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天才也需要努力

天才也需要努力

时间:2022-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李贺,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但这一层也不仅是对二位名公的礼赞,更是对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称赞。该年初冬,21岁的李贺参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他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坛的杰出地位,应该说主要是由这一时期写下的近60首作品奠定的。

李贺(790—816年),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三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李贺出身于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由于不是嫡系,加之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李贺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蒿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送韦仁实兄弟入关》)父亲李晋肃,早年被雇为“边上从事”。大历三年(768年)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漂泊”一生,到李贺出生的贞元年间,晋肃稍得升迁,任陕县令,但不久老死。母亲郑氏,生一女二子,长守昌谷。大女出嫁后,家境愈贫寒。李贺兄弟二人外出谋生,欲饱饥腹。“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凄凉之状,于此可见。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李贺天才早熟,他在七岁时便写得一手好诗文,而且当即就名动京城。其时担任吏部员外郎的大文豪韩愈及侍郎皇甫湜听说有这种奇事后,开始还不大相信,说:“要是古人,那还罢了;而今天居然有这样的奇人,那我们怎么能失之交臂呢?”说罢,二人便去探访个究竟。

见到李贺还是个小不点儿的孩子时,两位大人当即出题让他写作,以便验证李贺到底有无真才实学。这李贺却也并不惊慌,向两位大人深施一礼,然后便援笔写了一首在文学史足以流传的名作《高轩过》: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整首诗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韩愈、皇甫湜来访时的情形。先从他们的服装、马饰写起:那华丽的服装织锦如翠,浮青飞绿,虽然官品不高,但显得如此华贵高雅。接着写他们车马装饰的豪华,金环装在马辔上,马颈上金铃在摇动着,玲珑悦耳,声音清脆。而马蹄声像隆隆雷声,充溢耳际。这里还用夸张的手法,用“气如虹”形容韩愈、皇甫湜下马入门时气势如长虹从天际落下,这是十分大胆的想象,十分热情的夸张。通过服饰气派的描写,把韩愈、皇甫湜二人出场时的场面渲染得淋漓酣畅,先声夺人。可以说,未见其人,先感其气势。

经过对场面的渲染,两位名公出场了。这是人们常说的赫赫有名的东京才子、文章巨公。这两句不规则的短句,写出了诗人惊喜的心情和敬佩的情感。在这种心情下,诗人刻画了二位名公的内在之美:他们心襟开阔,知识渊博,把整个宇宙天地都包容于胸腹;生性耿直,品质磊落,好像天地间的精华正气集中于心中。这种新奇的夸张和设想,使二人的伟大人格与崇高品质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二人还有卓越的才能:他们应诏在大殿之前作赋,声震天幕;他们的创作才能可补宇宙自然所不足,可以说是胜似天功。但这一层也不仅是对二位名公的礼赞,更是对诗人所追求理想人格的称赞。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理想的追求,他希望遇到这样的理想人物,也渴望把自己塑造成拥有这样品格的人。

“庞眉书客”是李贺的自称,“感秋蓬”是说自己感到已经像秋天的蓬草那样,面临着枯萎的命运,看不见希望;也就是像下句所讲的“死草”,即濒临死亡的小草。

最后两句是展望日后得到二位名公的提携,定能施展一番抱负。他把自己喻为斗败的鸟,把韩愈、皇甫湜比为高飞天空的大鸿,一旦败鸟攀附大鸿,定会展翅腾飞,蛇变成龙。诗人对二位名公期望很高。这一层表述自己的希望,情真辞切,但仍有诗人鲜明的性格,他虽然恳切地希望能得到二位名公的提携,但对自己还是比较自负自信,字里行间不卑不亢。从这里可以看出李贺的性格。

李贺诗中所展现出来的那种自信和渊博、谦虚和恭敬,是韩愈和皇甫湜很久都没有见到过的,当即便惊喜万分地对之夸赞不已:“天才,天才!果然是名不虚传哪!”在离开时,他们还热忱地邀请李贺到他们府第中做客。经过这次来访,李贺的诗名越发大了。

【李贺画像(范曾绘)】

元和五年(810年),韩愈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该年初冬,21岁的李贺参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阖扇未开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

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当年回到昌谷,大约因其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韩愈为之推奖,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贺又返回长安,做了九品小官奉礼郎。在长安期间,他增长了生活阅历,扩充了知识领域,在诗歌创作上大获丰收。所谓贺诗“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清姚文燮语),大多数作品就产生在这一时期。他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坛的杰出地位,应该说主要是由这一时期写下的近60首作品奠定的。

另外,李贺的写作状态也颇使人感慨、赞叹。他写诗不急着立题,而是先要到生活中去发现题材,挖掘题材。他经常骑着一匹瘦马,带着家中的小童子,边走边思索,一旦有了好句子或是来了灵感,他便把想到的迅速记录下来,并把它们投进小童子背的小锦囊里。一到家,他连饭也来不及吃,便从小锦囊里拿出他白天投进去的断章零句,当即整理,把它们写成一首首令人叫好的诗作。李贺的母亲看到这种情况,既心疼又欣慰地说:“唉,看来我这宝贝孩子写作时非要呕出心吐出血来,才肯罢休的呀!你怎么竟连饭也忘记了去吃呢?”这也是成语“呕心沥血”的来源。

【位于洛阳市宜阳县三乡的李贺故里纪念碑

事实上,正是李贺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他创作的大量诗作才能成为后人一再赞叹的对象。

三年后,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元和八年(813年),李贺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之后举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吴越一展才华。离开长安时,他的友人无可和尚(青龙寺高僧)曾写过一首《送李长吉之任东井》的诗,预祝他南游成功。

但南游结果大约也不妙,李贺又折回洛阳,告别亲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进长安。元和九年(814年),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然后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过长平、高平,于深秋到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三年的幕僚,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服务,帮办公文

元和十一年(816年),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