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北工业在困难中前行

河北工业在困难中前行

时间:2022-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全省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为国家分忧,努力推进“三五”“四五”计划的实施,坚守岗位,坚持生产,为河北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共河北省委、省革命委员会12月24日给开滦煤矿全体职工和家属发了贺信。国家将其列为全国重点项目之一,冶金部决定在邯郸成立冶金矿山建设指挥部,代表冶金部全权负责矿山的组织领导工作。
河北工业在困难中前行_燕赵党旗红: 中国共产党在河北

河北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文化大革命”给河北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破坏。但全省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为国家分忧,努力推进“三五”“四五”计划的实施,坚守岗位,坚持生产,为河北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为国分忧,开滦工人特别能战斗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改革,特别是经过60年代初国民经济全面调整,开滦煤矿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是全国、全省工业战线的先进典型和旗帜。

开滦煤矿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正常的生产秩序被打乱,全国煤炭的平均日产量下降了近40%,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967年8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联合向全国煤炭工业职工发出一封信,要求全体煤炭战线职工顾全大局,坚守岗位,把煤炭生产搞上去。

准备下井的开滦煤矿工人

河北煤炭企业职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排除干扰,坚持下井生产,1968年原煤产量比1967年提高了近22%。其中,开滦煤矿的10万职工,顾大局识大体,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千方百计挖掘老矿潜力,使原煤产量不断提高,从1967年到1970年,原煤产量平均年递增近14%,1970年原煤产量超设计能力32%,超额完成了“三五”计划。国务院在听取开滦关于挖潜增产煤炭经验汇报时,周恩来称赞开滦煤矿的广大职工“流了汗,出了力,作了贡献,救了急”。

开滦煤矿在制定“四五”计划时,基于国家能源紧张,需要煤矿挖掘潜力,增产煤炭的紧迫感,提出了产量翻番的设想。这一设想,得到河北省委和中央主管部门的肯定和支持。1970年9月,燃料工业部在开滦煤矿召开全国煤炭工业增产节约现场会议,交流开滦等单位实现翻番的措施。1971年“九一三”事件以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指示各地要整顿和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管理,鼓励各级领导干部要理直气壮地抓生产、抓业务。这为开滦煤矿实现翻番创造了较好的大环境。

开滦煤矿在实现原煤产量翻番的过程中,涌现出大批模范人物,被人们赞为“矿山铁汉当代愚公”的赵各庄矿井起重工侯占友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侯占友,1925年出生,河北曲阳人。“地球转一圈,我转一圈半;地球转两圈,我上三年班。”这就是他质朴而豪迈的语言。

“矿山铁汉”侯占友

“文化大革命”使全省工矿企业的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但开滦矿工却没有停工。侯占友是赵各庄矿机电科的起重班长,长期在井口工作,并没有下井出煤的任务。可他下班后主动到采掘区帮助挖煤。从1966年起,他就自觉自愿地在上午干完自己的本职工作后,下午再到采煤区出一班煤,并且不要加班费,不要补助粮,不要下井津贴。他几乎每天都是早晨四五点钟走出家门,晚上10点钟以后才回到家里。有时带上一袋干粮,下井一干就是几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工人们称他是“不在册的采煤工”。

1974年春节前夕,开滦煤矿接到国家计委的紧急电报,全国用煤非常紧张,要求开滦在现有基础上再多出煤。腊月二十八这天,侯占友背着一面袋干粮下了井,大年初一的早晨,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他在井下整整干了三天三夜!

几年间,侯占友每年都要上400多个班,超过正常出勤将近一倍,义务做工2316个。他被誉为“活着的王铁人”,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开滦煤矿重视抓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抓先进,树标杆,努力形成人人争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气氛。同时,对后进工人不歧视,认真解决他们的一些实际问题,不断促使他们由后进向先进转化。在生产和技术方面,注重对老矿进行技术改造,注意抓职工的技术训练,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正是有这样的劳动模范,有这样的矿工队伍,促进了“四五”翻番目标的实现。原煤产量翻了一番,洗精煤也翻了一番;老矿翻了一番,新矿也翻了一番。中共河北省委、省革命委员会12月24日给开滦煤矿全体职工和家属发了贺信。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李先念肯定了开滦煤矿的经验,并指示要学习和推广开滦煤矿的经验。

1973年3月29日,中共河北省委召开电话会议,要求认真学习推广开滦煤矿学大庆的经验。11月18日,省革委印发了《河北省工业学大庆赶开滦规划要点(草案)》。此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河北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多次召开“工业学大庆、赶开滦”现场会、经验交流会,推动“学大庆、赶开滦”群众运动深入开展。全省煤炭战线各局矿不甘落后,奋发向上,生产水平都有较大提高。1975年全省原煤产量达到5198万吨,比1965年翻了一番还多。

矿山会战,建设邯邢基地

冶金业特别是钢铁工业,是河北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北冶金工业的规模不是很大,几个钢铁企业在全国也不出名。但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的发展,为今天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位于河北省南部的邢台、邯郸地区,自宋代以来就有冶铁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国家对这一地区的铁矿进行了初步的勘探,获得了大量成果。“大跃进”运动中,河北省在磁山铁矿的基础上成立邯郸冶金采矿公司,并开始筹备和建设几个主要铁矿。

1966年3月,国家冶金部为了保证第三个五年计划对铁矿石的需求,召开了“邯(郸)邢(台)安(阳)矿山会战”会议,部署矿山会战。国家将其列为全国重点项目之一,冶金部决定在邯郸成立冶金矿山建设指挥部,代表冶金部全权负责矿山的组织领导工作。但是,“文化大革命”不久爆发,第一次邯邢安矿山会战进行了半年即被迫中止。

1969年,由于战备的需要,国家确定进行“小三线”建设,国家计委确定在邯郸建设年产钢200万吨、生铁400万吨的钢铁基地。为此,冶金部和河北省革命委员会进行部署,掀起了一场新的邯邢钢铁基地建设大会战,并要求邯郸冶金矿山公司制订“四五”计划期间矿山发展规划。

1969年12月31日,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和天津市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就加快邯(郸)邢(台)钢铁基地建设给中共中央、国务院写出报告。报告指出:“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最近指示,我们共同拟定,近期在邯郸地区建成年产160万吨至200万吨生铁规模的钢铁基地。河北省分工负责扩建邯郸钢铁厂、邢台铁厂、武安铁厂或建设新点,规模达到年产80万吨至100万吨生铁和适当的炼钢轧钢能力。天津市负责建设位于涉县的‘八五’铁厂。”

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规划,冶金部于1970年2月,又批准增加建设10个矿点,并列入1970年基建计划。1970年3月,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召开全省计划工作会议,研究1970年国民经济计划和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纲要对邯邢钢铁基地建设进行了详细规划。

1973年4月10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同意关于审批邯邢地区综合规划报告和建立邯邢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的报告,批准中共河北省委书记马辉、副书记马力参加领导小组的工作。同年7月,省委和冶金部共同在邯郸市召开大会,宣布成立邯邢冶金矿山管理局,由冶金部和河北省委双重领导。

邯邢基地建设不仅得到国家部委的支持,也引起了中央领导人的关注。1973年10月2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在陪同外宾到南方访问结束后,路经邯郸视察。在认真听取了邯郸钢铁工业的汇报后说:“邯郸是个好地方,我也非常怀念这个地方。这里有煤有铁有水有电,西部地下资源多,东部平原又盛产棉粮,条件非常好,比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著名的鲁尔工业区的自然条件也不差,可以像鲁尔工业区那样,搞个大型的邯郸钢铁生产基地。”他对陪同的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说:“你们省里可以拿出个详细计划,直接报国务院审批,我支持你们!”

有了这样的支持,邯邢基地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1974年9月,河北省革委会又与冶金部联合发文,决定成立邯邢基地冶金矿山建设指挥部,全面负责邯邢基地冶金矿山的地质、设计和施工工作。1974年10月24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在给国家计委《关于给邯邢基地增加15000名职工的请示》中指示,“这个基地切切不能搞得像包钢或者太钢甚至武钢那样长的时间了。冶金工业要有打硬仗的作风,在条件不那么好的时候,不要怕困难,越是困难越要上。”

为加快邯邢钢铁基地的建设步伐,1974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郑三生任邯邢基地领导小组组长。从1974年至1978年,邯邢基地冶金矿山建设经过四年会战,基建投资3亿元,建成铁矿山12座,同时还建成一批为矿山服务的辅助工程,为河北钢铁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5月在北京召开了钢铁工业座谈会。河北省借这次座谈会的东风,狠抓了全省钢铁工业的整顿,取得了显著成效。1975年,全省钢铁工业的形势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最好的一年。全省生铁产量达到178.24万吨,钢产量达到111.16万吨,成品钢材达到67.94万吨,分别比1966年增加了3.64倍、2.68倍和3.25倍,被邓小平称为“百万富翁”。

围绕农业,发展地方工业

河北省的农业机械工业的制造能力,基本上是在“三五”“四五”期间形成的。省委在工农业生产上贯彻执行“围绕农业上工业”“工业支援农业”的方针,先后组织了柴油机、拖拉机等农机大会战。

为解决农业急需的动力机械,早在60年代初曾生产过锅驼机、煤气机,因不适合当时的农田条件而被淘汰。1965年试制成功12马力柴油机,经使用效果良好,但产量不大。1968年开始生产“195柴油机”,当年生产2000多台,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要。

为因地制宜地发展支农工业,1970年,省革命委员会在束鹿(今辛集市)召开县办工业、社办工业现场会,研究县社工业为农业服务的问题。1971年9月,河北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召开农业学大寨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会议,研究出台《河北省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初步规划(草案)》。中共河北省委决定大上柴油机,并成立了“柴油机会战办公室”,组织“柴油机会战”。全省共发动和组织了268个机械工业企业参加,投资6000万元,在各地市县兴建柴油机厂。到1973年底,全省已发展到17家,平均年产量达到17.45万台、214.7万马力。柴油机的大量生产,为农业泵、打井机等排灌机械提供了动力,对当时电力不足和没有电源地区的农业生产发挥了很大作用。

柴油机的生产为拖拉机的生产创造了条件。1974年,全省各地出现了“柴油机长腿”式的自制小拖拉机。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省委决定大力发展耕作机械,组织“拖拉机大会战”。

“五小”工业取得长足发展。图为大批新生产的小拖拉机出厂

在省拖拉机会战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参加会战的各机械工业企业、单位认真落实会战精神,加强企业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充分调动干部、工人、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深挖潜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经过“会战”,全省相继建成石家庄、邢台等14家拖拉机生产厂。到1975年11月底,全省拖拉机生产完成1.2万台,实现了省委年初确定的在工业战线打四个硬仗的要求。到1976年底,拖拉机产量已达两万多台。拖拉机生产的大发展,促进了机耕、机播、机割等配套机引农具的发展,全省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196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为49.38亿元,到1976年发展为157.34亿元,增加107.96亿元,增长218.6%,平均年递增7.37%。在工业各行业中,钢铁、煤炭、电力、化肥、农机、水泥等行业都有较大的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农业,促进了粮食生产。因为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时的工业发展难免受到“左”的影响,特别是用会战的方式,有违科学。但毕竟为以后的工业发展做了准备,打下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