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河蟹养殖水体余氯正常范围是多少

河蟹养殖水体余氯正常范围是多少

时间:2022-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外地引入的亲蟹或蟹种,应严格检疫,避免带入病原体。同时,要严格挑选,把伤、残、病蟹拒之门外;若本地发生疫情应立即隔离,防止疾病蔓延。主要危害2龄幼蟹和成蟹,当年养殖成蟹一般发病率较低。随后肌肉萎缩步足不能回伸,病蟹活动能力弱,站立不稳,翻身困难,不能爬行,步足连续颤抖,环屈,严重者脱落。步足末端微红、枯萎等病状。

四、主要病害与防治

(一)蟹病的预防基本原则

1.改善河蟹的生态养殖环境

(1)河蟹养殖场的布设要符合河蟹的生态习性和防病要求,水源要符合渔业水质标准,不能含有毒物。各养殖池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避免因排水不当引发蟹病蔓延。

(2)定期消毒和水质调控、改善生态环境。养蟹水体的底泥要注意清淤,并用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清塘,养殖期间定期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杀菌,调p H,改善水质。定期加注或换水,水位调控以“前浅、中深、后稳”为原则,前期放苗种时,水深为0.5~0.6m开始,随着气温升高,视水草长势每10~15天加注新水10~15cm。6~8月份控制在1.2~1.5m(高温季节适当加深水位)。9~10月份稳定在1~1.2 m。每次换水不超过水体的1/3~1/2,注意水温和进水速度。养殖期间保持透明度在30~50cm。7~9月份透明度为40~50cm。前期和后期蟹池水体透明度超过40cm的池塘,仍需做好肥水工作。水质过清、过瘦对河蟹生长不利。

养殖期间经常使用微孔纳米增氧技术调节池塘溶氧。20亩水面配套3.0k W漩涡式气泵1台,总供气管道(主管)采用PVC塑料管,支供气管为12mm直径的微孔纳米橡胶管。安装方法为:总供气管架设在池塘中间上部,高于池水最高水位10~15cm。用竹桩将纳米管固定在高于池底15~20cm处,呈水平状分布。高温季节,半夜开启增氧机至翌日上午9时,以保证池水中溶氧在6~8mg/L。

(3)采用生物方法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利用“蟹草共生”的原理,控制水草密度,在水草生长太旺时采用“打头”和“打路”等措施,保证水体循环;提高净水效率,营造良好和谐的河蟹养殖环境;科学投饵、施肥(减少残饵、科学施肥),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并利用水生生物对水体的净化作用和光合作用,为河蟹养殖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肥水培育浮游生物,投放生物肥水宝等,有利于水体增加溶氧;施肥也有利于前期水草生长;降低池水透明度也可以控制青泥苔生长。定期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玉垒菌等微生态制剂,处理水质,改善水体环境。

2.全面预防,控制病原体,防患于未然

(1)严格检疫制度。从外地引入的亲蟹或蟹种,应严格检疫,避免带入病原体。同时,要严格挑选,把伤、残、病蟹拒之门外;若本地发生疫情应立即隔离,防止疾病蔓延。河蟹在放养、暂养、运输和捕捞过程中难免会有损伤,即使健康的河蟹,也会带有病原体。如不预防消毒,会引发蟹病的暴发。必须做好蟹病的消毒工作。常用的消毒药物有食盐、新洁尔灭、高锰酸钾和一些抗生素类药物,消毒时注意使用浓度和时间。

(2)下苗前做好清淤、清塘消毒工作、养殖期间池水会随着河蟹的排泄物增多而败坏,使病原微生物等大量萌发,所在必须做好定期水体消毒工作,常用药物是生石灰、漂白粉,使用时交替使用或联用(先用漂白粉,一天后再用生石灰)。

投喂的饲料应新鲜、清洁。鲜活料先用清水冲洗干净,再放在5%食盐水中浸泡5min,或用6mg/L漂白粉液浸泡20~30min消毒;若用冰鲜饵料投喂,可采用加热煮沸消毒或用10 mg/L二氧化氯浸泡10~20min,再用清水浸洗干净后投喂的方法,保障食物洁净。避免养殖中因工具使用不当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在工具使用时应专池专用,如工具缺乏,应将发病蟹池的工具用20mg/L的漂折粉消毒处理后再使用。大型工具可在日光下曝晒后使用,平时注意保持工具清洁,做好定期消毒工作。

(二)常见的病害与防治

河蟹养殖中病害主要有6种,以颤抖病、黑鳃综合征、水肿病、肠炎病、固着型纤毛虫病和蜕壳不遂症较普遍。

1.颤抖病

又名抖抖病、抖肢病、环腿病等。该病由一种无囊膜的、RN A球状病毒感染引起。主要危害2龄幼蟹和成蟹,当年养殖成蟹一般发病率较低。发病蟹体重为3~120g,100g以上的蟹发病最高。发病季节为5~10月上旬,8~10月份是发病高峰时段,水温为25~35℃。如河蟹营养单一,更易发病。

(1)病症。发病初期,表现为食欲下降,对外界刺激不敏感,并伴有蜕壳不遂的特征,但四肢尚能伸直。随后肌肉萎缩步足不能回伸,病蟹活动能力弱,站立不稳,翻身困难,不能爬行,步足连续颤抖,环屈,严重者脱落。解剖可见鳃丝呈灰黄色、黑褐色,肝部呈糜烂状,肠道无食。步足末端微红、枯萎等病状。一般发病后1~3天内死亡,死亡率几乎100%。

(2)预防。①池塘彻底清塘并清淤;用生石灰清塘,一次量用100kg/亩,化水全池泼洒,并对池底进行曝晒、翻动;②养蟹池要加强水质管理,定期使用改水素或底改素调节水质;每20天一次生石灰,按5~10g/m3,化水全池泼洒,使池水pH稳定在7.5~8.5;③蟹塘须保持移植的水草覆盖面积达1/3~1/2;④定期使用二氧化氯对水体消毒杀菌,如用8%二氧化氯,0.2g/m3水体,全池泼洒,每10天一次。同时内服10%大蒜素粉,20g/kg饲料,拌饵投喂或添加河蟹多维增加河蟹的抗应激能力与免疫力。

(3)治疗。①外用二氧化氯1~2次,内服氟苯尼考或虾蟹康(溴氯海因粉剂)2~3次;②优碘,按0.5~1 g/m3水体,全当泼洒,1天一次,连用2天。同时用维生素C、强肝散(中草药复方制剂)拌饵投喂;③发生该病时,如水质不良,须先使用底净(底质改良剂)或水宝或氨净(除氨净水剂)改良后,再施用消毒剂;治疗该病过程中禁止换水并注意适当降低投饲量。注意避免河蟹营养单一。

2.黑鳃综合征

又名叹气病、黑鳃病、黄鳃病、烂鳃病。水质恶化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多发在水质老化,长时间混浊的水体或底质恶化严重的虾蟹池。从幼蟹至成蟹的各个养殖阶段均可能感染该病,尤其以规格大的河蟹易感染和死亡。7~9月份高温季节为发病高峰期,流行快,地区广。蟹鳃部受感染后变色,轻时鳃丝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严重时鳃丝全部变成黑色并发腐烂现象、同时布滿原生动物和污物;病蟹常爬到岸边或水草上,不下水,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不摄食。重者几天或数小时死亡。有的会在蜕皮时死亡。当水中溶氧含量不足,会大批死亡。

(1)预防。①池塘在养殖蟹以前应彻底清除池底淤泥、并用生石灰处理池底。养殖期间保持水质清新,经常加注新水。不要引入高有机质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②高温季节,养蟹池要加强水质管理。定期使用改水素或底改素,调节水质及改善蟹池底部环境;每10~15天,全池泼洒生石灰一次,按15~20 mg/L,连用2次。或用漂白粉1 mg/L,全池泼洒,10~15天1次,连用2次,预防水中悬浮物过多引起的黑鳃病。或用底改黑加黑,0.45~0.75 mg/L,全池泼洒;③定期使用二氧化氯对水体消毒杀菌,如用8%二氧化氯,0.2 g/m3水体,全池泼洒,每10天1次。或全池泼洒8%溴氯海因,10~15天1次,1 g/m3,连用2次。

(2)治疗。①诺氟沙星,一次量,按2~3 mg/L,浸浴3~4 min;②富溴(24%溴氯海因粉),一次量,按0.1~0.15 mg/L,全池泼洒;或用优碘(10%聚维酮碘溶液),一次量,0.6~1 ml/L,全池泼洒;③三黄散,一次量,按5g/kg饲料,拌饵投喂,一天2次,连用5天;④全池泼洒双氧氯或一元笑一次,然后再使用底净或水宝加氧包1~2次,病情严重时,口服氟苯尼考粉或虾蟹康1~2次。

3.水肿病

病因有两种,一是因细菌感染水肿,由于蟹腹部(因运输或受到敌害的侵袭)受到机械损伤后感染细菌所致,若池水的p H值偏低,病菌在水中迅速繁殖,全池河蟹都会被细菌感染。细菌性水肿,发病时间为政夏初至中秋,即从小满至秋分前气温较高,河蟹和长旺盛的时期;二是因毛霉病后期鳃部感染水肿,病因:病原体为毛霉菌。主要是因水质不良引起,如长时间不换水,不灭菌消毒,不按时泼洒石灰,及水溶氧量偏低、p H值降低等。毛霉病后期鳃感染水肿发病时间一般在秋分以后的天气凉爽期。幼蟹和成蟹的各个阶段均可感染该病。流行季节,春、夏、秋季,但夏季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1)病症。细菌性的水肿,先是肠道感染,肛门肿大发炎,腹脐尖部及靠近腹肢基部周围的腹部呈橘黄色。病情恶化后,后肠首先水肿,然后鳃部感染水肿。肠道感染,肛门红肿无粪便,腹脐尖部及靠近腹脐尖部周围的腹部呈桔黄色,迎光观察时,蟹壳边缘黄而透明。严重时腹脐下端与头胸甲连接处有明显裂口,近似蜕壳不遂症状,用手轻压胸甲,会有少量体液外冒,打开背壳,内积有较多清水;可见鳃丝肿胀及大量水肿状组织。河蟹不吃食,行动迟缓,常栖息于水边,逃避力不强;大部分死亡在靠岸边的浅水处。毛霉病水肿:水温在20℃左右时,毛霉菌在河蟹鳃上迅速繁殖,鳃的颜色由白色变为棕色,再变为黑色,逐渐溃疡,感染为鳃水肿。病蟹腹部不肿胀因消瘦反而向内凹陷,雄蟹症状尤为明显。病蟹白天上岸不下水,行动缓慢,死于岸上。

(2)预防。①去除淤泥,清塘;种植水草移植螺蚬;夏季加深塘水,降低水温,换水;②饲料荤素搭配,多样化;③河蟹蜕壳时,尽量减少对它们的惊扰,以免蟹受伤;④发病季节常进行水体消毒(溴氯海因0.4mg/L)或使用生石灰15~20g/m3,化水全池泼洒,7~10天一次,连用2次。

(3)治疗。细菌性水肿:①连续换水2次,先排后灌,每次换水量1/3~1/2。再用漂白粉1~2g/m3。全池泼洒,1天1次,连用2天;②全池泼洒二氧化氯(或溴氯海因、二溴海因、强氯精、漂粉精),间隔一天后重复一次(共2次);③用大蒜去皮捣烂,5~10g/kg体重。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7天。或10%氟苯尼考粉,按0.20g/kg体重,拌饲投喂,1天2次,连用5~7天;

毛霉病引起的水肿用抗菌素治疗无效,须抗毛霉治疗,方法:①连续换水二次;②泼洒福尔马林20mg/L,24h后换水;③再用二氧化氯(或强氯精、漂粉精等)灭菌消毒一次。用生石灰全池泼洒,隔日用二溴海因消毒,连用2天。不论哪种水肿病,有明显水肿症状的病蟹必须剔除。另外注意,如有寄生虫,应同时杀虫。

4.肠炎病

该病一般因水质不良,食场不卫生,饲料变质或消化不良引起细菌性感染所致。幼蟹和成蟹的各个阶段均可能感染该病。主要危害成蟹,病蟹死亡率可达30%~50%,影响蟹的品质和规格。发病时河蟹摄食减少或拒食,口吐黄色泡沫,消化不良,肠胃发炎,消化道无食物。水肿,打开腹盖肌肉发白,轻压肛门,可见有黄色黏液流出,肠道发炎,发红且无粪便,有时肝、鳃会发生病变。

(1)预防。①若用冰鲜饵料投喂,可采用加热消毒后再与粉状精料混合加工制粒,晒干投喂;或将解冻的饵料鱼用二氧化氯按10mg/L浸泡10~20min后投喂的方法,保障食物洁净;②养殖过程中保持水质的良好和稳定,高温季节要适当加深水位;③大蒜加少许食盐,按5~10g/kg体重,拌饵投喂,1天2次,连用5~7天;④发病季节定期进行水体消毒:使用生石灰,15~20g/m3水体,化水全池泼洒,7~10天一次,连用2次。

(2)治疗。①水体消毒:8%溴氯海因0.2~0.5mg/L全池泼洒,7~10天一次,连用2次。或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为每亩每米水深用5~7.5kg,漂白粉用量为每亩每米水深用0.7kg,或用二氧化氯0.2~0.3mg/L;②投喂药饵:方法是将药物洒在小鱼块或螺蛳肉表面使其黏结后投喂或将药物饵料混轧制成面条、晒干后搓碎投喂,连续投喂5天。如大蒜加少许食盐,按5~10g/kg体重,拌饵投喂,1天2次,连用5~7天。或诺氟沙星按0.5g/kg体重,拌饵投喂,1天2次,连用5~7天。或用河蟹专用药饵,如吴江饲料厂生产的河蟹B型药物饲料。

5.固着类纤毛虫病

由聚缩虫、钟形虫、单缩虫及累枝虫等固着类纤毛虫寄生引起。主要因为在高温期间水质老化后容易发病,病症是病体表面附着许多黄灰色绒毛状物,行动迟缓、上岸。固着类纤毛虫常寄生于河蟹的步足、背壳、额部、附肢及鳃等处体表有许多绒状物及大量其他附着物,手摸病蟹体表和附肢有滑腻感。

(1)预防。①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②经常更换新水,保持水质清新;③在饲料中定期加入蜕壳素,促进蜕壳。④每隔15~20天全池泼洒改水素或底改素一次。

(2)治疗。①用纤虫净0.8~1.2mg/L、甲壳素(按说明书兑水)全池泼洒,重点环沟、拐弯处,用药48h后换水;②第一天用双氧氯或二溴海因全池泼洒,第二天用千虫净全池泼洒。水源条件较差及换水不方便的蟹池应在一周后每隔半月全池泼洒改水素一次,改善池水环境。

6.蜕壳不遂症

蜕壳不遂症是指河蟹的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已出现裂口,但不能蜕去旧壳,导致死亡的现象。后期的成蟹,特别是个体比较肥大的成蟹,常常会发生此病。这种病严重地影响河蟹后期的成活率。该病发生的原因还不十分清楚,但在实践中发现它与河蟹蜕壳的必需物质,如钙质、甲壳素、蜕皮素等有关。发生不蜕壳症的原因:池塘条件不佳;水源不好;水草及隐蔽物不足;饵料投放不科学;防病治病不及时,用药不对症。

防治方法。一般水温25~28℃时,大规格蟹种(20~30只/kg)经15~18天蜕壳一次,小规格蟹种经10~15天蜕一次壳。如果超过这个时间未蜕壳,就要考虑改善水质或用药。主要是在蟹池中经常加注新鲜水,投放少量的石灰,在饵料中添加含钙丰富的物质。为了增加饵料中的甲壳素和蜕皮素,可以用甲壳动物的新鲜尸体捣碎后投入蟹池,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