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星斑鱼的养殖

星斑鱼的养殖

时间:2022-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条斑星鲽与其他鲽类比较,在低水温中生长比较快,适合北方海域增养殖。为了恢复资源量,满足市场需求,近几年日本北海道和岩手县将条斑星鲽作为主要栽培对象进行人工育苗、陆上工厂化养殖、海上网箱养殖以及增殖放流技术研究与开发。条斑星鲽的生态特点适合我国北方海域进行养殖,是值得引进的优良品种。条斑星鲽是底栖动物食性。条斑星鲽受精卵的胚胎发育时序见表7-3。

第七章 条斑星鲽繁育生物学与健康养殖

近年来,我国北方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已发展成了一个规模化的现代养殖产业。由于大菱鲆市场价格的大幅下滑,我国北方开始以半滑舌鳎和圆斑星鲽为主要开发和研究对象的同时,条斑星鲽因其外观漂亮优美,富含胶原蛋白,肉质细嫩鲜美,生长快,经济价值高等优良特性,成为海水养殖业研究人员和从业者主要研究和开发的对象之一,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和养殖潜力。

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为星鲽属中比较大型的鲽类,雌鱼全长可达70 cm,体重可达8 kg,人工放流的2龄鱼全长可达37.8 cm,体重794 g,3龄鱼体长达45.8 cm,体重1 325 g。条斑星鲽体表象松树皮一样,因此日文名为“松皮鱼”,由于个体大,其商品名叫“王鲽”。

条斑星鲽与其他鲽类比较,在低水温中生长比较快,适合北方海域增养殖。由于过度捕捞,条斑星鲽的资源量非常少。为了恢复资源量,满足市场需求,近几年日本北海道和岩手县将条斑星鲽作为主要栽培对象进行人工育苗、陆上工厂化养殖、海上网箱养殖以及增殖放流技术研究与开发。

条斑星鲽的生态特点适合我国北方海域进行养殖,是值得引进的优良品种。近年来,我国山东省、河北省和辽宁省的研究机构以及鱼类生产企业从日本引进条斑星鲽苗种进行驯化养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节 条斑星鲽繁育生物学

一、分类、分布与形态特征

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属于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鲽科Pleuronectidae星鲽属Verasper,为冷水性大型底栖鱼类。

条斑星鲽在日本海侧分布在北海道至若狭湾沿岸,在太平洋侧分布在千岛至茨城县附近以及鄂霍茨克海沿岸。在我国黄渤海亦有分布,但数量极少。

条斑星鲽体呈卵圆形,身体扁平,左右不对称,两眼位于头部右侧,有眼侧着色素,无眼侧无色素。有眼侧覆盖着大型鳞片,侧线鳞(LL) 853/100。口大,上颌达眼中央下部,齿钝圆锥形,上颚两列、下颚1列。各鳍均无棘,背鳍、臀鳍均较长。鳍式为:D 76-87, A 53-68, P10-13,V6,鳃耙(GR) 0-1 1 6-8。背鳍、臀鳍以及尾鳍两侧间隔排列着黑色条带(这是区别于圆斑星鲽的主要特征) 。成鱼无鳔,体色似松树皮(图7-1)。

图7-1 条斑星鲽
左图:有眼侧,右图:无眼侧

二、生态习性

条斑星鲽在自然状态下栖息在200 m以浅砂泥底质海区,冬季移至约200 m深海,春季游回到沿岸产卵。试验表明,放流后,全长20 cm个体,1年内80%个体移动范围在60 km以内。该鱼的适宜水温为13 ℃~21 ℃,低于同属圆斑星鲽(圆斑星鲽的最宜养殖水温为15 ℃~23 ℃),耐低温能力大于耐高温能力。不同年龄耐高温能力不同,幼鱼耐高温能力大于成鱼。

条斑星鲽是底栖动物食性。主要摄食虾类、蟹类、小型贝类、棘皮动物、头足类动物以及小鱼等,1龄前主要摄食小型甲壳类动物,2龄以上摄食鱼类。人工养殖时可投喂小杂鱼和配合饲料。

条斑星鲽在低温条件下生长速度较快,为圆斑星鲽的1.3~1.5倍,同龄雌性个体的生长快于雄性个体,但差异不如半滑舌鳎那样悬殊。

其寿命一般可达10年以上,最长可达14年,成熟个体的体长为30~60 cm,目前发现的最大个体为雌性,体长达到67.4 cm,重8 kg。据日本富山县实验场报道,体长5~8 cm的条斑星鲽鱼种,经4年时间的饲养,雌雄鱼的体重分别可达3 kg和0.7 kg。

放流条斑星鲽的年龄与生长关系见表7-1, 养殖条斑星鲽的年龄、性别与生长关系见表7-2。

表7-1 放流条斑星鲽的年龄与生长关系 (李文姬等,2006)

注:此结果为雌性个体平均数,全部为回捕人工放流苗种测得的数据。

表7-2 养殖条斑星鲽的年龄和性别与生长关系 (李文姬等,2006)

① 根据日本岩手县水产技术中心培育结果整理而成。

三、繁殖生物学

渡辺研一研究了人工饲育条件下成熟亲鱼的怀卵量,指出平均全长55.73 cm、体重3 282 g的雌亲鱼,平均卵巢重量有眼侧为130.1 g,无眼侧为138.9 g。两侧卵巢重量之和(GW)与全长(TL)以及体重(BW)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GW 5 5.62e0.007TL,r2 5 0.68; GW 5 56.7e0.00044BW,r2 5 0.83。单位重量平均卵数,有眼侧为2189粒/克,无眼侧为2331粒/克,个体平均怀卵量约为57.8 3 104粒(326 000~1 247 000粒)。怀卵量(F)与全长(TL)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F 5 18.8e0.006TL,r2 5 0.75,与体重之间呈直线相关关系:F 5 0.244BW 2 222.7,r2 5 0.87。全长496~730 mm雌鱼卵数(OE,粒)与全长(TL,mm)之间关系式为OE 5 0.62TL 2 275.3 (r2 5 0.71)(李文姬等,2006;杜佳垠,2003)。

在人工培育条件下,雄鱼3龄开始成熟,而雌鱼4龄开始成熟,直至8龄时可以用于苗种生产。雄鱼最小性成熟规格为全长34.3 cm,体重0.6 kg,雌鱼最小性成熟规格为全长42 cm,体重1.4 kg。

在北海道,产卵期为11月~次年1月,在岩手县,产卵期为12月~次年4月。不过,在北海道,除了冬季,该鱼也可能自春季至初夏3~6月产卵,人工育苗生产时繁殖期在3~5月。产卵水温6 ℃左右。天然产卵场在水深数米至数十米处。条斑星鲽分批产卵,在收容场合,天然亲鱼群体产卵期达1~2个月,雌鱼排卵间隔3~4天。在水槽收容自然产卵场合,条班星鲽多于夜间22:00至黎明4:00前后产卵(杜佳垠,2003)。

四、发育生物学

(一) 胚胎发育

条斑星鲽卵为分离浮性卵,卵径为1.7~1.9 mm。孵化水温(T, ℃)与孵化日数(D,日,50%以上孵化)关系可用D 5 (2 1.982 7)T 1 25.395 1(r2 5 0.919 7)表示,在孵化水温8 ℃场合,孵化约需9天。条斑星鲽受精卵的胚胎发育时序见表7-3。孵化仔鱼全长为3.65~4.78 mm。全长为11.3 mm时,进入变态前期;13 mm时,进入变态后期。

表7-3 条斑星鲽胚胎发育时序 (李文姬等,2006)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研究了条斑星鲽的胚胎发育,结果表明:条斑星鲽的成熟卵子为圆球形(图7-2),卵黄透明、卵质均匀,卵内无油球。受精卵平均卵径为1.77 mm± 0.02 mm。在盐度为32时为沉性、33~34时为半浮性、35以上时为浮性。受精卵在8.5 ℃下,经187小时孵化出仔鱼。其各发育阶段特征及发育速度见表7-4。

图7-2 条斑星鲽的胚胎发育(图7-2-23: 3 170;图7-2-24: 3 110)(杜荣斌等,2010)
1—未受精卵;2—卵膜举起;3—胚盘隆起;4—二细胞;5—四细胞;6—八细胞;7—16细胞;8—32细胞;
9—64细胞;10—128细胞;11—桑葚胚;12—囊胚早期;13—囊胚中期;14—囊胚晚期;15—原肠早期;
16—原肠中期;17—原肠晚期;18—体节形成;19—眼泡形成;20—嗅板形成;21—晶体形成;22—听囊出现;23—耳石形成;24—孵化

表7-4 条斑星鲽的胚胎发育 (水温8.5 ℃;杜荣斌等,2010)

续表

(二) 胚后发育

1. 前期仔鱼

从初孵仔鱼开始,到消化道贯通,卵黄和油球被完全吸收为止。

(1)初孵仔鱼。全长为4.69 mm 6 0.15 mm,总高为1.48 mm 6 0.06 mm,卵黄囊长径为1.78 mm,卵黄囊短径为1.23 mm。体节48对左右。外观无色透明,显微镜下可见在头部和体节两侧、背面均分布有少量的星状或树枝状的黑色素细胞,卵黄囊两侧分布有紫黑色星状色素细胞。鳍膜透明,背鳍膜后方,有一块密集的黄色素细胞团,间杂有少量黑色素细胞。消化管很细,紧贴在卵黄囊上难以观察,口和肛门未贯通。仔鱼身体平直,漂浮于水面,偶尔靠尾部摆动而窜动(图7-3-1)。

图7-3 条斑星鲽仔、稚鱼的发育(杜荣斌等,2010)
1—初孵仔鱼(3 17);2—2日龄仔鱼(3 13);3—4日龄仔鱼(3 12.5);4—7~8日龄仔鱼(3 12);5—14日龄仔鱼(3 11);6—19日龄仔鱼(3 10);7—21日龄仔鱼(3 10);8—24日龄仔鱼(3 8);9—29日龄稚鱼(3 6);
10—50日龄稚鱼,变态完成(3 2)

(2)2日龄。全长为5.86 mm ± 0.11 mm,总高为1.32 mm ± 0.04 mm,卵黄囊长径为1.16 mm,卵黄囊短径为0.74 mm。卵黄囊部分被吸收。胸鳍原基形成,尾部可见放射状弹性丝。部分个体晶体混浊(图7-3-2)。

(3)4日龄。全长为6.22 mm ± 0.06 mm,总高为1.30 mm ± 0.07 mm,卵黄囊长径为0.92 mm,卵黄囊短径为0.55 mm。体表黑色素细胞增多,间杂有黄色素细胞,在背、臀鳍膜基部开始出现绒状黑色素细胞团,卵黄囊上有树枝状黑色素细胞,眼睛开始有黑色素沉着,外观身体呈淡灰色。有比较明显的胸鳍膜。消化道为直管状,末端变粗,已延伸至体表,口凹较明显。水平运动活泼(图7-3-3)。

(4)7~8日龄。仔鱼全长为6.50 mm ± 0.16 mm,总高为1.20 mm ± 0.02 mm。

卵黄囊体积已经很小。肠道弯曲,口和肛门开通,消化道偶尔蠕动,内尚无食物。除尾部外,仔鱼身体表面布满星状及树枝状黑色素细胞,在背、臀鳍膜基部绒状黑色素细胞团增多,外观身体呈黑色。眼睛呈黑色。胸鳍明显变大(图7-3-4)。

2. 后期仔鱼

从卵黄囊、油球被吸收殆尽到各运动器官基本完善,右眼开始上升,脊索末端向上翘起为止。

(1)11日龄。仔鱼全长为6.98 mm ± 0.21 mm,总高为1.41 mm ± 0.15 mm。

从第10天开始少量摄食,至第12天时卵黄囊消失,胸鳍鳍条原基出现。肠道开始向腹部呈S形弯曲,出现皱褶,大量摄食轮虫。

(2)14日龄。仔鱼全长为7.24 mm ± 0.14 mm,总高为1.76 mm ± 0.12 mm。

随着摄食量的增加,身体明显变宽。胸部和鳃盖处为点状色素细胞,尾部无色素细胞,其他各部分布有交织在一起的树枝状黑色素细胞。消化道内充满食物,下颌略长于上颌(图7-3-5)。

(3)19日龄。仔鱼全长为7.95 mm ± 0.16 mm,总高为1.93 mm ± 0.21 mm。

消化道变粗,盘曲肠胃膨胀饱满。躯干及腹部两侧密布有黑色素细胞,胸部两侧分布有点状黑色素细胞,腹部上同时有红色素细胞。背臀鳍担增厚,尾鳍鳍条原基形成(图7-3-6)。

(4)21日龄。胸部和鳃盖部位由稀疏的点状黑色素细胞覆盖,其余部位由交织在一起的树枝状黑色素细胞覆盖。脊索末端开始略有上翘,尾鳍上有8~10条鳍条出现,背鳍和臀鳍鳍条原基出现(图7-3-7)。

(5)24日龄。仔鱼全长为10.5 mm ± 0.29 mm,体高为3.23 mm ± 0.11 mm。

仔鱼变长变宽,脊索末端上翘,背鳍、臀鳍的鳍条出现,前期分布于背鳍和臀鳍膜上的色素细胞大部分聚集于鳍条上,胸部和鳃盖上的色素细胞为点状,下颌可见乳头状牙齿(图7-3-8)。

3. 稚鱼

从右眼开始上升至右眼完全移至左侧, 体形迅速趋向成鱼,各运动器官日臻完善,鳞被开始形成,消化器官发育完善,变态完成后转营底栖生活。

(1)29日龄。稚鱼体长为11.14 mm ± 0.12 mm,总高为5.08 mm ± 0.16 mm。

左眼开始上移,部分个体有伏底现象。背鳍条78~79、臀鳍条49~50、尾鳍条18,尾鳍鳍条分节。身体两侧分布有浓密的黑色素细胞,肠道只有一个弯曲,肠胃内充满食物(图7-3-9)。

(2)37日龄。部分个体出现褪色现象,大部分个体着底,左眼开始上移。

(3)44日龄。部分稚鱼的左眼移至背中线。

(4)50日龄。稚鱼体长为2.51 cm ± 0.18 cm,体高为1.35 cm ± 0.09 cm。

大部分稚鱼的左眼完全移至右侧,完成变态。有眼侧分布有黑色点状色斑,外观沙褐色;无眼侧黑色素细胞分布较稀疏,黑色淡化,分布有土黄色和棕色斑点。出现明显侧线,在背鳍和臀鳍上分别出现8~9、6~7条由色素细胞聚集成的条状斑。背鳍条70,臀鳍条52,尾鳍条20。尾鳍条中间最长的分14节,两边最短的分为2节(图7-3-10)。

第二节 条斑星鲽的苗种培育

一、亲鱼培育

用于条斑星鲽人工育苗的亲鱼,采用多年养殖的天然亲鱼或人工放流回捕的亲鱼。产卵亲鱼主要用体重3~4 kg (满4龄,20尾)和1~2 kg (满3龄,40尾)雌亲鱼与体重0.8~1.2 kg雄亲鱼。人工育苗时2龄雄鱼也可作为亲鱼使用。雌雄亲鱼比例为5 :1。

二、亲鱼促熟及受精卵的获得

1. 亲鱼促熟

亲鱼促熟方法国内外稍有区别。日本诱导排卵温度多为6 ℃。例如日本栽培渔业协会每年秋季开始到翌年1~2月逐渐将水温调至3 ℃饲育,进入3月将水温逐渐提升至6 ℃刺激排卵,通常3月下旬~5月上旬出现排卵个体。利用该变温方法不用激素和调节日照长短也可诱导亲鱼排卵。在同样的饲育条件下,雄性个体排放精液量很少,维持精子活性的时间也很短,很难与产卵期同步。为了促进雄鱼性成熟,肌肉注射LRH-A (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可获得大量具有活性的精液。国内通常采用光温调控技术促进亲鱼成熟,一般于秋冬季随自然水温下降,当水温降至6 ℃~7 ℃时,开始逐渐升温,升至8 ℃~9 ℃,保持恒温培育,同时光强度300~500 lx,光照时间由8~10小时/天逐渐增加为14~16小时/天。亲鱼饵料及投喂可参照牙鲆、大菱鲆。

2. 受精卵获得

受精卵的获得有两种方法,即人工挤卵授精和水槽内自然产卵。苗种生产时通常采用人工授精方法。条斑星鲽雌性个体在6 ℃条件下3~4天为1个排卵周期。排卵后立即挤出的卵,受精率达90%以上,排卵后停留在卵巢腔内2天后挤出的卵受精率只有45%。在1个繁殖期内1尾亲鱼多次排卵(8~10次) ,多次挤压腹部,较易引起亲鱼皮肤受伤感染,导致亲鱼死亡。日本的口小有美等开发了一种新的采卵方法,即将人工卵巢腔液用细管从生殖孔以约500 m L/m in的速度输送至卵巢腔中,卵随着液体排出,避免了因挤压造成亲鱼腹部皮肤受伤而感染。

水槽内自然产卵时采用温度诱导法和激素诱导法。试验结果表明,繁殖期将水温在1天内从6 ℃升至9 ℃,次日再降回到6 ℃,可诱导雌鱼产卵的同时也能诱导受精。另外用激素也可诱导亲鱼自然产卵。水槽内自然产卵的受精率与饲养亲鱼水槽的容量有关,大型水槽(约30 m3)内饲养的亲鱼,自然产卵受精率高于小型水槽(10 m3)饲养的亲鱼,大约高出3倍。

雌鱼1次产卵量与年龄、亲鱼质量、规格等有关,产卵量平均约5 3 104~10 3 104 粒/(尾·次)。亲鱼规格相同时,注射激素的个体产卵量大,平均产卵量为97 761粒/(尾·次)(1 604粒/(尾·次·厘米)),未注射激素的个体,平均产卵量为50 349粒/(尾·次)(911粒/(尾·次·厘米))。

三、仔稚鱼饲育

条斑星鲽受精卵在7 ℃水温下,用约10天孵化出仔鱼,初孵仔鱼全长4~5 mm。在14 ℃水温下,7~10日龄开口, 35日龄着底,50日龄完成变态。18~20日龄和26~28日龄时易发生大量死亡。16 ℃~18 ℃水温下,虽然仔鱼生长很快,但存活率很低,而且性比偏向雄性,雌性个体比例只有约10%,不利于条斑星鲽增养殖业的发展。岩手县水产技术中心在条斑星鲽苗种生产中,采用孵化后一个月内在16 ℃条件下饲育,然后在14 ℃水温下饲育至全长35 mm,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仔鱼的成活率,还可以使雌雄比达到均等。由此说明孵化一个月以后是条斑星鲽性别分化的重要时期。目前在14 ℃条件下饲育仔鱼至35 mm,存活率可达35%。

日本的萱場隆昭等研究指出,在仔鱼饲育水中添加1.0 3 106~1.6 3 106个细胞/毫升微绿球藻Nannochloris oculata可抑制仔鱼饲育初期的大量死亡(李文姬等,2006)。

仔鱼期投喂饵料顺序为轮虫、卤虫、配合饲料。轮虫的投喂期为5~35日龄,投喂量1~6个/毫升。卤虫的投喂期为25~65日龄, 40日龄以后投喂稚鱼用配合饲料。条斑星鲽稚鱼培育和亲鱼培育所用配合饲料均可采用牙鲆、大菱鲆饲料。

国内育苗工艺为:受精卵在水温为8.5 ℃、盐度为32条件下,采取微充气、流水孵化,约187小时孵出仔鱼,仔鱼全长大于4 mm。水温从孵化第二日起每天提高0.5 ℃,升至14.5 ℃恒温培育。前期仔鱼培育(1~8天)为静水培育,以后每天换水10%~100%。条斑星鲽仔鱼孵出后第9天起陆续开口摄食,此时仔鱼全长大于6 mm,8~40天投喂经裂壶藻营养强化的轮虫,密度保持为3~5个/毫升,投轮虫期间育苗池内添加小球藻,并保持密度为50万细胞/毫升,18~50天投喂用裂壶藻强化12小时的卤虫无节幼体,密度保持为0.5~1个/毫升。可在着底前后35~40天开始驯化投喂配合饵料。

四、中间培育

30~50 mm稚鱼适应海上环境能力较弱,通常在陆上水槽中将苗种培育至80~100 mm,这个过程称中间培育。中间培育期在7~9月,期间正常鱼出现的比例约为95%。

五、早苗培育

为了培育大苗,使当年用于养殖的苗种在10月达到100克/尾,开发了早苗培育技术。据日刊《养殖》2002年介绍,在岩手县三陆株式会社,在自然水温条件下,条斑星鲽产卵期为3~4月,若想早期采卵,可以提前到1~2月,甚至12月。在早期采卵时,实施激素处理和水温调控,诱发产卵。即在11月和12月,分别2次给亲鱼注射LRH-A促进生殖腺成熟,12月水温8 ℃左右,采卵时水温5 ℃。可比正常采卵期提早3个月,在12月就能得到孵化仔鱼,10月达到100 克/尾,而3月孵化的仔鱼10月只有30克/尾(杜佳垠,2003)。

第三节 条斑星鲽的增养殖

一、海上网箱养殖

1. 养殖海区

据日刊《养殖》2002年介绍,在岩手县釜石东部渔协,条斑星鲽海面网箱养殖开始于2000年。养殖海域水深10 m,冬季水温5 ℃~6 ℃,夏季水温21 ℃~ 22 ℃,平均水温12 ℃~13 ℃ (杜佳垠,2003)。

2. 网箱规格

在日本条斑星鲽海上养殖用网箱规格因地区而不同。北海道古平地区为7 m 3 7 m 3 5.7 m,底面由帆布做成,为了容易清除底部残饵,在帆布底面间隔设置网片。为网箱四角设置卷扬机,网箱框体上部设置浮筒。岩手县釜石地区使用的网箱规格为5 m 3 5 m 3 5 m和10 m 3 10 m 3 5 m。

3. 放养规格和养殖密度

放养规格各地稍有区别,北海道古平地区为全长6~7 cm,岩手县釜石地区为全长10 cm。5 m 3 5 m 3 5 m网箱放养2 000尾,10 m 3 10 m 3 5 m网箱放养4 000尾,养殖期间不分箱,一直养至达到上市规格时开始间捕。

4. 投饵

进入网箱中的条斑星鲽苗种在最初1~1.5年(体重400~500 g),投喂配合饵料,然后投喂玉筋鱼等鲜活杂鱼。当年鱼的投饵量(配合饵料)为鱼体重的2%,以后为体重的1%。投喂鲜活饵料的效果优于配合饵料,但是成本高,为了降低饵料成本,投喂各种低值鱼。

5. 生长及成活率

每年生长速度有所差异,生长1年平均体重可达400 g,生长2年可达1 kg。生长速度主要取决于水温、饵料、性比例等。由于雌性个体生长速度快于雄性个体,因此日本2003年开始研究条斑星鲽全雌化技术,以此提高生产效率。水温超过22 ℃,摄食率降低,影响生长。日本海侧夏季高水温时对条斑星鲽的成活率有较大的影响,主要采取降低饲养密度、投施维生素制剂和及时更换网箱的方法提高成活率。海上网箱养殖结果表明,养殖2年平均成活率为50%~70%。

6. 养殖周期

通常情况下养殖周期为24个月,养殖第1年7月购入苗种开始中间培育,10月出池下海进行海上网箱养殖,第3年的8~9月开始收获上市(李文姬等,2006)。

二、工厂化养殖

目前国内条斑星鲽的养殖方法与其他鲆鲽类相似,工厂化养殖是主要养殖方式,可利用其他鲆鲽类工厂化养殖池,采用流水充气式养殖,可直接利用自然海水养殖,也可用地下海水兑自然海水养殖,或采用地下卤水和淡水水源在配水池内曝气混匀后养殖。

1. 苗种选择与放养

条斑星鲽的苗种放养,一般选择规格整齐、色泽正常、健康、活力较强、体表无损伤、全长在5 cm以上的苗种放养。运输时可采用泡沫箱内装塑料袋充氧运输,每袋可装8 cm苗种50~80尾。运输水温应在8 ℃~10 ℃。放养时应尽量调整运输用水与养殖池水的温度和盐度,尽量缩小差距。条斑星鲽的养殖池可采用原牙鲆、大菱鲆的养殖池,最好用圆形或八角形池,以方便排水和清污,养殖水深50~60 cm即可。苗种入池后用5~10 mg/L盐酸土霉素溶液药浴,每次3小时、每天1次,以避免鱼体受伤后被细菌继发性感染;两天后用每立方米含100~150 m L甲醛的溶液药浴一次,时间为1小时,以避免异地寄生虫的带入。

2. 养殖密度

一般情况下4~5 cm苗种的放养密度为300~500尾/平方米,5~ 8 cm苗种放养密度为200~300尾/平方米。15 cm的苗种为150~200尾/平方米,20 cm的鱼种为80~100尾/平方米,25 cm的鱼种为35~40尾/平方米,30 cm的鱼种为25~30尾/平方米,35 cm的鱼种为20~25尾/平方米。放养密度应根据水循环量和总体养殖环境及管理水平适当调整,水温较高时应适当降低放养密度。此外,当鱼体大小相差较大时应及时筛选。为促进鱼体的生长,养殖过程中要根据鱼体大小及时分池。分养时需注意先停食,使鱼呈空胃状态,操作要小心谨慎,防止机械损伤和缺氧死亡。

3. 养殖环境管理

条斑星鲽属冷温性鱼类,对低水温的耐受能力要明显强于高水温。当水温在6 ℃以上时即可正常摄食,但当水温超过20 ℃时则出现明显不适应现象—摄食减少、死亡率增高,所以应将养殖水温控制在6 ℃~20 ℃,最适生长水温在13 ℃~ 18 ℃。其他水质指标:盐度应控制在23~32,pH为7.5~8.5,溶解氧5 mg/L以上,光照600~1 000 lx。条斑星鲽养殖池有效水位一般保持在50~ 60 cm,最低水深不低于30 cm,换水量为:高温季节6~8个循环/天,低温季节3~5个循环/天。水温高时应加大水的循环量。此外,条斑星鲽对铁、锰较敏感,利用地下水降温时应避免使用含铁、锰量高的地下水。

残饵和排泄物的堆积会造成水质的恶化,也是发生病害、影响鱼体生长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养殖过程中,每天要清池一次。清池时,要注意不能使鱼受伤,特别是条斑星鲽体长在10 cm以下时,不要触动鱼体,应使水流形成小的旋流,将残饵和排泄物集中到养殖池的中央排出;体长在10 cm以上时,可按正常养殖鲽类的方法进行清池。

根据条斑星鲽的大小和生长适时分池、倒池,这是养殖的重要技术之一。因此,条斑星鲽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测定体长及体重,以便改进养殖技术。视生长和池底情况,一般每月倒池一次或隔月分池一次。倒池或分池要在条斑星鲽空胃时进行,在倒池、分池过程中,操作要仔细,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分池是根据鱼体的规格,尽量将鱼体规格接近的分在同一养殖池中养殖,以避免影响个体的生长。分池结束后,原池用20 3 1026的KMnO4溶液严格消毒。

4. 饵料与投喂

条斑星鲽养殖可将鲜活饵料和配合饵料混合使用。5~10 cm的条斑星鲽苗种,以卤虫成虫、沙蚕和配合饵料混合投喂为主,并逐渐过渡到配合饵料;10 cm以上,要以配合饵料为主,辅以沙蚕和贝肉,配合饵料要添加适量的复合维生素。目前,条斑星鲽的配合饲料主要以牙鲆、大菱鲆的饲料代替,其蛋白质含量为52.78%,脂肪为8.78%,碳水化合物为15.80%,主要成分为智利红鱼粉、啤酒酵母、α-淀粉、豆粕、膨化大豆、多维、矿物质及其他添加剂等。投喂量应根据鱼体重及季节变化确定,日投喂量一般为鱼体重的1%~3%。条斑星鲽的摄食不如牙鲆、大菱鲆积极,因此投饵时需有耐心,每次投喂时间应稍长。当水温过高时应减少投喂量。体重达到200 g以前,日投喂次数在3~4次;体重达到200 g以后,日投2~3次。要定期测定体长及体重,以便调整投饲量。

5. 病害防治

条斑星鲽在我国的养殖还刚刚开始,各种病害的发生相对较少,只有一些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疾病,可采用一些常规的措施加以防治,如细菌性疾病采用抗生素药浴并结合投喂药饵,寄生虫病采用甲醛溶液药浴。另外一种危害较为严重的是病毒性神经坏死症。该病多危害体长3~12 cm的条斑星鲽稚鱼,苗种期的发病率高于成鱼期。患病稚鱼脑、眼、口部发红,眼球脱落,无眼侧朝上沉在池底,出现痉挛性异常游动,切片观察可见神经细胞坏死而形成空泡。对该病几乎无法治疗,主要以预防为主,严格亲鱼检疫,防止病毒垂直感染。受精卵须用75 mg/L的碘消毒15分钟,再用消毒海水孵化。育苗水槽、器具以及培育海水要严格消毒;倒池后的池子要做到严格消毒;要选择色正味佳的饲料,严禁使用变质的饲料;发现病鱼要及时隔离,以防鱼病蔓延;根据不同的病情对发病池的条斑星鲽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

三、放流增殖

条斑星鲽放流增殖始于1991年的日本,主要由日本栽培渔业协会厚岸栽培渔业中心、北海道函馆水产试验场、北海道立网走水产试验场、岩手县水产技术中心等单位实施,最初每年放流个体数只有几万尾。1998年以后禁裳岬以西每年放流8万~12万尾人工苗种。这个海域自2000年以后,条斑星鲽的渔获量比以前增加了2~3倍。在喷火湾每年放流人工苗种2 500~23 000尾,全长30 cm时的回捕率3.3%~9.6%。回捕率与放流规格、放流水温有关,放流规格大,回捕率高,放流时水温高,回捕率高。1995~2000年,在鄂霍茨克海放流的苗种,平均回捕率为13.1%,如果只统计达到商品规格(全长40 cm,体重1 kg)的个体, 回捕率只有2.2% (李文姬等,2006)。

四、条斑星鲽养殖前景展望

条斑星鲽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骨刺少,内脏团小,可食部分多,为高档水产品。该鱼体型较大,生长速度较快,食物营养级层次低,适应力强,因而其具有产业化养殖的开发潜力。在我国海水工厂化养殖主要品种牙鲆、大菱鲆过度养殖的情况下,它是一种良好的替代品种,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目前,对条斑星鲽养殖的研究多数集中在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上,而且苗种培育也还是刚刚起步,以后应在以下方面予以关注:① 进一步加强苗种培育和生产的研究,促进规模化养殖;② 开展营养需求和营养生理方面的研究,开发专用配合饲料;③加强育苗期和养成期的病害防治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