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实施货币储备和贸易结算多元化

实施货币储备和贸易结算多元化

时间:2022-04-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一、国际收支的弹性论弹性论主要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民币贬值10%需要支付1 100亿人民币才能买到10架飞机,但是,中国还是需要10架飞机,进口不能减少。

第三节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一、国际收支的弹性论(Elasticity Approach)

弹性论主要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弹性论的假设条件

(1)贸易商品的供给弹性几乎为无穷大。做出这一假设意味着国内存在无限多的闲置资源,出口商品数量增加时,国内的生产成本不会增加,出口商品的价格不会上升,否则货币贬值增加出口的效果会遭到抵消。

(2)不考虑资本流动,国际收支等于贸易收支。

(3)其他条件(包括收入、偏好等)不变,只探讨汇率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2.弹性论的基本思想

分析收入和商品价格不变条件下,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调整的作用。汇率变动通过国内外产品之间,以及本国生产的贸易品(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与非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动,影响一国进出口供给和需求,从而作用于国际收支。

(1)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弹性是指当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数与价格变动百分数的比值。根据需求规律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比例,因此,需求价格弹性为负值。供给的价格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数与价格变动百分数的比值,供给价格弹性为正值。

需求价格弹性的公式为:

供给价格弹性的公式为:

总收益是销售量与价格的乘积,若将需求量作为销售量,总收益的变动取决于价格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商品价格变动引起需求量变动的程度取决于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ΔTR=Δp*ΔQ

【例题4-7】 假设电视机的需求价格弹性为-2,价格为500元时,需求量100台。若降价10%则收益如何变化?

解:降价前总收益:TR1=100×500=50 000

降价后价格:P=500(1-10%)=450

降价后需求量增加百分数=-2×(-10%)=+20%

降价后需求量为:Q=100(1+20%)=120台

降价后总收益TR2=450×120=54 000>50 000

由于商品富于弹性(弹性的绝对值大于1),降价后总收益增加的现象经济学上叫做“薄利多销”。

【例题4-8】 假设大米的需求价格弹性为-0.5,当价格是500元时,需求量为100吨。若降价10%则收益如何变化?

解:降价前总收益:TR1=100×500=50 000

降价后价格:P=500(1-10%)=450

降价后需求量增加百分数=-0.5×(-10%)=5%

降价后需求量:Q=100(1+5%)=105

降价后总收益TR2=450×95=47 250<50 000

由于商品缺乏弹性(弹性的绝对值小于1),降价后总收益减少的现象经济学上叫做“谷贱伤农”。

表4-3 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可以概括如下

(2)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币贬值引起本国贸易收支改善的必要条件。

在进出口供给弹性无穷大的条件下,本币贬值能使贸易收支改善的必要条件是进出口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Em+Ex>1。

其中,Ex是出口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Em是进口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

结合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品需求弹性的分析可知马歇尔-勒纳条件的现实意义。

【例题4-9】 假定中国和美国之间是衬衫换飞机的交易,汇率为1美元=10元人民币。中国出口衬衫,每件衬衫国内成本加利润是10元,出口价格1美元,出口100亿件衬衫可换到100亿美元外汇收入。为了刺激出口人民币贬值10%,汇率变为1美元=11元人民币,衬衫的出口价格降低了10%,变为0.9美元。假定衬衫的需求价格弹性为-0.5(缺乏弹性),试问我国外汇收入是增加还是减少?

解:(1)出口外汇收入。

需求量增加百分数=-0.5×(-10%)=+5%

降价后的衬衫需求量=100(1+5%)=105亿件

降价后的出口外汇收入=105×0.9=94.5亿美元(出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低,降价收入反而下降了)。

(2)进口外汇支出。

进口一架飞机价格10亿美元,原来进口10架,需要1 000亿人民币。人民币贬值10%需要支付1 100亿人民币才能买到10架飞机,但是,中国还是需要10架飞机,进口不能减少。对我国而言飞机涨价了。但是,因为自己不能制造飞机,全部依赖进口,进口需求价格弹性接近零,价格变化对需求量影响不大,缺乏弹性的商品涨价后销售收入会增加,对我国而言就是进口支出增加了。

(3)J曲线效应。

现实中,供求双方的因素使得进出口对汇率变动的反应是渐进的,即使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贬值也不能马上改善贸易收支。相反,货币贬值后的头一段时间,贸易收支反而可能会恶化。本币贬值后会使本国贸易收支先恶化然后再改善的现象被称为“J曲线效应”。马歇尔就曾将贬值的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来具体分析J曲线的存在原因,这三个阶段就是:货币合同阶段、传导阶段和数量调整阶段。产生时滞的原因是:

第一,在贬值之前已签订的贸易协议仍然必须按原来的数量和价格执行。贬值前已签订但在贬值后执行的贸易协议下,出口数量还没有增加,进口数量不能减少。于是,贸易收支趋向恶化。

第二,即使在贬值后签订的贸易协议,出口增长仍然要受认识、决策、资源、生产周期等的影响(从消费者的消费调整和供给者的投资生产角度考虑)。至于进口方面,进口商有可能会认为现在的贬值是以后进一步贬值的前奏,不仅不减少进口反而加速订货。

图4-2 J曲线效应

两方面作用的结果使得贸易收支不可能立刻得到改善,甚至还会进一步恶化。如图4-2所示,在时间t1时由于国际收支逆差,实施货币贬值政策,但是到t2时,贸易收支进一步恶化,到t3才慢慢改善。

3.对弹性论的评价

弹性论的贡献。弹性论纠正了以往的片面看法,指出只有在一定的进出口供求弹性条件下货币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和效果。它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采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它只考虑贬值对进出口商品市场的影响,而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事实上,汇率变化除了直接影响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外,还会影响本国的一般价格水平。本币贬值后由于进口品价格上升,要素价格上升,将推动本国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引起贸易品和非贸易品要素价格均上涨,这被称为通货膨胀效应。此外,货币贬值在改善贸易收支的同时也启动了外贸乘数,使本国国民收入成倍增加,通过边际进口倾向,使本国进口增加,贸易收支改善程度缩小。考虑这些因素后,即使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结果也是很难确定的。

(2)假定供给弹性无穷大的条件比较严格。这一假定在小于充分就业均衡,即国内外都存在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的闲置资源的条件下(如30年代大萧条时)可能是成立的。但在经济接近充分就业时,各部门对资源的竞争将使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产品价格上涨,进出口品的供给价格弹性可能无穷小。

(3)把国际收支仅局限于贸易收支,未考虑劳务收支和国际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4)弹性的估计复杂,使理论的应用有技术困难。

二、国际收支的吸收论(Absorption Approach)

1.吸收论的基本思想

国际收支的吸收论又称支出分析法,是1952年西德尼·亚历山大(Sidney Stuart Alexander)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它从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方程式入手,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是总支出=总收入,开放经济条件下四部门经济的总支出为:

Y=C+I+G+X-M

其中,Y为国民收入,A=C+I+G,即国内吸收,亦即国内支出。

假定不考虑资本流动,国际收支(BP)等于贸易收支,那么:

BP=X-M=Y-A

可见,当国民收入等于国内总吸收时,国际收支平衡;当国民收入大于国内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国内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由此,国际收支逆差时,要改善国际收支就要增加国民收入(Y)或减少国内吸收(A)。

2.吸收论的政策主张

吸收论具有强烈的政策搭配取向。当国际收支逆差时,应采用紧缩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来减少对贸易商品的过度需求,减少国内吸收,同时采用货币贬值,消除紧缩性政策的不利影响,使进口需求减少的同时国民收入能增加,以达到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同时平衡。

3.吸收论关于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1)贬值的收入效应。

第一,闲置资源效应。如果贬值的国家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贬值就会通过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带来产量的多倍增加。

第二,贸易条件效应。一国货币贬值通常造成贸易条件恶化,使实际收入下降,进口支出减少。贬值通过贸易条件恶化对贸易差额的影响称为“贸易条件效应”,它会使国际收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是,闲置资源效应与贸易条件效应具有相互抵冲的作用。因而贬值的实际效果取决于两个效应的大小对应。

(2)贬值的吸收效应。

第一,现金余额效应。这是最重要的直接贬值效应。贬值会导致进口品和本国生产的贸易品的价格上升,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将使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即现金余额的实际价值下降。这样,公众为了将实际现金余额恢复到愿意持有的水平,一方面会减少商品和劳务开支,即减少吸收;另一方面会变卖手中的债券,售出债券引起债券价格的下降,而使利率上升,再度减少吸收。

第二,收入再分配效应。贬值引起的价格上升将带来收入的再分配。一般来说,物价上涨所造成的收入再分配,有利于利润收入者,不利于固定收入者。因固定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通常较低,支出倾向较利润收入者为高,故收入再分配的结果使整个社会的吸收总额减少,使贸易收支获得改善。虽然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阶层,收入再分配因此会减少消费支出总额,但是如果高收入阶层将其利润所得用来增加投资,则整个社会的吸收总额也不一定减少。

第三,货币幻觉效应。假定货币收入与价格同比例上升,即使实际收入没有变化,但如果人们有货币幻觉,只注意价格的上升,因而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一国的吸收总额就会随之减少。

第四,其他三种直接效应。这些效应对贸易收支的变动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首先,预期价格将进一步上升,人们就会提前购买商品和劳务。其次,进口资本品的价格上升将形成对投资开支的抑制。再次,本国商品的本币价格上升对消费开支也会产生抑制作用。

4.对吸收论的评价

吸收论的贡献。吸收论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将收支的变动与整个宏观经济状况结合起来分析,从总收入和总吸收的相对关系中考察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克服了弹性论从相对价格关系出发的局部均衡分析的不足。同时它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指出了弹性论的缺点,吸纳了弹性论的某些合理内容,是在弹性论基础上的一大进步;另一方面,指出了国际收支失衡的宏观方面原因。从弹性论的微观分析过渡到宏观分析阶段。

吸收论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吸收论是建立在国民收入核算会计恒等式基础上的,但并没有对收入和吸收为因、贸易收支为果的观点提供任何令人信服的逻辑分析。实际上,收入与吸收固然会影响贸易收支,但贸易收支反过来也会影响收入和吸收。

(2)对本币贬值效应的分析有两个重要的假定,即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原因和生产要素的转移机制运行顺畅,这与现实也存在较大差距。

(3)以贸易收支代替国际收支,忽略了资本流动的作用,不够全面。

三、国际收支的乘数论(Multiplier Approach)

国际收支的乘数法又称收入论或收入分析法。

1.乘数论的假设

(1)不考虑资本流动,国际收支等于贸易收支。

(2)其他条件(包括汇率、价格等)不变,只探讨收入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2.乘数论的基本思想(在汇率和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变动对国际收支调整的作用)

进口支出是国民收入的函数,自主性支出的变动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从而影响进口支出。一国可以通过需求管理政策来调整国际收支。

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为:

由于贸易乘数大于1,因此,自主性支出的变动会带来国民收入的多倍变化。由于进口随国民收入的增减而增减,贸易差额也就受国民收入的影响。

BP=X-M=Y(1-c+m)-(C0+I+G)  (4.2)

上式表明,一国可以通过需求管理政策来调整国际收支。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时,当局可以实施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降低国民收入,以减少进口支出,改善国际收支。

3.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1)哈伯格条件(马歇尔-勒纳条件的修正)。

Em+Ex>1+m。其中,m为本国的边际进口倾向。

由于贬值引起的进出口变动除了直接带来国际收支的变动外,还会带来国民收入的变化,会导致诱发性进口的变动,从而进一步影响国际收支状况。基于此,将贬值由弹性论所说的需求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结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就转变为更严格的哈伯格条件:Em+Ex>1+m。

(2)总弹性条件(哈伯格条件的修正)。

Em+Ex>1+m+m。其中,m是贸易伙伴国的边际进口倾向。

当考虑的是大国而不是小国时,此时需要考虑国外回应,因为它的进出口供求对世界经济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比如,A、B国是大国,最初A国出口增加,即B国进口增加,国民收入会随之下降,进而影响B国对A国产品的进口,即A国出口收入减少。所以,在国外回应的情况下,A国的对外贸易乘数变小,所以,进一步修正哈伯格条件:Em+Ex>1+m+m

4.对乘数论的评价

乘数论的贡献。它建立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之上,阐述了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国经济通过进出口途径相互影响的原理。它的局限性表现在:

(1)模型中没有考虑货币量和价格因素的作用。如果国内已是充分就业状态,出口增加意味着过度需求,将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出口增加所引起的总需求增加还不同于投资增加所引起的总需求增加,后者虽也会引起通货膨胀,但从动态上看,它过一段时期后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增加供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过度需求;但出口所引起的过度需求则不会形成生产能力。这是以乘数论引出的新重商主义政策的应用局限性所在。

(2)乘数论同样没有考虑国际资本流动,因此,它关于收入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分析并不全面。收入上升将会刺激外国资金流入,带来资本与金融账户收支的改善,抵消其对经常账户的不利影响。

四、国际收支的货币论(Monetary Approach)

20世纪60年代后期,蒙代尔、约翰逊和弗兰克尔等人将封闭经济条件的货币主义原理引申到开放经济中,从而发展了国际收支货币论。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投放基础货币,D是买进债券投放货币,R是买进外汇投放货币。

1.假设条件

(1)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下,一国的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等变量的稳定函数。

(2)从长期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

(3)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看,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

2.基本理论

MS=m(D+R),货币供给量等于基础货币乘以货币乘数,其中,m是货币乘数,(D+R)是基础货币。D是国内货币供给,中央银行通过银行间国债市场投放的基础货币,R是外汇占款,是由于中央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卖外汇导致基础货币投放的变化。

MD是国内的货币需求,它是持久收入的函数,因此,货币需求是高度稳定的。

MS=MD(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

若m=1,MS=m(D+R)=MD,则R=MD-D

这一方程式说明:

(1)国际收支失衡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来解决,其中主要的是货币供应政策。如:赤字的根源在于国内信贷扩张过大,所以,要实行紧缩货币政策以使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速度一致。

(2)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量。由于货币供应不影响实物产量,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个人和企业就会增加货币支出,以调整他们的实际货币余额;而从整个国家来看,实际货币余额的调整就表现为逆差。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为了保持汇率的稳定,货币当局只能动用外汇储备来干预市场,由此货币供给也随之相应减少,直到与货币需求保持相等。

3.政策主张

国际收支失衡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来解决,其中主要的是货币供应政策。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量。

如:MD<D,R<0,逆差的根源在于国内信贷扩张过大,所以,要实行紧缩货币政策以使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速度一致。

MD>D,R>0,顺差的根源在于国内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所以,要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以使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速度一致。

4.对货币论的评价

货币论的贡献:

(1)唤起了人们在国际收支分析中对货币因素的重新重视。在政策主张上,认为国际收支失衡本质上是货币性的,因此,强调货币政策的运用,认为只要保证货币供应的适度增长,就可以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2)研究焦点不是放在进出口、投资、消费等一国经济活动的实物层面,而是通过对货币当局国际储备额的变动及其决定因素的分析,把研究重点集中于货币层面。

货币论的局限性:

(1)货币论假定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稳定函数,但短期内,货币需求往往是很不稳定也很难不受货币供给变动的影响;另外,它还假定货币供给对实物产量和收入没有影响,但货币供给变化后,人们不仅改变对国外商品和证券的支出,而且也会改变对本国商品和证券的支出,由此影响国内产量的变化。

(2)传统的吸收论和弹性论都认为成功的贬值对经济增长具有刺激作用。但货币论认为贬值仅有紧缩性影响,贬值能暂时性的改善国际收支是因为它减少了实际货币余额和增加了名义货币需求。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的减少意味着消费和投资的下降,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许多国家把贬值作为刺激出口和经济增长的手段。

(3)它认为逆差的基本对策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此结论的重要前提是价格不变。但实际上,当MS>MD时,价格会上升,MD也会上升。此时,降低货币供应,在价格刚性下,只导致实际货币余额下降,因此,货币论政策主张是以牺牲国内实际货币余额和经济增长为代价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的。

五、国际收支的结构论(Structural Approach)

1.基本理论

结构论的出现与发展经济学密切相关,它是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对立面而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货币分析法非常流行,并且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理论基础。它的核心内容是:当一国国际收支发生困难时,必须紧缩国内需求,以牺牲内部经济增长来换取国际收支平衡。众多成员国在执行这一政策后,经济活动普遍受到压制,有些由于过度紧缩经济导致经济和社会动荡。

结构论指出,国际收支失衡并不一定完全是由国内货币市场失衡引起的,长期的供给不足往往是由经济结构问题引起的。货币论仅仅是从需求角度分析国际收支问题,而经济结构等供给问题同样可能导致国际收支困难,其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种。

(1)经济结构老化。这是由于科技落后或国际市场需求变化,使一国的出口商品失去竞争力,经济结构无法及时调整适应市场变化,造成出口下降,国际收支逆差严重。

(2)经济结构单一。经济结构单一从两个方面导致国际收支的逆差:一是单一的出口商品,其价格容易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使国际收支呈现出不稳定的特征;二是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长期依赖进口,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国际收支逆差的可能性越大。

(3)经济结构落后。是指一国出口产品的收入弹性都比较低,而进口商品收入弹性却比较高。由于出口产品的收入弹性较低,进口国收入增长不会带来对本国产品进口增加;而进口商品的收入弹性却比较高,当本国经济快速增长时导致进口支出增加。由于本国和外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出口不能增加,进口却会大幅增加,导致收入性逆差增加。

2.政策主张

既然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本原因,那么政策调节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改善经济结构和加速经济发展方面。改善经济结构和加速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是增加投资,改善资源的流动性,使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能顺利从传统行业流向新兴行业。经济结构落后的国家要积极增加国内储蓄,经济发达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应增加对落后国家的投资。

3.评价

国际收支结构论是作为传统国际收支理论的对立面而出现的,特别是货币论对它的批评非常激烈。他们认为结构论所说的国际收支结构性失衡实际是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失衡。特别是经济结构单一和经济结构落后引起的国际收支困难,并不代表国际收支失衡本身,只是一种国际收支失衡的压力。通过经济发展政策调节国际收支往往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收效甚微。另外,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经济结构落后国家提供无条件的长期贷款援助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基金组织一般是以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为主,如果这些国家没有必要的纪律约束和财政货币政策,犹如把资金投入一个无底洞,不仅不能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而且违背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性质和宗旨。

这些批评指出了结构论的症结所在,仅仅发现失衡的结构性原因是远远不够的,依赖发达国家或者国际组织援助来改善经济结构也是不可能的。发展中国家必须立足于自身,通过市场化改革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产业政策鼓励有竞争力产业发展,同时积极引进外来资本,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其国际收支逆差的被动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