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管仲论(苏洵)

管仲论(苏洵)

时间:2022-0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本文是对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的评论。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2〕,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3〕,其祸蔓延,讫简公〔4〕,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5〕。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6〕,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7〕。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8〕?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威、文〔9〕。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10〕,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11〕。吾观史鰌〔12〕,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13〕。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注释】

〔1〕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相传他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四十七岁才成名,与其子苏轼、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做过小官,有《嘉祐集》。

〔2〕竖刁:自宫以侍桓公。易牙:善烹调,曾烹子为羹以献桓公。开方:背亲以事桓公。

〔3〕五公子:齐桓公有子十余人,得君位者五人。无诡立三月被杀,继位的有孝公(10年)、昭公(20年),懿公(4年)、惠公(10年)。

〔4〕简公:齐简公,公元前484年立,上距齐桓公之死约160年。

〔5〕鲍叔:齐大臣,管仲本齐桓公之仇,因鲍叔力荐而被重用。

〔6〕四凶:尧时共工、驩(huān)兜、三苗,鲧。

〔7〕少正卯:春秋时鲁人。聚徒讲学,传说孔子任鲁司寇,三月即诛少正卯。

〔8〕絷:栓,捆。

〔9〕五伯:五霸。春秋时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以齐桓、晋文为最。

〔10〕灵公:晋灵公,晋文公的少子,暴虐,在位14年被杀。

〔11〕诞谩:荒诞。

〔12〕史鰌:春秋时卫国大夫。身后不成礼,卫君闻之感悟,退弥子瑕而用蘧伯玉。

〔13〕萧何:汉初丞相,死后由曹参继任,一切遵照萧何原定制度,世称“萧规曹随”。

美文共赏

本文是对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的评论。文章先叙述了“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的不朽业绩,后述管仲死后竖刁等三佞乱政,五公子争位,“齐无宁岁”的灾祸,由此说明贤者死时不能推荐贤人代替自己位置,因而给小人以可乘之机,留下齐国内乱的祸根。通过分析,作者进一步强调了“荐贤”对于国家政治安定强盛的重要作用,这种举贤任能的观点,不失为一种卓越的见解,具有深远的意义,发人深省。这篇史论层层推进,层层翻驳,文句得当警策,新意频出无尽,显示了苏洵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独到见解。

本篇名句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功业的成就,并非成于成功之日,必定有它的起因:灾祸的发生,也非生于发生之日,必定有它的先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