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构建鲆鲽类工业化养殖的路径和方法
3.1 基本构想
中国的鲆鲽类工厂化开放式流水养殖模式(初级),经历了近20年的商业化运作,已经达到相当大的产业化规模,产量居世界首位,其生产流程和产品市场营销也已取得了比较稳定的运行效果。但是,产业在节能减排、优质高效的培植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蓝色经济区战略,倡导产业向三节(节能、节地、节水)和三高(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加快技术转型、提升,促进有工业化理念全循环养殖模式的展示,已是当务之急。故当前必需十分重视海基(生态型)和陆基(集约型)两条路径的研究、集成、组装、配套工作,全面推进陆基工厂、循环水池塘和海基网箱三种工业化形态的“四化养殖”(图1)技术,并且建立起具有高展示度的新型样板工程[14,15];进而对全国沿海的鲆鲽类养殖主产区进行宏观规划、合理布局、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大产业转型、提升方案,以便使整个鲆鲽类养殖产业能够在我国沿海,早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运行时代[14,16]。
3.2 构建方案
1)陆基型集约化全循环水养殖模式,被认为是当今鲆鲽类走工业化养殖道路最有希望通过的路径和达到的目标。它具有先进的装备、可控的环境、合理的养殖密度、日常管理规范、完全可以采用机械化或智能化操作;产品质量安全可控、收获容易、可以均衡上市,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等特点。为此,目前比较合理的运作路线,应该首先立足于扩大初级模式(开放式)的转型提升,进而开辟和普及半循环模式,最后根据企业自身实力上升为高端的全循环模式(图2,图3)。
图1 “四化养殖”产业技术体系框架图Fig.1 The frame work of“Four Modernizations”culture technology system
图2 鲆鲽类循环水养殖系统示意图Fig.2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recirculating culture systems for flatfishes
图3 鲆鲽类循环水养殖车间Fig.3 The recirculating culture systems for flatfishes
2)中国现正处于新一轮“科技兴海”发展时期,大力发展海基型牧业化养殖模式非常重要。走生态型牧业化养殖道路,需要区域统筹重点发展内湾和近海的生态型增养殖业,大力放流增殖鱼虾贝藻类,将大网箱养殖从内湾推向深海,使之开辟成为当代新型的海上高科技养殖工业。为此,应当尽早培植一批包括人工渔礁区的放流增殖、鲆鲽类专用网箱养殖等低碳型的海基养殖产业,并进行示范推广。这对于海水鱼类生态型养殖而言,无疑又开辟一条重要的海上工业化发展之路,它与岸带上的集约化养殖珠联璧合,共同为半岛蓝色经济区构建成一种极具特色的、海陆联动的海水养殖大产业。
3.3 科技支撑
当前,对于海基主产业,最紧迫的任务要求解决大型养殖网箱在高海况条件下配套装备的抗性与稳定性问题,以及防灾减灾远程智能化管理的技术问题;陆基主产业,则要求实现全封闭式工厂化养殖系统的国产化,配套装备的模块化,建立专门人才培训基地以及国产化系统装备的研发与生产基地;对于循环系统的在线监测和自动控制、环境和养殖产品质量检测、地理标识与追溯体制的建立和深加工产品的品牌建设等方面,也应与全循环系统一起联合立项研究,尤其将物联网引入产业链全线运作,则可达到系统运行的最佳效果;对于养殖生物与生物技术方面,包括新品种选育、高效专用配合饲料、疫苗的研制与应用、流行病调查与防控,以及养殖鱼类在系统中的生理、生态、行为学特征、福利状况、能源物质的分配与代谢、养殖密度与生长潜力等基础学科,今后都盼望得到强有力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3.4 政策支持
推动鲆鲽类工业化养殖,期待国家与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与法规,如推进节能减排全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的奖励政策;岸带、深水区的开发利用政策;物种与环境保护政策;发展深水网箱养殖、放流增殖和海洋牧场化的鼓励政策等。此外,还希望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与海基、陆基养殖模式升级有关的基础性研究,如支持开展防灾减灾高新技术、远程控制系统、机器人作业等高端技术的研发政策,以及开辟水产养殖保险业务等政策;。与此同时,还应当鼓励地方龙头企业,成立区域性渔业协会或工厂化养鱼专业合作社等民间合作组织,以提高业界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其在行业中的协调与自律自管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