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鲆鲽类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国际鲆鲽类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时间:2022-1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1年,国外对鲆鲽鱼类主要品种大菱鲆、牙鲆和欧鳎的遗传改良开展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鲆鲽类的病毒性病原包括大菱鲆疱疹病毒和“红体病”的虹彩病毒等。总体上,国外对鲆鲽类营养的研究目前尚不够系统和全面。其中,鲆鲽类亲鱼营养研究也一直是国际鱼类营养学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Eun-Gyoung Oh等学者对新西兰海域中褐牙鲆有机氯和重金属进行评估,并对韩国海域褐牙鲆体内抗药菌株进行分析。

3 国际鲆鲽类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3.1 鲆鲽类育种与繁育技术

2011年,国外对鲆鲽鱼类主要品种大菱鲆、牙鲆和欧鳎的遗传改良开展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西班牙马德里康奈尔大学开展大菱鲆生长相关的QTL检测研究,定位了与体重、体长相关的QTL位点。韩国釜山生物技术研究部开展牙鲆和星斑川鲽科间杂种识别的微卫星工具的研究,利用两个不同物种的两套引物做PCR,这两套引物能用于种间杂交鉴定。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开展了欧鳎幼鱼在不同被污染的育苗场其表型和遗传分化研究等。在鲆鲽类苗种人工繁育研究方面,投喂鲜、湿饵料较干饵料可以明显提高大西洋庸鲽卵质;以大菱鲆幼鱼为对象,研究了在苗种培育过程中水质环境监测的必要性;日本在选育到牙鲆抗淋巴囊肿分子标记之后,近年又在筛选广谱抗链球菌的分子标记,据报道,已经筛选建立了抗链球菌的牙鲆群体;通过研究牙鲆幼鱼饵料蛋白成分,为牙鲆苗种培育过程中饵料营养配比提供了参考;通过研究在饵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粗蛋白对欧鳎幼鱼生长的影响,为欧鳎苗种培育过程中饵料粗蛋白添加标准提供了依据,促进了欧鳎苗种营养强化技术提升。

3.2 鲆鲽类养殖装备与工程技术

近年来,国外工厂化养殖设施设备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移动床生物过滤、臭氧杀菌和二氧化碳去除几个方面。美国农业研究中心研究了低盐度环境条件下三种常用塑料滤料在三相移动床生物滤器中的生物净化效果。挪威科技大学研究对比了循环水系统中使用臭氧和紫外线的水处理效果,结果显示使用臭氧的系统养殖成活率和生长速度远高于流水养殖和使用紫外线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二氧化碳的去除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西北渔业科学中心针对养殖水体中的二氧化碳转移规律进行研究,使用非稳态方法形成了一种可应用于冷水养殖条件下的气体转移数学模型。国外的海水网箱技术研究仍是以开发外海型大容量网箱、提高网箱性能及提升养殖自动化水平为重点。挪威开发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EcoNet(PET)网,该网具不仅耐流性能好,且重量轻、使用寿命长。挪威AKVA集团还研发出可360°旋转的网箱水下监视器、网箱养殖生物量评估仪和iControl控制平台等网箱养殖配套设施。池塘养殖工程方面国外学者主要是针对虾和淡水鱼类的养殖方面开展研究,海水鱼类养殖方面该领域的研究未见有新报道。美国学者开发了一种工程化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利用该系统养殖鲇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韩国学者建立了池塘流体力学模型,以评估方形对虾养殖池塘底质老化及水质情况的影响。资源化处理方面,有学者研究了一种新型的非编织材料的生物载体处理系统,处理养殖废水中的二硫化物达到91%以上。

3.3 鲆鲽类疾病防控技术

2011年报道的鲆鲽类的主要细菌性病原有腹水病病原迟钝爱德华氏菌、出血性败血症病原弧菌类细菌等。鲆鲽类的病毒性病原包括大菱鲆疱疹病毒和“红体病”的虹彩病毒等。在防治鲆鲽类细菌性与病毒性疾病方面,国外早已研制和使用了商业化的疫苗,而我国尚在研制中。在鱼病防控方面,以环境友好技术为基础的微生态制剂、免疫增强剂等新型水产药物逐渐成为国际渔药界的研制热点

3.4 鲆鲽类营养与饲料技术

2011年,国际上有关鲆鲽类营养研究的重点主要涉及大豆多肽、微生态制剂、甲基色氨酸等添加剂的应用、替代蛋白源开发、替代脂肪源开发等。研究对象包括大菱鲆、牙鲆、塞内加尔鳎、大西洋庸鲽等,研究焦点集中于塞内加尔鳎,且以其仔稚鱼营养、替代蛋白源开发为重点。总体上,国外对鲆鲽类营养的研究目前尚不够系统和全面。其中,鲆鲽类亲鱼营养研究也一直是国际鱼类营养学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

3.5 鲆鲽类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加工技术

世界范围内对鲆鲽鱼类食用安全的关注越来越多。在确定鱼类鲜度方面,法国学者率先提出利用PCR定量方法进行鲽鱼鲜度的鉴定。Eun-Gyoung Oh等学者对新西兰海域中褐牙鲆有机氯和重金属进行评估,并对韩国海域褐牙鲆体内抗药菌株进行分析。国外在水产品追溯方面FRID射频技术应用较为广泛。随着欧盟“食品信息透明计划”的提出以及移动电话扫描条码功能的普及,标志着鲆鲽鱼类标识的技术和时机都日趋成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