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背景及原因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背景及原因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宪章运动之后英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到1600个,遍及英国的405个城市。这使非营利组织已经成为各国,乃至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为我国当前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和组织基础。这些组织后来背离了其创办宗旨,成为一些人牟取私利的组织。这一时期既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奠基时期,也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起步阶段。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背景及原因_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公共品供给机制研究

(一)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历史背景

1.西方国家非营利组织产生及发展的历史

17世纪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英国、法国等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先后出现了一些开展慈善救济等社会公益活动的非营利组织。也就是说,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及其发展是早期非营利组织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原因。

到了19世纪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但资本主义自身包含的一系列根本的制度缺陷带来了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资产阶级政府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不得不允许各种民间慈善的存在,发展、鼓励并保护民间慈善和救济活动的发展。

英国在17世纪末颁布的《慈善法》《济贫法》以及1832年颁布的《新济贫法》的影响下,先后产生了大量开展慈善救济活动的非营利组织,以及一大批由产业工人自发成立的工人协会。宪章运动期间,英国成立一批如“伦敦工人协会”“全国宪章派协会”的大规模非营利组织。宪章运动之后英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到1 600个,遍及英国的405个城市。

美国早在独立战争前就开始有非营利的社会组织。最著名的非营利组织是19世纪30年代的废奴协会。该组织成立不到10年就发展到拥有近千个地方组织,参加人员总数达20多万人。特别是1948年旧金山国际会议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后,结社自由的原则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这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它们在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卫生、保健、环保、慈善救助和慈善事业等广泛的领域发挥着作用,且影响力逐渐增强。这使非营利组织已经成为各国,乃至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2.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历史

我国非营利组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漫长的发展过程。近代以前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大部分是以慈善救济为主、结社活动为辅的模式。这为我国当前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和组织基础。从现代历史来看,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主要经过了4大阶段。

(1)从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第一阶段。由于在该阶段中国处在各种势力相互争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大量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主要包括3类:第一类是各种“会馆”和“行会”。这些“会馆”和“行会”是由早期工商业者或传统的手工业者等组成的维护群体利益和行业秩序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第二类是各种“互助会”“慈善堂”以及“育婴堂”等互助与慈善组织,如由归国华侨代表发起,并得到海外华侨领袖及国内政界、学界和社会名流联名赞同下创建的华侨联合会。第三类是政治性组织和“会党”。政治性组织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如学联、工会、妇联,以及在抗战期间兴起的各种战地服务组织、救国会等。会党是中国近代一直蒙着一层神秘面纱的组织,如哥老会、洪帮、青帮等。这些组织后来背离了其创办宗旨,成为一些人牟取私利的组织。

(2)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是第二阶段。这一时期既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奠基时期,也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对民间一些组织进行了清理和整顿。1950年制定颁布新中国第一个关于公民结社的行政法规《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1951年内务部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细则》。根据细则,一部分政治倾向明显的社团,如中国民主同盟、九三学社等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党派,而另一大批带有强烈封建色彩的组织则被取缔,同时政府还规定了社会团体的登记管理办法及相应的一些原则。经过清理和整顿,这一时期我国民间组织和各种社会团体数量大幅减少,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据相关资料统计,到1965年全国性社团只有将近100个,而地方性社团也只有6 000多个。而且,这些社会团体大部分都缺乏独立性。严格意义上讲,很多社团都只是各级党政机关的附属部门,有部分社团组织甚至被纳入正式的科层制管理结构中。

(3)从改革开放到1998年为第三阶段。这一时期属于我国非营利组织复兴与结构调整阶段。从1980年起非营利组织再次步入发展高潮,到1989年全国性社团增加到1 600多个。尤其进入90年代以后经济体制的转轨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广的空间。到1998年年底全国性社团为1 800多个,地方性社团为16.56万个。这一时期社团的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基金会、商会,以及民办学校、医疗机构等实体性服务机构发展起来。如中国红十字会(1993年)、中华环保基金(1993年)、宋庆龄基金会(1982年)、中国青少年基金会(1989年)、中华慈善总会(1994年)、希望工程(1989年)等非营利组织都是在这一时期成立的。

(4)从1998年至今为第四阶段。这一时期是非营利组织的多元化和正规化发展阶段。1998年以后国家先后修订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基金会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和法规,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的法制化奠定了法律基础。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非营利组织已达54.7万个,公募基金会1 378个,非公募基金会2 137个,境外基金代表机构26个,民政部登记的基金会216个[1],我国非营利组织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二)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原因

1.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以及成果分配上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造成贫富差距的扩大,进而带来了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各类慈善组织、社区互助机构、志愿者团体等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情况可以看出,非营利组织在对市场经济和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社会评价、规范、监督和引导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非营利组织通过其提供的各种公益性的、服务性的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并最大限度地放大其正面效应,使公平与效率、经济与社会、私人产品与公共品的结构达到基本的均衡。因此,非营利组织的产生与发展是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此外,非营利组织各项活动的开展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还能够直接增加国民生产总值,消化吸收因产业结构调整而产生的富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可见,非营利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既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代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市场经济与非营利组织表现为互为补充、共同发展和推进的关系。

2.缓解社会发展危机的需要

发展早已成为人类社会的时代主题,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经济的发展会产生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生活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平均寿命大幅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口的膨胀,进而导致就业的压力。非营利组织可以在某些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以缓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矛盾。例如非营利组织可以吸收大量的就业人口,以缓和就业的压力。在美国,非营利组织为8%的民众提供了就业岗位,而在荷兰则高达13%。

3.各国政府与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加速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治理模式开始改变。随着公共品供给市场化、社会化等改革,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公共品供给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各国政府开始意识到某些领域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品可以发挥更好的效果,因而很多国家政府开始探索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美国政府把大量的福利服务职能转交给非营利组织提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不扩大政府机构的情况下实现较高水平的福利保障;德国政府要求非营利组织提供由国家资助的大部分福利服务;意大利考虑到政府在提供就业培训等方面的弊端,鼓励非营利组织创办技术职业培训中心等。

此外,从非营利组织筹资比例我们可以发现,非营利组织的运行资金大部分来自政府公共部门。公共部门的支持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关调查表明,大多数国家政府部门对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支持占有很大的比例,如美国的占30.5%,以色列的占64%,日本的占45.2%,而澳大利亚的大约占1/3。可以说,政府不仅使非营利组织获得了有利于其发展的制度环境,而且还动用了国家资源以支持非营利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

[1]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 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 http://news.ifeng.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