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市场不完全

市场不完全

时间:2022-04-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2 市场不完全一、公共产品问题(一)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与私人产品相对而言的。公共产品的消费是集体进行的,其效用在不同消费者之间不能分割。全社会对一定数量的公共产品愿意支付的价格应由不同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加总得到。这样,在人口众多的城市,必然无法实现公共产品的自发提供。而大多数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限于城市内一定区域,如消防、街灯等。

2.2 市场不完全

一、公共产品问题

(一)纯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与私人产品相对而言的。私人产品(如一个面包、一件衣服……)的消费具有排除性和竞争性,一个人消费了这一产品,别人就无法同时消费它。而公共产品相反,其基本特征是非排除性和非竞争性。公共产品的消费是集体进行的,其效用在不同消费者之间不能分割。这样,将不为公共品付费的个人排除在外,或者在技术上不可能,或者成本高昂到不可接受。而且公共产品一旦提供出来,任何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都既不会消耗更多的社会资源,增加生产成本,也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不存在消费中的拥挤现象。

堤坝就是一个典型的纯公共产品的例子。河流沿岸较广泛区域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同等地享受堤防的保护,排斥某个消费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又如警察保护,当警察抓到一个罪犯时,城市里的居民都会更安全,但就此向居民收费显然是不可行的。

市场机制下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的困难可由图2.10来说明。假定社会由A、B两个消费者组成,DA与DB线分别是消费者A与消费者B对某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公共产品的需求(表现为他们对这一数量的公共产品愿意支付的价格)决定于他们消费该数量公共产品的边际效用[7]

图2.10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除性,它一旦提供出来,任何一个消费者不管是否出于本人的愿望——的消费数量(XA或XB)就是该公共产品的总量(X)。但不同的个人从既定数量公共产品消费中获得的满意程度即边际效用却不会相同,于是每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是不同的。全社会对一定数量的公共产品愿意支付的价格应由不同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加总得到。这样公共产品的社会需求曲线DD就应是每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的垂直相加,即图2.10中DD=DA+DB。设与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相一致的供给曲线为SS,则DD与SS线的交点决定的Q0是最优公共产品产量。

如果每个消费者贡献相当于其由最后一单位公共产品的消费获得的边际效用的数额且有人愿意从其消费者剩余中支付边际水平以下各单位公共产品的成本,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则可实现。如果协商成本为零,个人A和B将合作实现Q0这一产量水平,消费者A愿意为最后一单位的公共产品支付PA,为边际产量以下各单位的公共产品贡献低于其总收益(相当于小于Q0的各产量水平所对应的其需求曲线以下的区域)的一定数额;消费者B则为最后一单位的公共产品支付PB,为边际产量以下各单位的公共产品亦贡献低于其总收益的一定数额。这时由公共产品的消费带给两个消费者的净利益最大。

容易看出,在消费者人数较少时,协商和决策成本接近于0,这时人们可以通过合作实现最优的或接近最优的公共产品产出水平。但当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很大,消费者人数众多时,协商决策成本会非常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人们都会希望由别人来提供公共产品自己免费使用(如同免费搭车:FreeRide),因为一旦有人提供公共产品,不付费的个人也不能被排除在外。这样,在人口众多的城市,必然无法实现公共产品的自发提供。

公共产品有着显著的空间和区域特点,不同的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是不同的。一些公共产品,如国防、外交,其受益范围可覆盖到全国,只要是该国的居民,都能享用,被称为全国性公共产品。而大多数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限于城市内一定区域,如消防、街灯等。

(二)俱乐部产品

在城市地区还有许多接近于纯公共产品的社会产品,例如游泳池、桥梁、公园,它们在某一消费量的约束之内许多人共同消费,消费者之间是非竞争的,单个消费者的消费质量不受消费者人数增加的影响,但当消费者人数超过了一定的规模就会发生拥挤,比如道路上车辆行进速度减缓等;同时对消费者的收费是可行的,例如在游泳池、公园、球场收门票,对通过桥梁者收取过桥费等。这类产品不同于私人产品,也不是纯粹的公共产品。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布坎南将其概括为俱乐部产品[8]。由于俱乐部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部分特征,有些文献中也将其称为准公共产品。

由于私人产品在消费中具有完全的竞争性,不能由多个消费者同时消费该产品,纯公共产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在其受益区域范围内,消费者人数可达到无穷大,因此,私人产品和纯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都只需考虑产量水平的最优化,而不必考虑消费者人数的最优化。俱乐部产品则不同,其消费中产生的拥挤成本与消费者人数直接相关,在游泳池、道路等产品的规模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其最优供给则主要体现在消费者人数的最优化。

但在市场机制下,俱乐部产品的最优供给难以自发实现,这也是城市中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以下以桥梁为例区分拥挤和不拥挤两种情况展开分析。

1.不拥挤时的俱乐部产品。假设在某人口稀疏的乡村地区有一座桥梁,如图2.11,用通过人数代表对这座桥梁的消费量,它是价格(过桥费)的函数。DD是需求曲线,它向下倾斜表示价格(过桥费)降低会带来消费(通过量)的增加。QC为通过能力线,在通过量低于QC的情况下,边际生产成本为零;QY为拥挤线,在通过量低于QY的情况下,边际拥挤成本也为零。QY与DD不相交表明这座桥在现有的需求状况下不会出现拥挤,此时边际成本线MC与横轴是重合的[9]

图2.11 不拥挤的桥梁的均衡情况

由于边际成本为零,按照经济效率实现的条件,P=MSB=MSC,价格也应为零,这时桥的通过量达到Q*。显然,这时桥的运营收益也将是零,考虑到桥的固定成本无法弥补,所以桥的经营者不但赚不到利润,还将蒙受亏损。

然而,排除是可能的,私人公司有可能造这座桥并按他的愿望收费。一座桥的供给方必然是一个垄断厂商,MR为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它在DD线的下方。为使利润达到极大,厂商将使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均衡点为E0,这时的通过量为Q0,与之相对应的价格则为P0

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收费,桥的通过量由Q*减至Q0。消费者剩余从△OAQ*减至△AE0P0梯形OQ*E0P0是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其中OQ0E0P0被垄断者所攫取,而△Q0Q*E0(图中阴影部分)为社会福利的净损失。

显然,对于不拥挤的俱乐部产品来说,为避免社会福利的损失,实现有效供给,亦须向消费者免费提供。这样直接固定成本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摊的问题又将出现,与纯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困难类似,在居民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大家都希望充当免费搭车者,于是仍然难以通过自发的协商,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结果。

2.拥挤时的俱乐部产品。仍然以桥梁为例,如图2.12,其中DD、MR、MC、QY、QC的含义都与图2.11相同,所不同的是,这里拥挤线与需求线相交,表明在一定的价格以下,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会逐渐出现拥挤现象。当拥挤现象产生时,厂商的边际生产成本仍然为零,但由消费者承担的拥挤成本却增加了。于是桥梁的总边际成本线MC在拥挤线左边与横轴重合,在拥挤线的右边为向上倾斜的曲线。最优的价格和通过量应为边际成本线MC和需求曲线DD的交点E所确定的P*、Q*

拥挤的桥梁由垄断厂商提供仍是可能的。厂商依然遵循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定价原则,其边际收益线MR处在新的DD线的下方,由于拥挤成本与厂商无关,其边际成本仍然为零,边际成本线与横轴重合,厂商将选择新的均衡点E0,与之对应的通过量和价格分别为Q0、P0,容易看出,垄断厂商收费造成了相当于图中E点左侧阴影部分面积的社会福利净损失。

图2.12 拥挤的桥梁的均衡情况

但是,对于拥挤的桥梁来说,如果仍然免费提供给消费者,又会出现过度消费。如图2.12,当价格为零时,通过量将达到Q1,△EFQ1面积代表消费者获得的效用不足以补偿他的消费带来的成本因而引起的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为避免过度消费,当供给量短期内无法增加时,就只有收费。

显然,拥挤的俱乐部产品的最优供给问题更为复杂,但可以肯定的是,市场机制是无法自发实现俱乐部产品的最优供给的。

(1)垄断厂商的定价原则使俱乐部产品的消费低于最优规模;

(2)为避免过度消费而实行的收费也不能由垄断厂商进行,因为这种收费是为了补偿消费者承担的拥挤成本。在人口众多的城市,拥挤的俱乐部产品比比皆是,在这一领域的无能为力成为城市中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外部效应

在城市经济生活中,许多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或消费,可以绕过价格机制直接影响他人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利益,对他人产生一定的收益或成本,但生产者或消费者并不因此得到报酬或进行补偿,故这些成本或收益事实上外部化了,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进行经济核算时不会将其纳入考虑,这就是所谓的外部效应。

发生外部效应时,由价格信号反映的相关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收益)与社会成本(收益)不一致——其差额就是外部成本(收益),MSB=Pd=Ps=MSC的关系被打破,因此市场机制不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外部正效应将导致相关产品的供给不足,外部负效应将导致相关产品供给过度,下面我们分别加以说明。

(一)外部正效应

企业的研究与开发(R&D)活动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产生外部收益的例子,这种活动不仅能使本企业获益,由于研发成果往往成为公众均可获得的一般知识的组成部分[10],其他企业也会间接地受益,但由于他们不必为此付费,这些收益就成为外部化的收益,进行研发活动的企业不会予以考虑。

图2.13 研究与开发的外部收益及其引起的效率损失

如图2.13,MPB线为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的边际收益曲线,MSB线为研发活动的社会边际收益曲线,MSB和MPB之间的垂直距离表示这种活动的边际外部收益,反映其他企业由该种研发活动的成果获得的边际收益,边际外部收益一般是递减的,又设企业研发活动的边际成本线为MC线。该企业符合效率要求的研发活动水平为MSB线和MC线的交点E0所决定的Q0。但企业按照本身获得的直接利益决定其研发活动水平,只能达到MPB线和MC线的交点E1所决定的Q1。可见,市场机制下自发实现的研发活动供给不足,图中阴影部分反映由此带来的效率损失。有研究表明,研发活动的私人收益率约为10%,社会收益率约为50%,可见,与其相关的正外部性是巨大的[11]

(二)外部负效应

经济学文献中最经常被引用的典型的外部负效应的例子是环境污染。比如,一个公司在其生产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其排放物而污染空气或河流,个人排放生活污水或驾驶没有控制污染装置的汽车出行也会造成污染。空气污染增加建筑物的清洗维护费用、个人的医疗成本,水污染增加下游城市的饮用水处理成本。但在空气、河流的产权归属不明确时,这些成本不由污染者承担,污染者进行相关决策时也就不会将其纳入考虑范围。

图2.14 外部成本及其效率损失

1.外部负效应带来的效率损失。如图2.14,HH线为某产品的需求曲线,它与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曲线相一致,GG0线为该产品的供给曲线,它与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相一致,市场均衡价格和产量由HH线和GG0线的交点决定,分别为OD、OB。如果企业在生产该产品的过程中会向附近的河流中排放一些污染物,从而给居民造成一定的损害,却又无需赔偿,那么就存在外部成本,图2.14中的MEC线代表边际外部成本,这条曲线向上倾斜是因为随着污染水平的增高,污染物继续增加1个单位带给居民的损害是上升的。从整个社会来说,边际成本应为厂商的内部成本加上外部成本,由GG1线表示,GG1与GG0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边际外部成本。为了实现帕累托最优,价格和产量应为由GG1线和HH线的交点决定的OE、OA。显然,外部成本造成了该产品供给过度,图中黑色阴影部分△JMP的面积反映了社会边际收益不足以补偿社会边际成本而带来的效率损失。

并非全部外部成本都会引起经济效率问题,当消除外部负效应的收益不足以抵偿消除外部负效应的成本时,反而会存在效率损失。在图2.14中,当产出水平低于OA时,相应产出水平下该产品带来的边际社会净利益(指该产品的消费者和生产者获得的净利益的和,由HH线和GG0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表示)超过边际外部成本。这时,通过减少产品的生产而消除外部成本带来的利益不足以抵消由于产量减少而带来的社会净利益的损失。只有在产出水平超过OA时,外部成本才造成社会福利的净损失,应该通过减少产量来加以消除。

2.通过市场交易自发克服外部负效应的机制及其缺陷。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斯(Ronald H.Coase)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机制下存在着自发克服外部效应的机制。科斯于1960年代初指出,外部经济从根本上说是产权界定不够明确或界定不当引起的,只要产权已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同样的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这可通过双方之间的谈判(Bargain)自然地实现,产权赋予不同的人只是会带来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同,这就是著名的科斯定理。

按照科斯定理,如果生产者和受损方可以讨价还价,则不管是生产者拥有生产的权利还是损害方拥有阻止他人生产以避免损害的权利,最终都会实现最优的产出水平。在图2.14中,如果生产者有权生产大于OA的任何产量水平,受损方会愿意支付给生产者一定金额让其减少生产,为使产量由OB减少到OA,受损方最多愿意支付相当于四边形JMPN面积的金额,而生产者可接受的是任何大于三角形MNP面积的金额,这样,等于JMP的减少污染的净收益会在双方之间通过谈判进行分割。相反,如果受损方有权阻止生产者的生产,在由0到OA的产量水平,生产者的潜在收益为HGNM,他会愿意向受损方支付略小于HGNM的金额以获得允许实现OA的生产水平,受损方愿意接受的最小金额为GMN,当生产水平为OA时,双方获得的净收益等于HGM,这一总的净收益也会通过谈判在双方之间分割。

可见,不论是生产者有权生产还是受损方有权阻止生产,只要谈判成本较低,双方都会发现实现OA的生产水平是最有利的。如果谈判成本较高但低于交易的潜在收益,谈判仍会发生,但生产水平虽趋近于OA却达不到OA。当谈判成本超过交易的利益时,谈判将停止。

通过科斯定理所述的机制自发纠正外部效应的可能性确实存在,然而,要使这一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须符合一定的前提条件。首先,必须存在法律体系和可保护的产权;其次,谈判等交易成本不能过高,如果外部效应涉及到的当事人很多,谈判成本则可能非常高导致交易无法进行。

但是,这两个条件在城市地区特别难以满足。

城市中的环境污染往往与空气和水体(河流、湖泊等)这两种重要的资源产权界定不清有关[12]。由于技术上难以实施分割,或出于公平的考虑,在各国的城市中清洁的空气和水体传统上都是由所有市民免费使用的,其用途之一就是排放废弃物。当人口较少时,排放到空气和水中的废物较少,易于分散。而当一个地方的人口数量上升时,许多居民和企业都向空气和水中排放,所排放的污染物超出空气和水可能的分散能力,可贵的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等外部负效应造成的成本就大大提高。

更重要的是,在城市地区人口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污染问题涉及的当事人众多,如要将所有当事人组织起来进行谈判,必然发生巨额的成本,通过自愿达成的协议限制污染物的排放和公共资源的使用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于是城市中的外部负效应难免成为十分严重的市场缺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