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看苗诊断技术

看苗诊断技术

时间:2022-1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江西棉区土壤钙素大都能满足棉花生长发育需要,一般不需进行人工施钙。江西棉区普遍缺硼,施硼的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江西棉区虽然缺锌不严重,但在部分地区施用锌肥增产效果比较明显。棉花缺铜的临界水平为6毫克/公斤,江西棉区土壤临界水平尚未测知。

第七节 看苗诊断技术

一、缺素症状诊断

棉花对氮、磷、钾的需求量和比例,随着棉区自然条件、地力水平、施肥量和品种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获得同样多的皮棉产量所需的氮、磷、钾数量变幅也比较大,但大致趋势基本一致:一是随着棉花产量的提高,棉株对氮、磷、钾的需求随之增加,但高产棉比低产棉每生产100公斤皮棉所消耗的氮、磷、钾数量却有递减趋势;二是获得同样多的棉花产量,南方棉区比北方棉区氮素消耗量有增多的趋势,磷、钾的需求量互有上下。

(一)棉花的需肥特性

1.氮、磷、钾的需求

(1)需求比例:国内外许多科研院校及棉花科技研究部门对棉花的需肥规律做了大量研究,其中:浙江农业大学(1979)研究结果比较切合江西棉区棉花生产实际。一般情况下,生产100公斤皮棉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N)14公斤左右、磷素(P2 O5)5.5公斤左右、钾素(K2 O) 13.5公斤左右,N∶P∶K= 1∶0.4∶0.96,在不同产量水平下棉花对氮、磷、钾的吸收也存在一定差异(见表6-15)。

表6-15 不同产量水平下棉花对氮、磷、钾的吸收情况表

img26

(2)各生育阶段的需求情况:棉花从出苗到成熟,每个生育阶段各有不同的生长中心,在初花期以前,是以扩大营养体为主,以根、茎、叶生长为中心,逐步向增蕾转移;初花期后生长中心转向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以现蕾、开花、结铃为主。由于棉花不同生育阶段的生长中心不同,因而对养分的要求及吸收量也不同(见表6-16)。

棉花吸收氮、磷、钾的比例,随着生育进程的推移和生长发育状况的不同而不同,根据浙江农业大学的测定,成熟棉株吸收积累氮、磷、钾的比例,随施氮水平的提高,磷、钾吸收的比例有降低的趋势。在施氮水平不同时,不同生育时期棉株吸收氮、磷、钾的比例大体相同(见表6-17)。

表6-16 不同生育时期棉株对氮、磷、钾的吸收趋势

img27

表6-17 不同生育时期棉株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表

img28

2.对中、微量元素的需求

(1)对中量元素的需求

钙:棉花对钙的需求量比较大,一般每生产100公斤皮棉需要摄取的钙素为10公斤左右。通常棉花根系可以直接吸收的钙素形态主要是土壤溶液中的钙离子和交换性络合物上的钙离子两种。像易风化的含钙原生矿物土以及次生矿物沉积的碳酸钙和硫酸钙只能作为土壤的钙源贮备,不能被棉花直接利用。江西棉区土壤钙素大都能满足棉花生长发育需要,一般不需进行人工施钙。

镁:棉花对镁的需求比较明显,一般每生产100公斤皮棉需要摄取的镁素为4.5公斤左右。南方棉区一般情况下都不缺镁,再加上钙镁磷肥施用较多,所以不必单独施用镁肥。

硫:棉花对硫的需求量比钙、镁小,但比其他微量元素要大,一般每生产100公斤皮棉需要摄取硫素3公斤左右。土壤中的硫多以有机态存在。当土壤有效硫含量低于10~15毫克/公斤或全量低于50~100毫克/公斤时,棉花将出现缺素症。硫肥的主要种类为石膏和硫黄。

(2)对微量元素的需求

所谓微量元素,就是指作物需要量很小但又必不可少的一些矿质元素。通常把占作物干组织浓度低于0.1%以下的元素划归为微量元素。

铁:棉花对铁的需求量在微量元素中算最大的一种,一般每生产100公斤皮棉需要摄取铁素0.45公斤左右。棉花吸收铁素的形态为Fe2+离子,铁肥则以硫酸亚铁为多。南方土壤铁的含量较高,而棉花对铁的摄取相对较少,通常无需施用铁肥。

锰:在棉株组织中约占干重的0.005%,一般每生产100公斤皮棉大约需摄取锰素0.075公斤。棉花正常生长所需水溶性锰为8~12毫克/公斤,江西棉区土壤有效锰的含量比较高,一般都在15毫克/公斤以上,通常不必单独施用锰肥。

硼:在棉株组织中约占干重的0.003%,一般每生产100公斤皮棉大约需摄取硼素0.045公斤。棉花出现蕾而不花的土壤,速效硼含量临界指标为0.2毫克/公斤;潜在性缺硼的土壤,速效硼临界指标为0.8毫克/公斤。硼肥的主要种类有硼砂(含量11%,溶于50℃以上的温水)、硼酸(含量17%,易溶于水)、硼泥(工业残渣,含量0.2%~2%)。江西棉区普遍缺硼,施硼的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锌:在棉株组织中约占干重的0.003%,一般每生产100公斤皮棉大约需摄取锌素0.045公斤。土壤缺锌的临界水平为0.5毫克/公斤。锌肥的主要种类为硫酸锌。江西棉区虽然缺锌不严重(一般在0.5~1毫克/公斤左右),但在部分地区施用锌肥增产效果比较明显。

铜:在棉株组织中约占干重的0.001%,一般每生产100公斤皮棉大约需摄取铜素0.015公斤。棉花缺铜的临界水平为6毫克/公斤,江西棉区土壤临界水平尚未测知。

钼:在棉株组织中约占干重的0.0003%,棉花对钼的需求量在微量元素中是最小的一种,一般每生产100公斤皮棉大约需摄取钼素0.0045公斤。叶片中含钼的临界水平为1.9毫克/公斤,正常棉株叶片中钼的含量大约在3毫克/公斤。常用的钼肥种类有钼酸铵和钼酸钠。

(二)棉花缺素症状的分析和判别

1.根据症状发生部位判别

根据在棉株体内移动性强弱,可将矿质元素分为可循环利用元素和非循环利用元素两大类。

可循环利用元素:氮(N)、磷(P)、钾(K)、镁(Mg)、锌(Zn),这类元素在棉株体内移动性比较强,当棉株某器官即将衰老死亡时,在衰亡之前这类元素快速向外输出,供给新生器官生长。这类元素的缺素症状,通常在老组织先出现。

非循环利用元素:钙(Ca)、硼(B)、铁(Fe)、硫(S)、锰(Mn)、铜(Cu)、钼(Mo),这类元素在棉株体内移动性比较弱,棉株衰亡器官中这类元素不能向外输送给新生器官生长,只能被土壤分解后由根系再次吸收利用。这类元素的缺素症状,通常在新生组织先出现。

2.根据症状发生特征判别

棉花不同元素的缺素症状往往各不相同。但最明显的症状有两个:一是叶片出现斑点;二是顶芽发生枯死。通常把这两个症状作为判别棉株缺素的重要依据。

(1)根据是否出现斑点进行判别:当缺素棉株叶片出现明显斑点时,在可循环利用元素中,常常是缺钾、缺镁、缺锌的可能性较大;而缺氮和缺磷则不会出现斑点。

(2)根据是否出现顶芽枯死进行判别:当缺素棉株出现明显顶芽枯死时,在非循环利用元素中,通常缺钙、缺硼的可能性较大;而缺铁、缺硫、缺锰、缺铜、缺钼的棉株则不易出现顶芽枯死。缺可循环利用元素一般不会出现顶芽枯死。

3.几种主要元素的缺素症状的表现

缺氮:成长叶和下部叶受缺氮影响最明显。缺氮的棉株蛋白质形成减少,营养体生长瘦弱,叶片小而薄,叶色黄绿,有早衰征兆,老叶黄化枯焦,新叶淡绿色;叶枝少,果枝短,植株矮小,现蕾、开花、结铃少,铃期短,铃重小,产量低。

缺磷:叶片小,叶色呈暗绿色或紫红色,缺乏光泽;植株矮小,茎秆纤细而脆硬,根系不发达;生育期延迟,棉子发育不饱满,棉铃小,吐絮差,产量低。一般症状的出现从基部老叶开始,逐渐向上发展。

缺钾:发病初期叶色由淡黄转为暗绿,在绿色的叶脉间逐渐出现黄斑,然后变成褐色或锈红色,以后叶片皱缩、变脆,叶尖及边缘焦枯,最后干枯脱落(通常称黄叶枯死病);株型矮小,根系发育受影响;棉铃小而少,成熟慢,种子和纤维品质降低。缺钾症状随着生育期推进而逐渐加重。

缺硼:下部老叶肥大,暗绿色,变脆,叶脉突出,顶部新叶变小,边缘和主脉失绿,叶柄上常出现水浸状环带突起(通常称叶柄环带),严重时叶片反向卷曲、皱缩;茎及叶柄变粗、变脆,易开裂,严重时棉株顶芽坏死,因而棉株长得矮而多分枝;花蕾发育不正常,严重时花蕾苞叶张开,易脱落,落蕾似虫蛀状,开花结铃少,产量低。硼在棉株体内的移动性弱,通常棉株上、中部缺素症状比下部明显。

缺锌:叶小呈杯状,叶脉间组织极度褪色失绿,失绿区组织坏死后即变成赤褐色,并形成坏死的斑点,叶面斑点有可能在主脉两侧先出现。

缺锰:叶绿素的形成受到阻碍,叶片上卷,叶脉间失绿,出现细小褐色斑点,斑点处组织坏死。缺素症状最初在嫩叶上先出现。

缺硫:棉株矮小,根系发育不良,生育期延迟,叶绿素消失,叶片失绿均匀,先由叶脉间开始,然后遍及全叶,最后叶片呈紫红色,叶脉仍然保持绿色,症状先发生在幼叶上,新叶黄化。

缺铜:幼叶萎蔫,易出现白色叶斑,叶绿素的形成受到影响,叶绿素的稳定性差,易受破坏,叶片有失绿现象,影响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向生殖器官运转,花蕾发育受阻,从而影响正常开花结铃。

缺镁:叶脉间明显失绿,叶脉仍呈绿色,出现清晰网状脉纹,叶脉间出现多种色泽斑点或斑块,叶子卷起,棉株发育推迟。症状先从老叶出现,使基部叶片提早老化和脱落。

缺钼:起初表现幼叶变小,叶片生长出现畸形,以后叶缘及叶尖坏死,叶片下垂萎蔫,主脉间叶组织大部分死亡,斑点遍布整个叶片。短期内全部叶子均受影响,生长极为缓慢,棉株出现不正常的“僵铃”,所得的种子发芽率下降,萌发速度减慢,幼苗生长弱。

缺钙:苗期下部叶片(包括子叶)的叶柄弯曲而衰亡,叶尖弯钩状,并相互粘连,不易伸展,叶缘和叶脉间发白,叶缘向下卷曲,顶端叶芽基部弯曲。严重缺钙时,顶芽枯死,老叶增厚,在叶腋上开始生长出新侧芽,再生的侧芽同样由于缺钙而死亡。

缺铁:棉株根系发育差,新生叶片脉间失绿,逐渐发展成整个叶片颜色变黄或发白,叶脉仍是绿色,与叶脉间变成黄白色的地方有显著区别。严重时叶缘上卷,但叶片不上卷,棉株矮小。

img29

图6-1 棉花缺素症状检索图

二、病虫草害诊断

(一)病害诊断

1.立枯病

(1)病原菌:立枯病属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病菌一般只形成菌丝和菌核,由菌丝体组合成不定型的坚实菌核以延续其世代。初期菌丝无色,变老时呈褐色至棕色,有横膈膜,分枝处与主枝成直角,再分枝成锐角,分枝基部特别缢缩。菌核呈不规则形,暗褐色,表面粗糙。立枯病菌是一种典型的土壤习居菌,其腐生竞争能力极强,菌丝脱离寄主后,可以在薄的土壤中自由扩展,并迅速占领新的基物。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17~28℃,发病适温为15~23℃。

(2)侵染途径:立枯病初次入侵主要来自土壤或寄主植物残体中的菌丝和菌核,带菌的土壤是最主要的侵染源。另外,被侵染的种子和被污染的水也属侵染源。病菌侵入有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和伤口侵入3种途径。棉花子叶期最易感染,病菌入侵后,在皮层细胞间扩展,并吸收周围细胞的营养,使棉苗细胞坏死变褐,并在皮层组织中充满菌丝,最后形成菌核。一般温度在18~20℃、相对湿度超过80%时容易发病,棉苗出土后15天以内,如遇连续低温阴雨,发病尤为严重。

(3)受害症状:立枯病菌导致烂种,主要发生在开始萌动的种子,种壳不开裂,表面生长有真菌、变软,腐败的胚叶黄褐色,呈糊状物;出土后的幼芽被立枯病菌侵染后,发生腐烂,呈褐色水渍状软腐;幼苗茎基部被侵染后,出现黄褐色病斑,并逐步扩大凹陷,呈缢缩状,严重时茎基部腐烂,表皮腐烂脱落,棉苗萎蔫枯死;子叶发病,常出现黄褐色不规则病斑,以后病部破裂脱落,形成穿孔;多雨年份,蕾期也会受害,茎基部出现黄褐色病斑,表皮腐烂,露出木质部,稍遇风吹即折断枯死。

2.炭疽病

(1)病原菌:炭疽病为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gossypii)。分生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盘上,分生孢子盘周围长有褐色刚毛。分生孢子为单孢,无色,长椭圆形或短棒状,一端稍尖,多个分生孢子聚生时呈红褐色。菌丝发育及发病适温为25~30℃,最高38℃,最低10℃。

(2)侵染途径:炭疽病是种子带菌率最高的一种病害,一般为30%~80%,病原菌大多附在短绒上,少数潜伏在种皮内或子叶褶间,种子是最主要的侵染源。也有的在病株残体上和土壤中越冬,带病的土壤也是重要的侵染源。棉花苗期最易感染炭疽病,萌发期侵害根尖和下胚轴,幼苗期侵染幼茎基部,并逐步蔓延,甚至扩展到幼茎顶部,通常与立枯病伴生。后期还会侵染棉铃。一般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有利于炭疽病的发生。

(3)受害症状:种子萌发期染病常引起种子腐烂;棉苗刚出土时感病,下胚轴和幼根变褐、腐烂;棉苗出土后发病,最初茎基部出现红褐色小斑点,扩大后呈紫褐色略凹陷的短条斑,病斑边缘呈红褐色,逐渐在幼茎形成褐色菱形病斑,纵裂下陷,萎蔫、干枯而死;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向纵深发展,甚至扩展到幼茎顶部,造成顶腐;根部受害呈黑褐色半湿腐;子叶被害多在叶缘产生半圆形的黄褐色或褐色病斑,边缘呈红褐色,在湿度较高的情况下,病斑表面产生橘红色粉状分生孢子团;棉铃被害,表面初为红色或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后呈绿褐色或绿黑色,表面皱缩微下陷,有时病斑边缘呈明显暗红色,稍隆起,密生小颗粒状的分生孢子盘,排列成多层次的同心环状,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红色或灰褐色的分生孢子。棉铃成熟时,病铃内纤维常成为灰黄色僵瓣或棉铃不开裂,失去经济价值。

3.棉疫病

(1)病原菌:棉疫病属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苎麻疫真菌(Phytophthora sp.)。孢囊梗无色,不分枝或成假轴状分枝,顶生孢子囊。孢子囊淡黄色,单胞,卵圆形或椭圆形,顶端多呈乳头状突起,内生许多无色、单胞、卵圆形、具双鞭毛的游动孢子。藏卵器球形、光滑,成熟后黄褐色,卵孢子无色,单胞,球形。厚垣孢子球形,深黄至浅褐色。病菌喜高湿度的环境条件,发病最适宜的温度为24~28℃。是侵染范围最广的棉花真菌性病害。

(2)侵染途径:病菌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在棉子、烂铃、棉叶、棉秆等残体上越冬,厚垣孢子是病菌的主要越冬形态,并且是次年的主要侵染源。苗疫病主要侵染子叶和幼嫩真叶,在子叶或真叶边缘保持水滴较久的部位或低凹处存水部位先侵入,以后逐渐扩展;铃疫病多为害棉株下部的成铃,越是旺盛荫蔽的棉田,棉铃越易被侵染,具有由发病中心向外扩展和铃间相互传染的习性。通常在多雨年份发病较重,特别是暴雨后急转晴,最易造成疫病大流行。

(3)受害症状:子叶感病,最初在子叶边缘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后逐渐扩大,病斑周围暗绿色,中央灰褐色,最后成不规则形枯斑,严重时呈湿润性褐色腐烂;整个子叶和心芽感病,棉苗变黑枯死,雨天腐烂,晴天枯焦,但仍直立不倒伏;真叶感病,症状与子叶基本相同,但因病斑受叶脉限制,通常形成有棱角的不定型斑;棉铃感病,起初多发生于棉铃基部与萼片相结合处,其次是铃缝和铃尖,病斑初期暗绿色,水渍状,表面光亮,以后扩展呈黄褐色及青褐色,病菌可深入铃壳内使棉铃内呈青色或青褐色,致使纤维霉烂,棉铃疫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病铃表面局部产生一层霜霉状物,即病菌孢子。棉苗疫病随温度上升而中止,棉铃疫病随湿度下降而减轻。

4.角斑病

(1)病原菌:角斑病为细菌性病害,病原菌为黄单孢杆菌(Xanthomonas maluacearum)。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有1~3根单极鞭毛。喜高温高湿环境,在气温26℃以上、相对湿度85%以上,最适宜发病。是侵染范围最广的棉花细菌性病害。

(2)侵染途径:病菌主要在棉子上越冬,棉子内、外部都带有病菌,大多数病菌附着在棉子短绒上,带菌棉子是角斑病的主要侵染源,土壤中病残体上的病原菌也是重要侵染源之一。当带菌棉子发芽后,病菌首先侵染幼苗子叶,在湿润条件下,病斑处产生细菌溢脓,借风、雨、昆虫等传播媒介,进行再次侵染,侵害叶片、茎枝、蕾铃和种子。这些带菌病残体落入土壤中越冬,又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形成周而复始的侵染循环。

(3)受害症状:子叶受害,起初呈深绿色小点,逐渐扩大成为油渍状斑,最后变成黑褐色,重者子叶干枯脱落;幼茎发病,变黑腐烂,病部下凹;顶芽发病,造成烂顶、死苗;真叶发病,起初在叶背面先出现深绿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油渍状病斑,由于受叶脉限制而成多角形病斑,有时病斑还沿主脉发展到叶柄,呈黑色条斑,造成叶片枯凋而脱落;棉茎受害,初现水渍状病斑,以后环状扩展包围棉茎,致使病斑部位变细而弯曲、折断、枯死;苞叶上的病斑可扩展到铃柄,导致蕾铃脱落;棉铃受害,铃壳初现深绿色小斑点,之后发展成为透明、光亮、油渍状圆形病斑,几个病斑相连而成不规则形,病斑干缩,中心下陷,变褐变黑。通常以幼铃受害为多,引起烂铃、脱落,成铃受害一般只侵害铃壳或部分铃室,多形成僵瓣。

5.枯萎病

(1)病原菌:棉花枯萎病属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种的萎蔫转化型真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uasin fectum)。病菌有大型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大分生孢子镰刀形,小分生孢子卵圆形至纺锤形,厚垣孢子圆形。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8℃,适温为27~30℃。枯萎病主要是破坏棉花的维管束系统。

(2)侵染途径:棉花枯萎病是土传性病害,它是通过种子和病残体传播至棉田中定植,在棉株维管束内营寄生生活,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营腐生生活。以菌丝、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开始萌发,自棉苗根系侵入,一般最易从伤口侵入,也可直接从嫩根表皮侵入,一般感病品种可直接侵入,抗病品种通常要通过伤口侵入。侵入后,在棉株维管束内繁殖、扩展,上升至茎、枝、叶、铃柄和种子各器官,最后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重复第二年的循环侵染。病菌一旦传入土壤中,可数年不死,以后年复一年积累,病情逐年加重。枯萎病的发生,与温度关系密切,土温20℃时,田间出现病株,25~28℃时是发病高峰期,超过30℃病害停止发展,9月份后,当土温降至30℃以下时,田间又开始发病,引起棉株枯死。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雨水又成为病害发展的重要因素,通常6~7月份多雨则发病重。

(3)受害症状:棉株感染枯萎病后,往往出现不同症状,大致可归纳为5类:一是黄色网纹型,发病初期,全叶或叶的部分叶脉变黄,叶肉绿色,形成黄色网纹,最后叶肉也变黄褐色枯死,此类症状通常发生在湿度较大的棉田;二是黄化型,病株叶片黄色或淡黄色,有时叶片边缘呈局部枯死斑,最后叶片萎蔫干枯,此类症状多出现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三是紫红型,有时全叶变紫红,有时叶缘或叶面出现紫红斑,叶脉也多呈紫红色,此类症状多出现在低温条件或盐碱土棉田;四是青枯型,子叶和真叶暗深绿色,萎蔫下垂,有时全株萎蔫,有时半边萎蔫,叶片变软,似开水烫过,此类症状多发生在高燥棉田;五是皱缩型,通常在现蕾期后发生,棉株节间粗短,株型矮小,叶片深绿,稍有增厚,且皱缩,凹凸不平,重者大量落叶形成光秆,上、中部叶片的症状表现尤为明显。蕾期后还会出现叶片枯斑、枯顶和半边枯黄等症状。由于环境条件复杂多变,上述症状,通常在同一株上会同时出现2~3种症状。

6.茎枯病

(1)病原菌:棉花茎枯病是一种突发性的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棉壳二孢菌(Ascochyta gossypii)。分生孢子器球形,有孔口,顶部平或稍突起。分生孢子无色,卵形,初单胞,成熟后中央产生一个隔膜。菌丝在5~32℃都可发育,以21~25℃最适,发病适温为16~25℃。棉株从幼苗到结铃各生育期都能受害,是典型的多时期、多部位病害。

(2)侵染途径:病菌以菌丝体潜藏在棉子短绒上或种子内部,以菌丝体和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初次侵染菌源,老区以土壤带菌、新区以棉子带菌传播为重要途径。当棉子发芽时或棉苗出土后,潜伏在种子和病残体上的菌丝和孢子均能侵染。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孢子器吸水,释放出大量的分生孢子,借助风、雨和蚜虫传播,出现周而复始的多次侵染循环,构成棉花茎枯病的大流行。

(3)受害症状:子叶和真叶受害,初生黄褐色或褐色小圆斑,叶的外缘呈紫红色,以后病斑扩大合并,呈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至褐色,具有同心轮纹,表面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部常破碎凋落,阴雨天或湿度很大时,叶上出现灰色水渍状,有如开水烫过一样的病斑,并迅速扩大蔓延,不久叶片萎蔫变黑脱落,严重时脱落成光秆;叶柄和茎部受害,一般形成褐色椭圆形病斑,病斑周围紫红色,中央凹陷缢缩,病部容易折断;棉铃受害,病斑与茎部相似,病菌能从棉铃基部入侵,使之不能开裂,形成僵瓣。

7.黑果病

(1)病原菌:黑果病是单一危害棉铃的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棉色二孢菌(Diplodia gossypina)。分生孢子器近球形,黑褐色,顶端有一个小孔口,内生许多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初期无色单胞,成熟后变成褐色双胞。

(2)侵染途径:病菌在被害的烂铃上越冬,残留在棉田的病铃残体为土壤带菌来源,翌年由孢子器散发出分生孢子,经风、雨或昆虫传播为害。病菌侵染途径多从虫伤或机械损伤伤口侵入,伤口较大、较深的情况下,棉铃腐烂最快,也可从铃壳蜡质层、表皮细胞和表皮茸毛直接侵入为害棉铃。

(3)受害症状:受害棉铃,开始时铃壳变淡褐色,整个青铃软化,继而生出突起小斑点,初为白色,逐渐变为黑色。随着棉铃的发育,铃壳变僵硬,外部附着大量煤烟状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并在棉田传播蔓延。病铃缩小,内部纤维形成灰黑色硬结,不能开裂吐絮,不脱落而僵缩在果枝上。

8.红粉病

(1)病原菌:红粉病是单一为害棉铃的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玫红复端孢菌(Cephalothecium roseum)。分生孢子梗无色线状,有2~3个横膈膜,分生孢子聚生于梗端,无色或淡红色,双胞,梨形或卵形,上部细胞的上端常向一侧稍歪。

(2)侵染途径:病原菌属弱寄生菌或腐生菌,不能直接侵害棉铃,只能从伤口、虫孔或棉铃裂缝处侵入为害。病菌主要在棉铃上越冬,翌年由风、雨和昆虫传播。

(3)受害症状:多在结铃后期发生,在铃缝或伤口处产生杏红色的松散绒状孢子霉层,逐渐扩展至全铃,在铃表面布满红色孢子堆,质厚而紧密。当空气潮湿时,生长出白色、绒状菌丝。棉铃被害后,棉纤维变成褐色僵瓣,棉瓤干缩,棉铃不能正常开裂吐絮。

9.红腐病

(1)病原菌:红腐病是既危害棉苗又危害棉铃的多部位真菌性病害,其病原菌是由串珠、半裸、禾谷等多种镰孢菌,其中以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为最重要。该菌大型分生孢子无色,镰刀形,一般3~5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无色,单孢,卵形或椭圆形,串生于分生孢子梗上。

(2)侵染途径:病菌主要以附着在种子短绒上的分生孢子和潜伏在种子内部的菌丝体,或以厚垣孢子和菌丝体在土壤中及遗落在田间的烂铃、残枝落叶病残体上或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当条件适宜时,厚垣孢子即萌发,伸出芽管,菌丝侵入萌动的种子及幼芽,造成烂种、烂芽、烂根,致使幼苗枯死。病苗上的病菌继而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造成再侵染。苗期时,红腐病主要发生在胚茎和根部,子叶和真叶也可受害。铃期时,病菌通过风、雨、昆虫等途径传至棉铃上,经由虫口、机械伤口及其他病害病斑的伤口处侵入。

(3)受害症状:子叶发病,先从叶缘开始,初生黄褐色小斑,后扩大成不规则形或近圆形的灰红色病斑,叶表面常出现粉红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真叶病症与子叶相似,但顶部幼嫩真叶及生长点往往呈现黑褐色,并逐渐腐烂;幼芽被害,病斑红褐色,变软腐烂;根部被害,先从根尖或侧根开始变黄,后扩展至整个根部,呈褐色渐变至深褐色,根周变软且膨胀肿大,由根尖向上发展至全根腐烂;幼茎受害后,内部导管变暗褐色,茎基部先产生黄褐色条形病斑,后渐变黑褐色而腐烂;棉铃被害,病斑呈褐色,不规则形,没有明显界限,常由铃缝扩展至全铃,腐烂的棉铃表面覆盖有白色菌丝体或一层淡紫色或粉红色孢子堆,雨淋后结成块状,棉铃腐烂或从铃柄处脱落,或纤维结成僵瓣,铃壳不开裂。

10.黄叶枯死病

黄叶枯死病也称红叶枯死病,是棉花生产上普遍性的一种生理性病害,其发病主要原因是棉株生理性缺钾。土壤缺钾、干旱缺水、渍害或板结、偏施氮肥、有机肥不足等,都会导致棉株生理性缺钾。

发病初期,上部叶片边缘出现退绿变黄,后逐渐变红,叶肉成锈红色。中、下部叶片呈暗绿色,以后叶片增厚,皱缩发脆,光泽明显,叶脉间出现黄白色斑点,但叶脉仍为绿色,叶缘下卷,叶片上凸,逐渐变黄,以后由黄转红,以至枯焦,严重时叶片基部变软,失水干缩,可引起大量落叶。病株主根粗短须根较少,但维管束不变色,这是与枯萎病的最大区别。

一般病症是基部叶片先出现,从下而上发展蔓延。通常连作棉田、丘陵旱地、重沙性或重黏性土壤棉田发病较多。在时间上,一般是7月底至8月初发生较多。高温干旱发病相对严重,久旱暴雨也易引发黄叶枯死病。

(二)虫害诊断

1.小地老虎:俗称地蚕、土蚕,属鳞翅目夜蛾科,是棉苗及其他春播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幼虫除为害棉苗外,常为害辣椒、豆类、芝麻、玉米等多种农作物。棉苗被害后常造成缺株、断垄,影响全苗。

小地老虎一年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或蛹在土中越冬。第一代幼虫发生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对棉苗为害严重,以后各代为害较轻。成虫有趋光性,多在夜间活动,喜食甜、香、酸的食物。卵散产于土表或作物上,幼虫有假死现象,低龄幼虫昼夜活动,取食棉苗心叶,或其他幼嫩部分,被害叶片呈半透明白斑或孔洞、缺刻,4龄以后的大龄幼虫常咬断棉苗。幼虫喜欢在低洼潮湿杂草丛生或水淹过的地方生活,一般靠近江湖或低洼潮湿的棉田发生多、为害重。春季高温,第一代通常发生较早,对棉苗的危害也相对严重。

2.蜗牛:蜗牛是一个统称,主要为害棉苗的有同型巴蜗牛、灰蜗牛、条纹蜗牛3种。蜗牛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蜗牛科。在南方棉区,以平原洲地发生较重,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油菜、玉米、蔬菜等作物。

蜗牛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贝或幼贝在土壤或作物根际越冬。3~4月开始活动,棉苗出土后,为害棉苗。将棉叶咬成缺刻或孔洞,有时咬断棉苗。卵多产于根际湿润疏松土壤中或枯叶下,经曝晒会自行爆裂,在干燥土壤中不能孵化。蜗牛喜阴湿、怕干燥,阴雨天可整天取食,天气干旱为害很轻,苗期多雨为害严重。

3.棉蓟马:为害棉花的蓟马主要有烟蓟马(棉蓟马)、花蓟马、黄蓟马3种,均为缨翅目蓟马科。长江中下游棉区以烟蓟马发生较多。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烟草、马铃薯、芝麻、瓜类等作物。对棉花的危害,主要是为害棉苗生长点,造成“多头棉”和“公棉花”。

棉蓟马一年常发生10多代,以成虫或若虫在葱蒜叶内侧、土块、土缝下和枯枝落叶之间越冬。第二年春天开始活动,棉苗出土后,飞迁到棉苗上为害。成虫怕阳光,白天常躲于叶背,早晚及阴天活动。一般棉田四周冬季作物多或杂草丛生,蓟马发生多,为害重;迟发棉田,棉苗幼嫩,受害重。盛夏高温干旱,为害明显减轻。

4.棉蚜:棉蚜俗称蚁虱,属同翅目蚜虫科,是棉花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棉蚜主要为害嫩头、棉叶和花蕾,造成叶片卷缩,成熟推迟,产量减少,品质降低。蚜虫除为害棉花外,对瓜类、麻类、豆类、蔬菜等都会进行为害。

棉蚜在长江流域棉区一年发生30代左右,以卵在木槿、石榴、花椒和车前草等植物上越冬,次年2~3月开始孵化,4下旬至5月上旬迁入棉田为害,并进行孤雌胎生繁殖,10月中下旬产生有翅蚜飞回越冬寄主,进行两性生殖,产卵越冬。棉蚜的成虫和若虫常聚集棉苗嫩叶背面和嫩茎上吸取汁液,刺激棉叶卷缩皱褶,影响棉株的正常生长。棉蚜的发生与气候和天敌关系密切。当气温在20℃左右、相对湿度75%左右时,最适宜棉蚜的发生,当气温高于30℃时,蚜量显著下降,大雨对棉蚜有明显的暂时抑制作用。田间瓢虫、蜘蛛等天敌多时,棉蚜常发生轻,当瓢虫与蚜虫之比达到1∶150以内,棉蚜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5.棉红蜘蛛:棉红蜘蛛也称棉叶螨,属蜱螨目叶螨科。红蜘蛛食性杂、繁殖力强、传播快,常群集于棉叶背面吸取叶片汁液,棉叶被害后,先是出现黄白色小斑点,以后变红,最后卷缩脱落,严重时叶片全部干枯脱落,局部或全田垮秆。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玉米、高粱、豆类等农作物。

棉红蜘蛛一年发生14~18代,气温越高繁殖越快,28℃以上时7~8天即可完成一代。一般在杂草根部、土缝或树皮隙缝中过冬,第二年春天先在杂草上繁殖,然后转移到棉田为害。高温干旱极有利于红蜘蛛暴发成灾。为害症状通常多出现于叶片中心靠近叶柄的地方,单叶为害由中心向外发展,单株为害由下向上扩展,全田则由四周向中间扩散。

6.棉盲蝽:棉盲蝽也称棉盲蝽象,属半翅目盲蝽科。以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发生较多。以成虫和若虫为害棉花,棉苗出土后即可被害。顶心受害变黑,干枯脱落,只剩2片子叶,以后长出多个乱杈,形成“破头疯”;嫩叶被害,先是出现黑褐色小点,使局部组织坏死,叶片长大后,破烂残缺,形成“破叶疯”;幼蕾、幼铃被害,干枯脱落;成铃被害,会出现很多小黑点,严重时也会脱落。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芝麻、豆类、十字花科蔬菜等多种农作物。

棉盲蝽一年发生5~6代,以卵越冬。绿盲蝽的越冬卵多产在绿肥、海棠、石榴、木槿等茎枝表皮内,少数在蒿类杂草周围土下;中黑盲蝽的越冬卵常产于婆婆纳、卷耳、荠菜、小蓟等杂草茎秆上,也有在苜蓿、蒿类茎秆组织内。棉盲蝽喜在荫蔽、高湿棉田活动,白天多躲在叶背、苞叶及其他隐蔽处,早、晚或阴雨天外出活动。飞翔力强,能从远处飞向棉田。棉盲蝽不耐高温,气温35℃时活动减弱,超过40℃时即死亡。适温高湿荫蔽是棉盲蝽繁殖、发生、为害的有利环境,通常生长茂密、湿度大的棉田发生早、为害重。

7.棉铃虫:棉铃虫是世界性的大害虫,属鳞翅目夜蛾科。1990年以来,棉铃虫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暴发为害,给我国棉花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棉铃虫食性杂,寄主植物多,防治难度大。幼虫食量大,常转株为害,蛀食蕾、花、嫩铃,常造成大量的蕾铃脱落和棉铃腐烂,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2000年以来,为了有效克服棉铃虫的为害,大面积推广应用了抗虫棉品种,从此,棉铃虫的猖獗危害才得到了有效控制。

棉铃虫在江西一年可发生5代,以蛹在土中越冬。一代幼虫多在棉田外为害,二代起大量为害棉花花蕾,三、四代严重为害蕾铃,后劲足的棉花,五代幼虫也会造成较严重的为害。成虫对黑光灯和性诱剂有较强的趋性,白天隐藏于叶背面或花冠内,黄昏开始活动,在蜜源植物上取食花蜜。卵散产于棉株上部嫩叶及苞叶上,少数在叶背、叶柄及花上。幼虫孵化后先吃卵壳,再吃嫩叶,然后蛀食花蕾和青铃。幼虫转株为害,破坏性极大。老熟幼虫在土中5~6厘米深处筑土室化蛹,也有个别在枯铃和青铃内化蛹。温度在25~28℃、相对湿度70%以上时,最适合棉铃虫的发生。雨水过多,土壤处于浸水状态,往往会使蛹大量死亡。暴雨也会冲刷虫卵,降低孵化率。过分干旱,土壤板结,蛹羽化困难,发生量会减少。

8.红铃虫:红铃虫又名棉花虫,属鳞翅目麦蛾科,是一种世界性的大害虫。红铃虫以幼虫为害棉花的蕾、花、铃及棉子,引起蕾铃脱落和烂铃,对纤维产量和品质都有严重影响。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秋葵、红麻、羊角绿豆、苘麻等多种植物。2000年以来,大面积推广应用了抗虫棉品种后,红铃虫的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

长江中下游棉区一年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棉花仓库、枯铃、棉子、贮花场地和工具中越冬。各代的发生时间与棉铃虫的下一代发生的时间稍微偏早5~7天,有些年份比较接近,世代重叠,防治难度大,在生产上通常是棉铃虫和红铃虫同时防治。成虫有趋黑光灯习性,白天多潜伏在荫蔽处,晚上出来活动,卵散产,有时4~5粒至数十粒集成一块。越冬代在近蕾花的嫩叶背面和蕾花上产卵,一代主要在青铃萼片上产卵,二代主要在青铃上产卵。第一代幼虫为害早现蕾的棉花,常形成“灯笼花”,二代幼虫为害花蕾和青铃,三代幼虫主要为害青铃和棉子。一般一虫一花,不转株为害,蛀食青铃时,常为害一室。高温高湿适宜红铃虫的繁殖,一代发生较重的是棉仓和棉花晒场周边的棉田以及早发棉田,3~4代是后劲足的棉田发生较重。

9.斜纹夜蛾:又名莲纹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世界性害虫,我国从南到北都有发生。食性杂,寄主植物300多种。花的危害,低龄幼虫多为害棉叶,大龄幼虫常为害花蕾和棉铃。近年来,杂交抗虫棉品种在长江流域大面积推广应用,棉铃虫和红铃虫得到了较好控制,而斜纹夜蛾则成为为害棉花蕾铃的主要害虫。

长江中下游一年发生6~7代,通常以第三代幼虫开始为害棉花,且以7月中旬至8月下旬发生最多,为害最烈。成虫有趋光性,喜食糖、醋及发酵物,白天不大活动,躲于荫蔽处,晚间活动力较强,卵集产于棉叶背面。初孵幼虫群集于卵块附近取食叶肉,此时被害叶片正面出现“白斑”花纹,背面幼虫密集。2龄后开始分散,4龄后进入暴食期,晴热白天幼虫躲在阴暗处或土缝中,傍晚出来取食,有假死性和成群迁移性,老熟幼虫在土中作室化蛹。

10.棉叶蝉:棉叶蝉也称叶跳虫,属同翅目叶蝉科,是南方棉区的多发性害虫。棉叶蝉以成虫和若虫在棉叶背面吸食汁液,棉花被害后,初期叶尖和叶缘发黄,并向叶背卷缩,继而由叶缘向中央扩展,最后全叶变红,枯焦脱落。被害棉花常造成蕾铃脱落和棉株早衰。棉叶蝉的寄主植物多,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豆类、茄子、烟叶、花生、甘蔗、葡萄等植物。

长江中下游棉区一年常发生13~14代,世代重叠,以卵在蜀葵、秋葵、木芙蓉的叶柄或叶脉组织内越冬,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迁入棉田为害,高温干燥有利于棉叶蝉的繁殖,以8月上旬至9月上旬为害最猖獗,以后气温逐渐下降,虫量也随之逐渐减少。成虫活跃,有趋光性,常停留在棉株上部叶片背面,受惊扰后横行斜走或飞去。卵散产于棉株上部嫩叶背面中脉组织内,有时也产在叶片侧脉或叶片组织内中,在一片叶片上通常可产卵3~4粒。1、2龄若虫常群集于靠近叶柄的叶片基部。

(三)草害诊断

棉田杂草种类很多,按其生命长短,可分为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3种类型。

1.一年生杂草

在一年内即能完成生活周期,主要以种子繁殖,这类杂草比较多,棉田主要种类有:

(1)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又名蟋蟋草、盘棋草,禾本科,一年生草本,叶片线形至披针形,夏季抽穗,总状花序3~10枚在茎端作指状排列,每小穗含2小花,小穗有短柄。

(2)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又名酱板菜、牛舌头,马齿苋科,一年生肉质草本。茎匍匐,无毛,紫红色。叶对生,倒卵状楔形。夏季开花,花小形,黄色,蒴果圆锥形,盖裂。

(3)狗尾草(Setaria uiridis):又名狗尾巴草,禾本科,一年生草本。叶片阔线形。圆锥花序密集成圆柱状,形似狗尾,夏季开花。

(4)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又名大盆草、油葫芦草、千斤草,禾本科,一年生矮小草本。秆丛生,叶线形。夏季抽穗状花序,2至数枚呈指状簇生于茎端,有时稍下生1~2枚;每小穗含3~6小花,小穗无柄。

(5)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又名绣花草、星星草,禾本科,一年生直立草本。秆丛生。叶片狭线形。5~6月抽穗开花,圆锥花序,花序分枝,腋间有柔毛,小穗成熟后暗绿色或带紫色。

(6)藜(Chenopodium album):又名灰菜,藜科,一年生草本。叶菱状卵形,边缘有齿牙,叶面披粉状物。夏秋开花,花小型,聚成小簇,再排列枝上成圆锥花序。果实包于花被内。

(7)苍耳(Xanthium sibiricum):又名老苍子、野落苏,菊科,一年生粗壮草本。叶有长柄,叶片宽三角形,边缘有缺刻和不规则粗锯齿。春夏开花,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果实倒卵形,有刺,易附于人、畜体上到处传播。

(8)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又名兰花草、竹叶草,鸭跖草科,一年生草本。茎下部常匍匐地上,节上生根。叶互生,略肉质,卵状披针形,叶鞘无毛。夏秋开花,花深蓝色,聚伞花序呈叉状分枝,有盔状佛焰苞。蒴果2室。多生于阴湿田块。

(9)青葙(Celosia argentea):又名野鸡冠,苋科,一年生草本。秋季开花,花淡红色,穗状花序呈圆柱状。

2.二年生杂草

(1)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又名地菜、荠荠菜,十字花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基叶丛生,羽状分裂,叶披有毛茸,柄有窄翅。春季开白色小花,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短角果倒三角形,内含多粒种子。喜温耐寒。

(2)猪殃殃(Calium aparine var.tenerum):又名拉拉腾、蛇壳草、麦蜘蛛,茜草科,一年生蔓草。茎纤弱,方形,有倒生小刺,触之有粗糙感。叶轮生,线形,每节6~8枚。春季开花,花小,绿白色,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果实为二半球形,有钩状刺毛。

(3)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又名滇苦菜、苦菜,菊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顶端具稀疏的腺毛。叶互生,狭长椭圆形,羽状分裂,边缘具不整齐的刺状尖齿,基部叶有短柄,茎生叶无柄而成耳形抱茎。春夏间开黄色花。

(4)繁缕(Stellaria media):又名鹅肠草,石竹科,一年生小草本。茎纤弱,平铺地面。叶对生,卵形。春夏开花,花形小,白色,聚伞花序。花瓣深2裂,花柱3枚。

3.多年生杂草

(1)苣卖菜(Sonchus brachyotus):又名匍茎苦菜、苦卖菜、野莴苣,菊科,多年生草本,具匍匐茎。地上茎直立,高不及1米。叶互生,长椭圆状披针形,具稀疏的缺刻或浅羽裂。秋季开花,花黄色。

(2)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又名黄花地丁,菊科,多年生草本。全株含有白色乳汁。叶丛生,匙形或狭长倒卵形,边缘羽状浅裂或齿裂。冬末春初抽花茎,顶端生一头状花序,开黄色舌状花。果实成熟时形似一白色绒球,有毛的果实随风飘散。

(3)小蓟(Cephalanoplos segetum):又名刺儿菜、刺蓟,菊科,多年生草本。叶互生,卵形或椭圆形,边缘有刺,两面有白色丝状毛。头状花序顶生,夏季开紫红花。

(4)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又名莎草、旱三棱,莎草科,多年生草本。地下有纺锤形的块茎。茎直立,三棱形。叶片线形,排列成三行。穗状花序成指状排列,夏季开花。

(5)荆三棱(Scirpus yagara):又名三棱草,莎草科,多年生沼泽草本,地下茎匍匐,节膨大成块状。茎直立,三棱形。叶互生线状披针形。夏季开花,花小,聚生成小穗,小穗多数生茎端或一侧成伞状复聚伞花序。

(6)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又名绊根草、草板筋,禾本科,多年生草本。秆常匍匐地面,节着土易生根,生命力极强。初夏抽花穗时,秆始上伸,顶生3~6枚穗状花序排成指状,夏秋开花。

(7)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又名水花生、革命草,苋科,多年生匍匐水生草本。茎光滑有节,下部节上生不定根,生命力极强。叶对生,卵状披针形,先端尖或钝形。头状花序腋生或顶生,具长柄;苞片及花被均白色。胞果圆卵形。

三、长势长相诊断

1.棉花长势长相诊断的依据

(1)看叶片大小:通常以倒4叶宽来表示叶片大小,五叶期以后,测量倒四叶中部宽(通过叶片茎部到中裂片1/3处的叶片宽度),当叶宽小于叶长时表示苗势弱,叶宽大于叶长时表示苗势强。生长正常的棉苗倒四叶宽随叶片数增加而扩大,通常可用[(1.1~1.2)×该叶在主茎位数](厘米)这个经验公式衡量倒四叶宽度,但不同的品种类型略有区别。

(2)看叶片颜色:叶色是棉株内部碳、氮营养代谢状况在外部形态上的表现,是棉花苗期重要的长势长相衡量指标。一般叶色深通常是氮代谢旺盛的表现,说明营养生长优势较强,叶色浅则说明氮代谢相对偏弱。

(3)看叶片厚薄:叶片厚是生长稳健的表现,叶片薄而嫩则有旺长的趋势。

(4)看叶柄长短:一般叶柄的相对长短与棉株的长势强弱成正比。

(5)看茎秆粗细:稳健生长的棉株茎秆通常比较粗壮,茎秆瘦弱说明营养生长偏弱。

(6)看茎秆颜色:棉株茎秆通常有两种颜色,下部已木质化的老茎秆部分是通红色的,上部尚未木质化的嫩茎部分通常是绿色的,两种颜色茎秆长度比例通常称之为“红茎比”,红茎比例越大,说明棉株生长势越弱,红茎比例越小,说明棉株生长越旺盛。

(7)看节间长短:一般棉株主茎节间长短与棉株的长势强弱成正比。

(8)看叶枝多少:通常营养生长旺盛的棉株叶枝相对偏多,一般一株棉花只有2~3个叶枝,旺长的棉花叶枝可多达4~5个,有的甚至中上部还会再次出现叶枝。

(9)看顶端叶位:所谓的叶位,就是棉株顶部四片叶高低顺序,通常用1、2、3、4四个数字的先后顺序表示,它所表现的征象有“凸顶”、“平顶”、“凹顶”三种。“凸顶”表示营养生长偏弱,“平顶”表示营养生长适中,“凹顶”表示营养生长旺盛,

(10)看花位高低:所谓花位,是指棉株当日开花的最高层果枝从上往下数所处的位置,在棉花花铃期,一般花位应在9台左右,少于8台说明长势偏弱,超过9台说明棉株旺长。

2.棉花各生育时期长势长相诊断

(1)苗期诊断

①优质苗:出苗整齐,子叶展平好无病斑,无病苗死苗,幼苗健壮,不出现高脚苗,虫害轻,不出现小地老虎伤苗,不出现棉蓟马为害的无头棉(俗称公棉花)。

②栽后活棵早:正常棉苗缓苗期在7天以内,栽后10天内开始长出新叶。缓苗期超出7天以上属不正常现象,应采取措施促进活棵。

③出叶速度快:正常棉株活棵后,每4天左右长1片主茎叶。如出叶速度慢于0.25叶/天,说明苗期长势偏弱,快于0.25叶/天,说明苗期长势旺盛。

④主茎日增量:苗期以发根为主,对主茎的生长不要求过快,主茎日增长量以0.3~0.5厘米比较适宜,现蕾前主茎日增长量不宜超过0.5厘米,要求矮壮稳健,但也不能低于0.3厘米,否则难于搭建丰产架。

⑤倒四叶宽度:正常棉株倒4叶宽与叶长基本相等,当叶宽小于叶长表示苗势弱,叶宽大于叶长表示苗势强。

⑥叶面积系数:正常棉花苗期叶面积系数在0.03~0.04之间为宜,以后随着生长发育进程的推进而逐渐加大,至现蕾时约为0.1左右。当叶面积系数偏小时说明长势偏弱,叶面积系数偏大时说明长势偏旺。

⑦叶色:活棵后,叶色逐渐转深,用水稻专用比色卡观察倒五叶,叶色由活棵后的2.0~2.5级提高到现蕾前的3.0~3.5级。

⑧红茎比例:正常棉株苗期的红茎比例以红绿各半,即5∶5或6∶4为宜。红茎比例高说明长势弱,红茎比例低说明长势旺。

(2)蕾期诊断

①主茎日增长量:蕾期主茎日增长量的动态,现蕾期以1.5~2厘米为宜,盛蕾期以2~3厘米为宜,初花期不宜超过3.5厘米。

②果枝着生节位:第一果枝着生节位一般为7~8节,第一果枝高度一般在10厘米以内。

③叶面积系数:现蕾时0.3左右,盛蕾期上升至1.0左右,初花时可达到1.5~2.0。

④主茎出叶速度:现蕾时主茎出叶速度为4天左右一片叶,盛蕾期为3.5天一片叶,以后逐渐加快到3天左右一片叶。

⑤果节日增长量:现蕾期为0.5~1.0节/天,盛蕾期后逐渐加快至1.0~1.5节/天,至初花时可达到2节/天左右。

⑥叶色及叶位:现蕾后叶色逐渐加深,盛蕾初花期叶色可达到3.5~4级。顶部叶位,现蕾期为(43)21(第三、四叶平齐,叶距小于0.5厘米),平顶不下陷也不冒尖;初花期叶茎顶平齐略尖,叶位为(321)4或(32)14。

⑦倒四叶宽:进入蕾期后,倒四叶宽从12厘米逐渐增宽,一般每增长一片叶,叶宽增加0.5厘米左右,可按公式[(1.1~1.2)×叶片数]厘米计算。

⑧红茎比例:现蕾后,主茎红色部分应逐渐增加,约占2/3(60%~65%),不足2/3的为旺长,超过2/3的为弱苗。

(3)花铃期诊断

①主茎日增长量:初花期以2.5~3厘米为宜,盛花期以2.0~2.5厘米为宜,盛花后至打顶阶段以1.5厘米左右为宜。

②顶部叶位:初花至盛花期,正常株高的棉株茎顶基本平齐,顶部四叶的叶位排序为:初花期为4321,盛花期下降为3214,并持续到盛花以后,直到打顶。此时茎顶冒尖,表示缺水或缺肥,茎顶下凹表示肥水充足。

③顶部花位:花位是指正在开花的最高一层果枝自上而下所处的果枝台数,是反映棉株长势长相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稳长的棉株花位动态为:初花期正常花位为9台,花铃盛期为8~9台,打顶前为8台。如果超出这个指标,说明营养生长长势旺,如果低于这个指标,则说明营养生长长势弱。

④果枝日增长量:初花期3天左右长出一层果枝,花铃盛期后,减缓到每5天左右出现一层果枝。

⑤果节日增长量:初花期至盛花期可达到1.5~2.0节/天,盛花期后下降为1.5节/天左右,打顶前为1节/天左右,打顶后为0.6~1.0节/天。

⑥蕾铃日增长量:花蕾日增长量,初花期1.3~1.7个/天,平均1.5个/天左右,盛花期1.0~1.2个/天,打顶后0.8~1.0个/天。成铃日增长量,花铃初期为0.2~0.3个/天,花铃盛期为0.8个/天左右,打顶后为0.4~0.5个/天。

⑦叶色变化:棉株开花结铃后,由于对营养的需求量增加,叶片内大量养分被消耗,叶色逐渐下降至3级,盛花期下降为2.5~3.0级,盛花后,当棉株下部座住1~2个大桃时,叶色又开始转深到3.5~4.0级,进入吐絮期,叶片开始衰老,叶片中贮藏的营养物质转运到棉铃中再利用,叶色又下降为3级,以后叶色逐渐落黄。

⑧叶片大小:初花期倒四叶宽达到最大宽度,一般可达15厘米左右,以后逐渐缩小,盛花期下降至13厘米左右。

⑨红茎比例:初花期至盛花期,红茎部分约占60%~80%,以后由于生长势渐弱,红茎比例也逐渐增大,盛花后接近90%,棉株上部保持在10厘米左右的嫩头,维持到始絮。

(4)吐絮期诊断

①叶色:始絮期棉株基部4~5片主茎叶颜色退淡,中上部主茎叶保持绿色,叶色3级左右。9月底后,基部主茎叶自下至上逐渐变黄,至10月上中旬,整块棉田叶片上绿下黄,至10月底棉田叶色整体退绿变黄。

②叶面积系数:吐絮初期叶面积系数为2.5~3.0,以后逐渐下降。

③蕾、花、铃状况:下部果枝开始吐絮时,上部果枝继续现蕾、开花、结铃,形成“絮托花”的态势,至10月上旬有一半左右棉铃开始吐絮,亩成铃总数达8万个左右。

④顶部果枝长势:顶部第一果枝果节达5~7节,长度30~40厘米,成铃数达5个左右。

⑤棉株的正常衰退:9月底以后,棉株逐渐正常衰退。

四、生育进程诊断

1.播种期的迟早

生产上既要提倡适时早播促早发,又要避免盲目早播而导致烂种死苗现象。因此,科学确定棉花的播种期十分重要。

一般棉花种子正常发芽出苗所需要的温度为16℃,经多年对膜内升温效应观察,在采用中膜育苗时,江西棉区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的地膜平均增温效应(5厘米地温)为5.3℃(晴天为8.5℃,阴天为4.5℃,雨天为3℃)。采用营养钵中膜覆盖育苗时,根据地膜的增温效应,一般在气温稳定在12℃以上时即可进行播种育苗。

江西棉区常年气温稳定在12℃以上的时间在4月1~10日,年与年之间最多时可相差10天,赣中棉区与赣北棉区通常也要相差3~5天。一般正常年份以4月上、中旬抢晴播种比较适宜。

棉花播种期与前茬收获期关系也较为密切,一般情况下棉苗移栽时的适宜苗龄以25~30天比较适宜,前茬为油菜的棉田,油菜收获期一般在5月10日左右,一般播种期选在4月中旬抢晴播种;前作为冬闲的棉田,棉花播种期可提前到4月上旬抢晴播种。

2.移栽期的迟早

适时移栽要掌握两个指标:一个是温度指标,一个是苗龄指标。当5厘米土温达到18℃时,棉苗移栽后较易成活,当叶龄达到2~3片真叶、苗龄达到25~30天时,棉苗移栽到大田后相对容易管理。根据这两个指标综合考虑。赣北移栽时间:冬闲田以4月底至5月初为好,5月上旬结束移栽。油菜田以5月上中旬为宜,5月15日前结束移栽;赣中棉区的早春气温和地温比赣北回升快,一般移栽期相对可比赣北棉区提前3~5天。

3.现蕾期的迟早

棉花现蕾的迟早主要决定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棉花的苗龄,主要取决于播种期的迟早,另一个是棉花现蕾时的温度,主要取决于早春的天气情况。一般苗龄达到50天都能现蕾,但现蕾时对温度的基本要求是日平均气温达到19℃,如果气温达不到这个要求,即使苗龄达到要求棉株也未必现蕾。

棉花现蕾期的迟早,赣北棉区有一句“芒种前后把蕾现”的农谚。现在推行营养钵农膜保护育苗,播种期比以前常规植棉(露地直播)要早半个月以上,那么棉苗现蕾的时间相对要比以前的露地直播棉提早5天左右。根据江西省近年棉花的正常生育进程,一般棉花都在5月下旬至6月初进入现蕾期。通常现蕾期迟早的诊断,赣北棉区可以把“6月1日现蕾”作为诊断指标,达到这个标准说明生育进程正常,达不到则说明生育进程滞后。

4.开花期的迟早

正常棉花的开花期迟早决定于棉花的现蕾期迟早,一般开花期比现蕾期迟25天左右,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从现蕾到开花的天数大致为25天左右。但是生产上开花期往往比现蕾期不止迟25天,有时迟到了近一个月。这里面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一种可能是现蕾后的气温偏低,影响了蕾的发育进度,一种可能是开始所现的蕾被虫子为害脱落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棉花品种间的个体差异性。

传统露地植棉一般开花期在7月7日左右,俗称“小暑开黄花”。现在科学植棉提倡“适时早播,加强早管促早发”,早发棉花的开花期可提前到6月25日以前,一般长势的棉花开花期都在6月下旬。

因此,通常可以把“6月25日开花”作为生育进程诊断的指标,达到这个要求属正常,没有达到说明生长发育迟慢。

5.吐絮期的迟早

虽然棉花的铃期受温度影响较大(主要与积温有关),由于8月上中旬的气温常年都比较高,通常第一批棉铃的铃期是相对稳定的,一般在45~48天。所以,棉花吐絮期迟早主要是由棉花结铃坐桃迟早所决定的。因此,棉花吐絮期的迟早是衡量棉花生育进程的重要指标。

常规露地直播棉花一般8月下旬见絮,有农谚“七月半(农历)借花看”之说。那时多因肥水条件差,棉铃发育不好,铃期通常较短。但现在棉花的肥水条件较好,棉铃又大,通常铃期比原来稍长,一般在8月中旬均能吐絮,九月中旬到10月中旬集中吐絮。

所以,可把8月15日是否见絮,作为诊断棉花生育进程的指标之一。

6.拔秆期的迟早

江西省传统植棉,通常因有效结铃期较短而致收花期较短,一般是“七月半借花看(开始吐絮),八月半捡一半(进入吐絮高峰期),九月半棉拔秆(收花结束)”。

现在在棉花生产上,推行抓早发、保后劲、延长棉花有效结铃期,棉花的有效结铃期由原来的50多天延长到现在的90多天。近年来,江西省高产棉花的收花期,从8月下旬开始一直延续到11月下旬,集中收花时间有近90天。

所以,一般高产棉花的拔秆期大都在12月上中旬,这也可作为高产棉花生育进程诊断的重要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