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汇率的决定及其影响

汇率的决定及其影响

时间:2022-04-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汇率的决定及其影响一、汇率的决定汇率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一)金本位时期汇率的决定金本位制下,金币是各主要国家使用流通的货币,并可以对外进行支付结算。其汇率的决定也是以变化了的金量为基础的。其中英镑兑美元汇率的上限4.8965称为美国向英国输出黄金的输出点,下限4.8365称为美国从英国输入黄金的输入点。

第二节 汇率的决定及其影响

一、汇率的决定

汇率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一般认为,各国形状大小不同的货币之所以有比值,是因为它们之间有可比性,各种货币的可比性来自于货币本身具有的价值或能代表的价值。因此,两种货币所具有或代表的价值量之比就是决定汇率的基础。

(一)金本位时期汇率的决定

金本位制下,金币是各主要国家使用流通的货币,并可以对外进行支付结算。由于币材相同,不同货币之间有了可比较的基础。金币的含金量是固定的,各国的金币虽然形状、大小各不相同,但都可以用含金量体现出它们所具有的价值。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比值是由各自的含金量折算的。也可以说两国货币的价值之比,直接地或简单地就是其含金量之比。不难看出,金币的含金量之比是决定汇率的基础,这就引出了铸币平价的概念。铸币平价(Mint Par或Specie Par)是指在金本位制下,两国金铸币的含金量之比。因此,铸币平价是金本位下决定汇率的基础。

铸币平价的表示法:

img30

例如,在金本位时期,每一英镑铸币的重量为123.27447格令,成色为22开金(22/24),则每英镑含有的纯金为113.0016格令(123.27447 × 22/24 = 113.0016)。而当时每一美元铸币重量的铸币平价为25.8格令,成色为9成(9/10),则美元的含金量为25.8 × (9/10) = 23.22格令。那么,英镑与美元的铸币平价为

img31

(二)纸币流通时期汇率的决定

金本位制崩溃后,各主要国家都实行了纸币流通制度,后来发展为信用货币制度。在这种制度下,金币已退出货币流通领域,代之而出现的是纸币的流通。最早出现的纸币是大商业银行发行的、可以自由兑换黄金的银行券。后来的纸币是指由国家指定中央银行集中统一发行,强制使用并不能兑现的货币符号。由于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量,而是代表一定的价值进行流通,所以在纸币流通时期,货币价值的体现形式以及汇率确定的方式与金本位时期不同,而且更加复杂化。

1.纸币具有法定含金量时期

纸币流通初期,是纸币具有法定含金量时期。当时各国官方用法令垄断纸币的发行,并参照原来金币的价值以法律形式规定了纸币的含金量。因此,含金量是纸币名义上或法律上所代表的价值量,也就是说,这时期纸币在流通中所代表的价值是观念地表现在一定金量上的。例如: 1934年美国政府规定每1美元的含金量是0.888671克纯金。也就是说,1美元纸币在流通中代表的价值量是相当于0.888671克黄金。同样,英国政府规定1英镑的含金量是3.881344克黄金,即1英镑纸币在流通中所代表的价值与3.881344克黄金相同。所以,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当单位纸币实际所代表的价值量与国家规定的含金量相一致时,纸币含金量的对比,即黄金平价(Par Value或Gold Parity)是决定汇率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英镑与美元的汇率,即

然而,纸币与金币不同,它不真正具有价值,而是代表金币进行流通。纸币不能兑换黄金,又没有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故在纸币发行量过大时,通货膨胀就会发生,这使纸币实际所代表的价值量同政府规定的含金量不相符。一旦纸币实际所代表的金量与名义上规定的金量相差太远,各国政府就通过宣布本国货币法定升值与贬值来重新规定本国货币的含金量。例如,1969年在各国压力下,联邦德国政府宣布西德马克法定升值,每马克的含金量由0.222163克纯金提高到0.242806克纯金,马克对美元的汇率也由1美元合4马克提高到1美元合3.66马克。

由此可见,法定升值与贬值是纸币流通初期,政府用以调节含金量,稳定汇率的重要措施。其汇率的决定也是以变化了的金量为基础的。

2.不规定纸币含金量的时期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解体,各国政府不再规定纸币的含金量,纸币的价值不再以金量体现,而是以其所具有的购买一定数量商品的能力表现出来,因此,纸币所代表的价值一般来说表现在纸币的购买力上。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两种货币兑换比率的客观基础,应该是两种货币购买力的对比,也称为购买力平价。它基本上体现了纸币流通中所代表的真实价值的对比。所以这一时期决定汇率的基础是购买力平价。

二、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汇率一旦确定下来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过,在不同的货币本位下,汇率波动的幅度是不同的。

在金本位制下,汇率相对稳定,汇率围绕着铸币平价上下波动,并以黄金输送点(Gold Point)为界限。这是因为,在金本位制下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当汇率对一国不利时,它就不用外汇,而改用输出入黄金的办法来办理国际结算,因而各国汇率的波动幅度很小,成为自发的固定汇率。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美两国之间运送1英镑黄金的各项费用(运输、包装、保险)要花费3美分。那么外汇市场上英镑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8665 ±0.03之间的限度内波动,即不会超过4.8965和4.8365的上下限。这个限度即为黄金输送点。如果英镑汇率上涨超过4.8965美元,则美国进口商就宁愿直接运送黄金到英国来清偿债务,而不愿在市场上购买英镑外汇。这样,对英镑的需求就会减少,从而促使英镑汇率跌到4.8965美元以下。同样,如果英镑汇率下跌到4.8365美元以下,那么美国出口商就不愿按此低汇率将英镑换成美元,而宁愿用英镑在英国购进黄金,再运回本国。这样,对英镑的供给就会减少,从而促使英镑汇率回升到4.8365美元以上。显然黄金输送点有两种。其中英镑兑美元汇率的上限4.8965称为美国向英国输出黄金的输出点,下限4.8365称为美国从英国输入黄金的输入点。

纸币本位下汇率的波动要分两种情形来讨论:其一是固定汇率的情形,其二是浮动汇率的情形。纸币本位下最典型的固定汇率制莫过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了。在这一体制下,货币汇率的波动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这一限度在史密森协议以前规定为法定平价的±1%,史密森协议之后则扩大为±2.25%,因此,汇率的波动也并非是漫无边际的。浮动汇率制的情形则不同了,根据外汇市场供求状况,汇率处于经常变动之中,从理论上讲,汇率的变动不受任何限制。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管汇率波动的幅度如何,汇率总是要变动的。那么,哪些因素会引起汇率发生变动呢?根据纸币流通条件下几十年,特别是实行浮动汇率制以来汇率变动的实际情况来看,影响各国汇率变动的深层因素主要有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利率水平。

通货膨胀是影响汇率变动的长期因素,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两国货币之间的比率,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各自所代表的价值量决定的。物价是一国货币价值在商品市场的体现,通货膨胀意味着该国货币代表的价值量的下降。因此,国内外通货膨胀率差异就是决定汇率长期趋势中的主导因素。在国内外商品市场相互密切联系的情况下,一国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就必然反映在经常账户收支上。具体来看,高通货膨胀率会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引起出口的减少,同时提高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造成进口增加。另外,通货膨胀率差异还会通过影响人们对汇率的预期,作用于资本账户收支。如果一国通货膨胀率较高,人们就会预期该国货币的汇率将趋于疲软,由此进行货币替换,即把手中持有的该国货币转化为其他货币,造成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下跌。总而言之,如果一国通货膨胀率高于他国,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就会趋于贬值;反之,则会趋于升值。

国际收支是影响汇率波动的中期因素。一国的国际收支直接决定着该国外汇供求状况。国际收支的收入项目形成了该国的外汇供给,如商品和劳务的出口以及资本的流入等;国际收支的支出项目形成了该国的外汇需求,如商品和劳务的进口以及资本的外流等。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外汇储备增加,使外汇的供给大于需求;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外汇储备减少,使外汇的需求大于供给,而外汇的供求就会直接影响汇率的变动。一般来说,在没有政府干预和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一国国际收支处于逆差状态,该国为了弥补逆差,增加了对外汇的需求,必然会引起外汇汇率的上升,本币汇率下降;相反,若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必然会引起外汇汇率下降,本币汇率上升。从国际上看,各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反映在外汇市场上,导致外汇供求不平衡,也直接影响了汇率的变动。

利率水平是影响汇率变动的短期因素。利率是资金交易的价格,它的高低对投资者来说,决定其在国际间投资的收益水平。当各国货币的利率(主要指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出现差异时,投资者为了追求较高的收益,必然将资金从低利率货币兑换成高利率货币,投放到收益大的国家去。这势必影响不同货币的供求,从而影响汇率的变动。另外,利率又是一国官方调节经济杠杆。利率上升,银根抽紧,单位货币价值量增加,本币汇率上升。反之,利率下降,放松银根,单位货币价值量减少,其汇率下降。因此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一种货币的利率上升,其汇率就上浮。反之,利率下降,其汇率就下跌。

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利率水平是影响汇率波动的三个基本因素,但并非是全部因素。经济增长率、政府干预、政治局势、市场预期等都会引起汇率的波动。总之,汇率变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既包括经济因素,又包括政治因素和心理因素等,而各个因素之间又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并且,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各个因素在不同时间、对不同国家也起着不同的作用。

三、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

汇率是联结国内外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一条重要纽带。一方面,汇率的变动受制于一系列经济、政治因素;但另一方面,汇率变动又会对其他经济因素产生广泛的影响。了解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不论对于一国当局制定汇率政策,还是对于一个企业进行汇率风险管理,都是极其重要的。汇率的变动无非是贬值和升值(或下跌与上浮)两个方面。我们集中分析汇率贬值(或下跌)的经济影响。对于升值(或上浮)的经济影响,则可以反过来阐释。

(一)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1.贬值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国货币汇率下跌,表明一定数量的本国货币只能兑换较少的外国货币,而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却能兑换更多的本国货币。这就会使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降低,有利于扩大出口;而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的成本价格上升,不利于进口。如果一国进出口弹性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这将有助于贸易收支状况的改善。这是贬值最重要的经济影响,也是一国货币当局进行贬值或促成货币下跌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

2.贬值对非贸易收支的影响

贬值对经常账户中旅游和其他劳务的收支状况,也会起到改善的作用。因为贬值以后,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贬值国的商品、劳务、交通、导游和住宿等费用,就变得相对便宜,这对外国游客无疑增加了吸引力。对其他无形贸易收入的影响也大致如此。反过来说,贬值后,国外的旅游和其他劳务开支对本国居民来说相对提高,进而抑制了本国的对外劳务支出。但是,贬值对一国的单方面转移收支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3.贬值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贬值对一国资本账户收支的影响情况,取决于贬值如何影响人们对该国货币今后变动趋势的预期。如果贬值后人们认为贬值的幅度还不够,汇率的进一步贬值将不可避免,即贬值引起了汇率将进一步贬值的预期,那么人们就会将资金从本国转移到其他国家,以避免再遭损失。但如果人们认为贬值已使得本国汇率处于均衡水平,那些原先因本币定值过高而外逃的资金就会抽回到国内。如果人们认为贬值已经过头,使本币汇率已低于正常的均衡水平,其后必出现向上反弹,那么,就会将资金从其他国家调拨到本国,以谋取好处。

4.对国际储备的影响

一国货币汇率的变动,可从两方面影响该国的国际储备:一方面,通过国际储备货币的升值或贬值,直接增加或减少一国国际储备的价值;另一方面,可通过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资本流动等的影响间接地增减国际储备量。

(二)贬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贬值对产量的影响

贬值后,一国贸易收支往往会得到改善,如果一国还存在闲置的要素(包括劳动力、机器等资本品、原材料),一国生产的产量就会扩大。贸易收支改善将会通过乘数效应扩大总需求,带动国内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如果一国经济已处于充分就业,贬值会带来物价的上升,而不会有产量的扩大,除非贬值能通过纠正原先的资源配置扭曲来提高生产效率。

2.贬值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贬值后,出口品本币价格由于出口数量的扩大而上升,进口替代品价格由进口品本币价格上升带动而上升,从而整个贸易品部门的价格相对于非贸易品部门的价格就会上升,由此会诱发生产资源从非贸易品部门转移到贸易品部门。这样的话,一国的产业结构就导向贸易品部门,整个经济体系中贸易品部门所占的比重就会扩大,从而提高本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即更多的产品同外国产品相竞争。在发展中国家,贬值往往还会有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首先,贬值后一国就可以相应取缔原先因本币定值过高而设置的进口关税、进口配额等超保护措施,有利于进口替代行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其次,贬值后原先因本币定值过高而受到歧视性损害的农业部门(往往是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部门)获得正常发展。再者,与国外相竞争的贸易品部门扩大,往往也有助于效率提高。

3.贬值对物价的影响

传统的理论认为,在需求弹性比较高的前提下,货币贬值可以提高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和降低出口产品的国外价格,通过这种相对价格的变化,进口可以减少,从而生产进口替代品的国内产业得以扩张;出口可以增加,从而生产出口商品的产业得以扩张。从这两个方面,贬值可以带动国内产量和就业的增长。但在实践中,贬值不一定真能达到上述良好的理想结果。贬值受货币工资机制、生产成本机制、货币供应机制和收入机制影响,有可能导致国内工资和物价水平的循环上升,并最终抵消它所能带来的全部好处。

从货币工资机制来讲,进口物价的上升,会推动生活费用的上涨,从而导致工资收入者要求更高的名义工资。更高的名义工资又会推动货币生产成本和生活费用的上升,如此循环不已,最终使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乃至整个经济的一般物价水平上升,抵消货币贬值可能带来的好处。

从生产成本机制来讲,当进口商品构成出口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贬值会直接导致出口商品价格的上升,并可能最终恶化本国的贸易收支。

从货币供应机制来讲,贬值后,由于货币工资机制和生产成本机制的作用,货币供应量可能增加。另外,在外汇市场上,贬值后,政府在结汇方面将被迫支出更多的本国货币,也会导致本国货币供应的增加。

从收入机制来讲,如果因为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较低,从而使贬值不能减少进口总量(或减少的总量不足以抵消价格的上升),外国对本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较低,从而贬值不能增加本国出口总量(或增加的总量不足以抵消价格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本国的收入会减少,支出会增加,并导致贸易收支恶化和物价水平上涨。

由上可知,贬值会不会引起国内物价水平的上涨,并不像传统理论所说的那样,仅仅取决于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还取决于国内的整个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和人们的心理因素。只有当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都比较高,并且从总体上讲,工资收入者和企业对生活费用和生产成本的上升反应不灵敏,政府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抵消进口物价上涨的影响时,货币贬值对物价的影响才能较有效地得到控制。

4.贬值对国内利率水平的影响

在货币发行量一定的条件下,本国货币贬值,将通过对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影响,使本国外汇收入增加、支出减少,从而使国内资金总供给增加,导致国内利率总水平下降。

(三)贬值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小国汇率变动只会对贸易伙伴国经济产生轻微的影响,主要工业国汇率的变动则不然。第一,主要工业国的货币贬值至少在短期内会不利于其他工业国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由此可能引起贸易战和汇率战,并影响世界经济的景气。第二,主要工业国的货币一般充当国际间计价手段、支付手段和储备手段,故其汇率变动将会引起国际金融领域的动荡。如在国际贸易和借贷活动中,将要收进贬值货币的经济主体将遭受损失,而要付出贬值货币的经济主体,则将从中获益。对于目前虽不运用,但却大量持有贬值货币作为资产的经济主体如银行和跨国公司来说,这至少是一种潜在的损失或账面损失。除非储备手段与未来的支付手段相一致,否则在未来运用这些作为储备手段的资产时,其兑换成其他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数额会因此而减少,这种账面损失也就转化为实际损失。第三,主要货币的汇率不稳定还会给国际储备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影响。目前的国际货币多样化正是其结果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