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庭教育的有关概念

家庭教育的有关概念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家庭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之一,与学校教育相比有独特和不可替代之处。教育观念决定教育行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努力为孩子成为未来创造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是衡量现代家庭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无视孩子的主动性,一味追求家长权威,不会有成功的家庭素质教育。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重保轻教、重智轻德等片面教育导向,教育行为表现过分保护、过度干涉,过度期望。

家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体系,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而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家庭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之一,与学校教育相比有独特和不可替代之处。

一、家庭教育的原则和特点

家长在家教中应坚持如下几条基本原则。

(一)全面发展原则

现代社会要求未来的建设者,不但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不但要有较高的智力素质,还要有较高的非智力素质。任何偏移都不利于适应未来竞争社会的需要。

(二)一致性原则

孩子的父母要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教育的方式方法要保持一致。父母在教育方面的不一致性往往使家庭教育事倍功半。

(三)榜样原则

家长不可忽视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定要谨言慎行,发挥身教胜于言教的作用。

(四)超前性原则

家长应有一定的超前意识,提前了解和研究孩子下一个发展期的变化特点,做好教育方式方法调整的准备。

(五)两个积极性原则

家教的成功不但要有家长的积极性,还要有孩子的积极性。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是家教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

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尤其对处于婴幼儿期、童年期的孩子来说,家庭教育对其性格、气质、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个作用是由家庭教育的特点决定的。其特点在于亲子关系的密切性,教育的启蒙性、渗透性、深刻性与长远性等。

要使孩子在体能、智能、语言、社会性等各方面有均衡的发展,需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孩子的能力培养

爱孩子就要在适当的范围内大胆地给他们自主权,让他们在游戏与玩乐中学会与小朋友如何相处,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有时孩子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举动和事情时,不要急着按常规去纠正,因为这正是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表现。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鼓励他们大胆地实践,只有在实践的锻炼中幼儿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2.有意识地让孩子吃点“苦头”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无论是学习、娱乐,还是衣食住行的条件,都是父母辈无法比拟的。可是,正因为得到的过于容易,孩子也就不懂得珍惜。

家长应有让孩子吃点苦的意识,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对孩子的要求也不能有求必应,有时也得让他们尝尝“被拒绝”的滋味儿。

很多人责备现在的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殊不知孩子们对幸福的错误理解,往往是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和不恰当的教育方法造成的,父母们辛苦地为孩子编织着“幸福生活”,而孩子却唯有享用。其实,不给孩子一定的磨难与痛苦,孩子们怎能懂得幸福的含义,怎能懂得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

3.注重素质教育

教育观念决定教育行为。围绕转变家庭教育观念问题,近些年来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但按素质教育要求,一种全新的家教观念远未在广大家长头脑中确立。

“子女成才,家长有责”的家教责任观。亲情是一家一户的,孩子是国家的。子女成才造福整个民族,孩子犯罪危害整个社会,那种“孩子是我的”私有家教观必须转变。家长不仅应对孩子奠定接受中小学教育的基础负责,而且应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现代家庭素质教育观应该是努力为孩子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及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充分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那种“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的片面家教观念必须转变。

“不惟龙凤,但求成才”的现代家教人才观。高级人才只是佼佼者,“龙”“凤”永远是少数,只要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最大贡献就是人才。家庭教育的根本价值所在是为子女成才奠定良好基础。

为子女成为未来创造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的现代家教质量观。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努力为孩子成为未来创造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是衡量现代家庭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

现代家教主体观,家长是实施教育的主体,孩子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孩子是活生生的人,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兴趣,充分激励他们学习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种以家长为绝对权威、逼迫孩子按家长意愿去学习与发展的错误家教观念必须转变。

衡量家教观念转变的唯一标准是家教行为实践。提高对家教的认识是基础,注重家教行为实践的转变是根本。

针对21世纪现代教育的要求与当前家教误区,应着力帮助家长认识与掌握的实施家庭素质教育的主要规律。

家长与孩子同是家教主体的规律。孩子的主体地位要求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与自尊,充分调动、激发孩子学习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视孩子的主动性,一味追求家长权威,不会有成功的家庭素质教育。

非智力因素是与智力因素同步培养的规律。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发展体现为巨大的动力作用,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只有同步培养、协调发展,才有成功的家庭素质教育。

从儿童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规律。违背孩子的年龄特点与智力基础实际搞揠苗助长,违背孩子的兴趣、逼迫孩子按家长的意愿发展,都不会有成功的家庭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重保轻教、重智轻德等片面教育导向,教育行为表现过分保护、过度干涉,过度期望。家长们不遗余力地开发孩子的智力,购买大量课外书籍和辅导材料,聘请家教,送孩子上各类学习班,把学校教育延伸到了家庭中。家长们看重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排名,并且对孩子学习标准普遍要求过高,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家庭教育寓于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于家庭的每一瞬间,家长毫无掩饰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被模仿,这种模仿对孩子的品格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漫长的时间里毫无感觉地完成的。事实上,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仁慈、爱心和责任感的家庭,他日后会成为健康、正直、乐观向上、有所作为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愚昧、野蛮、堕落和自私自利的家庭,日后他可能成为一个粗鲁的毫无教养的甚至危害社会的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甚至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应做到身体力行。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说是说,做是做,言行不一。一边要求孩子学会尊重,学会关心他人,自己却夫妻反目,婆媳相嫌;一边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自己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所以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目前呈上升趋势的青少年违法犯罪,许多是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致使孩子失去对家庭的信任感,流落社会,被坏人利用所造成。因此,家长应学习、了解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二、现代家庭的职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家庭结构和职能已开始受到冲击。家庭已不仅是生儿育女、吃饭休息的生活实体,同时也是信息交流、文化娱乐、智力开发等具有多种职能的综合实体。

当今儿童不仅希望自己的父母是工作和理家的好手,更希望父母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能回答和解决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没有家长式作风,能够理解他,充当他们的朋友和顾问

家是最温馨、最和谐、最能畅所欲言的地方。有人说家是爱的港湾,也是避风的港湾;是充满人间真情的港湾。家应该是一片沃土、净土,孩子们能在家中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吸收到“真、善、美”的营养。

家又是一所学校,在家中能够学到知识,学到人生哲理,学到高尚情操,学到做人的准则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使自己的孩子长大成才?每一位父母都有着美好的愿望,每一位父母都为自己的孩子辛勤地操劳,可是怎样教育孩子?每一位父母都有着同样的担忧。

教育是科学。父母们需要学习和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和儿童教育的科学知识。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认知、人格、道德发展的历程实施教育的理论和方法。

教育是艺术。怎样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在理论上,对父母来讲,更多的是在具体的方法上,怎样帮助你的孩子发展语言能力、“手巧心灵”,怎样帮助你的孩子发展操作能力,怎样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等。

教育孩子也是教育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走向成熟的过程,是父母走向自我不断发展的过程,父母的心理健康是教育孩子的重要基础。只有提高你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真正教育好你的孩子。

对每一位父母来说:教育孩子是每位父亲和母亲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你没有尽到这个责任和义务,你将来不仅会感到遗憾和内疚,也会得不到人生最美好的东西,你生命的意义是不完整的。中国传统观点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母亲的责任,这种观点应该彻底抛弃,每一位父亲都应该勇敢地承担起这个重任。

三、怎样要求孩子

做人难,做父母更难。新世纪的父母,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自己首先要受教育。要用现代家庭教育的理论、方法与艺术丰富自己的头脑,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合格劳动者与人才。怎样教育孩子成为新世纪人才?

(一)学会做人

这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要求。这种要求具体表现在学会正确处理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作为社会的人,必须懂得自己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并以此为准绳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作为自然的一分子,要学会正确处理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关系,在掌握改造自然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切实保护地球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学会学习

21世纪的社会将是学习化的社会。学习将成为一个人的终身需要和过程。教育也将从传统的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信息科学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为学习化社会提供越来越充分的保障。

(三)学会创造

创造是人类的特征之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手段。如果不会创造而只会重复,人类就不可能进步,就不可能有更高更好的生存条件和质量。所以,教育的责任之一在于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教给人们更有效的创造方法。

把孩子培养成为祖国的建设者,是每位家长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从孩子出生起,为人父母者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养育下一代的责任。

家长不仅要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还要做好孩子基本素质的培养工作。

培养孩子成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家长是家庭教育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家长的责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家长的榜样作用。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可以说从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

2.家长不仅是被动模仿的榜样,还是有目的地进行教育的实施者,孩子基本性格的形成和家长的培养教育密不可分。古今中外众多名人成才的事例无不说明父母的作用。

3.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和学习知识的良好环境,这里说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能够满足孩子生活学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适合的场所,可以说是良好的物理环境;由家长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心态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营造的家庭氛围是良好的心理环境。

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自己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挣——挣!”农民家庭要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出卖体力,如冬天帮人铲雪,秋天帮人扫落叶等。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在读书期间到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可以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种语言地区的姑娘常到不同地区的人家当佣人。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能到商店就职。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出息或可耻的。

在德国,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从不包办代替。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家务或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给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在日本,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日本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背。”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面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四、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与作用

(一)家长心理和教育方式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影响

过去常说“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事实上,孩子生下来之后心理状况也如一张白纸一样,家长的心理素质、教养方式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心理发展方向。有些家长带孩子来咨询时总是诉说孩子这不好那不好,殊不知许多问题都是由于家长的病态心理造成的。

1.家长过分要强、虚荣心过高会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让孩子的身心承受超负荷的压力,最终导致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甚至疾病。例如,有位家长把一个7岁孩子所有的课余时间都安排了各种各样的训练课程,钢琴、绘画、英语、书法、下棋、作文等,结果使孩子产生对学习的紧张综合征。还有的孩子在家长的严密监督下仿佛学习考试都是为了家长,平时学习还可以,一到考试就紧张得不得了,失眠、厌食、歇斯底里发作等,有的临近考试竟要放弃。

2.家长的过分挑剔、完美主义造成孩子许多心理障碍。例如,家长对孩子写作业要求甚多,孩子写一笔要反复描,擦了写,写了擦,结果动作拖拉,有时考试都写不完,严重的还会造成强迫行为。

3.家长的紧张焦虑情绪会传染给孩子。有的孩子从小体弱多病,家长非常担忧,经常抱怨、烦躁不安、絮絮叨叨,对孩子过分关注,结果孩子变得敏感多疑、自卑、退缩、神经质。

4.家长对孩子总是否定,让孩子失去自信心。家长总希望孩子要表现得和自己小时候一样好,甚至更好,稍有一点缺点就横加指责,把打骂当成家常便饭。作为父母,先要反省自己的问题,放松心情,自己的问题解决了,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孩子分析和矫正错误。

据研究,以下十个方面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严重影响。

(1)缺乏抚爱:由于离婚或丧失父母等原因,得不到关心与照顾。

(2)态度不一:父母双方对待儿童的态度不一致;或前后态度不一致;忽冷忽热。

(3)儿权至上:父母视孩子为“小皇帝”,有求必应。

(4)经常惩罚:为一点小事就对孩子施以身体或心理上的惩罚。

(5)不良诱惑:有意无意地用不良行为或感情诱惑儿童,造成不良行为习惯或心理。

(6)过分苛求:让孩子学这学那,提出不现实的过高要求。

(7)角色混乱:要求儿童扮演与其年龄、性别和能力不相称的角色,如男扮女装。

(8)欲求挫折:对儿童的生理欲求做出抑制性的反应。

(9)弄虚作假:经常对儿童说假话,不守承诺。

(10)父母操纵:强迫儿童站在父亲或母亲一边,或企图控制儿童的情感和喜好。

(二)母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成功的母亲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并能用孩子理解的语言与之进行交流。她们能考虑到孩子此时此刻的意图,使用一些相当于或稍高于孩子理解水平的语言,谈话时间的长短随孩子的意愿而决定,这些充分照顾孩子意愿的做法,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非常有益。

中外历史和当代的教育科学都证实了这样一条规律:在早期教育问题上,母亲比父亲更重要。一位外国教育专家曾说:“人类的命运掌握在母亲的手中⋯⋯教育应当从改造母亲开始。”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很重视对女性的教育,他们的共识是只有高素质的妇女才有高素质的下一代,才有全体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当今,我国年轻母亲的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还较低,这无疑要影响下一代。这一代是国家的未来,是21世纪的建设者,而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母亲在孩子早期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是其他任何人,包括孩子的父亲都难以替代的。因此,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母亲的人都应该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肩负起培养一代高素质祖国建设者的重任。

(三)父亲对孩子成长的特殊作用

孩子出生以后,做爸爸的一定非常兴奋吧!因为一个柔弱无助的小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并将从此与爸爸的生命密不可分,相信做爸爸的内心一定充盈着自豪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越来越依恋和喜欢爸爸,并希望从爸爸这里寻求安慰。

一般而言,孩子在妈妈面前表现得很安静,而在爸爸跟前则表现得很兴奋。研究表明,在绝大多数的文化和社会阶层中,爸爸经常用不同的方式来抱孩子,而妈妈通常每次都用相同的姿势;爸爸的动作一般比较粗犷,喜欢通过身体接触的方式与孩子一起玩耍,而妈妈却很轻柔平和,倾向于用玩具逗孩子玩;爸爸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去探险,不会过分保护,妈妈则倾向于溺爱和过分保护,对孩子的每个动作都很紧张。与爸爸的共同活动,使孩子受益多,主要的好处有:获得高智商、减少暴力行为、建立良好的社会行为,从而使孩子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是什么?

由于中国长期受“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家庭中的父亲认为“教育孩子不是我的事,是他母亲的事”。事实上,父亲和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我们先看看心理学是怎样论述男性和女性的气质差别的。男性:勇于冒险、富于智慧、大度、坚定、勇武和易暴躁;女性:稳重、温柔、服从、忍耐、易焦虑和自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的气质特点是互相补充的,有优秀的一面,又都有缺憾的一面,因此,希望我们的后代能够兼收并蓄,扬长避短,在勇于冒险的同时又不失稳重,在坚定、大度的同时,又能以忍耐、服从的态度和别人相处,这就是为什么说父亲和母亲都要参与家庭教育的原因。

男人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有自己独特的交往方式和活动内容,他们有时把自己变成“大男孩”“大朋友”和孩子一起跑跑跳跳,做各种游戏,有时和孩子一起修理各种玩坏的玩具,有时他们会极有耐心地回答孩子们提出的各种“为什么”。当然,对孩子的要求有时在女人眼里是近乎“苛刻”的,但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培养了孩子的活泼、勇敢、自信、智慧等多种心理品质。

强调父亲参与家庭教育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是:我国托幼机构中很少有男性教师,这就更加减少了幼儿与男性接触的机会,这对男孩子的损失尤其重大,因为他完全没有可模仿的榜样,不知道男人应该怎样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使女孩子受到的损失是:长大成人后在男人面前感到手足无措、紧张和羞涩。因此,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需要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如果再深一步讨论的话,问题就更加严重了,有极少数男孩因很少接触父亲,性格中多数是女性性格,甚至发生性别角色混乱,长大后的恋爱与婚姻会遇到困扰和障碍,后果相当严重,因此,我们恳请那些终日忙于工作、生意和社会交际的父亲们,每天至少拿出两个小时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

(四)孩子心中的理想父母

每对父母都希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照顾与成长环境。如果想成为孩子心中理想的父母,就要先了解孩子要的是一个怎样的父母。

孩子希望每个父母都具备关心孩子、了解孩子、以身作则的品质。在孩子需要父母时,可以提供及时的爱与支持。有学者研究,孩子心目中的理想父母,归纳研究结果发现,至少要具有下列特性。

1.夫妻感情融洽争吵少

理想的父母不会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说脏话、批评他人、不会命令指挥人,夫妻感情融洽,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气氛,让孩子视家庭为生活的保障与避风港,夫妻二人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有了爱,生命才显得伟大;有了爱,生活才有意义。

2.和蔼可亲不打骂

一般的父母仍存有“棍棒之下出孝子”传统的不当观念。认为教养孩子以严为主,殊不知,打骂的教育适合以培养出阳奉阴违的孩子。表面上服从父母,内心不服。

其次,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容易脾气暴躁、有攻击行为出现。如果孩子犯错之后,给孩子的是如何辨别是非对错的思考能力,而不是怒骂责罚的情绪发泄方式。应有容许孩子偶尔犯错的雅量,并给孩子将功补过的机会。

3.不要经常出去应酬

理想的父母不要把公事带回家,要保留一点精力回家。晚上或假日,尽量减少应酬,孩子约定的时间要遵守。如有失约时,也应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与说明。

4.经常陪孩子玩

由于年轻的父母忙于工作,经常可能疏忽与孩子共同玩耍,要知道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理想的父母应懂得随时抽空陪孩子玩。因为陪孩子玩可交流感情,培养亲情,并可建立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增进亲子间的沟通。

其次,在玩的过程中有助于了解孩子、发展共同的兴趣、陶冶孩子的心性、协作性,增强创造能力,增进想象力。

5.对子女要公正不偏心

理想的父母没有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也没有“哥哥比较大,应该让弟弟”“大的要让小的”等不当的想法,应该秉持着公平公正的不偏心的教育方式。

6.多说故事、多买故事书

理想的父母要经常抽时间陪孩子,多说故事给孩子听,启发孩子的想象力,既可让孩子增加见闻,又能增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

7.不要在他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

虽然孩子的缺点不少,但父母应给孩子适当的自尊心,避免在他人面前斥责、批评孩子的不是,让孩子在他人面前下不了台,丧失自尊心。

8.不要逼孩子吃饭

孩子不吃饭虽然是一件令人心烦的事,但理想的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生理状况、心理状况,不要逼迫、勉强孩子把饭吃完,这样易使孩子对吃饭产生反感心理。

9.不要剥夺孩子做事的机会

只要是孩子能力范围可及的事,尽量由孩子自己动手处理,除非孩子需要你的帮助,不要事事代劳,剥夺孩子学习的机会与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在孩子完成一件事时,不要忘了多给予称赞鼓励。

10.无论多忙都要停下来听孩子讲话

理想的父母懂得凡事倾听、凡事商量的道理。平日不管有多忙,只要孩子有话跟你讲,应当尽量停下来听孩子说话,了解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见。

孩子对父母的要求集中起来有下列10条:

(1)孩子在场,不要吵架。

(2)对每个孩子要给同样的爱。

(3)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撒谎。

(4)父母之间要互谦互让,相互谅解。

(5)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6)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要表示欢迎。

(7)孩子提出的问题,要尽量予以答复。

(8)在孩子的朋友面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

(9)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

(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

生儿育女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事件。呱呱落地的孩子为我们带来了创造生命的喜悦,也给我们带来了将幼小生命抚育成人的沉重而神圣的责任。

就父母的本意而言,没有谁不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活得健康、愉快、成功。然而,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不少父母而言,这种出自本能的良好愿望并没有成为令人欣慰的现实。

“舐犊之情”所蕴涵的爱、“望子成龙”所凝聚的情并未能使为人父母者在教育子女上真正得到成功。

亲子教育的对象,狭义地讲是指父亲、母亲这些与孩子有着直接“亲子”关系的人,广义的理解则包括孩子的亲属、监护人及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有密切接触的人。亲子教育的内容和目的相联系,即:使这些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认识儿童不同于成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孩子所特有的言行、思维、情感方式,学习与孩子相处时的特殊技能、技巧,成为孩子喜欢亲近,并能对孩子健康、幸福成长产生有效影响的人。总之,亲子教育突出了人类父母与动物父母的本质区别,强调了人类繁衍抚育后代的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

亲子教育使生理、血缘意义上的父母,成为社会、教育意义上的父母,是现代社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家庭教育十戒、十法则

(一)家庭教育十戒

1.不要瞧不起孩子

有时家长们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样笨啊!”或者“你是木头人吗?”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2.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或者说“你再打弟弟,妈妈就要狠狠揍你一顿。”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3.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物质刺激为动力,不是个好办法。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不是为良好的自我观念而学习,而是为了物质奖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性。

4.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妈妈该知道,要小孩许诺是没有意义的。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因为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5.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照料自己的能力不很自信。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绝不包办代替”当做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6.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7.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

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父母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儿要他做什么,比如说:“小军,差不多再过十分钟,你该进来吃饭了!”同时,他们也可以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说:“喔,妈妈,我非要现在进来吗?”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从,对抚育出独立而具自我调节能力的人,这种方法是无效的。

8.不要纵容孩子

过分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成长,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步入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9.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育他。

10.不要订立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

假如你希望一个两岁的孩子同五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因对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对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

(二)父母教育子女十法则

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4.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5.声音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6.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7.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8.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9.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10.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