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货币供给概述

货币供给概述

时间:2022-04-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主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并不是否认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只是认为货币资产与其他金融资产之间、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能力之间的替代性会大大降低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有效控制。综上分析可知,货币供给量是一个融外生性和内生性于一体的复合变量。

第一节 货币供给概述

一、货币供给的概念

货币供给是什么?这是一个首先要弄清楚的概念。货币供给是指货币供给主体向货币需求主体供给货币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货币供给会形成一定的货币数量,即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是一个货币区①在某一时点上由非银行部门持有的货币总量,即为社会经济运行服务的货币数量,显然,这是个存量概念。

①货币区通常是指一个主权国家,但也可以是根据某种国际条约建立的、使用同一种货币的多国联盟,如欧元区,也可能是由历史遗留问题形成的或根据某种需要而建立的一国之内使用另外一种货币的特殊区域,如中国香港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货币量一定是由非银行部门持有的,即货币供给量一定是流通中的货币量,银行部门拥有的货币不应计入货币供给量,中央银行所属的造币厂的纸币库存更不应计入货币供给量,因为这些货币不能参与流通。这个货币总量与考察货币量的层次有关,各国不尽相同。如以狭义货币M 1为例,非银行部门持有的现金是货币供给量的一个部分,非银行部门持有的活期存款凭证则是货币供给量的另一个部分。有关货币层次划分的问题参阅本书第一章。

货币供给量又可以分为名义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供给量,前者是指一定时点上不考虑价格因素影响的货币存量,后者是指剔除价格因素之后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量,我们通常所说的货币供给量一般都是指名义货币供给量。虽然货币供给量和货币供给是有区别的,货币供给量是货币的存量,而货币供给是一种行为或过程,但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人们常常把货币供给量简称为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量是存在于流通领域之中被各经济单位(银行系统以外的个人、家庭、企业和机关团体等)所持有的货币存量,这些经济单位只是货币的运用者,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货币都出自于银行。货币由银行体系发行和创造,又不断地回归银行体系,所以银行体系是整个货币流通的中心环节。而现代银行作为信用中介机构和信用创造机构的统一,其本质特征在于信用创造方面,即银行可以在相当范围内通过增加自身的负债去增加货币供给量,由此影响社会各种资源的配置、再生产各环节的协调、各种经济杠杆作用的发挥以及币值本身的稳定。

研究货币供给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货币供给主体提供的货币量能够与货币需求主体需要的货币量保持一致,并能不断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货币供给理论是分析货币供给量的大小及决定因素的理论,相对于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形成要晚得多。这是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把货币供给当作是中央银行能够完全控制的一个变量,因此很少有人研究货币供给的决定过程,而是只研究当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量时经济如何变化。后来人们才逐步认识到,中央银行并不具有绝对控制货币供给的能力,货币供给量还要受到商业银行和公众行为的影响,因此,货币供给理论可以分为外生性货币供给理论和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

所谓外生变量,又叫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机制中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由非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它是能够由政策决策人控制,并用于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变量。而内生变量,又叫非政策性变量,它是指在经济机制内部由纯粹的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不为政策所左右。

货币供给具有外生属性,这是因为货币供给量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以外的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决定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发行货币、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来控制货币供给量。因此,中央银行只要确定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合理的货币需求量,然后再由中央银行供给适量货币,货币供需就能实现均衡。如果货币需求量是合理的,当货币失衡时,完全可以由中央银行通过政策手段改变货币供给量加以矫正。强调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并不否认经济系统中实际经济活动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只是认为实际经济活动对货币供给量的作用远不如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作用那么强。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分析认为,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直接控制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的变动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各经济主体的行为所决定的,因此,货币供给量是内生变量,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只是相对的。从金融领域来看,一方面,商业银行的存款和资产规模要受到储户偏好和银行贷款、投资机会的影响;另一方面,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创造能力也会随着其贷款融资活动的增加而提高,社会公众的资产偏好所影响的资产结构又会随着现实经济的运行经常调整变化,这就使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主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并不是否认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只是认为货币资产与其他金融资产之间、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能力之间的替代性会大大降低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有效控制。

综上分析可知,货币供给量是一个融外生性和内生性于一体的复合变量。货币供给量首先是一个外生变量,因为货币供给形成的源头——基础货币——是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中央银行能够按照自身的意图运用政策工具对货币供给量进行扩张和收缩,货币供给量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为政策所左右;另一方面,货币供给量并不完全是纯粹的外生变量,在现代二阶银行体制和部分准备金制度下,决定货币供给量的因素,不仅仅包括货币当局的政策变量,还包括一系列经济因素(例如商业银行、社会公众的偏好和资产选择等),尤其是后面我们要学到的货币乘数,更是一个由多重经济主体操作、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复杂变量,这表明,货币供给还带有内生变量性质。正因为如此,货币供给理论的研究必须同时关注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既强调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与调节作用,又重视政府、企业、个人等不同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决定性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描述货币供给的决定机理,为货币供给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可以用图8-1来描述:

图8-1 货币供给曲线

如图(a)所示,货币供给曲线M是一条平行于利率轴并等于某一常数M0的直线,M是外生变量。对应的,在图(b)中,货币供给曲线M是利率i的函数,M与利率i具有正相关关系,M是内生变量,由于货币供给的这种内生性质,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与调节变得十分困难。

三、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在当今信用货币制度下,社会经济活动主体所需要的货币都是由银行供给的。银行是货币供给的主体,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必须分清楚的是,货币供给量的不同部分是由不同性质的银行投放到市场上的。现金是由地位超然的央行印制并发行的,而存款则是由商业银行体系对非银行部门的放款、投资等资产业务创造的。通常,存款在货币供给量中占的比重比较大。

(一)现金的供给机制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现金是怎样从央行投放到市场流通中去的。换言之,先来了解中央银行向市场投放现金的渠道。一般说来,主要渠道有三:

(1)对政府贷款(通常是财政当局),政府获得了现金的使用权;

(2)对金融机构贷款,金融机构获得了现金的使用权;

(3)收购外汇和金银,出口商、金银持有者得到了现金所有权。

那么现金或纸币究竟是什么?用学术一点的语言可以这样描述:央行发行的现金是法定货币,它是以国家权力为后盾推行的价值符号。究其实质,央行的纸币是国家对持币人的负债凭证。

那么,负债的内容是什么?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假设:

政府从央行借到了一笔“央行负债凭证”(现金),于某年某月某日从你那里买走了1 000元的商品。你付出了商品,得到了面值1 000元的“负债凭证”。这就意味着,国家(央行代表国家)欠你以当日价格计算的1 000元的资源和劳动,即价值。简单说,你手上的纸币说明央行欠你与面值等额的“价值”,或者说,这是央行的一张借条,你拥有了对央行的债权。

那么,央行这笔债务何时偿还呢?很不幸地告诉你:债务人(央行)永远不会偿还这笔债务,但作为债权人(你)却可以顺利地将此债权转让出去,用于购买别人的商品或服务。于是,在日常的市场交易中,人们就互相转让这些“央行负债凭证”,没有人会拒收,因为那是违法的。

其实,除经济学界的专家学者之外,没人考虑,甚至很少有人知道“纸币是国家的欠条”这种“奇怪的事情”。人们一直认为,那些质地精良、印刷考究、花花绿绿的钱就是钱,我们经常用它清偿债务,它本身怎么会是“负债凭证”呢?这种观念恰好说明央行的信誉极好,这是纸币流通的必要条件。

(二)存款的供给机制

存款的供给机制在本书第五章有详细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