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超然台记(苏轼)

超然台记(苏轼)

时间:2022-0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苏轼调任密州知州期间修缮了一座高台。其弟苏辙起名曰“超然”。于是,苏轼就撰写了“超然台记”。全文紧紧围绕“超然”两字来议论、抒情和描写。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1〕,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2〕。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3〕,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4〕;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囿,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5〕,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6〕。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7〕犹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大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8〕,瀹脱粟而食之〔9〕,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释】

〔1〕餔:吃。啜:喝。醨:薄酒。

〔2〕盖:蒙蔽。

〔3〕胶西:汉置胶西郡,宋为密州,今山东高密。

〔4〕采椽:用柞木作椽子。

〔5〕安邱、高密:均密州属县。

〔6〕卢敖:秦博士,传说隐于此山,修道成仙。

〔7〕齐威公:即齐桓公。

〔8〕撷:采摘。秫:黏高粱。

〔9〕瀹:煮。脱粟:指糙米

美文共赏

苏轼调任密州知州期间修缮了一座高台。其弟苏辙起名曰“超然”。于是,苏轼就撰写了“超然台记”。全文紧紧围绕“超然”两字来议论、抒情和描写。首先以说理挈领,“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然后写建台的背景和经过,进而写登台之乐,简笔点染四方形胜佳景,末尾卒章显志,说明了“超然物外了则虽苦犹乐,若不能超然物外,则为物欲所困,乐少悲多”的道理。文章虚实相生,议论纵横,推理严密,叙事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充分体现出作者洒脱、旷达的胸怀,以及其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没有因为处于逆境而泯灭的宝贵精神。

本篇名句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