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蔬菜的产量与质量

蔬菜的产量与质量

时间:2022-11-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蔬菜种类繁多,各种蔬菜的产量与质量表现各不相同。为了便于学习和利于生产,必须正确地识别各种蔬菜作物,掌握其类型和特性,了解影响蔬菜产量和质量的因素,掌握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的基本方法。学习的重点是蔬菜的生态分类法和提高蔬菜产量及质量的措施。以幼嫩的绿叶、叶柄、嫩茎为产品的蔬菜。以肥大的肉质直根为产品的蔬菜。以果实为产品的一年生茄科蔬菜。以瓠果为产品器官的葫芦科蔬菜。

项目1 蔬菜生产的基础理论

项目描述

我国蔬菜种类繁多,各种蔬菜的产量与质量表现各不相同。为了便于学习和利于生产,必须正确地识别各种蔬菜作物,掌握其类型和特性,了解影响蔬菜产量和质量的因素,掌握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的基本方法。本项目主要学习蔬菜的识别与分类方法、蔬菜产量与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提高措施。学习的重点是蔬菜的生态分类法和提高蔬菜产量及质量的措施。

学习目标

掌握蔬菜分类的几种基本方法;了解影响蔬菜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掌握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的方法。

技能目标

能正确地识别各种常见蔬菜并分类。

项目任务

专业领域:园艺技术     学习领域:蔬菜生产

任务1.1 蔬菜的识别与分类

活动情景

在日常生活、学习和生产的过程中,经常会看到和接触各种蔬菜的植株、产品及图片。正确识别和系统的分类是学习与生产的基础。本工作任务是通过观察生产田植株、蔬菜产品器官、图片等识别常见蔬菜并进行系统的分类。

工作过程设计

工作任务单

任务相关知识

我国蔬菜资源丰富,食用蔬菜大约有229种,其中普遍栽培的蔬菜有50~60种。在同一种类中有许多变种,每一变种中又有许多品种,为了便于研究、学习和利用蔬菜,科学的分类十分必要。蔬菜的分类方法通常有植物学分类、食用器官分类、农业生物学分类和生态分类法。

1.1.1 植物学分类法

植物学分类法是根据蔬菜植物的自然进化系统,按照界、门、纲、目、科、属、种、变种进行分类。我国北方地区常栽培的蔬菜主要分属以下22个科。

1)真菌门

2)种子植物门

单子叶植物

1.1.2 食用器官分类法

根据食用器官的形态不同,将蔬菜分为根、茎、叶、花、果5类。

1)根菜类

以肥大的根部为产品。分为:

①直根类 以肥大主根为产品,如萝卜、胡萝卜、根用甜菜、根用芥菜等。

②块根类 以膨大成块状的侧根或不定根为产品器官,如甘薯、牛蒡等。

2)茎菜类

以肥大的茎部为产品。分为:

①地下茎类 又分为块茎类(马铃薯、菊芋、草石蚕、山药等)、根茎类(莲藕、生姜等)、球茎类(芋头、荸荠、慈姑等)。

②地上茎类 又分为肉质茎类(莴笋、茎用芥菜、茭白、球茎甘蓝等)、嫩茎类(竹笋、石刁柏等)。

3)叶菜类

以叶片、叶球、叶柄、变态叶为产品。分为:

①普通叶菜类 小白菜、菠菜、芹菜、苋菜、叶甜菜等。

②结球叶菜类 大白菜、结球甘蓝、结球莴苣、包心芥菜等。

③香辛叶菜类 葱、韭菜、芫荽、茴香等。

④鳞茎菜类 洋葱、大蒜、百合等。

4)花菜类

以花器或肥嫩的花枝为产品。分为:

①花器类 金针菜等。

②花枝类 花椰菜、青花菜、菜薹、芥蓝等。

5)果菜类

以幼嫩果实或成熟种子为产品。分为:

①浆果类 番茄、茄子、辣椒等。

②荚果类 菜豆、豇豆、毛豆、豌豆、刀豆等。

③瓠果类 黄瓜、南瓜、冬瓜、丝瓜、苦瓜等。

④杂果类 甜玉米、菱等。

1.1.3 农业生物学分类法

农业生物学分类法是从农业生产实际出发,根据蔬菜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特点进行分类,比较适合生产上的要求,分为12类。

1)白菜类

白菜类是指十字花科蔬菜中,以柔嫩的叶片、叶球、花球、肉质茎等为产品的蔬菜。大多数起源于温带地区,为二年生植物,第一年形成产品器官,第二年抽薹开花。生长期间要求温和的气候条件,耐寒但不耐热;要求肥水充足的土壤。均用种子繁殖,可育苗移栽。包括大白菜、花椰菜、结球甘蓝、雪里蕻、榨菜等。

2)绿叶菜类

以幼嫩的绿叶、叶柄、嫩茎为产品的蔬菜。这类蔬菜大多生长迅速,植株矮小,对氮肥和水分要求高,适于间套作。种子繁殖,除芹菜外,一般不育苗移栽。包括要求冷凉气候的莴苣、芹菜、菠菜等和耐热的蕹菜、苋菜、落葵等。

3)根菜类

以肥大的肉质直根为产品的蔬菜。均为二年生植物,种子繁殖,不宜移栽。生长期间要求温和的气候,耐寒不耐热,由于产品器官在地下形成,要求土层轻松深厚。包括萝卜、胡萝卜、根用芥菜、根用甜菜、牛蒡等。

4)茄果类

以果实为产品的一年生茄科蔬菜。喜温不耐寒,只能在无霜期生长,根系较发达,对日照长短的要求不严格,种子繁殖。主要包括番茄、茄子、辣椒等。

5)葱蒜类

以鳞茎、叶片或花薹为食用器官,都属于百合科。生长要求温和气候,但耐寒性和抗热力都很强,对干燥空气的忍耐力强,要求湿润肥沃的土壤,鳞茎形成需长日照条件。一般为二年生植物,种子繁殖或无性繁殖。包括韭菜、洋葱、大葱、大蒜等。

6)瓜类

以瓠果为产品器官的葫芦科蔬菜。茎为蔓生,雌雄同株异花,要求温暖的气候,不耐寒,生育期要求较高的温度和充足的光照。一般采用种子繁殖。包括黄瓜、南瓜、冬瓜、苦瓜、西瓜、甜瓜、丝瓜、蛇瓜等。

7)豆类

以幼嫩豆荚或种子为产品的豆科蔬菜。其中除蚕豆和豌豆耐寒以外,其余都要求温暖的气候条件,一年生植物,根系发达,又有根瘤菌固氮,故需氮肥较少。种子繁殖,不耐移植,蔓生种需设支架。包括豇豆、菜豆、豌豆、蚕豆、扁豆、毛豆等。

8)薯芋类

以地下肥大的变态根和变态茎为产品的蔬菜。一般产品含淀粉丰富,除马铃薯不耐炎热外,其余的都喜温耐热。生产上多采用营养器官繁殖。包括马铃薯、生姜、芋、山药等。

9)水生蔬菜

生长在沼泽地或浅水中的蔬菜。每年在温暖和炎热季节生长,到气候寒冷时,地上部分枯萎。除菱和芡实外,其他都采用营养器官繁殖。包括莲藕、荸荠、茭白、慈姑、菱、水芹、芡实等。

10)多年生蔬菜

繁殖一次可连续收获多年的蔬菜。在温暖季节生长,冬季休眠。包括金针菜、石刁柏、香椿、竹笋、百合、枸杞等。

11)食用菌类

食用茵类是指人工栽培或野生的适宜食用的菌类蔬菜。包括蘑菇、平菇、香菇、金针菇、木耳、银耳、猴头等。

12)其他蔬菜类

其他蔬菜类包括芽苗菜类、甜玉米、朝鲜蓟、黄秋葵等及部分野生植物。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科,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及食用器官均不相同,因此其栽培技术差别也较大。

1.1.4 生态分类法

生态分类法是根据蔬菜对温度、光照、湿度以及土壤等的不同要求进行的分类。应用较多的是温度分类法、光照分类法和湿度分类法。

1)温度分类法

根据各种蔬菜对温度“三基点”的要求不同,将蔬菜分为以下5类:

①耐寒而适应性广的蔬菜 主要包括葱蒜类和多年生蔬菜,如金针菜、石刁柏、韭菜等。地上部分能耐高温,但到了冬季,地上部枯死,而以地下的宿根越冬,能耐-15~-10℃的低温,生长适宜温度为12~24℃。

②耐寒性蔬菜 主要包括除大白菜、花椰菜以外的白菜类,除苋菜、蕹菜以外的绿叶菜类。它们耐寒性很强,能忍耐较长时间的-2~-1℃低温,短期内可以耐-10~-5℃的低温,但不耐热。生长适宜温度为15~20℃。

③半耐寒性蔬菜 主要包括根菜类、大白菜、花椰菜、马铃薯、蚕豆、豌豆等。它们的生长适宜温度为17~20℃,可以抗霜,不能忍耐长期-2~-1℃的低温,在产品器官形成期,温度超过20℃,同化机能减弱,生长不良。

④喜温性蔬菜 主要包括茄果类、黄瓜、大部分豆类、水生蔬菜及除马铃薯以外的薯芋类蔬菜等。这些蔬菜的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当温度超过40℃,几乎停止生长;不耐寒,当温度为10~15℃时,授粉不良,引起落花落果。10℃以下停止生长,不能忍耐5℃以下的低温。

⑤耐热性蔬菜 主要包括冬瓜、西瓜、南瓜、甜瓜、苦瓜、丝瓜、豇豆等。在30℃左右时同化作用最旺盛。其中西瓜、甜瓜及豇豆等在40℃的高温下仍能生长。

温度分类法的意义在于指导蔬菜生产季节的确定、播种期的安排、设施蔬菜温度管理措施的制订等。

2)湿度分类法

根据蔬菜对土壤湿度的不同要求,分为以下5类:

①湿润性蔬菜 如白菜、芥菜、甘蓝、绿叶菜类、黄瓜等,这些蔬菜叶面积较大,组织柔嫩,蒸腾消耗水分多,但根系入土不深,吸水力弱,因此要求较高的土壤湿度。栽培时应选择保水能力强的土壤,主要生长期要经常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②半湿润性蔬菜 如葱、蒜、石刁柏等,这些蔬菜的叶面积很小,而且表皮被有蜡质,蒸腾作用很小。但它们根系分布范围小,入土浅而几乎没有根毛,因此吸收水分的能力弱,对土壤水分的要求也比较严格。

③耐旱性蔬菜 如西瓜、苦瓜、甜瓜等,这些蔬菜的叶子虽大,但其叶片有裂缺或表面有茸毛,能减少水分的蒸腾,并有强大的根系,能深入土中吸收水分,抗旱性很强。栽培时可适当少量灌溉。

④半耐旱性蔬菜 如茄果类、根菜类、豆类等,这些蔬菜的叶面积比白菜类、绿叶菜类小,组织较硬,且叶面常有茸毛,因此水分消耗量较少,其根系比白菜类等发达,但又不如西瓜、甜瓜等,故抗旱性不很强。栽培上要求中等程度的灌溉。

⑤水生蔬菜 植物的全部或大部都需浸在水中才能生活,如藕、荸荠、茭白、菱等。这些蔬菜的茎叶柔嫩,在高温下蒸腾作用旺盛,但它们的根系不发达,根毛退化,因此吸水的能力很弱,需在水田栽培。

湿度分类法的意义在于指导蔬菜生产地块的选择、栽培期间水分管理方法的制订等。

3)光照分类法

根据蔬菜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将蔬菜分为以下4类:

①强光性蔬菜 主要包括瓜类、茄果类、豆类和大部分薯芋类蔬菜。生长期间要求较强的光照,光照不足,其产品的产量及含糖量都会降低。适宜的光照强度为50~60klx。

②中光性蔬菜 主要包括葱蒜类、大白菜、结球甘蓝、花椰菜萝卜等。生长期间要求中等强度的光照,适宜的光照强度为30~40klx。

③弱光性蔬菜 主要包括生姜及绿叶菜类。对光强要求较弱,光照过强,植株生长缓慢,产品质地粗糙。适宜的光照强度为20klx左右。

④喜阴性蔬菜 主要是各种食用菌类。生长期间要求阴暗的环境,光照强度一般要求低于10klx。

光照分类法的意义在于指导蔬菜生产间套作的安排、合理密植、植株调整等。

任务1.2 蔬菜的产量与质量

活动情景

蔬菜生产的目的是生产出高产优质的产品,满足市场和人们生活的需要。本工作任务主要通过学生自学、资料查询、教师讲授等方法,分析影响蔬菜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掌握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的基本方法。学习的重点是掌握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的措施。

任务相关知识

1.2.1 蔬菜产量

1)产量的含义

蔬菜的产量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每一种蔬菜作物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干物产量叫做生物产量,它包括可食用部分和不可食用部分,一般把可食用部分的产量叫做经济产量。

从生理角度看,蔬菜作物的干物重量中有90%~95%是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而另外的5%~10%是由根吸收的矿物质营养所形成的,因此,产量形成的最基本的生理活动是光合作用。要提高产量,一方面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形成更多的光合作用产物即碳水化合物;另一方面是使得更多的光合作用产物朝着我们需要的产品器官分配。一般来讲,生物产量高,经济产量也高;生物产量低,经济产量也低。因此,要获得根菜类肉质根高产,则必须使其地上部分莲座叶生长旺盛;要使果菜类的果实产量高,则茎叶的生长就要旺盛。只有在徒长的情况下,即茎叶生长过旺时,果实的产量才会受到影响,经济产量降低。

蔬菜产量中包含大量的水分,一般占产量的78%~98%。但种类和品种之间有一定差异,含水量高的鲜物产量也高,如大白菜;含淀粉多的则鲜物产量低些,如马铃薯;而脂肪及蛋白质含量高的,鲜物产量则更低些,如菜豆。需要指出的是,产量一般应该用干物质来表示,但在生产上计算产量的鲜物重则更方便些。就每一种蔬菜来讲,它们的干物质含量通常有一定的范围,所以知道鲜物重量以后,可以估算其干物产量(见表1.1)。

表1.1 几种蔬菜的经济产量与干物产量的比较

2)产量的形成特性

蔬菜作物产量计算的方法,可以用单株或单果重来计算,或以单体鳞茎、块茎或叶球重表示,但生产上常以单位面积来计算,即单位面积产量。

果菜类: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株数×平均单株果数×平均单果重

根菜类: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株数×平均单株肉质根重

叶菜类:要考虑单株叶数、单叶重或叶球重及结球率

在形成产量的过程中,构成这些产量的每一因素都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也就是说蔬菜作物的产量不是在播种时或栽植时就固定了的。如果株数增多,单株结果数可能会减少,而如果果数增多,单果重就会减少。因此,在生产上要有一个合理群体、合理的坐果数,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许多用直播,尤其是用撒播的蔬菜,如胡萝卜、小白菜、菠菜、苋菜、茼蒿等,播种量虽然相差很大,但到收获时,单位面积有经济价值的产量都比较接近,因为作物群体在其形成过程中有自然稀疏现象。

许多果菜在同一时期同一株中可以着生许多花,结很多幼果,但能够膨大成为产品食用的,只有其中的一部分,在生产上,尤其对于采收幼果食用的种类,要等到把可食用的果实采收以后,其他的小果才膨大;采收生物学成熟的番茄果实的结果周期性,往往比采收嫩果的茄子更为明显。因此,及时采收是减少结果周期性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蔬菜生产中,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光合产物向产品器官运输与分配也显得很重要。

蔬菜植物的干物质产量有90%~95%是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产量形成的最基本的生理活动是光合作用。植物的所有绿色部分,包括叶子、果实、茎等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大多数蔬菜植物的茎及幼果都有叶绿素,白菜种株的结荚期,荚果的绿色面积也是这一时期的光合作用器官,但就大多数的情况下,叶片是最主要的。叶面积大,接受阳光的容量大;叶面积小,则表示物质的生产容量小。

此外,产量还决定于单位叶面积干物质重的增加率(亦称净同化率)。净同化率表示干物生产的“效率”。因此,叶面积与净同化率是蔬菜作物产量构成的两个最主要的生理因素。

3)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

(1)光能利用率

所谓光能利用率是指单位面积上,植物的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占照射在同一地面上的日光能量的百分比。在实际大田条件下,并不是所有的太阳光均可被植物的叶片所吸收用于光合作用,据测定,到达地面的辐射能即使在夏日晴天中午也不会超过1kJ/(m2·s),并且只有其中的可见光部分的400~700nm能被植物用于光合作用。途中经过若干损失之后,最终转变为贮存在碳水化合物中的光能最多只有5%。但目前一般高产田的光能利用率不超过光合有效辐射能的2%~3%,一般的田块只有1%左右。

造成实际光能利用率远比理论光能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漏光损失,作物生长初期植株小,叶面积不足,日光的大部分直射地面而损失;二是叶片的反射和透射损失;三是受植物本身的碳同化等途径的限制。事实上,被植物吸收的光能中还有许多光能是通过热能、荧光散耗等途径散发的,且在生长期间,经常会遇到不适于作物生长与进行光合的逆境,如干旱、低温、高温、阴雨、强光、CO2不足、缺肥、病虫草害等。在逆境条件下,作物的光合生产率要比顺境条件下低得多,这会使光能利用率大为降低。

(2)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和方法

①增加光合作用面积,提高叶面积指数 所谓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在一定范围内,叶面积指数越大,光合作用产物也越多,产量也随之升高,但超过某一阈值时,则会因相互遮阴等而导致光能利用率的下降。

增加叶面积指数,可通过以下途径:

a.合理密植:例如,一般的果菜类在叶面积指数0~4,其产量大多随栽培密度的提高而提高,超过这个范围反而会下降。

b.改变株型:一些爬地生长的瓜类如西瓜,可以改成搭架式栽培,从而使叶面积指数从原来的1.5左右提高到4~5。

c.合理的间套作:在蔬菜植株尚小时,可以采用间套作的方式来提高叶面积指数。通过轮作、间作和套种等提高复种指数的措施,就能在一年中巧妙地搭配作物,从时间和空间上更好地利用光能。

②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在不影响耕作制度的前提下,适当延长生育期能提高产量。在设施栽培的覆盖物管理中,只要温度条件允许,尽量早揭保温被等覆盖材料,而在傍晚则尽量晚覆盖,从而增加光合作用时间,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也可以采用人工补光的方式,以延长照光时间。在露地栽培中,适期播种、育苗移栽可延长蔬菜植物的生育期。

③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有叶龄(寿命)、叶的受光角度、叶的生长方向、植株的吸水能力和物质转运的库源关系;而外部因素有光照的强弱、温度的高低、CO2浓度、水分和养分的供应水平等。

知识链接

蔬菜植物的库源关系

蔬菜植物的叶子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物质生产的“源”;而由叶子运转到贮藏器官,如块茎、球茎、果实、种子等是物质贮藏的“库”。由“源”运转到“库”的途径、速度及数量,与“源”和“库”的大小有关。在生产上,增加“源”的数量,往往是增加产量的主要因素。但“库”的大小也影响到“源”的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库”的增大会促进“源”光合作用的提高,一些未结果植株的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不及有果实植株的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以番茄为例,在栽培上,摘除花序,也就是减少将来成为库(果实)的数量,会影响叶的净同化率。在自然状态下,摘除一部分的叶子以后,剩余的叶的净同化率可显著提高;相反,摘除全部花序,其净同化率则下降。即光合作用的大小也受到库的大小的影响。

1.2.2 蔬菜产品质量

1)质量的内容

①产品外观特征 一般指产品的色泽、大小、形状、表面特征、新鲜程度、群体整齐度、成熟一致性、有无斑痕和损伤、清洁程度和净菜百分率等,是蔬菜产品的外在质量。具体指标因蔬菜种类、地区、食用习惯、食用方法以及贮藏加工的不同要求而异。

营养成分 蔬菜产品器官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等。不同种类蔬菜营养成分各有其特点,同一种类蔬菜不同品种间营养成分也有差异,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对蔬菜营养成分也有影响。

③质地 即力学特性,包括产品的硬度、坚韧度、致密性、纤维感、粉质感、多汁性、黏度(果汁)、有无胶状物质等。这些质地变化与产品的化学组成有关。对于作酱菜原料的根菜及叶菜的品质还要求脆嫩。

④风味品质 不同种类、品质的蔬菜具有不同的食用风味,如酸、甜、苦、辣、鲜、香、清凉、涩等。食用风味与蔬菜所含可溶性营养物质的数量、特有气味的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和数量,以及产品器官的组织结构等密切相关。风味品质与果实成熟度等也有密切关系。如西瓜未熟则瓤白、肉硬、味淡,过熟则肉绵、下瘪、无汁,适度成熟才色正沙脆、味甜多汁。

⑤贮运及加工品质 产品采收后呼吸和衰老过程在继续进行,水分和维生素含量不断减少,蛋白质等不断降解,风味质地均发生变化,产品质量不断下降。但在贮运过程中,品质下降的速率因蔬菜种类、品种不同差异极大。

蔬菜的加工品质是指蔬菜需要进一步加工和作为工业原料应符合加工特殊需要的品质。蔬菜种类繁多,加工产品不同,对加工品质的要求也不相同。如制果酱和罐装用番茄品种,需要有较高的含酸量和番茄红素含量(每100g鲜重﹥8mg),制酱品种还要求有较高的出酱率,出酱率则取决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净干物质含量;整果罐装要求果实形状和大小一致,果皮坚韧而易于整果剥离,果肉致密而经热处理后不易离散,并且果肉厚、无绿肩、色泽鲜红且均匀一致。

⑥安全品质 主要指蔬菜中有无自然产生的毒素,栽培管理中农药、化肥、污水、废气、重金属、激素等物质污染,以及影响人体健康的微生物、异味等。这些物质的含量越低,蔬菜产品的安全品质越高。

2)质量的影响因素

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遗传特性、环境条件、栽培方式、栽培技术以及产品采后处理等。

①蔬菜种类及品种 不同蔬菜种类甚至同一种类的不同品种,其产品器官的营养成分含量、形状、大小、颜色、风味、质地等均有较大的差异,这是蔬菜作物本身的遗传特性所决定的,因此,生产上要选择高产优质的蔬菜种类和品种。

②环境条件 生产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各种生态环境因素,如温、光、水、气、营养、生物等都会影响产品质量,因此,生产中应创造适宜的栽培环境条件以获得高质量的蔬菜产品。

③栽培技术 运用合理的栽培技术调节生产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采用科学的施肥灌溉技术,整地做畦,调控温、光、湿、气等环境条件,适时播种,培育壮苗,合理密植,适时植株调整,及时防治病虫草害,适时采收,加强采后处理,是提高蔬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④采收 蔬菜产品必须适时、及时采收才能获得良好的外观品质、营养品质、风味品质和加工品质。采收的时期决定于产品的成熟度,蔬菜产品的成熟有商品成熟和生理成熟之分。商品成熟是指产品器官生长到适于食用的成熟度,具有该品种的形状、大小、色泽及品质,如茄子、黄瓜、菜豆等采收嫩果,其种子并未成熟;而白菜、萝卜、花椰菜等采收的是叶子(叶球)、肉质根或花球。生理成熟指产品器官是生理上成熟的果实,其种子也已成熟,如西瓜、甜瓜等。

对于一次性采收的蔬菜,如大白菜、结球甘蓝、马铃薯、萝卜等,只要气候适宜,采收的时间可以适当延迟;对于多次采收的蔬菜,如番茄、辣椒、黄瓜、菜豆等,在结果前期,采收次数勤些有利于后期果实的生长。

采收的迟早对品种也有很大影响,有的产品在成熟过程中碳水化合物的变化主要是由糖转变为淀粉,干物质增加。如豆类的种子、薯芋类的块茎或块根,越到成熟淀粉含量越多,也越耐贮藏。番茄等产品,在成熟过程中主要是由淀粉转化为糖,过于成熟则质地变软,耐贮性越差。

⑤采后处理与贮藏,分为以下两方面:

a.产品的采后处理、分级与包装 从采收后到进入市场以前,还要经过产品的产量、修整、分级机包装。第一个工序是对产品的修整与清洗,把枯萎、腐烂、有病的部分去除;包装前一般应进行清洗,洗去表面污物等;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进行分级,可以增加蔬菜的商品价值;按照产品的大小进行包装时,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可做成小包装。

b.贮藏技术 由于多数蔬菜产品含水量较高,组织柔嫩,保护组织部发达,呼吸机蒸腾作用旺盛,因而品质的转变也很快。影响蔬菜贮藏寿命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湿度。温度高贮藏时间短,温度低则贮藏时间长,除了瓜类、茄果类要求较高的温度(7.2~10℃)外,多数蔬菜在0℃及90%~95%空气相对湿度下贮藏效果较好。

3)提高质量的技术措施

①选择优良品种 根据生产目的选择适宜的蔬菜品种是确保产品品质的首要因素。

②优化栽培技术措施 通过优化管理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如合理施肥及土壤耕作,设施生产先进的温、光、气、湿等环境调控,新的结构材料、覆盖材料的应用,微灌技术,无土栽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等,将大大提高蔬菜品质。

③适时采收 适时采收,降低贮运消耗,保持和改进产品品质。

④强化采后处理 加强蔬菜采后处理,除正常整理外,有些蔬菜还要进行洗涤,改进产品的外观,然后进行分级。包装是蔬菜标准化、商品化、保证安全运输和贮藏的重要措施,适当包装,能保护产品的品质、降低损耗,同时还可以减少再次污染的机会,有利于保持清洁和便于出售。

项目小结

蔬菜分类主要有植物学分类法、食用器官分类法、农业生物学分类法及生态分类法,其中农业生物学分类法应用广泛,比较适合农业生产的要求;生态分类法对指导蔬菜生产有着重要意义。从生理基础上讲,提高蔬菜产量,主要依靠增加光合作用面积、提高叶面积指数、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和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来实现;提高蔬菜质量的技术措施主要依靠优良品种、优化栽培技术、适时采收和强化采后处理等。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农业生物学分类法比较适合蔬菜生产的要求?

2.蔬菜各分类方法对蔬菜生产分别有哪些指导意义?

3.如何从生理意义上促进蔬菜产量的形成?

4.如何提高蔬菜产品的质量?

实训指导

实训 主要蔬菜种类的识别和分类

1)材料用具

各种常见蔬菜的产品、植株、图片、标本等。

2)方法步骤

(1)仔细观察各种蔬菜的图片、标本、植株、食用部分,了解其食用器官的形状、颜色、大小等。

(2)调查当地栽培和市场销售的各类蔬菜的生长状态及形态特征,确定其所属类型。

3)作业要求

根据观察和调查内容,列举至少20种常见蔬菜的名称,并将其各分类填入下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