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原创诗歌:诗人写出了对友情的感悟

原创诗歌:诗人写出了对友情的感悟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邓万同志的诗词选集,定名为《履痕韵语》。明代回族大学者李贽更提出著名的《童心说》。他的《送友》就表达了这一情愫。朱晖得知则年复一年予以关顾,信守承诺,世传为佳话。此典见于《后汉书·列传三十三》。“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此诗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提出问题,发人深省。不容忽视,集中有数首咏物抒怀的诗。邓万集中的几首咏物近体诗,其意象境界则别开生面。

吐纳英华 莫非性情——读邓万《履痕韵语》有感之一

李增林

邓万同志的诗词选集,定名为《履痕韵语》。他不言“诗词”而说是“韵语”,以见其谦逊、低调和大度。他在集中选入1995年至今的二百五十余首作品,既可见其15年来心灵之旅的履痕,亦可观其诗词创作的发展轨迹。虽然有的作品我曾在报刊上读到过,但编为一集则为初见。反复吟读,铿锵上口,颇富情味,获益甚丰。

(一)

我在《诗观点滴》中曾写道:诗是言志抒情的语言艺术。诗的灵魂在于真,即言真志趣,抒真性情。它是诗人心灵的真情实感所迸发出的纯洁、美丽的花朵,不得有半点虚假。虚假的不由衷的言语,甚至还押韵,但那不是诗,或应称之为假诗。诗应是诗人对外在世界有所感悟而引起的心灵颤动的艺术表象。

齐梁时代的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咏志,莫非自然。”[1]其核心在于诗是真情实感的自然表现,而非言不由衷。明代回族大学者李贽更提出著名的《童心说》。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也就是纯真的赤子之心。他还指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2]他主张具有童心的文学才是真文学,否则即假文学。这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研究有着重大影响,对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抒写真情实感以情感人,正是邓万诗词最突出的特点。《清明祭坟》吟道:

和阳催绿百花馨,每忆春晖五内焚。

不忘油灯伴天亮,久罹病瘼吾命存。

恩泽未报空垂泪,长夜难酬做侍魂。

缕缕青烟化蝶去,今夕盼梦降慈音。

首句起兴,渲染新春的景象,暗点清明节令以引起下句“春晖”,即春阳的光辉。按我国传统观念,春晖比喻父母的恩惠。自然地导入本诗感恩主题。颔联、颈联以赋的写法,只选取自己大病垂危而父母日以继夜地救治护理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情节,概括了父母对自己生育养育的千辛万苦,恩泽如天,抒写出对父母恩德根深蒂固的感念。尾联以青烟化蝶点明祭坟主旨,描述了祭坟时的悲戚幽思的心情。最后一句盼梦中再听慈音,结了全诗,余味无穷。

《思念》一诗,则表达的是对稚孙的爱怜。其诗说:

少壮多豪气,暮年怜稚孙。

驰思佳节远,入梦长夜勤。

雨骤惊心魄,风狂失胆魂。

一机常在手,昵语送温馨。

读到“雨骤惊心魄,风狂失胆魂”,使人联想到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以说此二句脱自《春望》。当时诗人的子女远在南国海滨城市工作生活。此二句把处在连连雪灾、地震、水灾频至的时日里,父母挂念儿孙的心境抒写得情意真切,灵动入微。而“一机常在手,昵语送温馨”,则是今日父母、祖父母与不在身边的子孙长途联系、互致亲情关爱的生动写照。

诗人珍重友情。他的《送友》就表达了这一情愫。而更令人瞩目的是他写出了对友情的感悟。请看《秋意》一诗有这样两句:“天道守常昭日月,人情易老少朱张。”这里用“情同朱张”这一典故。原来东汉时,朱晖和张堪本是过往不密的同学,然而张素知朱仁义。张自感身体羸弱故在学成临别时拜托朱说,若我因病而去世,请你照顾我的妻儿。后张果早逝,妻儿生活艰难。朱晖得知则年复一年予以关顾,信守承诺,世传为佳话。此典见于《后汉书·列传三十三》。诗人在诗中歌颂“情同朱张”,提倡人间重友情的高尚节操。

《赠师》是首新古诗,其诗后半部分吟道:“血沃桃李衰鬓发,心惠河岳树良贤。”老师遍洒辛勤的汗水,熬尽心血,为祖国培养贤才,是何等的功德无量啊!诗人充满着真挚的敬仰之情。又吟到:“恩泽不泯常思报,纷纭世事情难迁。”诗人常思师恩,以老师的“忠肝”为榜样献身为国为民的伟大事业,任凭它白云苍狗、世事纷纭,知恩思报的情怀是从未迁移变化的。这是多么感人的师生情怀!在当今高尚纯朴的师生情谊日渐式微的社会风气面前,吟读此诗倍觉感人。我与诗人相识相交长达四十余年,据我所知无论平素还是屡遭“运动”,无论他为民还是居官,无论对中小学还是大学的老师,他都尊师思报、始终如一。因此,我说他抒发的是真情实感,写的是真诗。

(二)

“吐纳英华,莫非情性。”[3]真正的诗人都是具有是非分明的理性和丰富感情的性情中人。在社会生活中,遇事接物每每会触动心灵和感情,有一种以表达出来为快的欲望,诗词就是这性情的抒发。这也正是刘勰说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4]

诗人在《感于清明祭奠烈士》的七律中,表达了对先烈的缅怀和肃然起敬的情怀。其尾联吟出:“辟地开天精义在,尘污除却自清明。”先贤烈士开辟的光辉事业,容不得尘污——贪污腐败等丑恶社会现象的存在。除却尘污才能真正达到清明世界。结句巧妙地紧扣题目“清明”二字。然而,此“清明”已非题目中的时令节气名称,而是饱含诗人浓烈感情的诗化的政治理念。

在《包公墓》中诗人吟道:

立身行正为苍生,一世清廉不患贫。

千载黎民称包拯,只因贪腐害平民。

这正是诗人坚持身正行廉、居官为苍生的政治理念的抒发。为何包拯已去千年,黎民却称颂之?这深层次的原因是贪污腐败祸害百姓的丑恶现实所致。此诗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提出问题,发人深省。

在《王家大院》中吟道:

千楼万阁叹为观,始信斯人富如山。

互易钱权通天路,官商自古祸人间。

山西的王家大院是清朝官吏王氏家族的庭院,其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极其富丽堂皇。诗人观其景听其发家史深有感触。“卒章显其志”,揭示“钱权交易”,“官商祸民”的丑恶,针砭时弊。

在山西参观,还写了七绝《云岗石窟》。他赞叹祖国千年艺术遗产的辉煌,深感自豪。然而他吟出:“强虏可知吾辈恨,忍听窃宝落拍行。”思绪幽深,爱憎分明。

到美国写有《洛杉矶》(其二),在“奇观异巧看未休”的兴奋中吟出:“但见富豪匆匆过,谁怜卧叟宿街头?”抒发了对穷苦老人无家可归夜宿街头的恻隐之情。到非洲,他写有《开普敦》一诗,在“玉树琼楼映紫霞”的繁华中,却发出“忍顾漫山茅屋暗,可怜天下穷人家”的浩叹。在南非写有《太阳城赌场》,诗人高呼:“劝君莫做黄粱梦,应信赌场鬼吃人”。在意大利参观比萨斜塔,诗人面对稳如泰山的倾斜高塔,有何感想呢?感悟是“心正何惧风雨中。”(《比萨斜塔》)当然斜塔不倒在于重心原理,而诗人却将它拟人化为人品的心正无偏邪。诗人真情性中人也!

不容忽视,集中有数首咏物抒怀的诗。屈原的《橘颂》是我国最早的文人咏物抒怀的骚体名篇,两千年来为人喜爱。邓万集中的几首咏物近体诗,其意象境界则别开生面。在《北国红豆》中写道:

颗颗红豆为谁栽?大树参天身紧挨。

风雪扑来无畏惧,丹心一片四时开。

咏红豆的诗,按传统写法多是写“此物最相思”的。我早年也写过《南国红豆》,写在南国采撷红豆,思念紫塞宁夏。邓万在其诗下注说:“素知南国有红豆,不知北国亦有此物,而且生长在原始森林里,四季不歇,任冰封雪飘,不辍其果,此情志可嘉也。”诗人未明写其“相思”,而写其“风雪无惧”、“丹心一片”。丹心包容含义更广,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对亲人、对恋人等等,给读者留有广阔想象天地。诗人笔下的北国红豆树是不畏冰雪风暴,四时不辍其果的外刚内柔的强者。这也正是诗人性情的自然流露,为红豆意象赋予新的生命力。

在《枸杞赞》(其三)中写道:

暖拂大地漫蒸薰,献果殷勤第一尊。

碎骨粉身何所欲,但看人面润如春。

枸杞是宁夏五宝之一,是历代推崇的健身名药材。大诗人刘禹锡专门写有一首诗《枸杞井》,曰:“僧房药树依寒井,井有清泉药有灵。翠黛叶生笼石甃,殷红子熟照铜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刘禹锡在诗中赞颂枸杞是具有灵异效力的“神药”。而邓万在诗中赞颂枸杞是天地之灵气蒸薰出来的献给人间的殷勤果,它为了人们面润如春幸福生活着,不惜粉身碎骨。诗中透露出诗人的高远志趣。

在《随想》三首中,诗人曾咏山、咏水、咏路,无不表现其性情。

如《水》:

媚心柔骨总多情,无欲惜身为众生。

一怒癫狂寰宇愕,世间定有不平声。

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子》一书,实际是一部哲理诗集。其第八章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于道。”这里说具有最高善良品德的人,好像水一样。善于滋育帮助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它总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老子在这里所讲的水,实际有三个特性:第一是柔和。第二是停留卑下的地方。第三是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利。邓万在此“窥意象而运斤”(《文心雕龙·神思》),以“媚心”、“柔骨”、“多情”、“无欲”、“惜身”、“为众生”等意象的创制和组合,写出“绝句”前两句,基本与《老子》所咏一脉相承。然而,辞锋一转,吟出:“一怒癫狂寰宇愕”。水是媚心柔骨的,但是也会暴怒的,那是因为“世间定有不平声”!这里诗人用因果倒装复句,引起读者的警觉和思考。水本来善利万物而不争,无欲无求,但是人世间如有不平,它却充满侠义之肝胆,会暴怒的。这里既有水的柔和利民一面,更不可忽视有着打抱不平的伸张正义的一面。邓万诗中的水是刚柔相济之水,是积极入世的,心系国计民生、关注世界风云的伸张正义之水。这一思想远非老子哲学所拘囿。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美的政治理念抒情诗。

(三)

诗的生命能超越时空,而诗人的桂冠却只能属于在一定时代和社会认真、勤奋的生活者、劳动者。这在于诗人是群众之一员,他的诗既能显示个性的独特魅力,又富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人民性,饱含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诗人像苍翠的林木和小草,深伸根须,广布枝叶,吸吮皇天后土之精髓,捕捉社会生活之真谛和阳光。他激浊扬清,净化尘垢,使读者陶冶性情,纯洁心灵,获得美感享受,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增添应有的推动力。

读邓万的诗作,深感他的独特个性与时代精神和人民性的自然融和。他在《祝贺宁夏诗词学会成立20周年》中,吟出七绝四首,成为组诗。“其四”曰:

大业奇勋铸圣歌,风流人物绘山河。

朔方诗叟何勤奋,心底激情润笔奢。

此诗充盈雄浑豪放之气。这使我想起刘勰所说:“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5]这是说歌谣写作的道理,歌谣是和时代一起演进的;时代像风一样在上面刮着,而诗文就像波浪那样在下跟着震动。当今时代的伟大事业所取得的旷古奇勋本身正铸就神圣的诗歌。今朝风流人物辈出,正为祖国的山河添光绘彩。正是这样伟大时代的动人现实激励着朔方诗友们的心底激情,而使之吟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6]。他在组诗“其三”中,从时态相比照的角度概括出:“自古骚人多落魄,而今吟友正昂扬。”古代骚人何以落魄?今日吟友何以昂扬?那是因为今日是“中华盛世”、“凤舞塞上”。这里抒情、议论有机结合,感染读者,使之产生共识共鸣。

集中有《汶川地震祭》组诗和《汶川地震词五首》,以及《奥运火炬到银川》(二首)、《观看奥运会开幕式电视转播》(二首)、《破阵子·赞神七》,《读毛泽东著作有感》等等,都是诗人真情实感之作。这些写大题材的诗词是极有难度的,也容易雷同。但是诗人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时代氛围之内,仍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参加在抗震救灾等伟大事件行动之中,虽然有些生活细节未必身临亲受,然而确有不吐不快的情思,因此仍写出了独具特色、形神兼备的意象,也创造了感人的意境。如《汶川地震祭》(其一)中的两联:

江海同流悲痛泪,山川齐奏恨别音。

天罡何必倾霄汉,地煞无须造怨坟。

《汶川地震祭》(其二)中的两联:

掘地英雄排万难,擎天总理解千忧。

寰球伸出殷情手,四海拧成热血流。

诗人表达了全国人民(自己是其中一员)与汶川遭难同胞感同身受的悲痛,塑造了仰问苍天,俯责大地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歌颂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正气和世界人民的国际支援。读来令人热血沸腾,深受感染。

有人的文章说,写这样大题材的诗,多数是泛泛之作,其动人之力远不如有些记者的通讯报导。对此论,我不敢苟同。首先,诗不同于通讯报导,何况五律、七律不是七古或歌行。文学的不同体裁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要求,给作者提供着不同的回旋舞台。再者,抒情诗与叙事诗又有不同特色。更为重要的是关于吟咏汶川地震或北京奥运会的诗歌,从全国看数以万计呈现高潮,不仅其情可嘉,其气可鼓,而其中确有不少动人心脾之华章佳作,这是不容无视的。

今年迎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和宁夏解放六十周年,这又是一重大题材。诗人能突破一般庆贺诗的习惯模式,而从六十年亲身经历和感受的角度写了组诗。且看其中第二首:

晨曦破雾彩云飞,雨夜秋风送梦归。

驴腿一条棚半栋,薄田二亩物些微。

从兹敝室生光景,而后青春沐露晖。

天地恩情无以报,子孙永志不睽违。

诗歌首联用起兴,渲染一种幸福欢欣而又令人多思的气氛,以引起今昔对比回顾当初,引出60年前的情景。颔联颈联以朴素平易饱含情思的语言进行白描,不事渲染地抒写了1949年诗人的家和其他贫苦农民一样翻身得解放。以“驴腿”、“畜棚”、“薄田”、“敝室”、“露晖”、“青春”等意象的构设和组合,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家中也获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开始了新生的好光景。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雨露春晖的滋润、温暖下贫苦农家焕发了勃勃青春。尾联自然而由衷地抒发对如此天高地阔的恩情,要子孙永不忘本世代相报。字字恳切,皆肺腑之语。从整个组诗六首看,诗人以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现身诗中,对60年的社会变化进行描叙,意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深沉,颇具特色,堪称佳作。

宁夏大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正发生着翻天覆地慨而慷的变化。在荒凉干旱的革命老区盐池,开发了花马池生态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民生工程。它具有拦洪防洪、蓄水、涵养、改善生态环境和景观五大功能,改写了老区无水系的历史。对此诗人满怀激情地吟出:“开鉴引来云缱绻,舒身荡去草荣滋。掬得汗水兴宏业,炼就精神著史诗。”(《花马池生态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在宁夏中部干旱区开动了扬黄灌溉工程,数年间使荒漠变为绿洲,已搬迁来六盘山区贫困农民十几万。对此造福桑梓的伟大工程,诗人感慨之余赋组诗歌颂:“峻峰长峡挟洪流,今日黄河过岭头。千里绿原谁打扮,朔方儿女展鸿猷。”“林网深深映赤瓦,风飘香气进农家,脱贫致富家家喜,流水欢歌紫蓿花。”(《扬黄扶贫灌溉工程感赋》)诗人在《封山禁牧感赋》中吟道:“荒原极目在云端,封育幽深细雨涵。绿海苍茫翻浪日,山村笑语万家欢”。在《平罗撷英》中吟道:“新居一片是农家,绿树丛中映彩霞。借问妪翁何处住,盈盈笑语脸开花。”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举措、新成果,是诗人们竞相抒发的共同题材,很难避免立意、构思、意象的雷同。然而表现祖国和宁夏改天换地的丰功伟业是时代对诗人的呼唤,是诗人的历史责任。有作为的诗人怀有时代的使命感,具有宏大的胸襟。叶燮《原诗》曰:“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他们善于遵循以小见大、“博而能一”的文学规律进行创作。这里确定“小”和“一”的关键是选好角度,捕捉具有典型意义的具体事物进行构思和描写。刘勰曰:“具有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7]这是说正如有独到见解的工匠一样,根据所意想的形象,来运行工具。只有各人按照自己见仁见智的心志来创作,作品才会像人们的面貌一样彼此相异。这也正是刘勰说的“各师成心,其异如面”[8]。前面所引邓万的诗作大致如此,各有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典型意象。

再看《土地流转》(其一):

势如烟霞起绿涛,良田锦策弄新潮。

农民耕作自家地,却似工人日进钞。

土地流转是良田镇改革新举措,农民将自耕地存入村土地合作社,由合作社与企业签定租用合同,每年向农民付租金。规定企业用工首先保证合作社的农民,而且日结算支付工钱,极受农民欢迎。近年企业于此地种植数千亩色菊。诗的前两句对这些详情不作具体介绍,而以总体感受创制出烟霞、绿涛、锦策(锦囊妙策)、新潮等意象,组合出势如烟霞般的涌动绿色浪涛的意境,这正是良田改革锦策新浪潮的壮观景象。诗的后两句则选取了最具个性特点的事态写来:农民耕作自家地是很自然的锦策,却使农民不用等到农作物丰登,就能像工人“日进钞”。

《土地流转》(其二):

燎原大火照天烧,谁剪彩霞缠地腰。

但看农家娇女笑,紫菊一朵染垂髫。

前两句是诗人对数千亩色菊的总体感受。以大火燎原、彩霞缠地等意象组合写出广阔色菊田亩的壮观景象。而后两句意在写色菊田给农民带来的喜人实惠,农民是欢迎的。诗人却只写出一个独具特色的小镜头,大家喜欢色菊,伶俐活泼的娇女头插紫菊笑,若闻其声,能见其态,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此诗没有明显赞颂土地流转政策的词语,然而诗意深层正是浓情盛赞。由此可见诗人以小见大、博而能一的功力[9]

明谢榛说:“同而不流于俗,异而不失其正,岂徒丽藻炫人而已。”[10]读《履痕韵语》对此论感受愈深。

2009年11月10日于贺兰山麓溪原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