鲆鲽类产地溯源编码设计及标识技术建立
隋 颖1,2 宁劲松2,3 林 洪1 翟毓秀2,3*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
3.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青岛266071)
摘 要 溯源编码与标识技术是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的关键,参照EAN·UCC全球统一标识系统,通过研究EAN/UCC-13码和EAN/UCC-128码,建立了基于EAN/UCC-128编码方式的鲆鲽类产地溯源的编码方案;在研究确定标签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尾部捆扎、不同部位嵌挂等不同标识方法,建立了单尾标签标识技术,系统的建立了产地标识方法,为鲆鲽类产品进行产地追溯提供了技术支持。该方法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养殖到消费终端的全程可追溯。研究和示范结果表明,标识标签脱落率小于2%,标签浸泡1个月条码信息识别准确率可达到近100%。
关键词 鲆鲽类 追溯 EAN·UCC 质量安全
我国是水产养殖和生产大国,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不仅关系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市场上发生的水产品检出药物残留事件以及后续监管工作,凸显出我国养殖鲜活水产品在产地溯源方面的缺失,成为制约相关工作开展的关键。国际上对产品的全程质量控制已经提高到法律的层面,欧盟已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水产品必须贴有可追溯标签才能上市(Regulation(EC)178(2002)),我国也在积极推动全程质量控制和产品追溯体系的建设,提倡“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
鲆鲽类养殖产业是我国北方海水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发生的“多宝鱼事件”使消费者对鲆鲽类的质量安全产生了疑虑,影响到消费者的信心,而解决目前困境的途径之一就是实施产地溯源技术,让消费者明白消费,促使企业加强自律,这对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提高消费者对鲆鲽类质量安全的信心,促进鲆鲽类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养殖鲆鲽类产地溯源的关键是溯源标识技术,而所采用的可追溯系统类型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张珂,张志文,2009)。目前用于可追溯系统中的跟踪技术主要有数字编码技术、条形码技术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张珂,张志文,2009)。综合考虑操作方式、运行成本及其安全性,条形码技术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鲆鲽类产地溯源体系的建立主要包括3部分:编码设计、标识技术、追溯平台建设及体系的建立。本文主要介绍前两部分的试验设计与应用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