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种植业生产风险状况分析

我国种植业生产风险状况分析

时间:2022-04-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4.2 我国种植业生产风险状况分析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多变,每年都有局部地区发生自然灾害,造成农业生产的不稳定和农产品供给的周期性波动。在目前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复杂多变的自然风险是种植业生产风险的主要来源。图3-6 我国农作物受灾成灾情况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的统计数据整理计算。

3.4.2 我国种植业生产风险状况分析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多变,每年都有局部地区发生自然灾害,造成农业生产的不稳定和农产品供给的周期性波动。这种农业生产风险造成的不稳定性,在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都没有取得重大进展前不可能根本改变,从而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农产品的有效、均衡的供给,制约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在目前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复杂多变的自然风险是种植业生产风险的主要来源。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农业资金和资源长时期超负荷外流,加上国家对农业投资的不足,农业的基础地位脆弱,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处于落后状况,农村、农民没有适当的风险分散机制和损失补偿机制,不得不直接承担天气灾害风险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这种情况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的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甚至使部分农民生活难以为继。

表3-4和图3-6描述了我国农作物受灾和成灾的情况。我国农作物每年受灾面积约46167千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30.69%;每年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50%,占总播种面积的15.47%,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1978~2001年24年间,受灾率超过30%的年份有17年,成灾率超过15%的年份有15年,其中2001年全国农作物绝收面积8217千公顷,比2000年下降近2个百分点。因灾损失粮食5350万吨、棉花50万吨、油料240万吨,农业灾害总体仍属重灾年。这些资料和数据一方面说明自然气候条件导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和波动;另一方面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

表3-4 我国农作物受灾和成灾统计数据

续表

img17

注:在农业自然灾害统计中,通常将凡在作物生长期由于自然灾害(旱、水、风、雹、霜冻等)而使得作物亩产减少30%以上的作物面积,称为成灾面积。下划线数字表示当年受灾率和成灾率分别超过30%和15%。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的统计数据整理计算。

img18

图3-6 我国农作物受灾成灾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的统计数据整理计算。

国民经济各个产业中,农业应该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的“重点保护对象”。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标准,我国是世界上灾害频发、受灾面广、灾害损失严重的国家之一。近10年来,自然灾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1000亿元以上,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多人次。自然灾害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本来就已经不堪重负的经济负担,难以改变其弱势群体的地位。

我国古代对农业就有“积谷防饥、以丰补歉”的原始保险思想和仓储后备措施。因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大,为了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保护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维护农民的利益,除了改善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增强农业基础地位外,建立社会化的生产风险分散和损失补偿机制也十分必要和重要。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农业风险分散机制,许多国家都把建立国家支持的农业保险制度作为促进农业这个基础产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政策手段。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发展的角度看,我国也需要建立农业灾害保障机制。

一方面,我国必须依靠占世界土地总面积6.4%的土地保障世界1/5人口的基本生计,因而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以资金、青壮年劳动力为代表的农业生产要素不可避免地流出农业生产,留下来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需要一个有保障的生产环境。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仅靠传统的风险保障和投入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政府救济是无偿给付,而不是凝聚农业生产者和社会责任于一体的保险意义上的农业风险投入;保险的意义在于“千家万户保一方”,通过保险与被保险的责任契约,将用于农业的风险准备资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在空间和时间上分散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发挥其直接补偿风险损失的作用。同时,农业保险也是被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所允许的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绿箱”政策之一。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尽早研究和决策调整我国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完善我国农业的保护体系,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制度,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的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