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家庭教育“三角关系理论”

家庭教育“三角关系理论”

时间:2022-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的家庭教育定义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他成年人对未成年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异性相吸”的情形,家庭中也不例外。在夫妻关系较近的家庭模式中,“异性相吸”也是家庭关系达到平衡的功臣:男孩喜欢母亲,就会在潜意识中嫉妒父亲,“为什么母亲会喜欢父亲呢?”

传统的家庭教育定义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他成年人对未成年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的教育,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家庭教育理论吸收了终身学习的思想,提出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庭中的人际间的事,而是所有家庭成员适应社会的学习与成长活动。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和整个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而是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既有密切联系、又各有独立体系的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家庭教育认识的深化,可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从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庭内部的事情,发展到家庭教育是关乎社会的事情;从认为家庭教育的任务就是学习生活技能、处理家庭人际关系,发展到在各个方面促进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从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父母长辈)对于子女的教育,发展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心、爱护、帮助和指导;从认为家庭教育只是对学前儿童的教育,发展到终生教育,即人的一生始终都受家庭教育。

如果把家庭看成一个三角形,那么父亲、母亲、孩子便是三角形的三个角,在这个三角形中,每条边都代表着两个家庭成员间的关系。那么,一个健康幸福而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以下是我们常见的几种关系类型:

第一种:夫妻关系较近,给孩子均等的爱。对孩子的影响:有利于孩子性格形成,同时学习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第一种模式的夫妻关系很紧密,都给孩子比较均等的爱。在一个健康的家庭关系中,夫妻之间的感情是最重要的,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在这种模式中,一方面,夫妻关系很和睦,能给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由于父母关系很好,孩子也会对婚姻产生美好的感觉和向往,感受到婚姻就是像父母那样相处;另一方面,父母双方能给孩子比较均衡的爱,这样,孩子便能从父母那里同时学习到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很有益的。

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异性相吸”的情形,家庭中也不例外。有时,男孩更倾向于母亲,女孩更倾向于父亲。在夫妻关系较近的家庭模式中,“异性相吸”也是家庭关系达到平衡的功臣:男孩喜欢母亲,就会在潜意识中嫉妒父亲,“为什么母亲会喜欢父亲呢?”他就会在观察的过程中以父亲为榜样,学习父亲的很多优点,所以夫妻关系融洽,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是很关键的。

第二种:夫妻关系较远,离孩子更近。这种关系对孩子的潜在影响:可能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第二种模式与第一种模式比较,相对来说,父母关系较远,两个人离孩子更近,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孩子为中心”。这种模式常发生在夫妻关系一般,虽然没有太大冲突,但时常处于“冷战”状态的家庭中。由于夫妻之间的关系比较淡薄,因此常常到孩子那里寻求补偿,由此孩子常常被溺爱、过度保护、过度干涉。这种模式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比较任性和自私等,不利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这样的家庭表面上看起来尚能平稳,但却潜藏着危机。

第三种:夫妻关系完全依靠孩子维系。它对孩子影响是:孩子可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第三种模式是第二种模式的极端化,夫妻间距离更远,问题更突出,两人的关系完全依靠孩子来维系,孩子甚至成为了婚姻的阻隔、障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婚内第三者”。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常常被极端地溺爱。现在很多家庭都是这种模式,夫妻之间几乎没有感情,婚姻成了“将错就错”,他们宁肯和对方没感情,但为了孩子,他们还是忍着,维持家庭的完整。

因此,在正常的家庭中,家庭成员间应该是等边三角形,每一个家庭成员在情感上互相支持,在心理上互相依赖,在物质上共同享受,正是基于这样的机制,才使得家庭成为了每一个家庭成员的避风港与保护地。对于身心尚未健全的少年儿童来说,这一点就更具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