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洵的《嘉祐集·权书·孙武》

苏洵的《嘉祐集·权书·孙武》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源的《孙子集注序》、袁仲谦老师的讲课、毛泽东的笔录,都涉及北宋大学者苏洵对孙武子的否定性评价,即武有“三失”。苏洵到底是如何评价孙武的,先看一下原文: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今其书论奇权密机,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书者罕所及。吴王阖庐之入郢也,武为将军,及秦、楚交败其兵,越王入践其国,外祸内患一旦迭发,吴王奔走,自救不暇,武殊无一谋以弭斯乱。

魏源的《孙子集注序》、袁仲谦老师的讲课、毛泽东的笔录,都涉及北宋大学者苏洵对孙武子的否定性评价,即武有“三失”。苏洵到底是如何评价孙武的,先看一下原文:

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然以吾评之,其言兵之雄乎!今其书论奇权密机,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书者罕所及。以是而揣其为人,必谓有应敌无穷之才,不知武用兵乃不能必克,与书所言远甚。

吴王阖庐之入郢也,武为将军,及秦、楚交败其兵,越王入践其国,外祸内患一旦迭发,吴王奔走,自救不暇,武殊无一谋以弭斯乱。若按武之书,以责武之失,凡有三焉:《九地》曰:“威加于敌家则交不得合。”而武使秦得听包胥之言,出兵救楚,无忌吴之心,斯不威之甚,其失一也;《作战》曰:“久暴师以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且武以九年冬伐楚,至十年秋始还,可谓久暴矣,越人能无乘间入国乎?其失二也;又曰:‘杀敌者,怒也。”今武纵子胥、伯嚭鞭平王尸,复一夫之私忿,以激怒敌,此司马戌、子西、子期所以必死雠吴也;勾践不颓旧冢而吴服,田单谲燕掘墓而齐奋,知谋与武远矣,武不达此,其失三也。([宋]苏洵:《嘉祐集·权书·孙武》)

苏洵(1009年—1066年),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嘉祜(1056年—1063年)时,欧阳修荐其书二十二篇,名动当时。后任秘书校书郎。有文集二十卷。《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苏洵肯定孙武是杰出的军事理论家,他所写的《孙子兵法》一书,论述兵谋战策,妙不可言,世所罕匹。因而后世的兵学家都尊孙武为老师。但是,若用实践来检验,孙武却不能每战必胜;甚至在指挥作战时,还不能完全贯彻自己的理论,因而遭到失败。拿战国时的吴起与春秋时的孙武相比较,虽然前者在理论上不及后者,所著《吴子》一书,文字粗疏,缺乏纲纪;但他在实际指挥作战时,却能常常取胜,建立奇功。

苏洵《孙武》一文,虽然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观点,认为好的统帅应该是既精通军事理论,又善于临战指挥的人。但他不讲历史背景条件的变异,不讲客观形势的变化,片面要求孙武个人能“挽狂澜于既倒”,亦有苛求古人之处。魏源就曾为孙武辩护,如前所引:

呜呼!吴,泽国文身封豕之蛮耳。一朝灭郢,气溢于顶,主骜臣骄,据宫而寝,子胥之智不能争,季札之亲且贤不能禁,一羁旅臣能已之乎?故《越绝书》称“巫门外有吴王客孙武冢”,是则客卿将兵,功成不受官,以不尽行其说故也。

吴国进攻楚国的“柏举大战”,吴国一举攻破楚国郢都,胜利冲昏了君臣头脑,吴国“主骜臣骄”,胜而转败,主政重臣伍子胥、公子季札都不能争辩禁止,何况“羁旅臣”孙武以“客卿”的身份“将兵”,他的军事理论原则贯彻不彻底(“不尽行其说”)是有原因的。

魏源指出了吴国反胜为败的政治原因和领导原因,应该说有一定道理。青年学生毛泽东注意到此点,连写三条笔记。

魏源的《孙子集注序》还涉及儒家兵学知识。如“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好谋而成”出自《论语》,“我战则克”出自《礼记》,“学矛夫子,获甲三百”出自《左传》。毛泽东虽然没有把它们全记下来,但对《左传》中这一条,记明是指孔子弟子“冉求事”,战事即“《左传》哀(公)十一年清之役”。

《讲堂录》证明:毛泽东品读《孙子兵法》最早的活动,发生在湖南四师的课堂上。他的起点应该说是不低的:听到了《孙子兵法》的《谋攻篇》《势篇》中的名言,听到了孙武子的传记材料和参与“柏举之战”的功过是非,听到了苏洵、黄震、魏源等大学者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孙子的评价褒贬,听到了《易经》《老子》《论语》《左传》《史记》中的军事思想和战史战例,听到了吴王、伍子胥、伯嚭、吴起、赵括等人的军事活动……

《讲堂录》也证明:毛泽东最初品读《孙子兵法》,仅仅是听讲记录而已。他似乎对古代兵法开始感兴趣,他的笔记记得不短,有些地方记得很细,老师的发挥阐释,他用小字细心标出;他似乎对古代军事知识还很生疏,在边听边记的匆忙中,以至有些常识内容被记错;那时,他并没有读《孙子》原文,更没有深入探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