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困难家庭“住有所居”

让困难家庭“住有所居”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目前,我市市区共有33000余户居民已经住进了干净明亮的保障房,保障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城镇居民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了20%。首先是保障家庭的“考分”,由经权威部门认定、公证处测试认可的软件系统按照申请家庭的住房、收入等情况自动打分,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最后是“分批录取”,根据群众的困难程度划分出了优先批次,其他保障家庭按“考分”的高低及所填报的“志愿”依次进行配租。
让困难家庭“住有所居”_跨越:幸福石家庄逐梦之路

保障房——谈安小区

百姓安居乐业,是社会幸福的最好注解。

近年来,石家庄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将保障性安居工程作为全市重大民生工程,创新体制机制,破解瓶颈难题,加大建设力度,放宽申请条件,使越来越多的低保户、外来务工人员以及新就业职工等住房困难人群圆了安居梦。

截至目前,我市市区共有33000余户居民已经住进了干净明亮的保障房,保障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城镇居民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了20%。与此同时,我市将保障房人性化设计和后续管理作为重要抓手,优选项目地段,增加多居室户型,配备精良的物业服务,力争让住房困难家庭住得安心、住得舒心。

建华家园保障房建设

2010年至今我市市区公共保障房建设和分配图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不断加强 工程质量摆当先

在和平路与建设大街交叉口西南侧,曾经的低矮民居房正在被一栋栋高耸的现代楼房替代,棉一生活区小区改造工程正在紧张进行,主体已经封顶。

该项目是我市棚户区改造的一项重点工程。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棚户区改造项目强力支持,重点对使用年限久、居民改造呼声强烈、集中连片的区域进行改造。

与此同时,建华家园、秀河家园、秀玉家园、红河小区、福华家园、和华家园、文河小区等公共保障房集中建设项目纷纷开工,并建成投用。

为了确保安居工程的顺利实施,相关部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破解资金和土地等问题。

“通过土地保障和科学分解两大‘法宝’,确保了此项民生工程的顺利推进。”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为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用地,我市建立和完善了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用地储备制度,优先满足保障房项目用地供应。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保障房项目用地实行计划单列、优先供应;按照市和县(市、区)两级政府共同负担的原则,将省下达我市的建设任务进行科学分解,进一步加强了保障房建设力度。

领导层高瞻远瞩,离不开一线工人的精心施工。在采访中,来自四川的一名建筑工人,头顶炎炎烈日,稳稳地踩在结构架上,认真地进行焊接施工,他说:“当年我们家乡地震的时候就有来自河北的工人帮我们重建,今天轮到我给省会人民建房子,不管多苦多累,我也要把房子建好。”

据市住建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市共开工安居工程16.5万套(市区11万套),其中保障性住房8.25万套、棚户区改造7.45万户,全市城镇居民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20%以上。为实现保障对象的应保尽保提供了先决条件。

申请条件逐步放宽 “大学录取”模式顶呱呱

“刚毕业参加工作没多久,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是我的梦想。以后我要努力工作,未来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在保障房项目福华家园,刚刚入住的郭先生一边跟爱人布置新房一边说。除了像小郭这样的新就业职工,还有低收入困难群众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如今都已经纳入到了我市保障房保障体系中,越来越多的住房困难家庭喜获新居。

而且,保障房申请条件逐步放宽,准入门槛降低了。

城镇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申请条件为,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上年度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5倍,2015年最新政策调整后,将收入上限扩大了0.5倍;对于新就业职工,大中专院校毕业时间由5年上限调整为8年,即大中专院校学生毕业8年内都可申请;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申请公租房,取消了收入限制。

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申报材料进行了简化和规范。以前需要申请人提供单位的营业执照或组织机构代码,出示劳动聘用合同、合同样本,如今都取消了,只要单位提供在职证明即可,而且这个证明将由住房保障部门提供标准样本。此外,以前在外租房的申请人还需要提供租赁合同,与父母同住或借住他人房屋的申请人需要居委会出具证明,住在单位集体宿舍的申请人需要单位出具相关证明,现在全部取消。

越来越多的住房困难家庭符合申请条件,要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的分配,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分配办法。

保障房分配现场

为确保分配公平,市住建局积极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市实际的程序,从单纯摇号延伸到制定严谨的政策,严格的准入条件,细致的资格审核制度,有科学的软件技术支撑,人性化配租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做到全过程阳光操作,再加上强有力的有奖举报制度,保证了分配的公开公平公正。

严格准入条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保障家庭资格申请审核工作的通知》,将保障资格审核权下放至市内各区,建立了“区级审核,市级抽查”两道防火墙机制。各区政府(管委会)制定了审批流程,严格遵守即时受理、入户调查、低收入家庭认定、区政府常务会审批、信息公开及举报等五项基本制度,建立了完善的入户调查、走访登记制度,面向社会、媒体和保障对象全公开。

创新采取“高考录取”分配模式。第一步是“确定考分”,保障对象实物配租实行百分制:家庭住房计50分,家庭收入计40分,家庭成员户口年限计10分,对特殊困难的家庭另行加分。首先是保障家庭的“考分”,由经权威部门认定、公证处测试认可的软件系统按照申请家庭的住房、收入等情况自动打分,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其次是“填报志愿”,对于分配涉及的多个小区房源,申请人可充分考虑生产、生活、租金承受能力及自己“考分”等因素填报志愿,可填报一个,也可同时填报多个。最后是“分批录取”,根据群众的困难程度划分出了优先批次,其他保障家庭按“考分”的高低及所填报的“志愿”依次进行配租。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全方位监督,成立了由纪检监察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全过程进行监督。同时,分配现场还邀请公证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申请户代表等共同监督,确保了公平、公正、公开。

为了照顾到实际困难的群众,在按照分数排名的基础上,实物配租过程中实行分类、分批次轮候配租。

分类配租就是指将已具备配租资格的保障家庭分两类配租。第一类为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首先进行分配;第二类为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就业职工,其次进行分配。

分批配租是指每类配租家庭中再根据是否特殊家庭、是否参加过配租等情况,将该类配租家庭分批进行配租。分别按照优先批(如烈士遗属、特殊人才等)、轮候批(即在上一次配租中进入配租环节,但未配租成功的家庭)、普通批的顺序进行摇号。

分类、分批次配租的做法,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符合保障家庭的客观实际。

保障房让住户满意 配套设施值得赞

随着我市保障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住进了保障房,这也为保障房建设及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障房小区管理需要更加科学化、人性化,配套设施也须愈加完善,这更像是一个发展规律,而我市也是这么做的。

贫困户搬入廉租房

位于建华大街与光华路交叉口处的建华家园,是我市较早分配入住的公共保障房小区,社区医院、小卖部、理发店、物业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如今已经建成,夏季的午后,还有老人在树荫下乘凉,孩子们在草坪上嬉戏,可以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现在买个菜,看个头疼脑热的小病,在小区就解决了,非常方便。”住在这里的赵大妈说。

我市按照“建设大社区”的理念,将保障房项目选址在配套齐全和交通、就医、就学方便的地段,以满足群众生活需求。并对物业公司精心选择,目前市本级共管理已入住保障房项目14个、1.65万套,约80万平方米,通过招投标选择有实力、信誉好的物业企业,积极推动物业管理标准化服务和完善监督、检查、考评制度,确保群众满意。

在此基础上,还在设立“一站式”服务大厅和管理办公室的基础上,试行保障房小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基本实现小区居民自治,也为低收入家庭创造就业渠道。此外,还建立了由民政、人社、房管、公安、公积金等多部门信息共享协查机制,定期进行资格核查,确保公共资源真正用于符合条件的对象。

为了增加保障房居住的舒适性,我市将逐步增加两室、小三室的房源比例,解决三口以上保障家庭的实际居住困难。在一部分商品房配建的保障房图纸上显示,房间面积虽然依旧以50平方米为主,但户型设计极为用心,充分为住户考虑功能和便捷性。在结构上,摒弃了多功能厅和一居室设计,而是由简易过道连接两个居室,同时配套卫生间、厨房等功能房间。在原有住房面积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结构设计,提高住房的空间利用率。

一处房、一个家,改变了曾经“望楼兴叹”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态,也提振着他们的精神状态。一栋新楼房、一片安居工程,改变着城市的景观容貌,也演绎着这座城市的和谐美好。

未来,这项安居工程,会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实现“住有所居”的梦想,他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综合指数也将得到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