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阳明可下不可下之辨十五条

阳明可下不可下之辨十五条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故知下法,不可不慎也。而阳明病,若无表证可以攻下;若有表证,则不可以攻下。而大承气汤,有燥屎者,可与,初硬后溏者,则不可与。谵语发潮热,胃实之征也。脉象滑疾,与实热结滞较重的脉象滑实不同,故不予大承气汤,而予小承气汤。若不得矢气者,如出现大便初硬后溏之症,不可再予小承气汤,与前两条之意相同。

伤寒论原文】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伤寒贯珠集】

伤寒以身热恶寒为在表,身热不恶寒为在里。而阳明病无表证者,可下。有表证者,则不可下。此汗出不恶寒,身重短气,腹满而喘,潮热,皆里证也。脉虽迟,犹可攻之。以腹满便闭,里气不行,故脉为之濡滞不利,非可比于迟则为寒之例也。若手足濈然汗出者,阳明热甚,大便已硬,欲攻其病,非大承气不为功矣。若汗多,微发热,恶寒,则表犹未解;其热不潮,则里亦未实,岂可漫与大承气,遗其表而攻其里哉!即腹大满不通,而急欲攻之者,亦宜与小承气微和胃气,而不可以大承气大泄大下,恐里虚邪陷,变证百出,则难挽救矣。以下七条,于可攻证而复审其小便之多少,大便之溏硬,脉之实与不实,经之过与不过,热之潮与不潮,而后从而治之。故知下法,不可不慎也。

【白话解】

伤寒发热恶寒,为邪气在表,身热不恶寒,为邪气在里。而阳明病,若无表证可以攻下;若有表证,则不可以攻下。本条所述的汗出不恶寒、身重短气、腹满而喘、潮热,都是里证的表现。脉象虽迟,仍可以攻下。因腹满、大便秘结为里气不通,故脉象濡缓滞留不利,与寒凝气滞之脉迟则不同。若手足濈然汗出,则为阳明邪热已盛,大便已硬,欲要攻逐燥屎,非大承气汤不能收功。若汗出过多,微发热恶寒,则是表邪未解;若不发潮热,则示在里的燥屎未成,怎能妄投大承气汤不治表而攻里?即使腹大满不通,而且急于攻伐里邪,亦应以小承气汤缓下以通降胃气,而不能投大承气汤峻猛攻下,唯恐泻下正伤邪陷,以致变证蜂起,难以救治。以下七条,是阐述在可运用攻下法时应当审查小便量的多少、大便的稀溏与便硬、脉之实与不实、过经还是未过经、潮热与否,而后因证治之。因此,在使用下法时,应当仔细审查。

【伤寒论原文】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伤寒贯珠集】

阳明病,有潮热者,为胃实;热不潮者,为胃未实。而大承气汤,有燥屎者,可与,初硬后溏者,则不可与。故欲与大承气,必先与小承气,恐胃无燥屎,邪气未聚,攻之则病未必去,而正已大伤也。服汤后,转失气者,便坚药缓,屎未能出,而气先下趋也,故可更以大承气攻之;不转失气者,胃未及实,但初头硬后必溏,虽小承气已过其病,况可以大承气攻之哉!胃虚无气,胀满不食,所必至矣。又阳明病能饮水者为实,不能饮水者为虚。如虽欲饮,而与水则哕,所谓胃中虚冷,欲饮水者,与水则哕也。其后却发热者,知热气还入于胃,则大便硬,而病从虚冷所变,故虽硬而仍少也。亦不可与大承气汤,但与小承气微和胃气而已。盖大承气为下药之峻剂,仲景恐人不当下而误下,或虽当下而过下,故反覆辨论如此。而又申之曰: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呜呼,仁人之心,可谓至矣。

【白话解】

阳明病有潮热,为胃有燥实已成;无潮热的,则燥实未成。而大承气汤,如有燥屎者,可用;大便初头硬,其后便溏者,则不可用。因此,若欲用大承气汤,必须先予小承气汤,唯恐肠胃中燥屎未成,邪气不聚,攻下后,邪气不除,而正气损伤。服小承气汤后,矢气得作,则为燥屎坚硬,而药性和缓,燥屎未能排出,而腑气有下趋之势,因此,可用大承气汤以攻下燥屎;如若矢气不作,则为胃中燥屎尚未成实,但见大便初头坚硬,其后便溏,即使用小承气汤已属药重病轻,怎可用大承气汤峻猛攻下呢!下后必导致胃气虚弱,而出现腹满不食之症。又阳明病能饮水者为实证;不能饮水者为虚证。如虽欲饮水,而予水则哕者,是胃中虚冷,欲饮水者,予水则哕。如其后发热,知邪热又盛,热入胃中,则大便硬,如若病从胃中虚冷所致,则大便虽硬但量少。此时不可予大承气汤,只予小承气汤缓下微和胃气罢了。因大承气汤是攻下峻猛的方剂,仲景唯恐后人于不当下时以误下,或者虽当下而下之太过,故在此反复强调。而且又强调说:“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仲景的仁人之心达到了极致!

【伤寒论原文】

【伤寒贯珠集】

【白话解】

【伤寒论原文】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失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失气,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伤寒贯珠集】

谵语发潮热,胃实之征也。脉滑而疾,则与滑而实者差异矣,故不与大承气,而与小承气也。若服一升而转失气者,知有燥屎在胃中,可更服一升。若不转失气者,此必初硬后溏,不可更与服之,一如前二条之意也。乃明日不大便,而脉反微涩,则邪气未去,而正气先衰。补则碍邪,攻则伤正,故曰难治。便虽未通,岂可更以承气攻之哉!

【白话解】

谵语、发潮热,为胃中实热相结的表现。脉象滑疾,与实热结滞较重的脉象滑实不同,故不予大承气汤,而予小承气汤。若服一升小承气汤得矢气者,为胃有燥屎,后可再服一升。若不得矢气者,如出现大便初硬后溏之症,不可再予小承气汤,与前两条之意相同。明日又不大便,脉反见微涩,则表明邪气不除,而正气先衰弱。此时补法留邪,而下法伤正,故曰“难治”。大便虽然不通,怎可再用承气汤攻下!

【伤寒论原文】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贯珠集】

伤寒能食者,为胃热而不实;不能食者,为胃热而实。而胃实之证,小便数者,可攻;小便少者,则不可攻。得病二三日,脉不浮而弱,而又无太阳柴胡之证,知其病独在阳明之表也。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不解,则里证复具。故虽能食,亦必以小承气微和胃气。至六日,热渐成实,当更与大承气一升,以尽其病也。若不大便六七日,于法当下,而小便少者,则水谷不分,知其初硬后溏。然虽不能食,亦不可便与攻法,须俟其小便利,屎硬,然后以大承气与之。夫不大便而津液竭者,不可下,须俟其津液还入胃中,而大便自行。不大便而小便少者,亦不可下,必俟其津液偏渗水道,而后可与下法。盖津液已竭而强攻之,则正虚不复;大便未硬而辄攻之,则邪去不尽。学者不可不审,而轻用下药也。

【白话解】

伤寒能食者,有胃热而里未成实;不能食者,则有胃热而里已成实。胃有里实的病证,小便多者,可以攻下;小便少者,则不可攻下。得病二三日,脉象不浮而弱,且又无太阳柴胡证者,可知邪气只在阳明经表。烦躁、心下硬、四五日未缓解,表明里证已成。故虽然能食,但仍须以小承气汤微和胃气。至六日,邪热渐与糟粕相结成实,则应当给一升大承气汤以除尽其邪。若六七天不大便,按法当下,而病人小便少,则为水谷不分,津液尚在肠胃中,故大便初硬后溏。虽然不能食,也不可攻下,必须等待其小便通利,燥屎形成,而后才可予大承气汤。若不大便,而津液枯竭者,不可攻下,必须等待津液还入胃肠后,而大便畅行。若不大便,且小便少者,也不可下,必须等待津液偏渗于膀胱,而后可予下法。津液枯竭却强攻下,则正气损伤而不复;大便不硬时而却攻下,则祛邪不彻底。学者不能不审视病证,而轻率使用攻下药。

【伤寒论原文】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贯珠集】

太阳风寒外束,令人头痛;阳明热气上冲,亦令人头痛。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证者,知其热盛于里,而气蒸于上,非风寒在表之谓矣,故可与承气汤下之。然热盛于里者,其小便必短赤。若小便清者,知其热不在于里,而仍在于表,当以桂枝汤发其汗,而不可以承气汤攻其里也。若头痛不除者,热留于经,必发鼻衄。宜桂枝汤四字,疑在当须发汗句下。此条从太阳篇中移入。

【白话解】

太阳病,风寒外束,经气不利,见头痛;阳明病,浊热之气上攻清窍,也见头痛。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且有热证存在,可知此由里热炽盛,浊热之气上攻清窍所致,而不是风寒邪气袭表所为,故可予承气汤攻下。然而里热炽盛,则其小便短赤。若小便清长,可知邪热不在里而仍在表,如此可予桂枝汤发汗散邪,而不能予大承气汤以攻下里实。若头痛不愈,为邪气在经化热,热迫血行,可出现鼻衄。“宜桂枝汤”四字,疑应接在“当须发汗”句下。本条由太阳篇中移入。

【伤寒论原文】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伤寒贯珠集】

汗出谵语,谓风未去表,而胃已成实也,故曰:有燥屎在胃中。又曰: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见胃实须下,而风未去表,则必过经而后可下。不然,表间邪气,又将入里,胃益增热,而语言错乱矣。表虚里实,即表和里病之意,言邪气入而并于里也。《外台》云:里病表和,下之则愈,汗之则死,故宜大承气以下里实。

【白话解】

汗出谵语,为在表的风邪未去,而阳明胃腑已成燥实,故曰:燥屎在胃中。又曰: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虽然证见胃中燥实可下,但因风邪在表不除,故必须待风邪去表,方能攻下。否则,攻下伤正,表邪乘虚内陷,加剧胃中实热,扰及神明致语言错乱。表虚里实,即是表和而里病之意,是说表邪内入而合并于里。正如《外台秘要》所言:“里病表和,下之则愈,汗之则死,故宜大承气汤以下里实。”

【伤寒论原文】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伤寒贯珠集】

天之邪气,中人则同;而人之藏气,虚实则不同。

此下三条,乃为阳明病之中虚不足者设也。阳明病,当攻其热。而胃中虚冷不能食者,则不可攻其热。攻之则中寒益甚,而气乃上逆,故必作哕。哕,呃逆也。以下不可攻之证,凡七条。

【白话解】

六淫邪气,入侵机体的方式、途径大体相同;而人体内在的脏腑之气,则有虚实的差异。

以下三条,皆为阳明病中虚不足的情况而设立。阳明病,理当攻下实热。但胃中虚寒,受纳失司而不能食,则不能攻下。如若攻伐,苦寒重伤,虚寒更甚,胃失和降而上逆作哕。哕,即呃逆之意。以下七条均为不可攻下之证。

【伤寒论原文】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夫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

【伤寒贯珠集】

阳明虽有可下之例,然必表证全无,而热结在肠中者,方可攻之。若呕多者,邪在膈也。心下硬满者,邪未下于胃也。面合赤色者,邪气怫郁在表也。故皆不可攻之,攻之则里虚而热入,其淫溢于下者,则下利不止;其蓄聚于中者,则发热色黄,小便不利;其或幸而不死者,邪气竟从下夺而愈耳,然亦难矣。

【白话解】

阳明病虽然有可攻下之例,但必须表证已无,且肠中热结内实者,方可攻下。若呕吐明显,提示邪在胸膈。心下硬满,提示邪气尚未下胃入肠。面发红色,提示邪气郁遏在表。这几种情况都不可以攻下,如若攻下则正虚邪入,侵入下焦,则出现下利不止;若蓄热聚积中焦,则发热色黄,小便不利;然或有幸免不死之人,其邪气随攻下去除而病愈,此种情况很难见到。

【伤寒论原文】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伤寒贯珠集】

脉迟者,气弱而行不利也。气弱不行,则谷化不速。谷化不速,则谷气郁而生热。其热上冲,则作头眩;气上冲者,不下走,则小便难;而热之郁于中者,不得下行浊道,必将蒸积为黄,故曰欲作谷疸。然以谷气郁而成热,而非胃有实热,故虽下之,而腹满不去,不得与脉数胃实者同论也。

【白话解】

脉迟,为正气虚弱,运行不利。气弱不行,则不能及时运化水谷。谷气不化,则生热。邪热上攻清窍则头眩;气上冲而不下行,则小便难;热郁中焦,气机不能下行秽浊排出之路,则熏蒸郁积而发黄,故曰:欲作谷疸。然而因谷气郁积所成之热,并不是胃中邪实燥热,故虽攻下,却腹满不减,不得与脉数胃中燥实的腑实证相提并论。

【伤寒论原文】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伤寒贯珠集】

阳明病,不大便,有热结与津竭两端。热结者,可以寒下,可以咸软;津竭者,必津回燥释,而后便可行也。兹已汗复汗,重亡津液,胃燥便硬,是当求之津液,而不可复行攻逐矣。小便本多而今数少,则肺中所有之水精,不直输于膀胱,而还入于胃府,于是燥者得润,硬者得软,结者得通,故曰不久必大便出。而不可攻之意,隐然言外矣。

【白话解】

阳明病,不大便的原因,有燥热互结和津液枯竭两种。对于燥热互结者,既可以苦寒攻下,也可以咸寒软坚;对于津液枯竭所致,则必须要恢复津液,以津回燥润,而后大便则可通行。现已重复发汗,重伤津液,使得胃肠干燥,大便坚硬,应滋阴润燥以恢复津液,而不可复用攻下之法。小便原本很多,如今却量少,为肺中之津液,不输布膀胱,而归入胃腑以润其燥,使燥屎得以濡润软化,闭结得通,大便得行,故言不久必大便出。其言外之意是不可攻下。

【伤寒论原文】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伤寒贯珠集】

前条汗多复汗,亡津液,大便硬者,已示不可攻之意,谓须其津液还入胃中,而大便自行。此条复申不可攻之戒,而出蜜煎等润导之法,何虑之周而法之备也。总之,津液内竭之人,其不欲大便者,静以需之;其自欲大便者,则因而导之。仲景成法,后人可以守之而无变也。

【白话解】

前条所述汗多而再发汗,致津液耗伤,虽大便坚硬,已表明不可攻下,此时须待津液还入胃中以润其燥,使大便通行。本条再次阐述不可攻下,而出蜜煎方等润导的治法,可谓考虑之周全,治法之完备。总之,津液枯竭之人,若无便意者,则需滋阴补液;若欲要排便者,则要因势利导。仲景创立的规范的方法,后人可以遵守并一直继承下去。

【伤寒论原文】

蜜煎导方

蜜七合,一味,内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饧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猪胆汁方

大猪胆一枚,泻汁,醋少许,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出。

【伤寒论原文】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艰,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伤寒贯珠集】

浮者阳气多,涩者阴气少,而趺阳见之,是为胃强而脾弱。约,约束也,犹弱者受强之约束,而气馁不用也。脾不用而胃独行,则水液并趋一处,而大便失其润矣。大黄、枳实、厚朴,所以泻令胃弱;麻仁、杏仁、芍药,所以滋令脾厚。用蜜丸者,恐速下而伤其脾也。盖即取前条润导之意,而少加之力,亦伤寒下药之变法也。

【白话解】

脉浮,示阳气偏盛;脉涩,示阴气衰少,在趺阳见此脉,为胃强脾弱。约,即约束之意,犹如弱者受强者之约束一样,气弱而失去其作用。脾失去布散津液的作用而胃热炽盛,则水液偏趋渗入膀胱,故大便失于濡润则秘结。用大黄、枳实、厚朴泻胃热以令胃弱;用麻仁、杏仁、芍药以滋助脾阴令充实。唯恐迅速攻下伤及脾阴,故用蜜丸缓下。是取前条润导之法,而稍加行气导滞之品,也可作为攻下之法的变法。

【伤寒论原文】

麻仁丸方

麻仁二升 芍药半升 枳实半升 大黄一斤 杏仁一升厚朴一尺,炙,去皮

上六味,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