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实生活中的第三者效果

现实生活中的第三者效果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实生活中的第三者效果也许大家都还记得,两年前,台湾电视连续剧《流星花园》在内地的播出引发了一场其是否对青少年直接产生不良影响的争论。根据Davison的说法,第三者效果的认知可能会影响人们对民意趋势的认知。大多数的选举新闻都指出某一位或某几位候选人会比其他候选人有更大的获胜机会时,这些报道将会产生第三者效果。

现实生活中的第三者效果

也许大家都还记得,两年前,台湾电视连续剧流星花园》在内地的播出引发了一场其是否对青少年直接产生不良影响的争论。因为这场争论,《流星花园》在内地各电视台很快就被禁播了。《流星花园》受到批评的焦点在于,有很多人认为它的播放影响甚至扭曲了青少年观众的道德标准:他们将因此而沉迷于虚幻的感情世界、追求奢侈生活、在消费上互相攀比、在学校结伙称霸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最反对播放《流星花园》的人群并不是青少年人群,而是中老年人群,包括一些专家、学者,他们潜意识中认为自己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青少年一定会受到影响。

避免青少年从大众媒介接触不良内容,这是每个国家的传播媒介都在努力和认真在做的。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这个事件也让我们看到了第三者效果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子。运用第三者效果理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是:多数成年人因为担心《流星花园》对第三者(青少年观众)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强烈要求各地电视台禁播该剧。

“第三者效果”(Third-Party Effect)假设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戴维森(W.P.Davison)在1983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传播中的第三者效应的作用》(载《公共舆论季刊》第47卷)中提出的。他通过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一些心理战,分析为什么美国的敌人——轴心国的宣传单在某些阶段如此有效这一现象,从而提出第三者效果假设。他的主要观点是:特定的消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一般读者很可能受到很大影响。”

第三者效果包括三个主要的概念:“第一者效果”(First-Person Effect)、“第三者效果”(Third-Person Effect)和“第三者效果认知”(Third-Person Perception)。“第一者效果”是指人们自身所认为的传播媒介对于自己的影响;“第三者效果”则指人们自身所认为传播媒介对于他人的影响;“第三者效果认知”则是第三者效果与第一者效果之间的认知差距。“第三者效果认知”产生的原因是大多数人有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他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比较不容易受到媒介讯息的影响,与此同时认为他人比较容易受到媒介讯息(Message)的影响,因此呈现出第三者效果大于第一者效果的认知差距现象。

第三者效果假设的一个例子是在对媒介报道内容的审查上。媒介报道总是会有意或无意地涉及到一些暴力或色情的内容。在对这些内容的限制上,审查者们是认真而严肃的。他们的态度是需要去保护一般的大众,特别是那些普通大众中的年轻人,尤其是少年儿童这样正处于思想可塑性较高阶段的人。

比如,在西方的媒介审查制度下,审查者们很少认为自己会受到这些禁止传播的信息的有害影响。他们有可能会在审查被废除的时候发出一些可怕的预测,比如“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将会因为审查被废除而下降”等,但是他们不会承认自己在审查过程中受到过什么损伤。

对第三者效果的一个有趣的解释是,人们其实比自己认为的更易受到大众媒介的影响。也就是说,虽然第三者效果的假设认为,人们觉得其他人比自己更容易受大众媒介的影响。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人们可能对自己产生错觉,由于自身自尊心从中的阻碍,从而有意无意地低估了消息对自己的影响(Davison,1983)。

第三者效果假设有两个层面的理论重点:第一个层面与“感受”有关,是人们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这是认知层面的理论重点;第二个层面则与“效果”有关,是人们介于这种认知态度,也就是说人们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他人的影响可能会很大,为了保护他人利益,会改变自身的态度或为此而采取一定的 行动,这是行为层面的理论重点。

img26

第三者效果的认知可能会促成“多数无知”(Pluralistic Ignorance)或“沉默的螺旋”(Spiral of Silence)。根据Davison的说法,第三者效果的认知可能会影响人们对民意趋势的认知。以西方现行的选举制度为例,一旦人们相信媒介对公共议题的报道,会对他人产生显著的影响,就可能会将媒介对议题的报道方向,看成是社会中的主流意见。大多数的选举新闻都指出某一位或某几位候选人会比其他候选人有更大的获胜机会时,这些报道将会产生第三者效果。也就是说,当选民从大众媒介或人际传播管道得知某些候选人的获胜几率较大时,可能还是认为这些消息对其他选民的影响,会大过对自己的影响。然而,经过进一步思考后,选民可能会认为,既然民意趋势已定,为了不使自己的投票取向陷于非主流的孤立态势之中,最好还是跟随多数人的意向,加入获胜一方的阵营。

另外,广告宣传中的“乐队花车效果”(The Bandwagon Effect)也是利用了这样一种大众心态。它的含义是:所有的人,至少我们每个人,正在使用它。给你的心理暗示是:作为其中的一员,你必须跟随大家,否则就会落伍。你也许已经注意到有类似含义的广告词频繁出现,如“大家的选择”、“我们都爱它”、“新时代的标志”等等。也许你会认为这样的说服手段对你自身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可能你会认为它对第三者——你从属的群体中的其他人有影响。因此,为了做出和群体默认规范不一样的举动从而导致脱离这个群体,你就只好做出与“其他人”同样的选择。

要知道,同样作为大众媒介的受众,由于分散、隐匿等特点,别人在成为我们的“第三者”时,我们也在成为别人的“第三者”。每个人都认为他人更容易受影响,更容易被改变,但是自己又不想脱离“大家”。于是,当我们“无意中”采取一致行动的时候,那个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就产生预期的效果了。

陈 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