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主要障碍因素

主要障碍因素

时间:2022-1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遭受的自然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它是南方棉区棉花生长期间威胁最大的一种灾害,主要发生在夏季和初秋。从此,南方棉区棉花害虫的危害主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棉铃虫和红铃虫由主要危害转为次要,而斜纹夜蛾、棉盲蝽、棉蓟马则由次要为害上升为主要为害,成了当前对棉花生产为害最主要的害虫。特别是近年来棉盲蝽、棉蓟马、斜纹夜蛾、红蜘蛛的严重为害,给棉花生产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第一节 主要障碍因素

一、气象灾害

环鄱阳湖棉区棉花生长周期长,一般3月底4月初播种,要到12月份才收获完毕,时间长达8~9个月。遭受的自然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主要包括台风、低温冷害、涝灾、渍害、雹灾、高温干旱等,棉花生长时期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是育苗期的阴雨低温、移栽期的干旱少雨、花铃期的高温干旱、吐絮期的连绵秋雨、中后期的台风暴雨等。这些灾害每年都会对棉花生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灾害性天气以7月份的高温干旱和8月份的阴雨天气以及涝灾为主,旱灾面积占30%左右,涝灾面积占20%左右,因灾害性天气导致减产在10%以上。

1.低温冷害

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播种、出苗、幼苗期和吐絮期。前期低温冷害天气称为倒春寒,常年出现在2~4月,冷暖空气相互交替,当北方冷空气南侵到江南和华南时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常常造成低温连阴雨天气,当日平均气温在12℃或以下时,连阴雨3~5天,就会造成烂种、烂芽、烂根,最终棉花烂种死苗,对一播全苗和壮苗早发影响较大。生长后期出现低温冷害天气,会造成棉铃发育不充分,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

2.高温干旱

这种灾害在长江流域棉区一般发生在7~8月份,又称为伏(夏)旱,其特点是太阳辐射强烈,温度高、湿度小、蒸发和蒸腾量大。我国长江流域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晴热少雨,伏旱的发生比较频繁,高达50%。棉花因蒸腾作用加大,水分供需失调,叶片出现萎蔫,棉株生长发育受阻,蕾铃脱落加剧,对棉花的产量、品质影响非常大;在棉花育苗期亦易发生高温烧苗;移栽时期干旱少雨不仅会增加棉苗移栽用工和劳动强度,而且还会延长移栽后的缓苗期,影响棉花早发。

3.涝灾

涝灾是某一时期雨量过大,雨势过猛,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致使农田被淹,作物受涝。它是南方棉区棉花生长期间威胁最大的一种灾害,主要发生在夏季和初秋。夏季雨涝主要是由梅雨期的暴雨造成的,8月下旬以后的雨涝均是因强台风引起的。

棉花在淹水受涝的环境中,由于根系缺氧,正常的生理代谢受到严重阻碍,因而各器官生长受到损伤,根毛减少,叶片变黄,棉株生长及出叶速度减慢,严重的造成根系变黑腐烂,果枝萎缩,蕾铃脱落,直至棉株死亡

4.渍害

梅雨季节(6~7月上中旬)雨水多,棉田排水不畅,地下水位过高,导致田间土壤含水量高,棉苗极易受涝渍危害。棉苗受渍后,根系吸收能力减弱,生长发育不良,瘦弱,叶色淡黄,蕾少铃小,脱落严重。

5.雹灾

棉花在苗期或蕾铃期遭受雹灾后,导致断枝破叶、顶心被砸坏或成为“光秆棉”,将会影响棉花的生长和产量。

6.台风

棉田风灾主要发生在播种、幼苗阶段和开花结铃期,尤以开花结铃期为甚,且对棉花造成的损失最大。

播种、幼苗阶段:由于营养钵育苗是用农膜覆盖增温,台风来时常常出现掀膜、破膜,致使农膜不能使用或降低保温效果,同时还造成大面积伤苗、死苗。

开花结铃期:台风对棉花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台风来时常伴有大雨,有利方面是可以有效解决伏秋干旱,但是台风暴雨对棉花中后期影响较大,特别是当棉株结铃后,通常会造成棉株大面积倒伏,蕾铃大量脱落。倒伏后,棉株必须重新扶起,也会造成大量断根现象,蕾铃脱落加剧,严重时还会出现棉株死亡。江西北部7月15日至10月15日的三个月内,通常都要遭遇两次以上台风,2006年的4号台风(7月15日)、8号台风(8月11日),2007年的13号台风(9月17日)、16号台风(10月11日),2008年的7号台风(7月18日)、8号台风(7月27日)都对江西棉区的棉花造成了较大影响。

7.烂秋

江西棉区通常伏秋干旱的概率较大,但烂秋年份也会十年一遇,一旦遭遇烂秋天气,则会造成严重烂桃,尤其是像彭泽的棉船、九江的江洲等洲地棉区影响更为严重,不仅影响产量,而且会严重影响纤维品质。

二、病虫草害

1.病害

我国棉花病害23种,现今以枯萎病、黄萎病和生理性黄叶枯死病发生最为严重,平常年份产量损失10%~20%,严重时达60%以上。

在江西棉区,棉花病害对棉花生产的主要影响有三个时期:

一是苗期病害影响一播全苗。目前江西省最常见的苗病有:炭疽病、立枯病、疫病、枯萎病等,通常在遇到春寒天气时发生更为严重,导致大量烂种死苗。

二是蕾期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危害,导致大量花蕾脱落,甚至大量死苗。

三是吐絮期红(黄)叶茎枯病和铃病的危害。红(黄)叶茎枯病发生时,叶片逐渐变红变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导致营养不能充分供应,蕾铃脱落,棉铃发育不充分,早衰。铃病发生导致烂桃,特别是遇到秋后低温阴雨天气或棉田严重荫蔽时,发生更为严重。目前江西省棉花主要铃病有:黑果病、红粉病、曲霉病、灰霉病、软腐病、炭疽病、红腐病、疫病、角斑病等。

2.虫害

江西棉区棉花害虫的种类很多,据调查有155种,其中发生频率较高、为害较重的有棉铃虫、红铃虫、红蜘蛛、斜纹夜蛾、棉盲蝽、棉蚜虫、棉蓟马、小地老虎、棉叶蝉(叶跳虫)、金刚钻、玉米螟、蜗牛等12种。

红铃虫、红蜘蛛、棉铃虫一直是南方棉区的主要害虫,长期以来,给南方棉区带来了很大损失。20世纪90年代初,黄河流域棉区棉铃虫连年大暴发,随即江西棉区棉铃虫暴发成灾,棉花生产损失惨重。

2000年以后,江西棉区先后引进中棉所29、湘杂棉3号、南抗3号等杂交抗虫棉种植,棉铃虫和红铃虫等鳞翅目棉花害虫得到了有效控制,棉花虫害损失显著降低,单产大幅度提高,治虫成本大幅度降低,植棉效益有了明显上升。从此,南方棉区棉花害虫的危害主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棉铃虫和红铃虫由主要危害转为次要,而斜纹夜蛾、棉盲蝽、棉蓟马则由次要为害上升为主要为害,成了当前对棉花生产为害最主要的害虫。

棉花各生育时期的主要虫害趋势是:小地老虎、蜗牛危害幼苗造成缺苗断垄;棉蓟马为害幼苗生长点,造成多头棉和无头棉;棉盲蝽为害嫩头幼叶,造成“破叶疯”;棉蚜虫为害棉苗,造成矮缩苗;高温干旱季节,棉红蜘蛛为害棉株,造成落叶光秆;花铃期斜纹夜蛾为害花蕾,造成大量蕾铃脱落;8月15日以后,通常第四代棉铃虫对蕾铃也会造成一定程度为害;棉花后期还会受叶跳虫的危害,造成叶片变红并卷缩,引发蕾铃脱落。

总之,棉花一生自始至终都在遭遇虫害威胁。棉花虫害所造成的损失,仍是当前阻碍棉花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近年来棉盲蝽、棉蓟马、斜纹夜蛾、红蜘蛛的严重为害,给棉花生产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及时有效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棉花害虫的危害,是实现棉花超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3.草害

我国农田杂草种类共580种,水田129种,旱地427种,水旱兼有24种。其中难以防除杂草17种,为害重、分布广的杂草31种,受害较重农田3580万公顷,减产12.3%~16.5%。稗草、野燕麦、看麦娘、藜、蓼、苋、扁秆簏草、眼子菜、马唐、鸭舌草为农田十大害草。

我国棉花常年种植面积500万公顷左右,其中受草害面积约220万公顷,草害损失14%~16%,常年造成减产25.5万吨皮棉。目前棉田杂草共有25科64种,禾本科杂草11种,莎草科杂草4种,其发生量占杂草群落的78.1%,阔叶杂草43种,占杂草群落的21.9%,对棉花生产危害较严重的杂草主要有:马唐、稗草、牛筋草、千金子、狗尾草、蓼、藜、狗牙根、双穗雀稗、牛繁缕、铁苋菜等。

长江流域棉田杂草主要种类有:马唐、稗草、千金子、狗牙根、双穗雀稗、牛繁缕、凹头苋、马齿苋、空心莲子草、醴肠、香附子、扁秆簏草。其中以喜温湿的千金子、空心莲子草、牛繁缕等为主组成多种杂草群落。长江流域棉田杂草发生有三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在5月中旬,第二个高峰在6月中下旬,第三个高峰期在7月下旬至8月初。

棉田杂草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为害:

一是对光、水、养分具争夺优势。棉田杂草大都为C4植物,光合效率高,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生长速度快,营养生长能快速向生殖生长过渡,夺取水分、养分和光照的能力比棉花强很多,在棉田生态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严重影响棉花正常生长。

二是抢夺生存空间、阻碍棉花生长。杂草一般在苗期和蕾铃期盛发。苗期气候适宜,70%左右杂草在此期间盛发,生长迅猛,极易遮蔽棉株,占据棉田有利生存空间;蕾铃期间,杂草依附棉株,相互攀连,阻碍田间通风透光,造成湿度过高,易导致烂铃和蕾铃大量脱落。

三是提供寄主空间、滋生病虫害。许多杂草都是棉花主要病虫害的传播介体和中间寄主,能滋生多种病虫害,如小蓟、田旋花是棉花疫病、灰霉病等主要寄主,棉叶螨、棉蚜、烟粉虱也能在多种杂草上寄生繁殖。

四是妨碍农事操作、增加生产成本。除草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大幅增加生产成本,杂草发生严重时,常会给收花和机械操作带来困难。

三、市场波动

我国是世界上产棉大国,更是用棉大国。我国的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后,棉花市场秩序总体较好,但棉花市场却一直非常不稳定,主要表现在棉花收购价格的波动性较大,粮棉比价失调。以近10年为例,皮棉最高销售价达到了27000元/吨,最低的年份在11000元/吨以下,子棉收购价格最高年份达到了12元/公斤,最低年份却不足4元/公斤,粮棉比价高的时候超过了1∶10,低的时候却不足1∶5。

棉花市场的不稳定性,对棉花生产影响很大,主要表现有两方面:一方面影响棉花种植面积的稳定,易造成大幅波动,影响纺织原料的供应。另一方面对棉农的生产积极性也会有重大影响,直接影响棉花的生产投入,从而影响棉花的单产稳定。

四、技术普及不到位

近年来,棉花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普及工作总体上看,成效还是比较显著,但从千家万户的角度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棉花单产的平衡与提高。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良种选择水平差。使用优质抗虫杂交棉种子是实现棉花超高产栽培的首要技术环节,抗虫杂交棉品种的推广,棉花单产有了显著提高。但目前种子市场异常活跃,竞争十分激烈,棉花种子琳琅满目、种类繁多,一个县甚至一个乡的种子市场上,同时会出现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棉花品种,多、乱、杂现象十分严重,同时受棉花种子高额利润的驱动,以假冒真、以次充好的现象实不少见,这给棉农正确选用棉种带来了困难。再加上目前农民的科技素质还不高,对如何科学选用棉种缺乏认识,种子坑农事件时有发生,对棉花生产造成了不小影响。

二是密度配置不合理。从当前棉花生产情况看,棉花的栽种密度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不少地方棉花的栽种密度过于偏低,有相当部分棉田的种植密度不足1200株/亩,个别田块甚至不足1000株/亩,导致棉田群体结构不合理,棉田的总光合面积不足;二是行株距配置不合理,不少地方行距偏小、株距偏大,有的甚至是正方形栽种,致使棉田通风透光条件差,既不利于高产,也不利于优质。

三是肥水管理不科学。有相当一部分棉农施肥极不规范,施肥的随意性太大,盲目施肥的现象比较突出,肥料元素搭配不合理,偏施氮肥现象比较普遍,缺钾、缺硼现象比较突出,导致近年来棉花的黄叶枯死病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不少棉农对肥料的科学运筹掌握不当,各生育阶段的肥料用量分配也不合理,没有按照棉花各阶段的需肥特性进行施肥。另外,棉花灌溉很不及时,大多数棉农对棉田灌溉是被动的,没有建立棉田科学灌溉的指标体系,也就是说棉花不受旱就不进行灌水,而且往往灌的是“救命水”。其实,这种做法对棉花高产是不利的,要提倡灌“丰收水”,不灌“救命水”。

四是化学调控不得当。科学的化学调控就是要做到“不早不迟”、“不重不轻”、“不偏不倚”,要求选好时间、掌握剂量、打准部位。而有相当部分棉农对化学调控的时间、剂量掌握不好,化控过头的现象时有发生,因化控后叶色变深而掩盖脱肥造成早衰的现象经常出现。还有一部分棉农干脆放弃化学调控,从而造成棉株高大松散,致使棉花的群体光合效能下降。掌握好适度的化学调控,是棉花超高产栽培的重要技术。

五是病虫防治不科学。防治适期掌握不好,特别明显的就是对棉盲蝽和斜纹夜蛾的失防田较多,没有掌握好对路农药,没有掌握好药液浓度,没有喷足水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防治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