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闻名的传媒女性

全球闻名的传媒女性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全球闻名的传媒女性法拉奇奥莉娅娜·法拉奇是意大利女记者、作家, 1929年6月29日生于佛罗伦萨。她还负责护送越狱的英军和美军战俘到安全地区。父亲的耳光对法拉奇是力量与坚强的启蒙。由于先后报道了越南战争、中东战争等重大冲突,她成为当代最著名的战地女记者之一。有人称她是“当代最伟大的政治采访者”。在新闻界,法拉奇素以提问尖锐、言辞泼辣闻名。

第四节 全球闻名的传媒女性

法拉奇

奥莉娅娜·法拉奇是意大利女记者、作家, 1929年6月29日生于佛罗伦萨。她是20世纪最为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战地记者和小说家之一。业界人士称赞她为“国际政治采访之母”,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称她为“积极投身文化战斗的斗士”,意大利记者联合会主席认为她是“伟大的、勇敢的记者”。

img181

法拉奇

法拉奇的父亲热爱政治,他是当时意大利积极的反法西斯分子,曾激烈对抗墨索里尼的专政。受家庭的影响,法拉奇10岁时就加入抵抗组织,为抵抗组织运送爆炸物,传递情报。她还负责护送越狱的英军和美军战俘到安全地区。

法拉奇在她的著作《愤怒与骄傲》一书中回忆说,1943年9月23日盟军轰炸佛罗伦萨,法拉奇一家躲在教堂里。轰炸开始后,教堂的墙壁在颤抖,神甫大叫“基督,救救我们”。14岁的法拉奇吓得哭起来,父亲却重重地打了她一记耳光,盯着她的眼睛说:“女孩子不哭,不能哭。”父亲的耳光对法拉奇是力量与坚强的启蒙。法拉奇说:“我长大后,总是想到这些,我得出的结论是:勇敢的人一定是精神上无畏的人,我知道我有足够的勇气,这归功于我父母对我的教育。”此后她再未哭过,即便她挚爱的爱人去世,她也没有哭泣。

16岁时法拉奇爱上了写作。大学毕业后,她从犯罪新闻写起,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一家报社开始了记者生涯。1950年她担任《晚邮报》驻外记者,1967年开始任《欧洲人》周刊战地记者。作为战地记者,她先后采访过越南战争、印度和巴基斯坦战争、中东战争和南非动乱。战争期间她出生入死,多次被弹片击中,但都有惊无险。她最危险的经历发生在墨西哥城。1968年在奥运会举办前夕,该城发生了大规模群众示威活动,政府派部队镇压,枪杀了几百人。在采访过程中法拉奇身中三枪,被士兵拖着头发拽下楼梯,扔在大街上。但她大难不死,被人救活。由于先后报道了越南战争、中东战争等重大冲突,她成为当代最著名的战地女记者之一。

但她最耀眼的光芒,却来自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她曾采访过多国领导人,包括巴勒斯坦领导人亚西尔·阿拉法特、以色列强硬派女总理果尔达·梅厄、印度“铁娘子”英迪拉·甘地、巴基斯坦总理阿里·布托、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等等。有人称她是“当代最伟大的政治采访者”。接受法拉奇采访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她的问题总是充满挑战性。《纽约客》杂志说她的采访具有“有计划的攻击性”。1972年4月,她采访约旦前国王侯赛因提的第一个问题是:“陛下,谁在约旦说话算数?在关卡,站着巴勒斯坦游击队;在边界上,巴勒斯坦游击队在进攻;在村庄里,巴勒斯坦游击队决定一切。”

新闻界,法拉奇素以提问尖锐、言辞泼辣闻名。她习惯于用录音机录下全部问答过程,然后一字不漏地用原对话形式公开发表。她没有修改或删除采访对象的回答,却成功地通过她的提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1972年11月2日,法拉奇在美国白宫采访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以下是法拉奇录音采访的一个片断:

法拉奇:“基辛格博士,那么怎样来解释您成了风云人物,几乎比总统更出名这一事实呢?对此,您有什么理论吗?”

基辛格:“有的,但是我不告诉您。因为我与一般人的理论不一致。就拿关于聪明的理论来说吧。对于掌权来说,聪明并不那么重要,甚至往往是无用的。对一个国家元首来说是如此,干我这一行的人也同样不需要太聪明。我的理论是完全与众不同的。但是我再重复一遍,我不告诉您。现在我还处在我的职位上,为什么要告诉您?还是把您的理论告诉我吧,我可以肯定,您对我在世界闻名这一点也会有您的理论。”

法拉奇:“基辛格博士,我还不敢肯定。我想从这次采访找到理论根据。但是没有找到。我想归根到底是成功使您出名。我的意思是说您就像一个棋手走了几步好棋一样,首先是中国这步棋,人们都喜欢能吃掉国王的棋手。”

基辛格:“是的,中国是我取得成功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但是关键还不在于此。关键在于……好吧,我来告诉你,这对我没有什么要紧。关键在于我总是单枪匹马地行事。美国人特别喜欢这一点。美国人喜欢独来独往的骑士,喜欢只身进入城市和乡村的骑士,仅此而已。即使不带手枪也没关系,因为他不开枪。只要他在行动,在正确的时候去正确的地方。一句话,就像西部电影里的人一样。”

基辛格是一个善于控制自己的人,在政界以态度冷静、言辞锋利著称,常常在答记者问时进行突如其来的反问。在接受法拉奇的采访之前,他几乎没有在媒体上表露过心迹,也没有透露过个人生活和性格。采访中,法拉奇让基辛格解释他如何取得外交界的明星地位,一开始基辛格躲闪这个问题,后来被法拉奇巧妙地引出了下面这番话:

“有时,我觉得自己就像狂野的西部故事中的一个牛仔,骑着马,独自指挥着一支大篷车队。”

法拉奇的提问精彩独到、尖锐犀利。这篇采访发表后,在美国国内引起了轰动,并在世界上产生了强烈的舆论反响。美国《新共和》周刊全文刊登了法拉奇的问答实录,几乎所有的美国报纸都转载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片断,特别是以上那段材料。尼克松和基辛格的私人关系出现隔阂,因为基辛格说他成功的原因是“我总是单枪匹马地行事”。媒体也纷纷批评基辛格,认为他发表这样的言论过于傲慢、轻率。基辛格对自己的失言感到后悔,在接受一个专栏作家采访时,声称接受法拉奇采访是他“生平最愚蠢的一件事”。即便在数年之后,基辛格回忆起来还痛心疾首,称这次采访是“一生中与媒体打交道最具灾难性的一次”。

img182

1980年8月21日,邓小平会见法拉奇。

(资料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9/16/content_5098408.htm)

中国读者在20世纪80年代知道了法拉奇这个名字。她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采访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外国记者之一。1980年8月21日,法拉奇采访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就当时国内外瞩目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提问。两次谈话共四个小时,面对邓小平她不改锋芒毕露的本色,一一提出以下问题:“据说,毛主席经常抱怨你不太听他的话,不喜欢你,这是否是真的?”“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错误?”“你是否认为资本主义并不都是坏的?”睿智的邓小平并没有生气,并借此机会明确阐述了中国在一系列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这次采访让西方世界对中国领导人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许多中国人认识到什么是真正有水平的新闻采访并认识了法拉奇。法拉奇的采访很快分两次全文发表,她本人也非常得意地说对邓小平的采访是她“独一无二、不会再有的经历,在我的‘历史采访者’中,我很少发现如此智慧、如此坦率和如此文雅的,邓小平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

凭着自己的努力,法拉奇一生中曾两次获得圣·文森特新闻奖,一次获得班卡瑞拉畅销书作者奖。她还获得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她以写著名政治人物的访问记蜚声于世,其大部分作品被译成各国文字行销于全世界。

芭芭拉

img183

芭芭拉

芭芭拉·沃尔特斯有“美国电视新闻第一夫人”之称,在传媒界是一个传奇。她生于1931年9月25日,在美国纽约和迈阿密市长大。从小就熟悉她的朋友说:“早在孩提时代,芭芭拉就说:‘我别无选择,必须成功。’她不会撒娇卖俏,也不想成为看似聪明实则浅薄的人。她一直很有主意,希望展示真实的自我。”大学毕业后,芭芭拉开始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打算做一名教师。她学会字母速记法,在一家广告社当过几天文秘,做过一家公司的公关经理,为 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早安》编制过几期节目。

她于1961年开始主持著名的《今日秀》访谈节目,后与人合作主持《当代》节目。当时《当代》节目组派奥沙利文采访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新推出的民主党党魁林登·约翰逊,奥利沙文采访失利被辞退,《当代》慌忙选定芭芭拉接手这项工作。她一干就是12年。1972年,她作为NBC采访组成员,亲历并全程报道了尼克松总统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她于1976年和美国ABC电视台签约,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电视新闻节目女主播,当时年薪100万美元,轰动全美国。

在《芭芭拉·沃尔特斯视点》栏目,芭芭拉采访了众多名人政要。1977年,她邀请到当时的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同时接受采访,这期“不可能完成”的节目成为沃尔特斯职业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两年后的1979年,她代替伊丽莎白·瓦尔加斯成为《20/20》的主持人。在接下来的25年中,她一直是ABC电视台《20/20》电视杂志节目的主持人。她所主持的电视新闻杂志《20/20》在同类节目中只有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分钟》能与其相媲美,巧合的是芭芭拉一直把迈克尔·华莱士尊为自己的老师。她主持《20/20》节目有一个撒手锏,就是总能令采访对象的感情随着谈话的深入而不断投入,直至泪流满面。

在25年中,芭芭拉通过这一节目采访了众多世界名人,包括自尼克松之后的历任美国总统和第一夫人、中国领导人江泽民俄罗斯总统普京等政坛风云人物。

除了采访政界要人,芭芭拉的《20/20》也面向那些大红大紫的娱乐明星。她采访迈克尔·杰克逊的节目有2700万观众收看,1999年她对白宫女实习生莱温斯基的专访更是吸引了4850万电视观众,创下了当时同类节目的收视率纪录。鉴于她在新闻专访里的骄人战绩,媒体誉之为“美国电视新闻第一夫人”。

img184

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在接受芭芭拉的采访

(资料来源:http://www.gmw.cn/content/2004-09/17/content_102164.htm)

在750个独家采访后,芭芭拉在访谈类节目中的名声已经到了无人可以匹敌的地步,并形成了其特有的犀利风格。芭芭拉·沃尔特斯采访伊朗流亡国王巴列维时问道:“陛下,有人说你是独裁者,也许是仁慈的独裁者,但终归是独裁者。我知道您已听到这种微词了,现在正是您回答他们的机会。”巴列维回答说:“是的,我听到过这些闲话。”芭芭拉顺势提出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都得到了满意的答复。采访美国总统尼克松时,她是这样开始提问的:“总统先生,人们对您的形象已议论颇多,而事实上,请恕我直言,美国公众认为您是个相当固步自封的人……”对此,她在《电视指南》杂志中说:“人们总是对涉及自己的言论存有芥蒂,而且总是欢迎有机会来作出回答。”

几十年来,芭芭拉囊括了大大小小数十种新闻奖项,连被誉为“电视界奥斯卡”的艾美奖都有5次“落袋”,当选过“历史上最伟大的流行文化偶像”、“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妇女”等。这些他人无法望其项背的成就,为芭芭拉在美国新闻界确立了牢固的地位。2000年,69岁的芭芭拉仍被美国ABC公司以年薪1200万美元聘为新闻主播,是当时美国历史上身价最高的主播。芭芭拉从2004年9月5日开始,正式退出《20/20》,并减少在其他节目中的出镜率,逐步淡出电视新闻界。

海伦

img185

海伦·托马斯

(资料来源: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5132643.html)

海伦·托马斯被舆论称为“新闻界第一夫人”。她出生在肯塔基州一个黎巴嫩移民家庭,父母都是大字不识的文盲。海伦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华盛顿每日新闻》报社打杂,每天干点递送稿件的跑腿工作。多年后她仍然对那段经历记忆犹新,因为“它让我看到了伟大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状态”。1943年,海伦加入合众国际社,起初的工作是撰写广播稿,每周薪水只有24美元,后来成了一名法制记者。1960年,海伦成为美国合众国际社驻白宫记者。1961年,肯尼迪当选总统后,她被派驻白宫。10年后,她成为合众国际社白宫首席记者,也是首位白宫特派女记者。接着,她在这个男人主控的世界中脱颖而出,于1975年成了白宫记者团团长。1998年,白宫记者团设立了“海伦·托马斯终生成就奖”。

在白宫的简报室,海伦的座位在第一排中央处,椅子上还有一个小铜牌,上面写着她的名字,这是她独有的殊荣。每次记者会都由她来提第一个问题, 40分钟的记者会时间一到,又是她站起来代表记者向总统说“谢谢你,总统先生”来结束总统记者招待会。每当海伦说完这句话时,其他记者的提问便戛然而止,除非总统本人愿意延长问答。一次,里根在记者招待会上遭遇到尖锐问题的“轰炸”,闪烁其词地应对了25分钟后,汗津津地扫了一眼海伦,眼神似乎在问:“可以结束了吗?”海伦对了对表,然后摇摇头。“短短5分钟里,总统竟然受制于我。”海伦后来回忆说。克林顿曾打趣说:“如果不是海伦每次在记者会结束时说出这几个字,其他记者可能会没完没了地问下去呢!”

在美国新闻界,海伦以向总统提出的问题尖锐而著称。据统计,自1960年担任白宫记者,海伦采访过从肯尼迪到布什等9任美国总统。从总统记者招待会的现场直播中,总可以看到她率先从前排站起来,盯着总统的眼睛,提出尖锐的问题。她会要求总统或发言人直接回答“是”或“不是”。在她的带领下,记者们经常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上向总统发难。1974年,正值尼克松被“水门事件”搞得狼狈不堪时,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总统特意在会前祝贺海伦成为合众国际社驻白宫记者团团长:“真是了不起,你是有史以来担此重任的首位女性。”海伦不好意思地轻声说了句“谢谢”。接下来,尼克松第一个点名提问的就是她。“我真希望能表达我的感激,可我是带着尖锐的问题来的。”海伦回忆说。克林顿当政时期,台海形势一度非常紧张。一次记者会,克林顿点名海伦提问。她一张嘴就问道:“美国是不是准备为台湾而战?”如此一针见血的问题一下子把克林顿问蒙了,他只好含糊着搪塞过去。所以每次当她第一个站起来提问时,总会看到总统们不同的肢体语言:“卡特的畏缩”、“里根的低头”以及老布什的“哦不!不要海伦!”所以,肯尼迪这样评价她:“如果抛掉手中的笔,她应该是个可爱的姑娘。”前国务卿鲍威尔在一次鸡尾酒会上被海伦的尖锐问题逼得没有办法,夸张地对身边人感慨道:“难道没有什么战争能让我们把她派过去吗?”

img186

1998年,海伦在一次记者会上向克林顿发问

(资料来源:环球时报)

担任了10年新闻秘书的菲茨沃特说:“白宫记者们每天早上像一群骄傲的狮子那样聚集在一起,……每个记者都好像有一根无形的绳子拴在你的皮带扣上,每提一个问题就好比是用那根绳子在拽你。当他们看到你嘴干了,把你知道的每一点滴消息都挤完了,而且你已经至少说漏了一次嘴,能让白宫同仁们发笑,又会使总统不悦,然后海伦才会回头去看看场内的情况,决定狮子们是否已经心满意足。”在他看来,每天早上到白宫上班时,看见海伦坐在他的办公室外,“可不是件快活的事”。所以,海伦在她的书中写道:“如果你要讨人喜欢,就不要入这行(当记者)。”

海伦在《民主的看门狗?——没落中的华盛顿记者团及其如何失信于民》一书中写道:“多年来,我总有机会质问这个国家最有权力的公仆——美国总统。我承认,对这个职位我抱有敬畏,可并不是对占据这一职位的那个人”,因为,“我们的职责不是去敬仰一个领导人多么德高望重,而是不时地把他们放到聚光灯下,看看他们是否有负民众信赖。”海伦认为,记者不能总抛出“软绵绵的问题”,提出尖锐的问题或质问总统是记者的职责。她在《白宫前沿》一书中写道:“只有在民主制度下,记者才被允许质问他们的领导人。因为我们没有英国式的议会制度,督促政府官员向人民负责,解释他们的所作所为和政策,这份职责落到了记者肩头”,“白宫新闻发布厅有时也会像法庭”,比如水门事件中的尼克松,伊朗人质危机中的卡特,“伊朗门”中的里根,还有性丑闻中的克林顿,“就像一个证人同时被来自60个不友善的检察官质问和狂轰滥炸”。

在几十年的白宫生涯中,她见证了肯尼迪遇刺、约翰逊下台等重要历史时刻,1972年还作为唯一的女性文字记者随尼克松总统访问了中国。2000年,合众国际社被“新闻世界传播公司”收购后,海伦辞职加盟赫斯特报系。尽管已80多岁高龄,她每周仍要撰写两篇以白宫和美国政治为题材的专栏文章,有时也会到白宫采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