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鲆鲽类产业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鲆鲽类产业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时间:2022-1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河北省的鲆鲽类养殖,多为大排大放的初级工厂化模式,一方面,对外界水环境依赖性大,另一方面,养殖废水排放也加剧了外界环境的恶化,同时导致水资源和能源大量消耗。河北省的鲆鲽类养殖业长期以来主要依靠来源于野生种鱼的人工苗种进行养殖生产,经过累代繁殖,人工苗种出现品质退化,表现出生长速度减慢、发病率高、抗逆性差等现象,这就导致养殖周期加长,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下降。

3 鲆鲽类产业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3.1 产业发展趋势

(1)苗种生产情况。

2011年辖区苗种生产呈下降趋势,苗种生产场6个,育苗水体19 000m2,育苗量990万尾,分别比2010年下降62.5%、2.76%和16.53%,见表1。

表1 育苗规模对比表

img138

(2)鲆鲽类养殖情况。

2011年辖区鲆鲽类养殖总体呈上升趋势,虽然养殖场家较2010年下降63.64%,只有32家,但养殖面积和产量却分别增加到279 400m2和3 480.39吨,分别比上年增加21.84%和43.71%。说明养殖规模呈扩大趋势,见表2。

表2 养殖规模对比表

img139

3.2 产业存在问题

河北省的鲆鲽类养殖,多为大排大放的初级工厂化模式,一方面,对外界水环境依赖性大,另一方面,养殖废水排放也加剧了外界环境的恶化,同时导致水资源和能源大量消耗。近年来港口建设、石油开发、工业排污、生活污水等给河北沿海水域造成严重污染,致使水产养殖水质恶化,病害频发,在这种背景下,开展封闭式循环水养殖,不仅可以节水、节能,提高产量,还可以减少养殖业本身对海洋的污染,群众有开展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的需求,但由于前期投入太高,完全由企业出资进行设备设施改造困难很大,需要政府出台支持政策和配套融资措施。

河北省的鲆鲽类养殖业长期以来主要依靠来源于野生种鱼的人工苗种进行养殖生产,经过累代繁殖,人工苗种出现品质退化,表现出生长速度减慢、发病率高、抗逆性差等现象,这就导致养殖周期加长,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下降。群众迫切需要高抗病的优质牙鲆及大菱鲆苗种。

各示范县鲆鲽类养殖存在问题如下:

(1)在昌黎示范县,近年6~7月份海区常发生赤潮,养殖单位如不慎在赤潮期间换水,会造成养殖鱼类畸形和死亡

(2)因自然海水水质较差且夏季温度偏高,多采用地下卤水养殖,地下水中铁锰含量较高,养殖业者多用沉淀、砂滤方式去除铁、锰,既耗时,去除效果也不理想;在去除铁锰的同时,地下水温度升高,利用价值降低。

(3)昌黎江鹏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等场家,采用循环海水养殖鲆鲽类(牙鲆、大菱鲆等),鱼类生长快,且不受海域水环境的影响,但运行成本偏高,推广难度较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