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都区“农家书屋”建设调研与发展思考

武都区“农家书屋”建设调研与发展思考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武都区“农家书屋”建设调研与发展思考蒲 芳 李晓岩“农家书屋”顾名思义就是指专门为农民建立的书屋。1武都区“农家书屋”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白龙江中游地带,是陇南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重镇。
武都区“农家书屋”建设调研与发展思考_甘肃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研究

武都区“农家书屋”建设调研与发展思考

蒲 芳 李晓岩

(武都区图书馆 甘肃陇南 746000)

“农家书屋”顾名思义就是指专门为农民建立的书屋。它是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农村缺书少报的现象,由政府投入,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够提供农民实用的书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览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是由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的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阵地。早在2006年,国家有关部门在我省部分地区率先进行了建设“农家书屋”(以下简称“书屋”)的试点工作,受到了当地农民群众的欢迎,中央领导对此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书屋”建设被纳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成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计生委联合下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以此为标志,“书屋”工程建设被列入国家工程。根据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到2010年将在全国农村建立20万家农家书屋。按照我省最新规划,“十一五”期间,我省将在1万个村建设“书屋”,此举将覆盖全省三分之二的农村人口,逐步解决农民借书难、读报难、看书难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书屋”已经成为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品牌,为我们探索出一个政府、社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载体,丰富了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的形式和内涵。

1武都区“农家书屋”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白龙江中游地带,是陇南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重镇。由于地理条件差,交通不便,居住较为分散,绝大部分农民群众基本无借书阅读条件,区图书馆的服务基本仅限于城镇和交通便利的乡镇人口。农村也少有读书氛围,农闲时间,村民多看电视,其次是玩扑克、打麻将、喝酒闲聊天,买书、读书的人少,即使在农业生产中碰到疑难问题,也基本上是找有经验的人指点,或是自己凭老经验解决。另外,一些进城打工的村民也由于缺乏技能,往往只能靠苦力挣钱,这些都制约了村民的发展生产、发家致富。

1.1武都区“农家书屋”的建设现状

武都区“农家书屋”建设从2008年开始,作为2008年陇南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为民所办“16件实事”之一,武都区委、区政府将“书屋”建设纳入了区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之列,制定了《陇南市武都区“书屋”工程建设实施方案》,虽说遭受5·12大地震灾害,但区政府仍安排专款10万元,为“书屋”建设统一购置书柜,强化了“书屋”的基础设施。截至2009年12月份,全区共建成“书屋”106家,共计用房220间,面积2 840平方米,其中76家属村委会集体用房,30家属村民私有住房。在106个“书屋”管理员中,大专学历6人,中专学历3人,高中学历46人,初中学历51人。共发放统一配置图书1 176余种,1 549 370册,音像制品85种,118 170册,铁制书柜250个,总投资超过250多万元。根据2009年12月份数据统计显示,自“书屋”建成以来,武都各乡镇的“书屋”接待借书回家的村民和学生94 500人,在“书屋”里看过图书资料的人数达到354 800人次。农村农家书屋建成后,村民们每天都能够利用闲暇时间,聚集在农家书屋里阅读各种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图书,武都区两水镇后村村民刘辉家里种栽了20亩花椒树,过去一有空闲时间,他不是和别人一起打麻将,就是找人喝酒聊天,如今的他却常常往村部新建成的“书屋”跑,每当遇上技术难题,他就去“书屋”找答案。“花椒叶子被虫子吃的有缺口,有的还卷了”,搁在以前不知道该咋办,“书屋”建成后,他在“书屋”里找到了这方面的书籍,按照书上的方法很快解决了问题,“书屋”使他学到了很多知识。角弓镇高坪村农民高万成,在广东务工六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而返乡。他说:“如今在外面,没有一技之长很难找到工作。但回到村里发现建起了农家书屋,书屋里能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我想利用这段时间好好地看看养殖方面的书籍,多学点知识,然后在家乡搞养殖业,用自己的双手致富,没有农家书屋就没有我的今天。”谈起农家书屋的好处,角弓镇高坪村农民高万奎更是激动不已,原来,自2006年以来高万奎就一直在搞养殖业,可由于不懂技术,缺乏养殖方面的专业知识,他的养殖场一直办的不景气,两年下来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亏损不少。村里建成农家书屋后,高万奎一有闲暇时间就泡在书屋里仔细阅读养殖方面的书籍,他按照书上学到的知识,先对养殖场进行了改革,然后再科学合理的实施养殖,效果和效益明显提高,不到半年的时间就赚回了前两年将近一半的亏损。武都区汉王镇马坝村村民马举成说,现在他最感兴趣的是蔬菜病虫害防治方面的书籍,“前段时间大白菜虫害很严重,我就到农家书屋里看书,然后买农药杀虫,效果挺好”。由村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书屋”给武都区广大的农民和农村学生提供了阅读图书的平台,为村民们的闲暇生活增添了新的活力,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在实现农民享受基本文化权益的前提下,已成为充实全区农村文化,促使农民致富、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加油站”。

1.2武都区“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我区“书屋”建设速度加快,初步显现出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广大村民群众欢迎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武都区各乡镇“书屋”建设发展和开展村民群众借阅服务工作的相关情况,笔者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对武都区的城关镇、城郊乡,东路的三河乡,西路的两水镇、北路的佛崖、甘泉等乡镇“书屋”建设和借阅服务工作进行了调研,其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武都区部分乡镇“农家书屋”建设调查表

img1

从调研走访的乡镇“书屋”建设发展和借阅服务工作看,各乡镇“书屋”建设发展不平衡,虽然村民群众的借阅图书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仍有的乡镇“书屋”建设发展令人担忧。全区“书屋”建设普遍存在着图书和音像制品资源不足,规模比较小,由于缺少后续资金投入,而各乡镇的行政自然村经济基础又十分薄弱,也无能力改变这一现实情况。因此,一些地域性较强,适合武都特色产业方面的新图书(油橄榄、花椒、核桃、中药材等种植加工类),不能补充进入“书屋”,无法满足村民们的借阅需求。另外,“书屋”管理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有相当一部分“书屋”是和村委会合二为一的,管理员由村委会干部兼职管理,遇到村委会干部开会或有事,“书屋”就无法开放。再就是“书屋”管理工作不到位,服务跟不上,管理员普遍缺乏图书管理知识和技能,不懂得“书屋”的工作流程和图书管理的基本规范,书架上收藏的图书杂乱无章,不便查找,在图书数量不多时还能应付,一旦藏书的数量和品种达到一定的规模,就无法应对众多村民读者了。因“书屋”是按照村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进行管理和运行,管理员既要忙农事、家务,还要谋划生计,全身心投入“书屋”服务性工作积极性不够高,有许多“书屋”一天开放的时间很短,有的甚至锁门不开放,村民要借书有时还需要到处去找管理人员,使得村民难以便利地享受图书借阅服务,也影响着图书的利用率。有个别村的“书屋”牌子挂起来之后,由于不为人知的原因成为了一种摆设,几乎就没有开门向村民们借阅过图书,使得所配发的图书和音像制品资料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资源利用堪忧。从“书屋”运行看,很少有“书屋”能根据村民不同需求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延伸。所有这一切,都会影响“书屋”的进一步发展,“书屋”的作用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形同虚设的情况,从而使“书屋”工程有悖于建设的初衷。

2巩固和发展武都区“农家书屋”的实践和思考

对于区县级基层图书馆来说,帮助“书屋”建设并解决一些业务技能方面的困难责无旁贷。在全区“书屋”建设中,我馆充分利用专业技术方面的优势,提出了“书屋”建设及村民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的理念,服务于“书屋”建设和管理,先后派出馆内骨干力量分组深入武都区各乡镇村,从图书资料的介绍、分类上架要领、管理注意事项、如何推荐图书以及如何收集反馈信息等几方面对“书屋”管理员进行集中和单独培训,使管理员们对“书屋”的管理工作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帮助“书屋”管理员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既开拓了我馆服务工作的新天地,也为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到了用武之地。如何克服目前“书屋”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使其得以巩固和发展是当务之急,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办好“农家书屋”

“书屋”已经被纳入我省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但让各地方政府全部承担“书屋”建设和后期发展资金是不现实的,因为整个工程投资巨大,仅凭地方资金无法实现其进一步发展。为了能使“书屋”建设得以可持续发展,我区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统筹协调工作,并制定出相应的奖励政策,加强舆论宣传、积极引导和鼓励国有、民营、个体以及其他组织支持农村“书屋”及文化建设,积极捐赠资金、图书文献和设备设施,形成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大力、热情、关心、关注和支持“书屋”建设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实现“书屋”建设发展由政府与社会多渠道、经常性投资的新体制。

另外,应以务实的态度建设“书屋”,严格做到科学筹划、合理布局,避免盲目建设和不必要的浪费,做到成熟一批,发展一批,巩固一批,不搞一刀切,防止出现热后遇冷的现象。只有实实在在解决部分购置新书的经费和对“书屋”管理人员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助问题,才能使“书屋”较好地发挥出它的职能作用,促进和提高“书屋”管理员们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服务村民群众。另外,在创建新的“书屋”时,一定要挑选有文化、责任心强的人员来担当管理员,因为人是一切事业的基础和关键所在,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图书馆事业建设先后经历兴衰成败、复兴发展的过程,道路曲折。实践证明,任何公益性的工程,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经济投入来保障,最终很难“公益”下去,因此,如果不解决后续资金和行之有效的机制问题,“书屋”的巩固和发展也就难以预计了。“书屋”是件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发展起来的阳光工程,扶持“书屋”建设发展是“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伟业。作为区县一级的基层公共图书馆,积极投身“书屋”工程建设之中是自身职责所在,我们应该发挥基层图书馆的专业优势,抽出专人,定期到各乡镇的“书屋”,积极开展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有一定程度的图书资料管理知识,教育并提高管理员们为乡亲服务的意识和责任心,彻底改变“书屋”管理上比较混乱这一普遍性的问题,更好的服务村民群众。同时,“书屋”建设应该走整合资源的路子,文化主管部门应该积极配合协调有关部门实现规划、建设、管理“三个统一”,整合利用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活动站点和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等现有文化设施资源,充分发挥资源集成和共享优势,集中建好基础条件比较好的乡镇村“书屋”,使部分“书屋”上台阶升等级,打造成为示范性“书屋”,并以此推动武都全区新农村文化建设。

2.2因地制宜,注重“农家书屋”实用性

广大村民的需求是发展“书屋”的内在动力。“书屋”的图书配置结构及运作必须符合农村实际,符合村民的口味。如我们武都区的“书屋”就应从低文化、低水平的现实出发,多购置一些通俗易懂的与生产、生活较为贴近的书刊,其内容以农业技术和蔬菜种植、油橄榄、花椒、中药材、核桃的种植与加工技术资料为主,同时还应该购置一些对生活和人身权利进行指导和维护的书籍,如医药保健类、法律知识类、生活服务类和青少年学生结合教材的课外阅读学习类图书。在我省相关部门的重视下,经农村、教育、卫生等行业专家认真、细致遴选的包括有千余种图书和音像制品的“书屋”配书到我区“书屋”后,深受我区各乡镇广大村民和村里青少年学生的喜爱,充分发挥出了这批图书的可读性、适用性和教育性作用,既丰富了村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又提高了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了发家致富的本领,同时也彰显出了“书屋”在我区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总之,要让“书屋”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必须以“农”字当头,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注重“书屋”的实用性,及时将村民喜闻乐见又有实用价值的图书充实进来,奠定“书屋”的坚实基础。可喜的是,随着我区灾后恢复重建家园工作的深入开展,文化部、中国文联、国家图书馆、深圳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和我省有关部门通过各种方式,为我区农民群众送来了包括图书在内的文化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我区部分乡镇村“书屋”的藏书。

2.3做好服务,力求稳步发展

“书屋”不等同于城镇公共图书馆,图书借阅工作因村而异,因人制宜,服务的时间、地点、方式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不仅要管好,更要用好“书屋”现有资源。“书屋”管理员要有为乡亲服务的意识,一切要以村民喜欢、需要、满意度为出发点,适当延长借阅时间,多为村民群众提供蔬菜种植、畜牧养殖、旱作农业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农业科技图书,有效地解决村民群众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掌握农业技术等方面的难题。让村民真真切切地看到和感受到“看与不看不一样”,使村民群众接受学习,接受教育的观念由被动转为主动。“书屋”要通过宣传和积极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如读书演讲会、中小学生知识竞赛等活动,吸引更多的村民群众和孩子们来“书屋”,多读书,读好书,进一步培养和提升村民们的政治文化素养,使其真正成为一座生机勃勃、有着广泛影响和吸引力的,具有多种教育功能的社会设施,成为村民群众和孩子们人人向往的精神家园。武都区三河乡三河街的付广文管理员,利用当地集市贸易日积极向村民群众宣传农家书屋的作用,他将“书屋”中符合当地群众实际需要的蔬菜种植和科学养殖等农业科技类图书分批摆在集市上,宣传和推荐给自己熟悉又需要这些种植、养殖方面专业技术图书的村民,既方便了村民群众前来借阅图书,又扩大了“书屋”在广大村民群众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武都区两水镇两水村的雍卯林管理员出资2 000元,为“书屋”添置村民群众急需的油橄榄、花椒、核桃等特色农业方面的新书,并积极主动延长“书屋”借阅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书屋”图书资料和音像制品的宣传教育作用,其行为使本村群众交口称赞,成为武都区“书屋”建设中的排头兵。目前,“书屋”已成为我区各乡镇广大村民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了解致富信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新载体和平台。

3结语

“农家书屋”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举措,是实现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目标最现实选择。由于体制的制约,地方政府财力不足,加快“书屋”建设,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许多困难。只要我们站在一定高度上去认识建设“书屋”重要性,加强探索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就一定能够排除各方面的困难,实现“书屋”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鑫.武都农家书屋惠及农家.陇南日报,2009-08-11.

2.金燕.因地制宜探寻基层服务新模式.中国文化报,2008-05-10.

3.尚庄.农家书屋热潮与长远发展思考.图书馆杂志,2007(7).

4.刘蓓蓓.“农家书屋”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12-01.

5.周利红.农村图书流通点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5).

6.顾正葆.“农家书屋”巩固和发展之管见.图书与情报,2008(5).

7.张鑫.农家书屋:农民的指路明灯.陇南日报,2009-12-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