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耕地改良利用与生产现状

耕地改良利用与生产现状

时间:2022-1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平衡施肥,满足了农作物对各营养元素的需求,使得农作物能够正常地生长发育,从而获得理想的产量和效益。四是平衡施肥有利于农产品质量。经调查统计,安定区地下水资源为1153万立方米,将地面水利用率提高到50%,地表水资源可达1958万立方米,合计3000万立方米,实行节水灌溉,保灌面积可达到1.33万公顷。

一、主要的耕地改良模式及效果

1.坡改梯技术

兴建梯田工程,是旱作农业生态工程中主要措施之一。实践证明,坡地改成梯田并经综合治理后,可大大改善作物栽培条件,增强保水、保土、保肥能力,粮食产量一般比坡地增产30%以上。田间试验研究表明,在15°坡地进行坡改梯两年,与传统耕作相比可减少径流量35.8%,土壤流失量88.2%,玉米产量提高1.28倍。

2.免耕秸秆覆盖技术

免耕秸秆覆盖技术采用休闲期覆盖,即在作物收获并打碾后,尽早将秸秆切碎成5~10cm均匀地覆盖在地面上。对初次实施免耕秸秆覆盖的农田,覆盖秸秆的用量以把地面盖严但又不压苗为准,若覆盖材料为麦草,则适宜覆盖量一般为4500~6000kg/hm2,覆盖材料为玉米秸,则适宜覆盖量为6000~7500kg/hm2。该技术符合安定区雨养型农业的特点,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可行性,通过对农田进行秸秆覆盖,可使地面冬春不裸露,夏秋披上绿装,有效地防止干旱、水土流失和沙尘暴,有利于农作物的高产稳产。

3.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全膜双垄沟核心是在地表起大小双垄,并在双垄之间形成集雨沟槽后,用地膜全地面覆盖,再在沟内播种。还可以进行“一膜两用”,即全膜双垄沟覆盖地膜用两年,收获后免耕,并将秸秆保持立秆状态或割倒平覆,第二年播种季节去除秸秆后直接播种下一茬作物。该技术体系集垄面集流、覆膜抑蒸、垄沟种植、一膜两用技术于一体,改半膜覆盖为全地面覆盖地膜、改地膜平铺为起垄覆膜、改播前覆膜为秋季或早春顶凌覆膜、改传统垄上种植为沟内种植,从而大幅度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率和降水利用率,进而提高产量。田间测产发现,全膜双垄沟玉米产量较半膜产量提高15.5%,增产效果明显。

4.引洪漫灌技术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具有发展径流截水用于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引洪漫灌技术花工少、成本低,蓄水效率高,凡是在有斜坡的沟岔地都可以营建。洪水漫过的地,既能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粮食产量,又能控制水土流失,变无用水甚至有害水为有用水。据测定,洪水漫过比没有漫过的土壤耕作层含水量提高30%左右,在旱作区增产粮食50%~150%。

5.平衡施肥技术

平衡施肥主要是指合理供应和调节作物必需的各种营养元素,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从而达到提高产量和改善农产品品质,减少肥料浪费,防治环境污染的目的。配方平衡施肥技术主要是指为达到平衡施肥的目的而开展的土壤测试、肥料试验、施肥推荐、专用肥配制、施肥方法指导等一整套科学施肥技术。配方平衡施肥的具体内容概括地说,包括两个程序:先配方、后施肥。“配方”就是依据作物达到的目标产量需要吸收养分的数量,考虑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而提出必须补充施用的肥料品种及其最适宜的用量。“施肥”是肥料配方在产中的执行,其核心是决定施肥时间、施肥方法和相应的技术要求。决定作物产量高低的基础是土壤肥力,有机肥可以维持和逐步提高土壤肥力,而化肥只能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因此,平衡配套施肥必须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平衡施用化肥。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好处:一是平衡施肥可以有效提高化肥利用率。目前我国化肥利用率仍比较低,平均利用率在35%左右,比世界发达农业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左右,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潜力很大。二是平衡施肥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搞好平衡施肥,提高用肥的科学水平,是节约农业成本的关键措施。三是平衡施肥增产增收效果明显。通过平衡施肥,满足了农作物对各营养元素的需求,使得农作物能够正常地生长发育,从而获得理想的产量和效益。据大量试验、示范得出的结论,在等量肥料投入的情况下,采用平衡施肥技术,一般可增产10%左右。四是平衡施肥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平衡施肥既满足了农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使之正常发育,完全成熟,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又没有剩余,避免了肥料浪费,减少土壤污染

6.集雨补灌技术

黄土高原区天然降水在下垫面的分配比例为初级生产25%、无效蒸发60%~65%、地表径流10%~15%。降水的时空分配具有可经营性,即通过“异地叠加”等手段可以做到秋雨春用,适时补灌,主动缓解水分亏缺,提高产量。集流蓄水技术的核心是把较大范围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引入小面积农田,实现农田的“雨量增值”;或将径流引入贮水设施集存起来,在作物需水的关键时期,进行有效灌溉,从而使旱地获得稳产高产。由于旱地补充浇灌利用的是集雨蓄水,所以补充灌溉的水源是十分有限的,必须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新技术,一方面要根据作物蓄水量和蓄水规律浇好关键水,使有限的灌水产生较高的效益;另一方面是利用节水浇灌的新技术、新设备达到节水的目的。

7.节水灌溉技术

经调查统计,安定区地下水资源为1153万立方米,将地面水利用率提高到50%,地表水资源可达1958万立方米,合计3000万立方米,实行节水灌溉,保灌面积可达到1.33万公顷。因此,以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前提,在井灌区(包括内官、香泉、团结)全面推行低压管道节水灌溉工程,采取各种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渗灌、喷灌;在自流灌区(包括东河渠、中河渠、西河渠),根据洪水灌溉洪量大、历时短、含泥沙大的特点,需要集中抢灌,并防止泥沙淤积堵塞和便于清淤的特点,用明渠灌水,采取常规节水灌溉。即做好渠系配套和渠系建筑及渠道险段的维修改造,并做好渠道防渗衬砌和灌区平添整地工作,采取沟灌、畦灌、膜下灌,坚决杜绝大水漫灌、串灌,禁止跑漏水现象发生,尽量减少蒸发渗漏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计划用水、合理用水,定额灌溉。

二、耕地利用程度与耕作制度

1.耕地利用程度

以2007年土地面积统计为基准,安定区总面积约为363919.93hm2,其中农用地约为282983.34hm2,占全区总面积的77.76%。在各农用地类型中,面积最大的为耕地,约为149904.11hm2,占农用地总面积的52.97%。

2.耕作制度

安定区特殊的气候特点及地理位置决定长期形成的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制,在内官盆地蔬菜种植区为一年二熟制。典型的轮作模式为豆类/小麦/马铃薯或玉米/马铃薯。按照安定区地形分布与耕地分布状况,安定区种植业基本可划分为三个大区:中北部丘陵沟壑区(旱山区)、南部低山浅山区(二阴区)以及河谷川水区。中北部丘陵沟壑区地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荒山秃岭、深沟大涧,水源极缺,农业生产很不稳定,典型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轮作模式为玉米/马铃薯。南部低山浅山区,气候湿润,植被好,历史上是灌木林丛生地。但因热量条件差,作物成熟多无保障,土壤蓄墒能力差,怕旱怕涝,粮食产量低而不稳,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制,轮作模式为豆类/小麦/马铃薯。河谷川水区包括关川河、西巩河、西河、东河、称钩河沿岸,多为冲积平川,地势平坦,水利条件较好,属于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在这些地区蔬菜种植较多。

近年来,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明显扩大,传统的二牛抬杠被机械取代,旋耕、深松耕已经成了耕地的主要方式。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栽培面积也逐年增加,形成了典型的玉米/马铃薯轮作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