:《苏轼文集》卷四九《与王庠书》,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22页。

[83]苏轼:《苏轼佚文汇编》卷四《与二郎侄尺牍一首》,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23页。

[84]何宇度:《益部谈资》卷上,四库全书第59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37~738页。

[85]王十朋:《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序》,四川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研究室编:《苏轼资料汇编·上编(二)》,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73~474页。

[86]陆游:《渭南文集》卷十五《施司谏注东坡诗序》,《陆放翁全集(上)》,中国书店,1992年版,第526页。

[87]曹树铭校编:《苏东坡词》,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244页。

[88](宋)苏轼撰,(清)王文诰辑订:《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学生书店,1967年版,第2459页。

[89]同上,第2462页。

[90]同上,第2473页。

[91](宋)苏轼撰,(清)王文诰辑订:《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学生书店,1967年版,第2460页。

[92]同上,第2478页。

[93]卢仝《叹昨日三首之二》:“天下薄夫苦耽酒,玉川先生也耽酒。薄夫有钱恣张乐,先生无钱养恬漠。有钱无钱俱可怜,百年骤过如流川。平生心事消散尽,天上白日悠悠悬。”(中华书局编:《全唐诗》卷388,册12,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4383页。)卢仝《示添丁》:“春风苦不仁,呼逐马蹄行人家。惭愧瘴气却怜我,入我憔悴骨中为生涯。数日不食强强行,何忍索我抱看满树花。不知四体正困惫,泥人啼哭声呀呀。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父怜母惜掴不得,却生痴笑令人嗟。宿舂连晓不成米,日高始进一碗茶。气力龙钟头欲白,凭仗添丁莫恼爷。”(中华书局编:《全唐诗》卷387,册12,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4369页。)

[94](宋)苏轼撰,(清)王文诰辑订:《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学生书店,1967年版,第2479页。

[95](宋)苏轼撰,王文诰辑订:《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学生书店,1967年版,第2482页。

[96]曹树铭校编:《苏东坡词》,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207页。

[97](宋)苏轼撰,王文诰辑订:《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学生书店,1967年版,第2482页。

[98](宋)苏轼撰,(清)王文诰辑订:《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学生书店,1967年版,第2528页。

[99]同上,第2531页。

[100]曹树铭校编:《苏东坡词》,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241页。

[101]曹树铭校编:《苏东坡词》,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221页。

[102](宋)苏轼撰,(清)王文诰辑订:《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学生书店,1967年版,第2545页。

[103]同上。

[104]曾枣庄:《苏东坡词全编》,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105]中华书局编:《全唐诗》卷340,册10,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813页。

[106]中华书局编:《全唐诗》卷394,册12,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4441页。

[107](宋)苏轼撰,(清)王文诰辑订:《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学生书店,1967年版,第2588页。

[108](宋)苏轼撰,(清)王文诰辑订:《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学生书店,1967年版,第2611页。

[109]曹树铭校编:《苏东坡词》,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427页。

[110]曾枣庄:《苏东坡词全编》,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111]曹树铭校编:《苏东坡词》,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300页。

[112]北宋遗臣宇文虚中以宋代忠臣自许,在北宋危亡之际一再上书谏言宋徽宗,要求更革弊端,因此遭到降职,却仍不畏惧,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佩。在徽、钦二帝相继被掳后,更是三赴金人营寨交涉,期望可以营救君王,因此被拘羁在狱中,仍旧能够守节不屈。幽囚五年后,虽受命为金朝官爵,任翰林学士掌词命,位居高官,仍不放弃儒家固有忠君精神,不恋栈荣华富贵,潜结豪杰,预谋拯救钦宗南归,终为秦桧出卖,告知金朝,事败被杀,全家遭到烹杀。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宋廷以他忠死,赐庙“仁勇”。

[113]《巴蜀全书》:http://pub.bashuquanshu.com/mingxian/gudai/index_2.html。

[114]林宜陵:《北宋遗臣宇文虚中及其诗作探析》,《汉学研究期刊》2013年第17期。

[115]本文所引苏轼诗歌,均据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下不一一标注,特此说明。

[116]方星移:《苏轼居黄期间诗作对“今我”的描写与表现》,《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117]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81页。

[118]孔凡礼:《三苏年谱》,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4页。

[119]王水照:《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文学遗产》1989年第5期。

[120]陆游:《陆游集·跋东坡帖》,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262页。

[121]孔凡礼:《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520页。

[122]唐圭璋、潘君昭:《唐宋词学论集》,齐鲁书社,1985年版。

[123]叶梦得:《避暑录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583页。

[124]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轼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62页。

[125]苏轼:《苏东坡全集(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387页。

[126]苏轼:《苏东坡全集(六)》,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2857页。

[127]同上,第2859页。

[128]苏轼:《苏东坡全集(五)》,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2316页。

[129]同上,第2318页。

[130]苏轼:《苏东坡全集(六)》,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3344页。

[131]苏轼:《苏东坡全集(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734页。

[132]脱脱等:《宋史·苏轼传》,延边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38页。

[133]苏轼:《苏东坡全集(六)》,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2页。

[134]脱脱等:《宋史·苏轼传》,延边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38页。

[135]苏轼:《苏东坡全集(十)》,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5699页。

[136]苏轼:《苏东坡全集(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8页。

[137]苏轼:《苏东坡全集(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395页。

[138]苏轼:《苏东坡全集(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730页。

[139]苏轼:《苏东坡全集(七)》,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3692页。

[140]苏轼:《苏东坡全集(六)》,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7页。

[141]同上,第2866页。

[142]脱脱等:《宋史·苏轼传》,延边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38页。

[143]苏轼:《苏东坡全集(六)》,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2页。

[144]同上,第2866页。

[145]同上,第2868页。

[146]同上,第2882页。

[147]苏轼:《苏东坡全集(九)》,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4790页。

[148]苏轼:《苏东坡全集(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149]苏轼:《苏东坡全集(九)》,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4790页。

[150]苏轼:《苏东坡全集(十)》,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5239页。

[151]苏轼:《苏东坡全集(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152]苏轼:《苏东坡全集(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784页。

[153]苏轼:《苏东坡全集(三)》,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1326页。

[154]苏轼:《苏东坡全集(七)》,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3577页。

[155]苏轼:《苏东坡全集(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389页。

[156]苏轼:《苏东坡全集(六)》,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2页。

[157]同上。

[158]苏轼:《苏东坡全集(九)》,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5138页。

[159]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23页。

[160]孔凡礼点校:《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143页。

[161]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23页。

[162]脱脱等:《宋史·王安中传》,延边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21页。

[163]苏轼:《苏东坡全集(九)》,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4749页。

[164]周密著,李小龙、赵锐评注:《武林旧事》二卷,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0页。

[165]苏轼:《苏东坡全集(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402页。

[166]苏轼:《苏东坡全集(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623页。

[167]苏轼:《苏东坡全集(六)》,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3350页。

[168]同上,第2857页。

[169]苏轼:《苏东坡全集(三)》,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1327页。

[170]苏轼:《苏东坡全集(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393页。

[171]苏轼:《苏东坡全集(三)》,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1327页。

[172]苏轼:《苏东坡全集(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730页。

[173]同上,第1005页。

[174]同上,第392页。

[175]同上,第1005页。

[176]同上。

[177]同上,第734页。

[178]苏轼:《苏东坡全集(九)》,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4790页。

[179]苏轼:《苏东坡全集(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388页。

[180]苏轼:《苏轼诗集合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780页。

[181]刘石:《苏轼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5页。

[182]童一秋:《中国十大文豪·苏轼》,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183]刘石:《苏轼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

[184]同上,第186页。

[185]贾喜鹏:《论苏东坡的隐逸情结》,内蒙古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86]苏轼:《中国古代名家诗文集苏轼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31页。

[187]施子清:《诗词拔萃》,故宫出版社,2012年版,第80页。

[188]林语堂:《苏东坡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23页。

[189]刘石:《苏轼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7页。

[190]苏轼:《苏东坡全集》,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15页。

[191]周丛林:《诗词馆词解苏轼》,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5页。

[192]王水照:《苏轼》,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49页。

[193]苏轼:《苏东坡全集》,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40页。

[194]刘石:《苏轼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79页。

[195]同上,第245页。

[196]同上,第246页。

[197]林徽因:《林徽因专集》,南京出版社,2014年版,第53页。

[198]刘石:《苏轼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7页。

[199]林语堂:《苏东坡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263页。

[200]董桥:《英华沉浮录》,武汉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7页。

[201]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主编:《宋集珍本丛刊·苏魏公文集》卷十,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227页。

[202]李奎报:《国译东国李相国集Ⅳ》卷二十六,汉城民族文化推进会,1984年版,第17页。

[203]蔡美花、赵季主编:《韩国诗话全编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817页。

[204]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苏轼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8页。

[205](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二),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23页。

[206]蔡美花、赵季主编:《韩国诗话全编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224页。

[207](宋)张邦基著,孔凡礼点校:《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墨庄漫录》,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98页。

[208]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76~277页。

[209]蔡美花、赵季主编:《韩国诗话全编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733页。

[210]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苏轼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242页。

[211](唐)孙樵著:《孙樵集》,上海涵芬楼藏,1919年版。

[212]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主编:《宋集珍本丛刊·苏魏公诗集》卷十三,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5页。

[213]蔡美花、赵季主编:《韩国诗话全编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745页。

[214](宋)黄朝英撰,吴启明点校:《靖康缃素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5页。

[215]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733~2734页。

[216](宋)袁文著:《宋元笔记丛书·瓮牖闲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91页。

[217]蔡美花、赵季主编:《韩国诗话全编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863页。

[218]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苏轼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234页。

[219]同上,第2236页。

[220](唐)房玄龄等著:《晋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581页。

[221](晋)陈寿撰,(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84页。

[222]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苏轼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236页。

[223]同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