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于贸易渠道的金融危机传导

基于贸易渠道的金融危机传导

时间:2022-04-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基于贸易渠道的金融危机传导——以中东欧国家为例基于贸易渠道的金融危机传导是指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导致与其存在贸易联系国家的贸易量、进口量和出口量发生变化,从而使危机传导到另一个国家。这就是贸易渠道的传导机制问题。

第一节 基于贸易渠道的金融危机传导——以中东欧国家为例

基于贸易渠道的金融危机传导是指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导致与其存在贸易联系国家的贸易量、进口量和出口量发生变化,从而使危机传导到另一个国家。危机国与危机输入国之间存在直接贸易联系,这是构成贸易渠道传导的必要条件。其中,这种贸易联系既包括两国之间存在进口和出口联系,也包括存在竞争关系等其他联系。当两国存在进出口联系时,一国发生危机往往导致其进口减少和出口增加,导致其对应的贸易伙伴国出口减少(见图9.1)。1997年以后,欧盟一直是捷克、匈牙利和波兰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中东欧国家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其中,捷克与欧盟的贸易关系基本维持在占其对外贸易总量的60%~70%;匈牙利向欧盟的出口规模占其贸易出口总量的70%~80%,源自欧盟的进口则占其进口总量的50%~60%;波兰与欧盟的贸易关系与捷克较为相似,一般固定在占其贸易总量的60%~70%之间。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盟从中东欧国家的进口迅速减少,导致中东欧国家经常项目赤字不断上升,进而导致这些国家的货币迅速贬值。

图9.1 贸易渠道传导示意图

一、中东欧国家在国际化生产链中的角色调整

中东欧国家在经济转型初期,与欧盟之间的贸易大多是以对外加工贸易(outward processing trade,OPT)的形式出现的。[1]其实,加工贸易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次优选择。因为加工贸易国往往提供的是劳动力,而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核心技术,比如说产品的技术内涵、研发、设计和销售网络等中心环节都是由发达国家直接控制的。不仅如此,从产品收益的角度来看,发达国家掌握核心技术因此享受了绝大部分的销售收入,而加工贸易国所得到的仅仅是微不足道的报酬。

南斯拉夫起初是东欧中对外加工贸易起步较早的国家,但是在经历了内乱和分裂以后,其加工贸易的规模出现了萎缩,与欧盟的订单也大量流失到了CEEC(主要是波兰、匈牙利、捷克和罗马尼亚等国)。1990年以后,加工贸易占CEEC贸易的比重越来越大。波兰1993年的加工贸易相对比重比1989年翻了一番,捷克和斯洛伐克翻了近两番。匈牙利尽管在1989年没有相关的统计数据,但是在1993年占贸易总量的比例达到了20%以上。几个比较发达的中欧国家,1993年前后,加工贸易达到了一个相对鼎盛的时期,加工贸易规模一般均占到贸易总量的10%以上。平均来说,1994年这些地区17%的进口份额是以对外加工贸易为目的的,而1988年这一比例仅为9%左右。[2]对外加工贸易的主要特点在于,每次进口都以出口加工为先决条件,而且在加工贸易过程中更多的投入是劳动力。因此,可以说在这一时期,CEEC主要的比较优势在于低廉的劳动力价格。

1993年以后,加工贸易从地缘上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加工贸易国从地域上逐步“东移”。1994年苏联各加盟共和国成为欧盟新的加工贸易基地。在1996年上半年,德国来自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进口中超过25%的份额是对外加工贸易。而此时,中欧国家的加工贸易占贸易总量的份额不断减少。2000年,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匈牙利加工贸易的相对比例分别下降到4.9%、3.5%、4.43%和4.36%,甚至低于1989年的水平(见表9.1)。

表9.1 加工贸易(OPT)在贸易规模中所占的比重(%)

数据来源:Eurostat,Comext。

从贸易结构来看,中东欧国家经济转型以来,贸易结构的一项重要变化在于:这些国家在国际化生产链中所处的位置发生了较大改变。计划经济时代,中东欧国家主要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出口原材料;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他们的出口结构逐步向制造类产品偏移。中东欧国家如今不再仅是欧盟传统类产品的供应国和计划经济时代加工类产品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已经逐步成为以出口加工类产品为主的制造品生产国。通过表9.2可以看出,传统类贸易品(特别是农产品原材料、矿石、矿物、有色金属等没有经过加工的产品)在贸易活动中所占的份额大幅度下降,而经过加工的制造类产品份额呈现出明显扩大的迹象。最近几年,中东欧国家贸易结构中制造类产品贸易已经成为其最重要的生产活动。除保加利亚外,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波兰等几个中东欧国家制造类产品均已经占到其贸易总量的75%以上。

表9.2 中东欧国家与欧盟在生产阶段过程中的贸易往来

数据来源:Eurostat,Comext。

从表9.2可以看出,1993—2000年中东欧国家在与欧盟的贸易往来中,不断提高了自身在国际化生产链中的地位。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捷克等国在“组成品与零部件(P&C)”贸易方面表现出旺盛的活力,与欧盟在这一领域的贸易相对规模基本都翻了一番,波兰和斯洛伐克甚至翻了两番。中东欧国家与欧盟其他成员国之间的密切的贸易联系既为其产业结构升级、比较优势优化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中东欧国家在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的重要原因。

二、贸易渠道的传导机制

危机输入国贸易量的变化是贸易渠道传导的关键因素。那么,危机是怎样导致贸易量发生变化的呢?这就是贸易渠道的传导机制问题。

(一)收入机制

收入机制是指一国发生危机导致该国收入下降,进而导致包括进口品在内的需求下降,即危机输入国出口下降,是封闭经济条件下需求收入理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延伸。

假设本国出口外国进口是由外国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决定,是商品的相对价格和外国国内收入水平的函数同理,本国进口外国出口是由本国对外国产品的需求决定,是商品相对价格和本国国内收入水平的函数。表示扣除了价格水平因素后用本国商品表示的进口外国商品相对价格,即实际汇率,则有(1)等式和(2)成立。

贸易余额是出口额和进口额的差额,由实际汇率、外国国民收入与本国国民收入决定,m为边际进口倾向(0<m<1)。当假定外国国民收入不变的条件下,贸易余额由自发性贸易余额、边际进口倾向和本国国民收入决定。

本国国民收入的下降导致该国贸易余额的增加,其贸易伙伴国贸易余额的减少。所以一国发生危机导致国民收入下降,通过影响该国的贸易余额对其贸易伙伴国产生影响。

(二)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是指一国发生危机导致其汇率发生变化,影响其贸易伙伴国或者贸易竞争国产品相对价格,从而导致危机输入国贸易量的变动,是封闭经济条件下需求价格理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延伸。

一般情况下,进口品的本币价值上升导致本国需求的下降,进口品本币价值的下降导致本国需求的上升。假定汇率变动之前一国的贸易余额为零,利用η表示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则根据(3)式可以推导出

η*表示外国进口价格弹性,即本国的出口价格弹性。在本国和外国的国民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本币贬值改善贸易余额的条件为进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该条件即为马歇尔—勒纳条件当考虑本国国民收入的因素后,贬值改善一国贸易余额的条件还要求贬值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幅度超过国内吸收的增加幅度(边际吸收倾向小于1)。此外,贬值对贸易余额的影响存在时滞,贬值后可能使贸易余额在短期内恶化,经过一段时间后改善,即存在“曲线效应”。

当满足上述条件下,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导致本币贬值,进口商品和劳务的本币价格增加,出口商品和劳务的外币价格下降,危机发生国出口竞争力增强,进而导致其贸易伙伴国出口减少和进口增加。同时,如果危机国与其他国家在第三方市场上存在竞争关系,危机国的货币贬值导致其出口产品和劳务的外币价格降低,与其出口竞争国相比竞争力增强,危机国出口市场份额增大,对竞争国的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金融危机爆发后,绝大多数中东欧国家的出口明显下滑。自2008年11月起,几乎所有中东欧国家的出口相对于上年同期均呈负向变动。这说明中东欧各国的出口均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其原因在于中东欧国家的主要出口对象西欧国家,深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减速、国内需求下降、进口减少,从而导致中东欧国家出口下滑。由于出口不断减少,中东欧国家出现了贸易赤字,中东欧各国贸易逆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普遍超过10%,其中保加利亚高达24.4%。贸易逆差扩大成为本地区多数国家经常收支状况恶化基本原因。拉脱维亚的经常项目赤字高达20%以上。而中东欧国家外债负担过重,随着融资套利交易平仓和资金的大举撤离,东欧国家货币大幅贬值。货币贬值又进一步加剧了中东欧国家的危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