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女性生殖器官肿瘤

女性生殖器官肿瘤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热门考点1.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①内膜样腺癌;②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③浆液性腺癌;④透明细胞癌。3.卵巢生殖细胞肿瘤来源于胚胎性腺的原始生殖细胞,有发生多种组织的潜能。1.性生活情况 初次性生活<16岁、多个性伴侣。注意高危因素,重视高危患者。2.淋巴转移 主要转移途径,转移方向与肿瘤部位有关。

本节热门考点

1.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①内膜样腺癌;②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③浆液性腺癌;④透明细胞癌。临床特点:阴道出血,阴道排液,下腹疼痛等。分段诊刮是最常用、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2.卵巢肿瘤的组织学分类:①上皮性肿瘤;②生殖细胞肿瘤;③性索间质肿瘤;④转移性肿瘤。

3.卵巢生殖细胞肿瘤来源于胚胎性腺的原始生殖细胞,有发生多种组织的潜能。未分化者为无性细胞瘤,胚胎多能者为胚胎癌,向胚胎结构分化形成畸胎瘤,向胚外结构分化则形成内胚窦瘤、绒毛膜癌。

4.卵巢癌的并发症:蒂扭转、破裂、感染、恶变。

5.宫颈癌的临床特点:①阴道出血,早期多为接触性出血;晚期为不规则阴道出血。②阴道排液。③晚期症状,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痛等;癌肿压迫或累及输尿管时,可引起输尿管梗阻、肾盂积水及尿毒症;可有贫血、恶病质等全身衰竭症状。

一、宫颈癌

(一)病因

尚未完全明了,可能因素如下。

1.性生活情况 初次性生活<16岁、多个性伴侣。

2.产科情况 早年分娩、密产、多产,经期和产褥期卫生情况不良等。

3.病毒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16/18/31/33主要导致宫颈癌,宫颈鳞癌以人乳头瘤病毒16检出率最高、腺癌以人乳头瘤病毒18最常见。

4.其他 口服避孕药≥8年、吸烟、阴茎癌配偶。

(二)组织发生及病理

多数宫颈癌起源于宫颈移行带。

1.鳞状细胞癌

(1)巨检:早期类似宫颈糜烂,随病变发展,有以下4种类型。①外生型,最常见,状如菜花样,组织脆、易出血,多累及阴道;②内生型,宫颈肥大变硬呈桶状,常累及宫旁组织;③溃疡型,上述2型合并感染,组织坏死脱落后形成,多为晚期;④颈管型:病灶发生于宫颈外口内。

(2)镜检:①早期浸润癌,深度≤5mm、宽度≤7mm;②浸润癌,超过上述浸润范围,按分化程度分Ⅰ级、Ⅱ级、Ⅲ级。

2.腺癌 占15%~20%。

(1)巨检:来自宫颈管,并浸润宫颈管壁。大体形态和鳞癌相同。

(2)镜检:有黏液腺癌(最常见)、宫颈恶性腺瘤、宫颈腺鳞癌3种类型。

(三)转移途径

主要为直接蔓延(最常见)及淋巴转移,血行转移极少见。

(四)临床分期

见表13-7。

表13-7 宫颈癌临床分期

(五)临床表现

1.症状

(1)早期没有症状和体征,只有细胞学检查的异常。

(2)阴道出血:早期接触后出血(性交后、检查后);晚期不规则阴道出血。

(3)阴道排液:增多,白色或血水样有腥臭味,晚期坏死组织感染可有大量泔水样或脓性恶臭样白带。

(4)晚期侵犯表现: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胀、疼痛、肾积水;出现恶病质。

2.体征

(1)早期表现类似宫颈糜烂,不能通过肉眼区分。

(2)进展期:不同类型体征不一,如:外生型可见有赘生物;内生型见宫颈管肥大质硬的桶状宫颈等。

(3)晚期:肿瘤组织坏死脱落,形成凹陷性溃疡;侵犯宫旁组织可扪及结节状、增厚、质硬;浸润达骨盆,形成冰冻盆腔。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尤其是接触性出血者,应想到宫颈癌的可能,需做详细的全身检查及妇科检查三合诊检查,并采用以下辅助检查。

(1)脱落细胞学检查:筛查手段。

(2)碘试验:识别病变危险区,以便确定活检部位,提高诊断率。

(3)宫颈和宫颈管活组织检查:是确诊的依据。

另有,阴道镜检查、宫颈锥切术等检查。

2.鉴别诊断 需鉴别的疾病有:①宫颈糜烂和宫颈息肉;②宫颈结核;③宫颈乳头状瘤等,宫颈活检是唯一可靠的鉴别犯方法。

(七)治疗与预防

1.治疗

(1)手术治疗:适合于ⅠA期+ⅡB早期患者。

①ⅠA1:单纯子宫切除术、要求保留生育者可宫颈锥切。

②ⅠA2—ⅡB期: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

(2)放射治疗:ⅡB晚期、Ⅲ、Ⅳ期患者,不能耐受手术者。

(3)手术及放疗综合治疗:较大病灶,术前放疗,待病灶缩小后再行手术。

(4)化学治疗:主要适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者。

2.预防

(1)普及防癌知识,提倡晚婚、少育,开展性卫生教育。

(2)健全妇女防癌保健网,定期开展宫颈癌的普查普治,早期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3)积极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注意高危因素,重视高危患者。

(4)及时诊断和治疗CIN,以阻断宫颈癌的发生。

(八)预后及随访

1.预后:5年生存率Ⅰ期>85%、Ⅱ期50%、Ⅲ期25%、Ⅳ期5%。

2.随访:出院后第1年,出院后1个月进行第1次随访,以后每2~3个月复查1次;出院后第2年每3~6个月复查1次;出院后第3~5年,每6个月复查1次;第6年开始每年复查1次。

二、子宫内膜癌

(一)病因

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长期持续的激素刺激 临床常见于无排卵性疾病(无排卵性功血、多囊卵巢综合征)、分泌雌激素的卵巢肿瘤、长期服用雌激素者。

2.体质因素 易发生在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及绝经延迟的妇女。

3.遗传因素

(二)病理

1.巨检 病变多见于宫底部内膜,以子宫两角附近居多。①局灶型:多见于宫底和宫角,浸润肌层;②弥散型:面积广泛,少有肌层浸润。

2.镜检 较常见的有内膜样腺癌、腺癌伴鳞状上皮化生;特殊类型包括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等。①内膜样腺癌:占80%~90%;②腺癌伴鳞状上皮化生:按鳞状上皮的良恶性,良性为腺角化癌,恶性为鳞腺癌,介于两者之间称腺癌伴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③浆液性腺癌:占10%,恶性度高、容易有深肌层侵犯、腹腔和远处播散,预后极差;④透明细胞癌:恶性程度高,易早转移。

(三)转移途径

生长缓慢,局限在内膜时间较长,极少数发展较快。

1.直接蔓延 向上可沿子宫角延伸到输卵管,向下累及宫颈和阴道,向外穿透肌层可累及输卵管和卵巢、种植于盆腹膜、直肠子宫陷凹和大网膜。

2.淋巴转移 主要转移途径,转移方向与肿瘤部位有关。

3.血行转移 极少见,多见于晚期癌。

(四)临床分期

见表13-8。

表13-8 子宫内膜癌临床表现

(五)临床表现

1.症状 多见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

(1)阴道出血: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出血、未绝经者诉有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间期出血。

(2)阴道流液:早期多为血性或浆液性排液,晚期合并感染则有脓性排液,伴有恶臭。

(3)下腹疼痛:肿瘤累及子宫峡部、宫颈内口,宫腔积液或积脓时发生。

2.体征 子宫明显增大、硬、不活动,合并宫腔积脓时触痛明显,宫旁组织增厚、双侧附件包块;晚期偶见癌组织从宫内脱出,触之易出血。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外,最后确诊需要根据分段刮宫病理检查结果。

(1)B超:子宫增大、腔内实质不均回声、内膜线不连续,内膜厚度、肌层内不规则回声紊乱区。

(2)分段刮宫:是确诊内膜癌最常用最可靠的方法。

(3)宫腔镜:直视下诊断,活检提高诊断率。

(4)血CA125:子宫外转移的升高。

2.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癌与以下疾病症状相似,如绝经过渡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老年性阴道、子宫黏膜下肌瘤或内膜息肉、原发性输卵管癌、老年性子宫内膜炎合并宫腔积脓、宫颈管癌、子宫肉瘤等,除结合临床症状外还可以借助B超、宫腔镜、分段刮宫明确诊断。

(七)治疗

1.手术治疗 首选的治疗方法。

(1)Ⅰ期:筋膜外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出现以下情况:病理类型为透明细胞癌、浆液性癌;侵犯肌层>1/2;肿瘤>2cm;加做盆腔淋巴结和腹主动脉淋巴结清扫。

(2)Ⅱ期:广泛性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和腹主动脉淋巴结清扫。

2.放射治疗

(1)术后除低危组外都考虑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提高生存率。

(2)单纯放疗只用于有手术禁忌或无法切除的晚期患者。

3.药物治疗

(1)孕激素可用于晚期或复发年轻、早期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

(2)抗雌激素药物,也有弱雌激素作用,可以与雌激素竞争受体,也可以提高PR(孕激素受体)数量,常与孕激素合用。

4.化疗 晚期不能手术或复发者。

三、卵巢肿瘤

(一)组织学分类

(1)上皮性肿瘤:占原发性卵巢肿瘤的50%~70%,来自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具有分化为各种类型上皮的潜能,向输卵管上皮分化形成浆液性肿瘤、向宫颈黏膜分化形成黏液性肿瘤、向子宫内膜分化形成子宫内膜样肿瘤。

(2)生殖细胞肿瘤:占20%~30%;来源于生殖腺以外的内胚叶组织,在其发生、移行及发育过程中,均可发生变异形成肿瘤。

(3)性索间质肿瘤:占5%,来源于原始体腔的间叶组织,常有内分泌功能,称为功能性卵巢肿瘤.

(4)恶性转移肿瘤:原发部位多为胃肠道、乳腺和生殖器官。

(二)恶性肿瘤转移途径

1.直接蔓延及腹腔种植 主要途径。

2.淋巴转移 最易转移膈(因右膈下淋巴从密集)。

(1)沿卵巢血管走行达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2)从卵巢门淋巴管达髂内、外淋巴结,经髂总淋巴结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3)沿圆韧带如髂外及腹股沟淋巴结。

3.血行转移 极少见。

(三)临床表现

1.良性肿瘤 早期肿瘤较少,多无症状;肿瘤发展为中等大时,常感腹胀、腹部扪及边界清晰的肿块;若肿瘤大,出现压迫症状(尿频、便秘、气短);妇科查体扪及子宫一侧或两侧球形、囊性、光滑、活动、无粘连的肿物。

2.恶性肿瘤 早期常无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常表现为腹胀、腹部肿块、腹水等;浸润症状(腹痛、腰痛、下肢痛);压迫症状(下肢水肿);恶病质;妇科检查在后穹窿扪及硬结节、多为双侧、实性或半实性、凹凸不平、不活动、腹水(+)。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患者年龄、病史特点及局部体征可初步确定是否为卵巢肿瘤,并对良、恶性做出估计,诊断困难时应行如下辅助检查。

1.B超 提示卵巢肿块的性质,囊性或实性、有无乳头,但直径<1cm的实性肿块不易检测出。

2.肿瘤标志物

(1)CA125:80%卵巢上皮性癌患者CA125高于正常值。

(2)AFP:对内胚窦瘤有特异价值。

(3)人绒毛膜促性腺素:原发性卵巢绒癌、生殖细胞肿瘤。

(4)CEA:消化道肿瘤卵巢转移,卵巢黏液性肿瘤。

(5)性激素:雌激素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

3.腹腔镜 可活检、吸取腹水查瘤细胞。

4.细胞学检查 腹水、胸腔积液、腹腔冲洗液找瘤细胞。

(五)良、恶性卵巢肿瘤鉴别诊断

见表13-9。

(六)并发症

1.蒂扭转 常见的妇科急腹症,突然发生一侧下腹剧痛、伴恶心、呕吐,肿物张力大、压痛以瘤蒂部最明显,有时不全扭转可自行复位、腹痛缓解;一旦诊断立即手术切除肿瘤。

2.破裂 外伤性破裂和自发性破裂2种,症状取决于破裂口大小和流入腹腔的囊液的性质;应立即剖腹探查。

3.感染 多继发于扭转或破裂后,先用抗生素再手术,感染短期不能控制者立即手术。

4.恶变 卵巢良性肿瘤可恶性,一旦发现卵巢肿瘤尽早手术。

表13-9 良、恶性卵巢肿瘤鉴别

(七)治疗

首选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年龄、对生育的要求、肿瘤性质、临床分期以及患者全身状况等综合分析而确定手术范围。

(八)随访与监测

1.随访时间 术后1年内,每个月1次;术后2年,每3个月1次;术后3年,每6个月1次;3年以上者,每年1次。

2.检测内容 临床症状、体征、全身及盆腔检查。B超检查,必要时做CT或MRI检查;肿瘤标志物测定,如CA125、AFP、HCG等。

四、子宫肌瘤

(一)分类

1.部位 子宫体肌瘤90%、子宫颈肌瘤10%。

2.与肌层的关系

(1)浆膜下肌瘤:占20%,血供不足可导致变性坏死。

(2)黏膜下肌瘤:占10%~15%,宫腔外形无明显变化,在宫内生长如异物,引起子宫收缩,可被挤出宫颈口外而突出于阴道。

(3)肌壁间肌瘤:占60%~70%。

(二)病理

1.巨检 实质性球形结节,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界线。

2.镜检 来自子宫肌层的平滑肌细胞或肌层血管平滑肌细胞。肌瘤由皱纹状排列的平滑肌纤维相互交错组成。

(三)变性

肌瘤失去原有典型结构时称肌瘤变性。常见变性如下。

1.玻璃样变 最常见,肌瘤组织部分水肿变软,切面为均匀透明样物质。

2.囊性变 玻璃样变后坏死液化而形成多个囊腔。

3.红色样变 多见于妊娠期和产褥期;急性腹痛、发热、肌瘤迅速增大、压痛,肌瘤剖面为暗红色、有腥臭味、质软。

4.肉瘤样变 不及1%,多见于肌壁间肌瘤,肌瘤迅速增大,伴有阴道出血。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多无明显症状,症状出现主要取决于肌瘤生长部位和是否变性,和肌瘤大小、数量无关;常有症状如下。①月经改变:最常见症状。有经期延长、经量增加、不规则出血等。多见于大的肌壁间肌瘤、黏膜下肌瘤,影响子宫收缩而易出血,可导致继发贫血。②腹块:下腹正中、实性、不活动、无压痛的包块,浆膜下肌瘤更容易扪及。③白带增多。④腹痛腰酸、下腹坠涨感。⑤压迫症状: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潴留、便秘、下腹坠胀。⑥不孕、流产。

2.体征 肌瘤较大是可在腹部扪及肿块;妇科检查见子宫增大、表面不规则单个或多个结节或包块状突起,单个实质性球状肿块与子宫相连。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基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B超可以明确诊断,并与其他盆腔包块鉴别。

1.妊娠子宫 有停经史、早孕反应子宫岁停经月份增大等借助尿和血HCG测定、B超可鉴别。

2.卵巢肿瘤 一般无月经改变,多为偏于一侧的肿块,能与子宫分开,B超、腹腔镜可确诊。

3.子宫腺肌病及腺肌瘤 子宫均匀增大,子宫肌瘤则表现为局限性、质硬的结节状突起;腺肌瘤有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子宫很少超过3个月大小,且具有经期增大,经后缩小特点等。

4.盆腔炎性包块 常有盆腔感染病史,有压痛,抗炎治疗症状好转等。

5.子宫畸形 双子宫或残角子宫。

(六)治疗

1.随访观察 肌瘤小、无症状、近绝经者。

2.药物治疗 似妊娠2个月子宫以内,症状不明显或较轻,近绝经年龄及手术不耐受者。①雄激素:对抗刺激素;②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抑制垂体降低雌激素水平;③节抗孕激素药物。

3.手术治疗

(1)肌瘤剔除术:患者<35岁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肯定复发。

(2)子宫切除:肌瘤大、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不需保留生育能力者。

(七)合并妊娠的诊断与治疗

黏膜下肌瘤可影响受精卵着床导致早期流产,肌壁间肌瘤过大因机械压迫,宫腔变形或内膜供血不足也可导致流产;妊娠后期胎位异常、胎盘低置或前置、产道梗阻时需剖宫产;容易产后出血;出现红色样变时,采取非手术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