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辨奸论(苏洵)

辨奸论(苏洵)

时间:2022-04-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事有必至,理有固然。然后以山巨源预见王衍、郭子仪预见卢杞为例证,类比王安石“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的行为“不近人情”,进而推导出王安石得志必为奸臣、为害国家的结论。但是不论苏洵对王安石的看法多么偏激,从本文总体来看,并不是在发泄个人私愤,而是在为天下思虑。全文观点鲜明,中心突出,结构谨严,文笔畅达,有苏洵散文所特有的雄辩风格。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1〕,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2〕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3〕,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4〕,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5〕,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6〕,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7〕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8〕,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9〕,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注释】

〔1〕础:柱子底下的石墩。

〔2〕山巨源:山涛,西晋名士。王衍:西晋大臣,少年才华出众,晋代清谈之风,由他创始。后任宰相,处乱世而专图自保,为石勒俘获,被杀。

〔3〕郭汾阳:唐代名将郭子仪,封汾阳郡王。卢杞:唐奸相,陷害忠良,搜刮民财,后死于贬所。

〔4〕不忮(zhì)不求:不忌妒,不贪求。

〔5〕晋惠帝:白痴,闻百姓饿死,问何不食肉糜。

〔6〕唐德宗:在位二十五年,局势日坏。曾问左右:“人皆言卢杞奸邪,朕独不觉,何也?”

〔7〕容:或许。

〔8〕囚首丧(sāng)面:不梳头,不洗脸,像个囚犯,像居丧。此指王安石

〔9〕慝(tè):邪恶。

美文共赏

据前人考证,这篇文章是南宋道学家为攻击王安石而假托苏洵之名而写的,其真伪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文中反映了苏洵思想的局限性,但是就其艺术特色来说,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全文都是围绕着“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展开论述的,中心是强调“辨奸”。文章先把“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万事均可“见微而知著”的预测规律,作为立论基础。然后以山巨源预见王衍、郭子仪预见卢杞为例证,类比王安石“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的行为“不近人情”,进而推导出王安石得志必为奸臣、为害国家的结论。

从一个人的衣着、生活习惯的“不近人情”,就断定将来必为大奸,有点牵强附会。但是不论苏洵对王安石的看法多么偏激,从本文总体来看,并不是在发泄个人私愤,而是在为天下思虑。全文观点鲜明,中心突出,结构谨严,文笔畅达,有苏洵散文所特有的雄辩风格。

本篇名句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事情有它必定会达到的地步,道理有它本该如此的规律。天下只有那头脑冷静的人,才能够看到一点苗头,就可预见到明显的后果。月亮周围起了晕,就会刮风;柱子底下的基石潮湿,就会下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自然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