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油菜产业产前

油菜产业产前

时间:2022-1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江西省重点为解决油菜产前、产中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研发。为充分结合江西农业生态区的区域特点,进行优质油菜区域化布局种植技术集成,推广应用优质油菜生产新技术体系,探索出具有江西特色油料作物链式产业化开发模式。在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大力支持下,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确定了江西省油菜适宜播种时间和密度、初步摸清了油菜肥料用量、基追施比例等。

三、油菜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研发及其应用情况

目前江西省重点为解决油菜产前、产中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研发。但对产后的技术研发比较薄弱。产前、产中主要针对种质资源创新、杂种优势利用和栽培技术等开展了相关研究。

1.种质资源创新研究

以优质、安全、多抗、高产为目标,运用辐射诱变、化学诱变、小孢子培养及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油菜种质资源进行田间自然诱发鉴定和胁迫筛选鉴定,创新油菜优异种质资源,筛选出具有优良基因的各种育种材料;通过形态解剖学、农艺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油菜与蔊菜远缘杂交加以研究,发掘出抗旱、耐湿等有利基因。

2.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对油菜种质资源进行从表型至基因水平的研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简化育种程序,提高育种效率,拓宽植物可利用的基因库,为油菜遗传改良开辟一条新途径,从而选育出一批具有优良特异性状的油菜新品种。综合利用油菜显性核不育、细胞质雄性不育、隐性核不育和化学杀雄等杂种优势利用途径培育出多个杂交油菜新品种(系);建立“甘蓝型油菜相互轮回选择育种体系”,把高产、高油及高抗等优良基因通过显(隐)性基础群体杂交,轮回选择和穿梭育种结合起来,建立高产、高油基因库,形成一个投入小,效益高的油菜育种体系,选育出一大批高含油量、综合性状优良、适合本生态区域的优良品种。

3.栽培技术研究

为充分结合江西农业生态区的区域特点,进行优质油菜区域化布局种植技术集成,推广应用优质油菜生产新技术体系,探索出具有江西特色油料作物链式产业化开发模式。针对轻简化栽培技术的难点,筛选适宜江西土壤耕作的机播机械,开展了播期、播种方式、播种量、留苗密度、施肥量及施肥方式、化学除草、病虫防治等单项技术比较筛选,结合品种特性组装集成了相关配套技术,同时,采用试验、示范、培训和推广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油菜新品种繁供体系,研究集成适应不同生态区的栽培技术体系,研制相关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形成优质油菜链式产业化开发模式,并由试验示范到推广辐射,逐步扩大应用范围,有效提高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促进江西油菜生产由“传统型”向“特色型”转变。

在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油菜育种与栽培专家的传承下,油菜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育种研究成效显著。

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从事油菜育种,80年代初转入品质育种,90年代初加强了杂优育种和生物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七五”、“八五”和“九五”主持全省油菜育种攻关工作,育成的“赣油7号”和江西第一个低芥酸优质品种“赣油10号”均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90年代初期还选育推出“赣油12号”和“赣油13号”两个低芥酸优质新品种(获省农科教三等奖),90年代后期育成“赣油16号”和“赣油17号”两个双低新品种,这些常规品种目前正在江西油菜生产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同时,先后育成菜油兼用“赣油杂1号”、“赣油杂2号”、“赣油杂3号”和“赣油杂5号”等双低杂优组合。其中“赣油杂1号”于2003年通过省品种审定,该组合在大面积生产示范中比“中油821”增产20%以上,在全国(长江中游)区域试验中比“中油821”增产14.92%,达极显著水平,居第3位;“赣油杂2号”在区域试验中,平均比“中油821”增产17.3%,增产极为显著,于2005年通过品种审定;“赣油杂3号”在省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比“中油杂2号”增产4.92%,品质达双低标准,含油量43.98%。“赣油杂5号”比“中油杂2号”增产8.7%,含油量高于对照1个百分点。

二是创制了高效育种技术途径。

构建了高油隐性核不育轮回选择群体和高产油显性核不育轮回选择群体,提出了利用两个核不育系统开展相互轮回选择的技术方法,化杀育种也取得明显进展。

三是种质资源创新研究独具特色。

在国家和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加强了江西地方品种资源的研究与利用工作,在白菜型地方品种资源中发现了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50A,深入开展了遗传研究,确认这一不育材料与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恢保关系不同。开展了甘蓝型油菜与蔊菜远缘杂交研究,在国内外首次获得成功。通过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对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宋来强等发现与培育的显性核不育系609AB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从普通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角度首次确认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系符合复等位基因遗传,鉴定了不育基因的8个AFLP分子标记,其中两侧最近的标记与目标基因仅相距0.3cM和1.6cM,并成功转化为PCR标记;提出并验证了复等位基因遗传模式下临保系同源的纯合型不育系选育技术途径,培育了D5226等双低纯合型不育系。有关研究发表在TAG(Theoretic Applied Genetics)、中国农业科学和作物学报等刊物上。

四是建立了游离小孢子培养等组织培养实验技术体系。

在全国,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是较早建立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并在育种中应用的单位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筹建了组织培养实验室,先后成功开展了不育系无性繁殖与保持研究、花药培养和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建立了相应的实验技术体系,近年来在国家优质油菜基地项目支持下,进一步对实验仪器设备进行更新添置。

五是品种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得到提升。

通过试验研究总结和调研,先后提出单双低优质油菜生产规程、种子繁殖规程和无公害油菜标准,并通过评审,为省标准局接受并颁布。在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大力支持下,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确定了江西省油菜适宜播种时间和密度、初步摸清了油菜肥料用量、基追施比例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