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境界方为根本

境界方为根本

时间:2022-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沧浪诗话》是南宋诗论家严羽的名作,被后人奉为中国古典美学经典,与《人间词话》齐名。

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词 解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我认为,北宋之前的词就是这样的。但是严羽的“兴趣”,王士祯的“神韵”,不过是触及到了诗词的表面,不如我提出的“境界”二字,探究到了诗词的根本。

评 析

《人间词话》手稿中,这一则的“不若”本写作“不如”。看来先生对“兴趣”“神韵”之说本是不屑的,通行版中的一字之差,也难掩先生对“境界”说的得意和自信。那么,这三者之间究竟有何区别,“境界”说又为何略胜一筹呢?

《沧浪诗话》是南宋诗论家严羽的名作,被后人奉为中国古典美学经典,与《人间词话》齐名。严羽在《诗辨》中,提出了“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写作主张,认为诗的语言贵在“不落言筌”,内容贵在“吟咏性情”,推崇盛唐时期由“兴趣”而发的创作理念。今人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带给诗人创作的灵感,可以将身心愉悦时的欣喜激动自然而然地灌注于作品之中,做到羚羊挂角般不着痕迹。兴趣就好比传递妙音的空气,展现美色的表相,倒映盈月的水面,包罗万象的澄镜,严羽认为,它是唐人眼中一切美的触点。

诚然,因兴趣而生的诗作浑然天成,但单单推崇兴趣就流于恣意,缺乏风骨和韵致。这也许与严羽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关。南宋时期虽然不乏李清照这样温婉细腻的词人,但诗词在主体上还是爱国主义的悲愤、激昂等基调,就连李清照也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名句讽刺南宋军政。而北宋时期,诗歌式微,词兴起,且宋朝程朱理学发扬光大,诗词内容多寓含哲理,文人的抒怀激情本就有所限制,再加上异族侵略的大背景,文人们难免怀念盛唐时期的丰衣足食、社会安定,可以无拘无束地由着性子吟诗作赋。因此,“兴趣”说带有一定的时代和个人色彩,即便触及文学的创作本源,但却显得原始而浅显。

阮亭,即王士祯,他提出的“神韵”说是对前人诗论的一大发展。神韵本是绘画理论中的概念,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用以评价顾骏。严羽也曾在《沧浪诗话》提到“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王士祯将“神韵”概念提炼出来,引入文学理论,强调诗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要有“冲淡”“超逸”“含蓄”“蕴藉”的表达,就好像珍馐齿颊留香,天籁余音绕梁。

对于一幅画来说,神韵可以让它变得生动,甚至有画龙点睛的奇妙效果。对于诗歌来说亦然,这本是诗论的一大进步。可是,王士祯的“神韵”说却将写实性强和直抒胸臆的诗作挡在了审美的门外,片面强调空灵、虚幻的境界,这不仅抹杀了诗歌观照现实的意义,也使诗歌创作变得不食人间烟火,读来不知所谓。

“兴趣”和“神韵”体现的都是主观感受,侧重情感表达,而一个流于放纵,一个流于狭隘,忽视了“诗言志”的初衷。诗歌需要抒情,但是抒情诉求不是简单地用表示情感的词语来堆砌的。

如果你想向一个女子表达爱慕之情,在情书中写上“我真的实在非常太爱你了”,不仅会唐突佳人,还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丝毫表达不出你的相思之情;倘若换成一篇《上邪》,“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如此看得见、摸得着的誓言,让纸页上跳动着一颗痴情之心。

●境界贯穿诗歌创作始终

“兴趣”偏向于作者在诗歌创作之前的构思酝酿,“神韵”则是偏向于读者在诗歌创作之后的感悟,而“境界”则是贯穿诗歌创作过程的始终,融合了作者的写作功底以及读者的鉴赏能力。因此,静安先生才指出“境界”才是探究到了诗(或词)的本质的理论。

说到底,抒情只是一种表达方式,所以先生说“兴趣”“神韵”只不过说出了诗歌的表面意义。而“境界”就不同了,它是囊括了“景物”和“喜怒哀乐”的审美系统。先生的“境界”不排斥抒情的框架形式,又以真真切切的“境”加以填充,不仅吸取了“兴趣”和“神韵”在精神表达上的追求,也还原了诗歌的触摸感、立体感,以包容的态度肯定写实和写意之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