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内鲆鲽类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国内鲆鲽类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时间:2022-1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国内尚无一例国家批准的商业化鲆鲽类专用疫苗。2011年,鲆鲽鱼质量安全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是针对威胁鲆鲽鱼类在生产、加工及运输过程安全的潜在因素进行开展。在鲆鲽鱼过敏原方面,开展了大菱鲆与青岛地区常见鱼类过敏原鉴定及交叉反应研究,以确定其中特异过敏原蛋白。在鲆鲽类产品加工与出口方面,研发了大菱鲆冰鲜鱼和大菱鲆鱼皮、裙边、鱼唇等加工产品,国内首次获得了鲆鲽鱼类加工产品的出口备案证书。

4 国内鲆鲽类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4.1 鲆鲽类育种与繁育技术

2011年,我国对鲆鲽鱼类主要遗传改良品种大菱鲆、牙鲆和半滑舌鳎的选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大菱鲆遗传改良方面,黄海水产研究所通过综合家系的生长性能和选育性状的遗传评定,选育出快速生长新品系,生长率比普通养殖群体提高了31.44%;同时,也开展了高成活率新品系的选育的研究。在杂交制种方面,以丹麦选育系♀与法国选育系♂杂交制种,获得大菱鲆杂交新品种“丹法鲆”。对于牙鲆的遗传改良,北戴河中心实验站采用两性生殖方法培育家系28个,选育出优良家系2个;采用雌核发育方法培育家系14个,选育出优良家系1个。黄海水产研究所采取对中国牙鲆人工感染鳗弧菌的途径选育出抗病选育群体,与日本引进后选育的牙鲆群体进行交配,从中筛选雌鱼作为母本,以韩国引进选育牙鲆群体作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出牙鲆新品种“鲆优1号”。北戴河中心实验站利用性别控制技术,培育“全雌牙鲆‘北鲆1号’”新品种,并通过了新品种审定。“全雌牙鲆”的雌性比例达90%,2011年度生产牙鲆全雌卵1亿粒,在辽宁、山东和福建养殖区推广全雌牙鲆苗1 140万尾。在繁育研究方面,目前应用水温和光照周期调控来诱导和促进亲鱼的性腺发育和成熟的相关技术已基本成熟,依据特定鱼种的繁殖生物学特性,基本可以实现鲆鲽类的人工繁殖。

4.2 鲆鲽类养殖模式及装备与工程技术

2011年,鲆鲽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示范全面推进。除在建中的3 000m2天津立达半滑舌鳎循环水养殖车间外,新完成了山东日照和辽宁大连两地共15 000m2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的系统设计和建造。设备研发方面,完成了30m3/h弧形筛过滤装置和80m3/h多腔喷淋式纯氧混合装置的产品化定型设计,TSS去除率和增氧能力分别达到了76.2%和720 g/h。另外,移动床和流化床2种生物滤器的基础性研究也获得了一定进展。鲆鲽类网箱养殖技术方面,2011年度将一组4个HDPE“田”字型组合式网箱设置于-15m水深离岸开阔海域,养殖试验获得了成功;开展了鲆鲽类网箱在波流联合作用下的水动力学特性研究,实现了网箱运动变化的数值仿真模拟。此外,抗风浪金属网箱和铜网衣网箱已进入养殖试验验证阶段。池塘工程化养殖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淡水传统池塘标准化改造、循环水系统设置、养殖废水资源化处理方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构建完成第一个池塘养殖生态系统动态模型,为池塘养殖系统生态和经济效益评估提供了评价手段。鲆鲽类体系研究团队,依据鲆鲽类自然生态习性,将传统的大型养殖池塘改建成小型(规格2~3亩)连体池塘,并通过对池塘的池壁护坡及排水、回水、水质调控等关键工艺改进,构建了我国首个适合于鲆鲽类养殖的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池塘,示范养殖半滑舌鳎3.3亩,成活率达88%,单产达1 031千克/亩。

4.3 鲆鲽类疾病防控技术

目前国内尚无一例国家批准的商业化鲆鲽类专用疫苗。本体系岗位科研团队———华东理工大学研究人员采用基因工程手段获得免疫效果显著的减毒活疫苗株,以浸泡给药方式免疫保护率达到80%以上,有望开发出鲆鲽类专用的预防腹水病和弧菌病减毒活菌疫苗。其中抗弧菌病疫苗获得我国首例海水鱼用疫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研究利用减毒疫苗构建抗病毒和寄生虫的多价载体疫苗、安全可控的菌蜕疫苗以及其他创新疫苗。与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相比,减毒活疫苗具有高效、成本低、给药方便(非注射)等优点,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商业价值。

4.4 鲆鲽类营养与饲料技术

2011年,继续开展鲆鲽类幼鱼营养学研究,主要涉及大菱鲆牛磺酸和胆固醇合成代谢、替代蛋白源开发等,在此基础上优化了其饲料配方。重点开展了鲆鲽类仔稚鱼营养学研究,研究涉及半滑舌鳎磷脂需要、胆固醇代谢、水解鱼蛋白利用等,在此基础上优化了人工微颗粒饲料配方和加工工艺,使人工微颗粒饲料水中稳定性增强、溶失率降低。在鲆鲽类亲鱼营养学研究方面,开展了脂肪酸水平、n3和n6系列脂肪酸比率对大菱鲆、半滑舌鳎亲鱼繁殖力的影响,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生产并示范推广专用系列鲆鲽类配合饲料1万余吨;大菱鲆、半滑舌鳎专用配合饲料的普及率达到20%以上,饲料效率达到120%。

4.5 鲆鲽类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加工技术

2011年,鲆鲽鱼质量安全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是针对威胁鲆鲽鱼类在生产、加工及运输过程安全的潜在因素进行开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牙鲆体内的生物胺,填补了目前鲽形目鱼类生物胺数据的空白。在鲆鲽鱼过敏原方面,开展了大菱鲆与青岛地区常见鱼类过敏原鉴定及交叉反应研究,以确定其中特异过敏原蛋白。在绿色生物保鲜方面,对鲆鲽类冷藏中的鲜度变化以及冷藏中细菌组成变化和优势菌开展研究,获得了生物保鲜剂卵黄抗体在冷藏牙鲆中的保鲜效果;采用壳聚糖、茶多酚、溶菌酶等复合保鲜剂与冰温结合的方法,货架期能有效延长10d左右,达到最佳保鲜效果。在鲆鲽类产品加工与出口方面,研发了大菱鲆冰鲜鱼和大菱鲆鱼皮、裙边、鱼唇等加工产品,国内首次获得了鲆鲽鱼类加工产品的出口备案证书。

(首席科学家 雷霁霖)

【注释】

(1)亩为非法定计量单位,考虑到生产实际,本书继续保留,其中1亩=667m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