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原因及带来的风险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原因及带来的风险

时间:2022-04-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原因及带来的风险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水平的综合反映。当前中国国际收支持续较大顺差的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观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二)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带来的风险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增加,一直被认为是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标志。

四、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原因及带来的风险

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水平的综合反映。其收支差额直接影响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汇率的基本走势和实际水平。一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将造成本币汇率下跌;反之,一国国际收支连续多年顺差会使该国货币汇率上浮。中国一直是顺差大国,迄今已持续了10年之久。

(一)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原因

在国际收支问题上,中国政府一贯坚持的方针是,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略有节余。当前中国国际收支持续较大顺差的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观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

国际原因主要有三方面: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重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经济正好已形成了基本的开放态势,因此就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这场世界性的产业转移。近年来,世界经济不景气,全球高科技泡沫破灭,进一步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与此同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加之国内人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和法律环境日趋完善,中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外商投资企业跃升为中国外贸发展的主力军,1993~2002年其出口年均增长23.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2003年前9个月,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已占到全国出口总值的54.1%,其中加工贸易占其总出口的78.8%。这造成了:一方面我国直接投资是净流入,另一方面外贸进出口是顺差。如果扣除加工贸易进出口顺差后,2001年1月到2003年9月末我国外贸进出口实际累计逆差1029亿美元,而不是海关公布的顺差618亿美元。②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多重限制,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按照建立在比较优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原则,中国主要对海外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但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对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巴黎统筹委员会解散后,某些国家对华出口的管制政策不但没有放松,反而加强,这自然会加大双边贸易不平衡。③当前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也是造成外汇储备被动增加的重要原因。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下,由于没有真正的最后贷款人,一国发生金融危机,事实上无人可以救助,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更是如此。因此,发展中国家为防范金融风险,不得不积累大量的外汇储备。2002年末,韩国、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五国的外汇储备比1997年末增加了1470多亿美元,增长166%。10年前,发达国家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有2/3的比重,现在只有1/3左右,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正好发生了对调。如果说这种格局可能会造成某种资源不合理配置问题的话,那么,其根源正是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是目前不合理的世界经济格局。

从国内看,国际收支顺差反映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结构调整滞后之间的矛盾。在过去20多年里,在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支持下,中国经济的平均年增长速度超过了9%。与此同时,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结构调整步伐经常处于落后状态。特别是在最近五年里,国内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得以满足,工业发展达到新的水平之后,商品、资金和劳动力市场都出现了过剩。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讲,这显然是不可思议的。

问题只能归结为供给结构不合理,即生产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无法满足多种类、多层次的需要,导致有效总需求不足,并进一步造成就业困难和需求增长乏力等问题。例如,占国民经济比重本来就很高的第二产业,近几年更是越来越高,已经达到50%以上,这是一个与世界经济反向的发展趋势。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如果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定义是制造业兴起,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应是服务业的兴起。韩国的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该国经济起飞时开始上升,确实有一个增长及加速的过程,但其后便稳定在45%左右,大量的资料表明,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基本符合这一规律。所以,如果说世界经济史上真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话,那应当是制造业相对衰落,服务业兴起。也就是说,虽然制造业总量在增长,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对降低。中国则反其道而行之——占国民经济比重本来就很高的第二产业,近几年更是越来越高,已经达到50%以上,而中国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12年时间里没有多少提高,一直徘徊在34%左右,这种现象正好与涉外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发生。我们还存在着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附加价值少、地区差距大、城市化水平低等问题。这些都影响到内需的扩大和内部平衡的实现。一国储蓄多,而有效投资和消费相对较少,其结果只能是过剩储蓄转移到境外,必然进一步扩大国际收支顺差。由此可见,国内原因与国外原因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有时甚至是互为条件的。

(二)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带来的风险

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增加,一直被认为是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标志。但是,持续较大顺差与逆差一样,也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表现,也会带来其他矛盾和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国际收支顺差,一方面给中国带来了4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对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贸易摩擦日益频繁的今天,持续高额的贸易顺差又会带来金融风险。

1.经常项目顺差缺乏稳定性。经常项目的顺差主要来自于加工贸易项目,这实际上意味着经常项目顺差的不稳定性。首先,从加工贸易本身来看,“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特征,使其发展受国际市场变化的因素影响较大。尤其是加工贸易所需的大量资本品和中间投入品的进口成本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其出口规模和出口效益。从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品的构成来看,大部分产品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因而其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都较低。一旦出口成本上升,将直接导致出口数量下降和利润的减少,因而由加工贸易形成的顺差具有先天的不稳定性。其次,加工贸易与国内经济投入产出的联系较弱,其对国内经济的溢出效应和放大效应都很小,因而其形成的顺差具有一定的“外生性”。再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和体制转轨时期,国内外都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贸易趋向和本地化经营趋向并存,使得外资企业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挤占国内企业的份额,另一方面又通过在国内市场上的商品倾销、股权倾销和补贴等手段,将国内企业挤出国内市场。因而以外资企业为主体的加工贸易形成的顺差,可以理解为外资企业贸易顺差对国内企业贸易顺差的替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当前中国普遍缺乏人力资本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方面,二者产品的相互替代性极强。而外资企业借助其资金、技术、品牌、营销方面的优势,有能力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上同时“挤出”国内企业。而外资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从原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相对素质较高的城市劳动力,加之外资企业由于技术递增导致的劳动力需求递减效应,一方面阻断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渠道,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更严重的失业。加之国内企业被挤出市场之后的经营调整,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十分突出的经济问题。此外,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程的加快,进口限制必将不断减少,进口会大幅度增加,贸易顺差会逐步下降。另外,经常项目顺差的不稳定性还可能对其可持续性构成一种潜在的风险。如果我们再从形成经常项目顺差的深层次原因来看,这种风险有可能进一步加大。长期以来,我国出口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的是巨额的出口补贴、进口限制和汇率大幅贬值。尤其是前者在出口增长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扣除掉各种出口补贴以后,我国的出口成本实际上是非常高的,也是一种“亏损性出口”。这意味着出口顺差越大所需补贴额越大,财政赤字越大。依靠持续扩大的财政赤字来支撑数额庞大的出口补贴而不是依靠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优势来获取的贸易顺差,显然是不可能长久的。此外,过大的贸易顺差还容易导致外国政府的贸易报复。

2.资本项目的持续顺差与大量的资本外逃并存,外资利用率低下与外债清偿力下降并存,对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形成威胁。虽然每年流入我国的外资规模很大,但每年的资本外逃数目也很大。可以想像,如果我国今后逐渐开放资本账户,加快金融自由化进程的话,资本外逃的规模还会进一步加大。资本的大规模外逃在深层次上与对外资的利用率低下有着密切关系。由于中国缺少足够的人力资本,因而外资流入相对集中在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部门,这与国内资本的流向形成重复配置,既加剧了生产的相对过剩,又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同时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服务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部门的对外资开放相对滞后,因而使大量外资转而投向泡沫性较强的宾馆、饭店、房地产业,形成大量不良资本。实际上,外商在华投资扣除掉政策性优惠部分的“租金”后,其盈利率并不是很高,这也反映了外资利用率的低下。当资本大量外逃存在时,在经常项目的顺差又具有不稳定性和难以持久性的特征的情况下,中国逐年增加的外债对中国的国际清偿力形成了较大压力。事实上,中国的国际清偿力正在降低,而未来5~10年正是中国偿债的高峰期和外资投资利润的回收期,如果到期的国际储备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的话,将可能引发债务危机。

3.资本项目的持续顺差构成了大量的人民币外汇占款,对国内经济形成较大的通胀压力,进而影响到人民币币值的稳定。由于资本项目顺差是国际收支顺差的主体,而我国虽然名义上实施的是管理浮动汇率制,但事实上是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为了保证这一汇率制度的稳定,中央银行必然积极干预外汇市场在“结售汇制度”下被动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而这一过程恰好是中央银行创造货币供给的过程,它再通过货币乘数多倍放大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在国内金融体系中存在大量超额储蓄的情况下,必然会形成超额货币供给,虽然在目前的情况下并未能转化为真正的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压力却正在增大,这无疑会对人民币币值的稳定造成冲击,并刺激资本大量外逃。事实上,如果现有汇率制度和资本管制政策不变的话,随着资本项目顺差增大,有可能会形成“外汇占款增加→通胀压力增加→人民币贬值预期上升→资本外逃→加强资本管制→中央银行储备上升→外汇占款进一步增加”的恶性循环。

4.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大量流入对我国国际收支平衡基础的影响。由于我国对外投资数额一直比较小,FDI的流入基本上转化为资本项目的顺差,因此,FDI大量流入对于我国资本项目的顺差乃至整个国际收支的顺差起了很强的支撑作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资流入我国大部分是以FDI和长期外债这些长期投资的方式出现的,这对于我国将各项外债风险指标保持在国际警戒线以下是十分有利的。但是,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是建立在FDI大量流入的基础之上的(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的1998~2000年除外),而且历年该项目的顺差额都较大幅度地高于经常项目的顺差额。从长期看,这将不利于我国国际收支的稳定性平衡和主动性平衡。因为经常项目在宏观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贸易项目的余额在国际收支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反映了一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表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自我创汇的能力,是一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基础。因此,只有经常项目的盈余,才能使一国国际收支平衡具有稳定的基础,才能防止国际收支结构的脆弱。而且假如国内宏观经济出现不良征兆致使经常项目盈余收窄,同时FDI流入速度也下降的话,那么,基本项目的双顺差势头就可能逆转。我国加入WTO以后,电信、金融、保险等新开放的投资领域虽然外资流入会呈现新的高潮,但是,由于这些领域是服务性行业,出口倾向较低,随着投资项目的成熟,利润回汇的压力又将进一步加大,使收入项目的逆差可能进一步扩大,从而给国际收支带来新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透过FDI大量流入我国所带来的资本与金融项目高额盈余的现象,关注其国际收支结构关系中的潜在风险。

5.外汇储备过多会造成外汇资金的闲置与浪费。到2003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达到4032.5亿美元,外汇储备规模过大造成的宝贵的资金资源的浪费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收支的顺差,是用出口商品换取的外汇资金,这部分储备资产,实际上是国内的物资以资金的形式存放在国外。外汇储备越多,意味着从国内抽出的物资越多,等于把相应的财富闲置或让渡给别人使用。因此,过多的外汇储备,将人为地减少本国国民经济对其资源、物资的有效利用。其次,一国外汇储备过多,说明进口支付减少,该进口的物资没有及时进口,宝贵的外汇资源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势必会影响国内生产的发展。再次,容易蒙受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变动风险的损失。在当今世界上汇率多变、变幻莫测的情况下,保有巨额的外汇储备,稍有不慎,就会惨遭汇率变动的风险损失。最后,要承受放弃投资高收益率、低利保有储备资产和高利使用国外资金的多重负担。如果一国货币当局能够确定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将相对过多的外汇储备用于进口生产性的物资或其他有效投资,就会促进国内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机会,或获取其他较为可观的经济收益;反之,就只能获取相对较低的持有储备资产的收益率,还须时刻谨防汇率与利率等风险损失。

表7—10 各年外商投资比较  单位:亿美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