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特色植物类

特色植物类

时间:2022-11-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将具有独特观赏效果的分类群或反映地域特色的一类植物,统一归入特色植物类。植物界的高等植物分为3个门,分别为苔藓植物门Bryophyta、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和种子植物门Spermatophyta。蕨类植物又称羊齿植物,大部分为矮小的草本,仅极少数种类,如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较高大。蕨类植物产生孢子,而不产生种子,有别于种子植物,因此也称为孢子植物。桫椤科所有种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桫椤同时还是国家珍稀濒危植物。

18 特色植物类

将具有独特观赏效果的分类群或反映地域特色的一类植物,统一归入特色植物类。其中,包括常用于室内外园林的观赏蕨类,兰科花卉,以及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特色的盆景树类。

18.1 观赏蕨类

植物界的高等植物分为3个门,分别为苔藓植物门Bryophyta、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和种子植物门Spermatophyta。在此之前,本书涉及的种类均属于种子植物门的裸子植物亚门Gymnospermae(如针叶绿荫树类)和被子植物亚门Angiospermae(如阔叶绿荫树类);观赏蕨类论述的种类则属于蕨类植物门。

蕨类植物又称羊齿植物,大部分为矮小的草本,仅极少数种类,如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较高大。蕨类植物具独立生活的配子体和孢子体;孢子体发达,具有根、茎、叶的分化,有维管组织构成的输导系统。蕨类植物产生孢子,而不产生种子,有别于种子植物,因此也称为孢子植物。孢子呈粉状,多为黄褐色。

蕨类植物多数原产于森林的下层,及沟边等阴湿环境下,耐阴性强。虽然没有鲜艳的花朵与美丽的果实,但其千姿百态的叶姿和四季常青的叶色,使其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为优良的观叶植物。丛植、片植于室外园林或盆栽于室内观赏,均可营造出清幽、素雅、自然、野趣的氛围。桫椤、笔筒树等常作为大型盆栽布置于公共场所的大堂或内庭,铁线蕨、凤尾蕨Pteris spp.摆设于茶几、书桌,巢蕨Neottopteris nidus、鹿角蕨Platycerium bifurcatum等作吊盆,布置室内空间或附生于大树树干上,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翠云草Selaginella uncinata等还可作为地被,配置于建筑物的内庭或公园。此外,观赏蕨类种类众多,不仅可作专类园,而且其翠绿的叶色很适合切叶,作为插花的配材。

观赏蕨类最具特色的繁殖方式就是孢子繁殖。孢子繁殖宜于蔽荫、潮湿环境中进行。首先收集孢子,然后与细沙混匀,播于育苗盆,浸盆灌水,用薄膜覆盖盆口保湿,或直接将孢子收集播于水苔上,保持水苔湿润,1~2个月即可出苗。待小苗长至2~3叶时,可移植至用泥灰土、木屑或椰糠等加少量腐叶土拌制的通气透水性能良好的盆土中栽培。生长季要保持湿润,每月薄施追肥1~2次。冬季要注意防寒。

常用的观赏蕨类介绍如下:

18.1.1 铁线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 L.

铁线蕨科,铁线蕨属。

多年生草本,植株小而纤细;株高15~40 cm,直立披散;具匍匐状根茎。叶丛生,2回羽状复叶,长10~25 cm,宽8~16 cm;叶柄纤细,紫黑色,长8~15 cm;小叶疏生,圆扇形,外缘浅裂至深裂;叶脉扇状分叉;初生叶常淡红色,老叶绿色。孢子囊群生于叶背外缘,孢子囊群盖圆肾形至矩圆形。

图18.1 铁线蕨
1.植株全形;2.能育小羽片;3.不育小羽片;4.根状茎上的鳞片
(引自中国植物志)

原产热带美洲及南欧。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逸为野生种,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喜温暖、湿润、半阴环境,可耐直射光照。生长适温15~25℃,冬季要求5℃以上,0℃左右持续低温会引起落叶。对土壤要求不严,但肥沃疏松土壤生长较快,微酸至微碱性土壤均可正常生长,为钙质土指示植物。稍耐水湿,可耐旱。孢子或分株繁殖。

株形秀丽,叶色翠绿,适应性强,是室内盆栽观赏的优良材料,可用于各种室内装饰摆设。枝叶可作插花和干燥花制作素材。

同属的团叶铁线蕨A.capillus-junonis Rupr.,植株矮小,高10~20 cm,根状茎直立。叶丛生,羽状复叶近膜质,长10~20 cm;小叶团扇形,上缘2~5浅裂,下缘具浅波状钝锯齿;叶轴先端延伸成鞭状,着地可生根;叶柄亮栗色,长约7 cm。孢子囊群生于小裂片顶部。原产我国秦岭以南地区,日本也有。鞭叶铁线蕨(尾状铁线蕨)A.caudatum L.,根状茎直立。羽状复叶,丛生;长10~30 cm,宽2~4 cm;小叶斜棱形,上缘深裂,下缘全缘;叶轴先端延伸成鞭状,着地可生根发芽。孢子囊群盖长圆形。原产我国秦岭以南地区,印度也有分布。扇叶铁线蕨A.flabellulatum L.,株高20~50 cm。根状茎直立,有亮棕色披针状鳞片。叶簇生,2~3回羽状复叶,叶轴和羽轴上密被红棕色短刚毛;小叶扇形或斜方形,外缘浅裂。孢子囊群盖半圆形至矩圆形,生于小叶外缘背面。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亚洲热带地区也有。

18.1.2 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Wall.ex Hook.)Tryon

别名:树蕨、刺桫椤。桫椤科,木桫椤属。

木本乔木状蕨类植物,高1~3 m,甚至可达8 m。树干为圆柱形,黑褐色;上面密生多层直径2 mm的气生根,植株年龄越老,主干上的气生根越多越厚;树上不分枝。叶顶生,呈丛状;叶片大,叶形如凤尾,长可达3 m,纸质,上面绿色,背面灰绿色或淡灰白色;3回羽状深裂,羽片多数,矩圆形,长30~50 cm,中部宽13~20 cm,顶端渐尖;裂片披针形,具短尖头,有疏锯齿;叶柄和叶轴粗壮,深棕褐色,有密刺;叶柄基部的鳞片二色。孢子囊群生于裂片下面小脉分叉处;孢子囊有盖,近圆球形。

图18.2 桫椤
1.植株外形;2.羽片;3.叶柄一段;4.小羽片;5.小羽片上部;6.裂片
(引自中国植物志)

分布于我国广东、海南、福建、台湾、贵州、四川等省区,尼泊尔、锡金、印度等国也有分布。

喜半阴,喜高温至温暖、湿润的气候,不耐寒;忌干燥和通风不良,空气干燥会使叶边缘焦枯;要求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壤土。分株繁殖或孢子繁殖。

桫椤科所有种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桫椤同时还是国家珍稀濒危植物。树干直立而挺拔,株形优美,大而长的羽状复叶鲜绿、柔软、飘逸,是著名的大型观赏蕨类,可作为室内花园的主景植物,亦可盆栽室内观赏。

18.1.3 福建观音座莲Angiopteris fokien

sis Hieron.

别名:观音莲座蕨,福建莲座蕨。莲座蕨科,观音莲座属。

多年生大型蕨类植物,株高1.5~3 m以上。根状茎为肥大肉质直立莲座状。叶簇生,阔卵形,长和宽各为60 cm以上,2回羽状复叶;羽片5~7对,互生,披针形,下部的小羽片渐缩短,近基部的长仅约3 cm,具短柄,顶生小羽片与侧生小羽片同形,有柄,边缘具浅三角形锯齿。叶柄粗壮,多汁肉质,长约50 cm;叶柄基部有长圆形肉质的托叶状附属物,似观音的底座,而名。孢子囊群着生于近叶缘的细脉两侧,棕色,长约1 mm;由8~10个孢子囊组成。孢子囊大形,具短柄,缝裂。孢子四面体,外壁小疣状纹饰或有时成条纹纹状或弯曲条状,周壁具小瘤或光滑。

图18.3 福建观音座莲
1.羽片的一部分;2.小羽片的一部分,表示叶脉、锯齿及孢子囊群的位置;3.孢子囊群的横切面,表示两个孢子囊着生的位置
(引自中国植物志)

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福建、贵州、湖南、湖北等省,日本南部也有分布。

喜半阴,喜温暖湿润气候,生长适温21~27℃,越冬温度最好在15℃以上,若低于10℃,则生长停顿;尤喜高的空气湿度。喜肥沃、疏松的酸性土壤。分株和孢子繁殖。

植株高大,株形优美,叶大型而开展,叶色深绿,为奇特而别致的观赏蕨类,宜于阴棚或林下等阴湿处,与桫椤、肾蕨等其他观赏蕨类植物相配置,也可盆栽室内观赏。

18.1.4 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Thunb.)Swartz

别名:罗网藤、铁线藤、蛤蟆藤、转转藤等。海金沙科,海金沙属。

图18.4 海金沙
1.植株;2.叶轴横切面;3.一个孢子囊,表示其形状及顶生环带;4.四面形的孢子
(引自中国植物志)

常绿缠绕型陆生蕨类植物,茎(叶轴)长可达4 m;根状茎长而横走,有毛而无鳞片。叶多数,绿色,对生于茎上短枝两侧;叶2型,纸质,2回羽状深裂;不育叶尖三角形,小羽片掌状或三裂,能育叶卵状三角形。小羽片边缘密生孢子囊穗,棕黄色;孢子囊成熟时散发出暗褐色的孢子,如细沙状,而得名。

我国暖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北至陕西及河南南部,西至云南、贵州、四川,越南、朝鲜、日本及澳大利亚也有分布。

喜温暖、湿润,喜半阴,稍耐寒。生长温度为夜间10~15℃,白天21~26℃。为酸性土壤指示植物,适宜生长在湿润而且排水良好的肥沃沙质酸性土壤上。孢子繁殖或引种野生苗盆栽。

是蕨类植物中唯一能以叶轴(茎)缠绕向上或向四周生长的植物。倒垂的碧绿细枝,婀娜多姿;营养叶小巧奇特,郁郁葱葱;当能育叶形成时,棕黄色的孢子囊穗生长在翠绿色的叶片边缘,色彩分明,别有趣味,是一种优良的观赏蕨类,可作吊挂盆栽室内观赏,也可使其缠绕于树木、支撑物上,或点缀山石。

同属的小叶海金沙L.scandens(L.)Swartz,茎(叶轴)纤细,不育叶矩圆形,单数羽状,能育叶,小羽片卵状三角形。海南海金沙L.conforme C.Chr.,茎(叶轴)粗可达3 mm,叶厚纸质,不育叶掌状深裂,裂片披针形;能育叶二叉掌状深裂,裂片披针形。

18.1.5 巢蕨Neottopteris nidus(L.)J.Sm.

别名:鸟巢蕨、山苏花。铁角蕨科,巢蕨属。

多年生草本,附生蕨类;植株高100~120 cm。根状茎短而粗壮;顶部密生鳞片,鳞片条状,上端纤维状分叉而卷曲。叶放射状丛生于根状茎顶部,中间无叶空如鸟巢状;叶长条状倒披针形,长45~100 cm,宽4~8 cm,全缘或微波浪状;叶柄长约5 cm,近圆柱形;中脉两面稍隆起,侧脉分叉或单一,侧脉顶端在叶边相连成边脉。孢子囊群条形,生于叶背面上部的侧脉上,向叶边伸达1/2;囊群盖条形,厚膜质,全缘,向上开裂。

原产亚洲热带地区,我国广东、广西、云南、台湾有分布。

常成大丛附生在大树干分枝处或岩石上,喜温暖、潮湿、半阴环境,忌日晒。生长适温20~28℃,不耐寒,冬季5℃以上可以安全越冬。根系不耐积水,但要求较高空气湿度,稍耐干旱。孢子繁殖。

叶片茂密,株形奇特,叶色翠绿,是著名的观赏蕨类,可作各种室内绿化装饰,也可在庭园中较阴处种植,或悬挂于树上、花廊架下观赏。

图18.5 巢蕨
(引自《花卉学》包满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同属的狭翅巢蕨N.antrophyoides(Christ)Ching,植株高40~50 cm。根状茎短而直立,顶端密生披针形鳞片。叶辐射状丛生根状茎顶部,中空如鸟巢状;叶柄极短或近无柄,压扁,基部有鳞片;叶狭倒披针形,长40~50 cm;侧脉通常分叉,在叶边连成边脉。孢子囊群生于叶背中部以上的侧脉上,向叶边伸达1/2~2/3;囊群盖条形,膜质。

18.1.6 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 (L.)Trimen

别名:圆羊齿、蜈蚣草、石黄皮。骨碎补科,肾蕨属。

多年生草本,附生或地生。根状茎有直立主轴及从主轴向四面横走的匍匐茎,并从匍匐茎短枝上长出圆形或卵形块茎;主轴及匍匐茎上密生钻形鳞片。叶簇生于主轴上,羽状复叶,长30~60 cm,宽5~7 cm;小叶条状披针形,长2~3 cm,宽约0.8 cm,小叶基部呈不对称的耳垂形;小叶无柄,以关节着生于叶轴。孢子囊群生于小叶背面每组侧脉的上侧小脉顶端,圆肾形;囊群盖肾形。

图18.6 肾蕨
1.植株全形;2.根状茎上的鳞片;3.羽片的一部分,表示叶脉及孢子囊群的位置
(引自中国植物志)

原产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及亚洲热带地区。现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为栽培。

喜温暖、潮湿环境;喜半阴,也耐烈日直射。最适生长温为20~22℃,能耐短暂-2℃低温,冬季保持5℃以上,可以安全越冬。喜疏松、通气、透水、腐殖质丰富的土壤,也可附生于树干上。分株和孢子繁殖。

叶片翠绿光润,姿态优雅,四季常青;生势强健,适应性强,为优良的观赏蕨类,可盆栽室内观赏,也可丛植与山石相配置或片植于庭园、公园等处作地被,也可切叶作插花的配材,还可以把叶片加工成干叶,作各种装饰品。

同属的高大肾蕨N.exaltata Schott.,植株强健而直立。叶长60~150 cm,宽达15 cm;小叶长6~8 cm;孢子囊群圆形。原产美洲、非洲及亚洲东部。其变种碎叶肾蕨var.scottii Schott.,叶多而短,2回羽状复叶;羽片互生而密集,内旋或外曲;细叶肾蕨var.marshallii Hort.,3回羽状复叶,整叶呈短三角状,叶细而分裂;波士顿蕨‘Bostoniensis’,主茎匍匐,由匍匐茎上长出小植株。叶丛茂密,淡绿色,羽状复叶,长约100 cm,先端下垂,有光泽,叶缘波状皱褶,叶尖扭曲。

18.1.7 鹿角蕨Platycerium bifurcatum(Cav.)C.Christensen

别名:蝙蝠蕨、二歧鹿角蕨。水龙骨科,鹿角蕨属。

图18.7 鹿角蕨
1.植株;2.星状毛
(引自中国植物志)

大型附生蕨类。植株灰绿色,全株被星状柔毛。叶2型,一种为“裸叶”(不孕叶),一种为“实叶”(可孕叶);裸叶圆盾状,紧贴根茎处,直径15~20 cm,边缘浅波浪状;实叶丛生,基部直立,上部下垂,长可达60~90 cm,上部2~3回二歧状分叉,形似鹿角,裂片条状椭圆形,先端钝圆,叶基楔形。孢子囊群呈毡状生于实叶裂片背面,棕褐色。变种大叶鹿角蕨var.majus,叶片深绿色,中央叶片厚而直立,甚美丽。

原产澳大利亚,常附生于树干分枝处或树皮开裂处。

喜温暖、潮湿、半阴环境。生长适温16~21℃,可耐3~5℃低温,冬季5~10℃即可越冬。耐干旱;相对湿度80%以上生长最好,空气干燥时,不孕叶易干枯。分株或孢子繁殖。

叶形奇特别致,姿态优美,盆栽悬挂室内、亭、台、楼、阁等处作绿化装饰,附生于木桩或树干上,作室内装饰尤具自然情趣。

同属的三角叶鹿角蕨(西非鹿角蕨)P.stemaria(Beauvaux)Desvaux,可孕叶直立,长

20~40 cm,基部呈阔三角形,边缘波状,网脉明显。原产西非。

18.1.8 白羽凤尾蕨Pteris ensiformis Burm.var.victoriae Bak.

图18.8 白羽凤尾蕨

别名:银脉凤尾蕨。凤尾蕨科,凤尾蕨属。

植株高30~50 cm。根状茎细长,斜升或横卧,粗4~5 mm,被黑褐色鳞片。叶密生,2型,在淡绿色的羽片中央有银灰色白斑。柄长10~30 cm(不育叶的柄较短),粗1.5~2 mm,与叶轴同为禾秆色,稍光泽,光滑;叶片长圆状卵形,长10~25 cm(不育叶远比能育叶短),宽5~15 cm,羽状深裂,羽片3~6对,对生,稍斜向上,上部的无柄,下部的有短柄;不育叶的下部羽片相距1.5~2 cm,三角形,尖头,长2.5~8 cm,宽1.5~4 cm,小羽片2~3对,对生,密接,无柄,斜展,长圆状倒卵形至阔披针形,先端钝圆,基部下侧下延下部全缘,上部及先端有尖齿;能育叶的羽片疏离,通常为2~3叉,中央的分叉最长,顶生羽片基部不下延,下部两对羽片有时为羽状,小羽片2~3对,向上,狭线形,先端渐尖,基部下侧下延,先端不育的叶缘有密尖齿,余均全缘主脉禾秆色,下面隆起。孢子囊群沿叶缘分布。

原产我国海南岛,产于印度北部、中南半岛及马来半岛。

常生于阴湿的岩石上,在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长繁盛。分株、孢子繁殖或组织培养

生长旺盛,细柔多姿,是优良的小型观赏蕨类,可盆栽用于室内布置,点缀书桌、茶几、窗台等处,也可作为地被植物,或布置在墙角、假山和水池边。

18.1.9 翠云草Selaginella uncinata(Desv.ex Poiret)Spring

别名:蓝地柏。卷柏科,卷柏属。

多年生草本。茎纤细,伏地蔓生,长30~60 cm,有细纵沟,侧枝疏生并多回分叉,分枝处常生不定根。叶异型,在枝两侧及中间各2行;侧叶卵形,基部偏斜心形,先端尖,边缘全缘,或有小齿;中叶质薄,斜卵状披針形,基部偏斜心形,淡绿色,先端渐尖,边缘全缘或有小齿,嫩叶上面呈翠蓝色。孢子囊穗四棱形,单生于小枝顶端;孢子叶卵状三角形,龙骨状,顶端渐尖;孢子囊卵形。孢子期8—10月。

原产华东、华南至西南,我国南方有栽培。

喜半阴,喜温暖多湿气候,在自然状态下,常生于林下或阴湿的岩石上,忌强阳光直射和干旱,宜栽培于湿润、肥沃、疏松和富含腐殖质的壤土。分株繁殖。

植丛密似层云,叶片蓝绿色,宜在半阴和潮湿处作地被,或装饰盆景、盆面的材料。

同属的卷柏S.tamariscina(Beauv.)Spring,高5~15 cm;主茎直立,顶端丛生小枝,小枝扇形分叉,辐射开展,干时内卷如拳;叶异型,侧叶披针状钻形,长约3 mm,中叶两行,卵状披针形,长2 mm;孢子囊圆肾形。广布全国各地,朝鲜、日本及前苏联,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图18.9 翠云草
1.植株;2.小枝(背面);3.小枝(腹面);4.侧叶;5.中叶;6.能育枝(背面);7.孢子叶
(引自中国植物志)

图18.10 笔筒树
1.羽片;2.叶柄基部及鳞片;3.羽片部分;4.鳞片;5.羽片下面的小鳞片;6.鳞片边缘一部分;
7.中脉上的针状毛
(引自中国植物志)

18.1.10 笔筒树Sphaeropteris lepifera(J.Sm ex Hook)Tryon

别名:蛇木桫椤、蛇木。桫椤科,白桫椤属。

木本乔木状蕨类植物,高3~4 m。茎干粗壮,直立,黄褐色,顶端被鳞片;叶痕椭圆形状极明显。叶大型,纸质,被毛或小鳞片。叶柄平滑或有疣突或皮刺,黄褐色;基部鳞片白色或棕色,鳞片边缘常具小黑齿;老化的叶柄易脱落。孢子囊群圆形。

分布于亚洲热带至澳大利亚及波利尼西亚,我国广东及台湾有分布。

喜半阴,喜高温至温暖、湿润的气候,不耐寒;忌干燥和通风不良;要求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壤土。分株繁殖或孢子繁殖。

树干直立而挺拔,树姿优美,叶色鲜绿、柔软、飘逸,是著名的大型观赏蕨类,可作为室内花园的骨干植物,亦可盆栽室内观赏。

18.2 兰花类

兰花类是指在兰科Orchidaceae(种子植物门,被子植物亚门,单子叶植物纲)植物中具有观赏价值的种类。全科约有700多属,20 000多种,种类十分丰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但主要产于热带地区,以亚洲热带和美洲热带最为丰富,其中我国约有166属,1 019种,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并以云南、海南与台湾最为丰富。另外,兰花还有大量的杂交种或栽培品种,在英国《国际散氏兰花杂种登记目录》中正式登记的人工杂交种约有4万种。在系统分类中,兰科植物的分类通常采用在科、亚科、族、亚族、属的方法。了解兰科的系统分类对杂交育种十分必要,实践证明,兰科植物同一亚族内的种类间具有较强的杂交亲和性,在同一亚族内的各属间常能相互杂交并产生能育的后代,而不同亚族的属间杂交则难以成功。

兰花类为多年生草本,具根状茎或假鳞茎,有些种类具直立茎;单轴分枝或合轴分枝。肉质根或具根被的气生根。单叶互生或聚生假鳞茎茎顶而呈基生,常肥厚而稍肉质。花两性,单生或呈穗状、总状和圆锥花序,开花时花柄常扭转180°。花被有萼、瓣分化;花萼3片,与花瓣互生;花冠常两侧对称,花瓣3枚,其中下方一枚大而显著,亦称唇瓣。雄蕊与花柱、柱头合生成一体,称合蕊柱;花粉常黏合成花粉块;子房下位,3心皮合生成1室,侧膜胎座,极少为中轴胎座,胚珠极多。蒴果,种子极多。

根据兰花的生长习性,可分为地生兰类和附生兰类。地生兰类是指地生性的兰花,其根系常扎于坭土中,如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建兰Cymbidium ensifolium。这类兰花通常具肉质根,具根状茎或块茎,有时具假鳞茎。多分布于温带、亚热带或热带高山。附生兰类是指常附着于树干、树枝、枯木或岩石表面生长的兰花,如卡特兰Cattleya labiata、石斛兰Dendrobium nobile。这类兰花常具有假鳞茎,可以储蓄水分与养料,能适应短期干旱;其根系常有根被,可以从潮湿的空气中吸收水分维持生活。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少数分布于亚热带,适生于热带雨林的气候环境。

兰花类常盆栽室内观赏或作专类园,如广州的兰圃,附生兰类还可作切花或壁挂。兰花具有奇特的花形,地生兰类以叶态飘逸,花姿秀美,花色淡雅,香气馥郁营造出清幽、素雅的氛围;附生兰类则以大型的花朵,高雅的花姿和纷繁鲜艳的花色带来喜庆和欢乐。孔子称兰为王者香。在《家语》:“孔子曰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的记载。在我国古代,兰花与梅、竹、菊四大名花,并列为“四君子”;又与水仙、菖蒲、菊花列为“花草四雅”;更有把兰花的观赏价值置于松、竹、梅之上,据载:“世称三友,竹有节而无花,梅有花而无叶,松有叶而无香,唯兰独并有之”,乃诚非虚语。

兰花类喜欢具有明亮散射光的半阴环境,忌阳光直射;喜高温至温暖、湿润、通风良好的环境;根系忌积水。故兰花栽培的关键是要选择合适的基质,控制温度、光照、水分和通风等环境条件,最好能在温室环境中栽培。附生兰类的栽培基质一般选用木炭、轻质陶粒、木屑、苔藓、蕨根或树皮等疏水性和持水性良好,又有利于通气的基质;地生兰类的栽培基质一般选用1~2 cm颗粒状塘泥,或拌以木炭、轻质陶粒、木屑、泥炭等疏松通气透水基质。夏、秋季遮光80% ~85%,要加强环境通风和降温,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并注意防病;冬、春季遮光40%~50%,适当减少水分,要保持较高的温度,特别是在抽花时应保持18℃以上的温度。施肥宜勤施、薄施,最好用包衣颗粒肥或含磷钾较高的有机肥,如饼肥,生长季节每月1次。地生兰类的繁殖常采用分株或种子繁殖;附生兰类,如蝴蝶兰Phalaenopsis amabilis、文心兰Oncidium sphacelatum则常采用组织培养,组培苗一般2.5~4年可开花。

18.2.1 卡特兰Cattleya labiata Lindl.

图18.11 卡特兰
(引自《花卉学》包满珠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别名:卡得利亚兰、嘉德丽亚兰。卡特兰属(卡得利亚兰属)。

附生兰;假鳞茎丛生,呈基部稍窄、上部稍膨大的棒状,长10~15 cm,有纵沟。叶常1枚,顶生,革质而肥厚,矩状椭圆形或椭圆状倒披针形,长14~22 cm,宽3~5 cm,先端凸尖而稍扭转,基部稍对褶。花2朵或数朵呈聚伞花序状生于茎顶,花葶基部有2枚舟状大苞片,苞片长7~12 cm;花大型,直径13~15 cm,紫红色或白色、淡黄色而具紫红色唇瓣;萼片3枚,瓣状,椭圆状披针形,长4.5~6 cm,宽2~3 cm,中萼片稍向内弯;侧斜卵形,长5~7 cm,宽约4 cm,边缘微波状;唇瓣较侧瓣大,基部卷成管状,上部扩展而呈喇叭状,边缘绉波状,基部内侧有褐色或黄色斑纹,先端不明显的3浅裂,裂片边缘具锯齿;合蕊柱长约2 cm,淡白色或淡黄色。花期8—11月。

原产巴西。我国台湾、广东、福建、云南及各地植物园有栽培。

喜温暖、湿润、通风而有明亮散射光的环境,忌阳光直射。要求较高生长温度,以20~30℃为宜,不耐寒,低于10℃常不开花或不能完全开放。生长季节要求较高空气湿度,但也较耐干燥。组织培养和分株繁殖。

形态奇特,花大色艳,有“花中之皇”的美称,是一种名贵的热带兰花,可作高档的盆花和切花材料布置室内,在庭荫处、花架下吊挂栽培或附于树干上更别具热带风情,尤为美观。

18.2.2 建兰Cymbidium ensifolium(L.)Sw.

别名:秋兰、秋蕙、四季兰等。兰属。

图18.12 建兰
1.植株;2.唇瓣
(引自广东植物志)

地生兰;假鳞茎椭圆形,直径1~2 cm。叶2~6枚丛生,带形,较柔软,弯垂,长30~50(80)cm,宽1~1.7 cm,薄革质,稍有光泽,顶端长渐尖,边缘有不甚明显的钝齿,侧脉每边2~3条,叶基有关节。总状花序,花葶直立,较叶为短,高20~35 cm,常有花4~7朵,有时多达13朵;总花梗下部有苞片4~5枚,鞘状抱茎,长3~5 cm,小花苞片1枚,披针形,长8~15 mm;花浅黄绿色,有清香;萼片狭矩圆状披针形,长约3 cm,宽5~7 mm,浅绿色,顶端较绿,基部较浅,具5条较深色的脉纹;花瓣较短,互相靠拢,淡黄色带有紫色斑纹;唇瓣不明显3裂,侧裂片浅黄褐色,唇盘中央具2条半月形褶片,白色,中裂片反卷,浅黄色带紫红色斑点;合蕊柱较短,向前倾,子房长约2.5 cm。花期7—9月或11—翌年1月。

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印度、泰国、日本也有分布。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以长江流域地区最盛。

喜温暖、湿润、通风良好、遮光度70%~80%的环境,忌阳光直射。适生温度,夏季20~28℃,冬季3℃以上,不耐炎热。喜腐殖质丰富、疏松肥沃、透水持水性良好的微酸性土壤。分株繁殖,组织培养或无菌播种育苗。

株形清秀,叶色浓绿,花香独特,清烈而不浊,醇正而幽远,可远闻而不能近嗅,品质高雅,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是家居装饰和庭园布置的优良素材。室内装饰可点缀书斋、茶几、案台、客厅、卧室、走廊等处;在室外可在内庭、树荫、花廊架下点缀栽植,品种繁多,也可作兰园供人游玩观赏。

18.2.3 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Rchb.)Rchb.f.

图18.13 春兰
1.植株;2.唇瓣;3.花粉块
(引自中国植物志)

别名:草兰、山兰、朵香、扑地兰。兰属。

地生兰;假鳞茎集生成丛,球形,直径1~2 cm,鳞叶4~6片。叶4~6枚丛生,狭长带形,长20~40(60)cm,宽6~11 mm,顶端长渐尖,边缘具细锯齿,基部有关节。花单生,少有2朵,浅黄绿色,有清香味;花葶直立,远比叶短,高5~12 cm,被4~5枚鞘状苞片,花基部苞片宽而长,比子房连花梗长;萼片3枚近相等,厚而稍肉质,狭矩圆形,长约3.5 cm,宽6~8 mm,顶端急尖,中脉基部具紫褐色条纹;花瓣卵状披针形,比萼片稍短;唇瓣不明显3裂,比侧瓣短,浅黄色带紫褐色斑点,顶端反卷,唇盘中央从基部至中部具2条褶片。花期2—4月。本种的栽培品种极为丰富,按花瓣形状分有梅瓣、水仙瓣、荷瓣、蝶瓣等不同瓣形的品系。常用变种春剑var.longibracteatum Y.S.Wu et S.C.Chen,叶直立性强,花茎直立,高25~35 cm,花瓣侧瓣较长;线叶春兰var.serratum(Schltr.)Y.S.Wu et S.C.Chen,叶狭线形,背面叶脉上有细锯齿,花深绿色;苗粟素心兰var.tortisepalum Y.S.Wu et S.C.Chen,与春剑相似,不同点在于花2~4朵,萼片扭曲翻转,花被白色。

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甘肃、陕西南部,朝鲜、日本也有。各地广为栽培,以长江流域各地尤盛。

生态习性与建兰相似,但较建兰耐寒,冬季短期在积雪覆盖之下,对开花毫无影响,在室温0~2℃也能安全越冬。

观赏特性与建兰相似,但香气为地生兰类中之最醇,可谓幽香清远。

18.2.4 寒兰Cymbidium kanran Makino

图18.14 寒兰
(引自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兰属。

地生兰;假鳞茎椭圆状卵形,长2~3.5 cm,直径1.5~2.5 cm,鳞叶干后常呈纤维状。叶3~7枚丛生,薄革质,带形,直立或斜伸,长35~70 cm,宽1~1.7 cm,顶端长渐尖,全缘或近顶端具细齿。总状花序,与叶片近等长或略长于叶,疏生5~10余朵花,花葶直立,下部有3~4枚鞘状总苞,长2~4 cm;小花苞片线状披针形,长13~28 mm,花梗连子房长2.5~4 cm;花色多变,有浅绿色、紫红色、褐紫色等,有浓香气味;萼片狭矩圆状披针形,长约4 cm,宽4~7 mm,顶端渐尖,常为褐紫色或浅黄绿带褐色;花瓣较短而宽,侧瓣向上外伸,中脉紫红色,基部有紫晕;唇瓣不明显3裂,向下反卷,侧裂片直立,半圆形,有紫红色斜纹,中裂片乳白色,中间黄绿色带紫斑,唇盘从基部至中部具2条平行的褶片,褶片黄色,光滑无毛。花期11月至翌年1月。

分布于我国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日本亦多分布。

生态习性和观赏特性与建兰相近,但较耐寒、耐阴。开花时正值隆冬,故而得名。

18.2.5 墨兰Cymbidium sinense(Andr.)Willd.

别名:报岁兰、丰岁兰。兰属。

地生兰;多年生草本,假鳞茎粗壮,卵状椭圆形,长2~4 cm,直径1.5~3 cm。苞叶3~4枚,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长3~6 cm,呈“V”形对折。叶2~5枚丛生,革质,有光泽,剑形,长30~80 cm,宽2~4 cm,全缘,基部渐狭,先端长渐尖;中脉明显,侧脉4~6条,在背面隆起;叶柄鞘状,有关节与叶片相连。总状花序,花葶直立,常高出叶外,具数朵至20余朵花,芳香;总花梗上有苞片3~5枚,长2~3 cm,小花的苞片披针形,长6~9 mm,紫褐色;萼片3枚,狭披针形,长约3 cm,宽5~7 cm,紫褐色,有5条脉纹;花瓣较短而宽,稍向前合抱,覆于合蕊柱之上,侧瓣披针形,紫褐色,有脉纹7条,唇瓣不明显3裂,浅黄色带紫斑,侧裂片直立,中裂片反卷,唇盘上面具2条黄色褶片;合蕊柱长1.5~2 cm,稍向下弯;子房下位,长2.5~3 cm,1室,胚珠多数,侧膜胎座。蒴果长纺锤形,有3棱,中部直径1.2~1.5 cm。花期1—3月。墨兰的品种极为丰富,常见的有‘金嘴’‘银边’‘企黑’‘白黑’四大家兰品种,也有价值昂贵的‘达摩’‘大屯麒麟’等名品。

图18.15 墨兰
(引自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原产我国华东、华南、西南各省区,越南也有分布。东亚地区广泛栽培,国内以广东、广西、福建、台湾、香港等地栽培极为普遍。

生态习性、栽培与观赏应用与建兰相似,但耐寒性稍差。

18.2.6 石斛兰Dendrobium nobile Lindl.

别名:石斛、金钗石斛、吊兰花。石斛属。

附生兰,有根状茎;假鳞茎呈棒状,丛生,直立,上部多少呈‘之’字形曲折,稍扁,长10~60 cm,直径达1.3 cm,具槽纹,节略粗,基部收窄。叶互生,近革质,矩圆形,长8~11 cm,宽1~3 cm,顶端2圆裂,基部渐狭稍呈鞘状。总状花序具1~4朵花,生于上部节上,总花梗长约1 cm,基部被鞘状总苞;花苞片膜质,长6~13 mm;花大型,直径达8 cm,白色或淡玫红色,先端带紫红色;萼片矩圆形,先端钝圆,两侧萼基部与蕊柱足合生成萼囊,萼囊短而钝,长约5 mm;两侧花瓣椭圆形,与萼片等大,顶端钝圆;唇瓣宽卵状矩圆形,比萼片略短,宽达2.8 cm,先端不开裂,基部具短爪,两面被毛,唇盘上面具1个紫斑;合蕊柱较短,有明显蕊柱足,花粉块4个,蜡质。花期春夏间。

图18.16 石斛兰
(引自中国植物志)

分布我国广东、广西、台湾、湖北及西南地区,亚洲热带其他地区也有。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作观赏或药材广为栽培。

喜半阴,忌阳光直射。喜高温至温暖湿润气候,低于10℃停止生长。分株、扦插繁殖或组织培养。

花色艳丽,株形古朴,是观赏价值较高的兰花,宜作盆栽或吊盆于室内观赏,也可布置于庭园的林荫下、内庭或花架下观赏。花枝可作切花,花朵可作襟花或头饰。

同属的鼓槌石斛D.chrysotoxum Lindl.,茎呈卵状纺锤形或棒状而下端稍膨大,边缘具波状纵条纹。叶革质,2~3枚顶生,矩圆形,长达17 cm,宽2~3.5 cm,顶端略勾转。总状花近顶生,下垂,具多数花,总苞片4~5枚,鞘状;花黄色,直径3~4 cm;萼片矩圆形,萼囊短圆锥形;侧瓣倒卵形,宽为萼片的两倍;唇瓣深黄色,具红色条纹,近圆形,顶端微凹,边缘具流苏。原产云南、广东及印度至马来西亚。迭鞘石斛D.denneanum Kerr.,茎圆柱形,长达70 cm,表面具槽。叶互生,革质,狭披针形或矩圆形,长达13.5 cm,宽达4.2 cm,顶端略勾转。总状花序直立,近顶生,长5~10 cm,疏生2~7朵花;总苞片4~9枚,叠生呈莲座状;花黄色,直径4~6 cm;中萼片矩圆形,侧萼片卵状矩圆形,较中萼片稍长,萼囊圆锥形,长约5 mm;侧瓣椭圆形;唇瓣近圆形,上面密被柔毛,具1个紫色斑块,边缘具细圆齿。分布在我国台湾、广西及西南地区;锡金至缅甸也有。密花石斛D.densiflorum Lindl.ex Wall.,茎丛生,棒状,长6~80 cm,表面具棱。叶革质,常3~4枚近顶生,矩圆状披针形,长8~17 cm,宽2.5~6 cm。总状花序生于近茎顶的节上,具多数密集而下垂的花,总花梗基部被2~4枚鞘状苞片;花金黄色,直径约4 cm;萼片矩圆形,萼囊近球形;侧瓣近圆形,基部具爪,边缘啮蚀状;唇瓣圆状棱形,基部具短爪,边缘具流苏。花期3—5月。分布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南部及西藏东南部;亚洲热带其他地区也有。蝶花石斛D.phalaenopsis Fitzg.,茎丛生,圆柱形或棒状。叶6~8枚生于茎的上部,革质,矩圆状椭圆形或矩圆状倒披针形,长达15 cm,宽3~4 cm。总状花序生于近茎顶,长20~40 cm,稍弯垂,疏生8~15朵花;花蝶形,直径5~7 cm;萼片卵状椭圆形,白色或玫红色,萼囊圆锥形;唇瓣紫红色,全缘。原产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

18.2.7 文心兰Oncidium sphacelatum Lindl.

别名:舞女兰、跳舞兰、瘤瓣兰。瘤瓣兰属(文心兰属、金蝶兰属)。

图18.17 文心兰

附生兰,根状茎横生;假鳞茎扁卵形,长3.5~6 cm,宽2.5~4 cm,厚约1 cm,具棱,丛生。叶4~5枚,2~3枚生于假鳞茎顶部,纸质,长椭圆状倒披针形,长12~22 cm,宽3~4.5 cm,先端渐尖,下部两侧对褶,有关节;2枚生于假鳞茎基部,较小。圆锥花序,下部直立而上部弯垂,从假鳞茎基部抽出,长45~80 cm,总花梗长达花序1/3~1/2,下部有3~4枚鞘状苞片,着花以上花序轴呈‘之’字形,花极多而疏散;花小,黄色,直径2~3 cm,花梗连子房长约3 cm;中萼片椭圆状披针形,长约1 cm,宽约4 mm,上部稍扭曲,先端渐尖,基部有褐色横纹或斑点,侧萼片披针形,与中萼片近等大,基部连合,有褐色斑点或斑纹;侧瓣倒卵状披针形,与萼片近等大,边缘皱波状,中下部具褐色横纹及斑点;唇瓣大,3裂,两侧裂片矩形,长3~4 mm,中裂片扇状扩大呈圆扇形,径1.8~2.3 cm,先端心形2裂,边缘波状,基部具褐色斑块,有2个叠生、疣状突起的胼质体;蕊柱短,长约6 mm,基部有蕊柱足,上部两侧具半月形褶片;花粉块2。花期几乎全年,以春、秋两季为主。

原产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我国台湾、广东、云南常见栽培。

喜高温、高湿、通风而半阴的环境。适生温度20~30℃,较耐热,不耐寒,低于10℃进入休眠状态,低于3℃易受低温伤害。要求较高的空气湿度,生长季节以80%左右、冬季50%左右为宜,过于干燥生长不良且开花少。分株繁殖或组织培养。

适应性较强,周年有花,花形奇特,开花时犹如芭蕾舞演员翩翩起舞,十分优美,是世界著名的热带切花。花枝可作各种艺术插花素材;盆栽或桩柱栽培布置室内尤为适宜;在热带地区的庭园中,常附着于树干、或置于花架下、内庭、庭荫处,开花时可令满园生辉,别有情趣。

同属的大花瘤瓣兰(大花文心兰)O.ampliatum Lindl.,植株较大,假鳞茎紧密丛生,扁卵形或扁圆形,长约12.5 cm,直径约9 cm,有红棕色斑点。叶1~3枚,椭圆状长披针形,长可达37 cm,宽达12.5 cm。总状花序或有时有分枝而呈圆锥花序状,长可达1.3 m;花鲜黄色,萼、瓣背面乳白色,花径约2.5 cm;萼片下部有红褐色的斑点;唇瓣的胼质体白色,有红色斑点。花期春季。原产危地马拉、委内瑞拉、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秘鲁等。虎斑瘤瓣兰(虎斑文心兰)O.tigrinum Liave.&Lex.,假鳞茎扁卵形,长4~7 cm,宽3~4 cm,厚约1.5 cm。叶2~3枚,倒披针形,长15~25 cm,宽3~5 cm,先端钝尖。总状花序,偶有分枝,长30~60 cm;花较大,直径3~4 cm,红褐色;花萼、花瓣质厚,有深褐色虎斑状横纹;唇瓣中裂片近棱状倒卵形,先端深裂达1/3。原产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秘鲁等地。不耐热。

18.2.8 鹤顶兰Phaius tankervilliae(Aiton)Bl.

鹤顶兰属。

图18.18 鹤顶兰
1.植株;2.花枝;3.中萼片;
4.花瓣;5.侧萼片;6.唇瓣
(引自广东植物志)

地生兰;假鳞茎圆锥状卵形,径3~4 cm,紧密丛生。叶2~6枚,矩圆状披针形,长达70 cm,宽达10 cm,顶端渐尖,基部收窄为长柄,平行脉7~9条。花葶侧生于假鳞茎上或生于叶腋,直立,圆柱形,长达90 cm,下部具5~6枚鞘状总苞;总状花序具多数花;花苞片舟形,早落;花大,直径7~10 cm;萼片和侧瓣矩圆形,近等长,长约5 cm,顶端短尖,外面白色,内面暗赭红色;唇瓣宽倒卵形,比萼片略短,平伸,外缘向上卷,3浅裂,前部边缘波状,侧裂片短而圆,中裂片顶端凹或尖凸,背面上部紫色,腹面内侧紫色带白色条纹;唇瓣基部有距,圆柱形,长约1 cm,顶端2叉状浅裂;合蕊柱长约2 cm,花粉块8,蜡质,具柄。花期春夏间。

分布我国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日本、亚洲热带其他地区也有。

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的环境。适生温度20~30℃,不畏炎热,35℃以上仍能正常生长;不耐寒,低于10℃进入休眠状态,5℃左右会引起叶片损伤。要求腐殖质丰富、通气、透水的微酸性土壤,忌积水。分株繁殖。

生命力和适应性强,花葶健壮,花大而奇特,是优良的观赏兰花。盆栽可作室内装饰摆设,也可以在庭园的背阴处、林荫下或内庭作地被栽培;花枝可作切花,瓶插寿命长。

18.2.9 蝴蝶兰Phalaenopsisamabilis Bl.

别名:大白花蝴蝶兰、蝶花兰。蝴蝶兰属(蝶兰属)。

图18.19 蝴蝶兰
(引自《花卉学》包满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附生兰,具短根状茎;呈丛生状。叶6~8枚,2列,厚而近肉质,卵状矩圆形或倒卵状矩圆形,长16~30 cm,宽6~12 cm,中肋在背面隆起,先端浑圆,两侧稍不对称,叶基相互交叠抱合,几近无柄。总状花序生于叶腋,常单轴,偶有分枝,疏生6~20朵花,花葶下部直立,上部弓状弯曲,总花梗褐紫色,密布淡绿色小斑点;苞片三角状卵形,长约6 mm;花白色或有淡粉红色晕,蝶形,直径8~11 cm,无香气;萼片3枚,中萼片矩圆状椭圆形,长约3.5 cm,宽约2.5 cm,侧萼片同形而稍窄,基部有时有褐色斑点;侧瓣近棱状扇形,宽4.5~6 cm,长3.5~4.5 cm,先端圆形,基部近截平,纯白色;唇瓣3裂,具爪,淡黄色、紫红色或白色具紫红色条纹和斑点;两侧裂片斜倒卵形,呈圆弧形上伸,基部具分叉的胼胝体,胼质体长约6 mm、有褐紫色斑点;中裂片倒三角状卵形,先端具2条内弯的龙须状裂片;蕊柱短,长约8 mm;花粉块2个,蜡质,蕊喙近无柄,黏盘大。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原产我国台湾地区及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北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菲律宾。我国广东、海南、广西、福建、云南等地有栽培。

喜温暖、潮湿、通风良好而半阴的环境,开花时需全日照。最适生长温度为日间25~28℃,夜间18~20℃,不耐寒,低于15℃会停止生长,5℃左右持续低温即会引起叶片伤害,并会引致落花、落蕾。要求较高的空气湿度和富含腐殖质和粗纤维而通气透水的栽培基质,忌积水。组织培养,组培苗1.5~2年可开花;也可分株或花茎扦插繁殖。

花大型,花形奇特,花枝长而开花持久,是世界著名的热带兰花,有“花中皇后”之称,是优良的切花,也可盆栽作室内观赏,还可以用吊盆或蛇木桩栽培,在庭荫处、内亭、花廊、花架下等装饰布置。

同属的爱神蝴蝶兰(阿芙若蝴蝶兰)P.aphrodite Rchb.f.,与蝴蝶兰十分相似,但花稍小,花径约7 cm或更小;唇瓣上有深红色的斑点。原产我国台湾地区及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红花蝴蝶兰(桃红蝴蝶兰)P.equestris Rchb.f.,叶片椭圆形,肉质,长约15 cm,宽约7 cm,背面暗绿色或暗紫红色。花序长约30 cm,呈弯弓状,密生10~15朵花;花径约2.5 cm,淡玫红色;唇瓣洋红色,有深红色斑点。原产菲律宾和我国台湾地区。大蝴蝶兰P.gigantea,是本属中植株最大的一种,株高可达1 m。叶片长可达50 cm,宽20 cm。花茎长20~30 cm,下垂,花径约2.5 cm,花白色有紫红色或深紫红色的斑点。原产缅甸、泰国和老挝。

18.2.10 大花万带兰Vanda coerulea Griff.ex Lind l.

别名:蓝花万带兰,蓝胡姬花,大花万代兰。万带兰属。

图18.20 大花万带兰
1.植株;2.花;3.唇瓣正面观
(引自中国植物志)

附生兰,根状茎短;茎直立,株高70~100 cm。叶2列,条状,呈弧曲状伸展,长18~35 cm,宽2~4 cm,顶端具稍不对称的2浅裂,略勾转,下部两侧对褶,基部相互套叠,有明显关节。总状花序腋生,有7~20朵花,总花梗下部有3~4枚鞘状苞片;花大,膜质,直径7~10 cm,淡蓝色至深蓝色,有方格状网纹;中萼片棱状倒卵形,长3~4.5 cm,最宽处约2 cm,上端稍向内弯,侧萼片较大,镰状;侧瓣近匙形,基部具爪,与中萼片近等长;唇瓣小,3裂,基部有短矩;侧裂片镰刀状,顶端渐尖,中裂片提琴形,先端浅2圆形;蕊柱短,基部两侧增厚而凸起;花粉块2个,具深裂隙。花期秋、冬季,长达1个月。

原产云南南部和贵州;印度、缅甸、泰国、柬埔寨也有分布。

喜高温、高湿、通风好的环境,适宜较强的散射光,忌强光直射。适生温25~30℃,较耐热,不耐寒,20℃以下即进入休眠状态,低于10℃易受低温伤害,越冬温度应保持15℃以上。分株、扦插繁殖或组织培养。

花叶并茂,花色稀有,花期长久,是优良的观赏兰花。盆栽或多株附于木桩成桩景,布置于室内,可令满室生辉,在庭园攀附于树干上或于庭荫处沿柱而植或植于山石上又别有情趣,可以创造无限的热带风情。其花枝也可作切花瓶插观赏。

同属的白花万带兰V.denisoniana Benson.et Rchb.f.,与大花万带兰近似,茎较短,叶片较小。花白色,直径约4.5 cm,花萼、花瓣质厚而稍肉质,具淡紫色的方格状网纹。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南部及中南半岛、缅甸、印度东北部。桑德利阿万带兰V.sanderiana,植株高可达1.5 m。叶长条形,长30~40 cm,宽2~4 cm,叶尖缺刻状2裂,不对称。总状花序腋生,具10~15朵花;花大型,直径7~12 cm;中萼片和花瓣乳白色、浅黄色或淡玫红色,基部有咖啡色斑点,侧萼片窄而呈镰状,有明显的棕色网纹。原产菲律宾。棒叶万带兰V.teres Lindl.,攀援状附生,茎木质化,长达1 m多,具分枝,绿色。叶肉质,圆柱形,长8~18 cm,粗约4 mm。总状花序与叶对生,疏生3~5朵花;花大型,直径7~10 cm,萼片和花瓣粉白色或紫红色;侧瓣近圆形,唇瓣3裂,侧裂片斜椭圆形,朝内上卷,中裂片扩大呈扇形,顶端2深裂。分布我国云南南部及广东南部沿海岛屿,锡金、缅甸、中南半岛及印度东北部也有。

18.3 盆景树类

盆景(Bonsai)指以植物、山石、土、水等为材料,经过艺术处理和园艺加工,在盆钵中集中、典型地表现大自然的优美景色,同时以景抒情,创造深远的意境,达到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盆景以自然物本身为主要材料,具有天然的神韵和生命的特征,它能够随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更替,呈现出不同的景色,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有机结合。根据创作材料、表现对象及造型特征,把盆景分为桩景类(即树桩盆景),山水类(即山水盆景)和树石类(即水旱盆景)三大类型。

桩景类指以木本植物为主要材料,通过技术加工和园艺栽培,在盆中表现自然界的树木景象。用来制作树桩盆景的植物,称为桩景树,它们多具有植株矮小、叶片细小翠绿、枝条柔韧、萌发力强,可塑性强、生势强健、寿命长,生长速度快的特点。常用桩景树简介见本节后的附表,树种的形态特征可参照前面相关的章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有些桩景树种有大叶、中叶和小叶的品系,如福建茶、雀梅藤Sageretia theezans和栀子等,在做盆景时,从观赏和便于造型等角度考虑,一般均采用小叶的品系。

盆景创始于中国,至今至少有1 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形成了很多的盆景艺术流派。盆景艺术流派指盆景创作方面的派别。盆景的流派主要是以树桩盆景来区分的,主要流派有扬州的扬派、苏州的苏派、成都的川派、广州的岭南派、上海的海派和安徽的徽派。各流派的特点简述如下:

(1)岭南派 指以岭南地区的广东、广西、福建,尤以广州为中心的盆景流派。代表树种是九里香、福建茶、雀梅、榕树、栀子、六月雪。主要采用蓄枝截干的技法,整个过程都以剪为主,很少蟠扎,体现飘逸豪放,挺茂自然的艺术风格。

(2)川派 又分为川东(也称成都盆景)、川西(也称重庆盆景)两个艺术风格。代表树种是紫薇、银杏、竹、梅、罗汉松。主要采用蟠扎的技法,体现虬曲多姿,苍古雄奇的艺术风格。

(3)苏派 以苏州为中心,包括上海、常熟等地,代表树种是榔榆Ulmus parvifolia、雀梅、三角枫、石榴、梅。主要采用粗扎细剪的技法,体现老干蟠枝,清秀古雅的艺术风格。

(4)扬派 以扬州、泰州一带为中心,代表树种是五针松Pinus kwangtungensis、罗汉松、桧、榔榆、黄杨。主要采用精扎细剪的技法,体现层次分明、严整平稳的艺术风格。

(5)徽派 以安徽歙县卖花渔村为代表,包括绩溪、休宁、黟县等县。常用树种为梅、桧、翠柏、桃、罗汉松等。主要采用棕皮、树筋缚扎,先扎后剪的技法,体现苍古奇特的艺术风格。

(6)海派 以上海为中心,常用树种为五针松、罗汉松、黑松Pinus thunbergii、榔榆。主要采用金属丝缚扎,逐年细剪的技法,体现屈伸自如,自然流畅,雄健精巧的艺术风格。

在园林中应用,常在公园开辟专类盆景园,如在广州流花湖公园内的“岭南盆景之家”西苑,或在一些外国人进出比较集中的地方摆设,如东方宾馆的内庭。此外,盆景还可以作为室内观赏植物摆设于室内,但必须注意的是,盆景树类绝大多数为喜阳植物,室内摆设宜放置于光线较充足的地方,若长期摆设于光线不足的地方,则宜在室内摆设一段时间后,换出到室外调养。

盆景树类的水肥管理应根据盆景土壤一般较浅、蒸发面则较大的特点来进行。在浇水方面,生长季一般早晚均需进行,尤其是南方的夏季;休眠期可根据气温而定,保持适度的湿润即可。在施肥方面,总的原则是,盆土肥度宜适度偏瘦,这样可控制成型树桩的生长;对于观花、观果的桩景树,在开花前后宜适当添加磷、钾肥和增加施肥的次数。经常的修剪是形成和维持盆景姿态的重要技术措施。在生长季,需及时剪除破坏既定树形的枝条或用铁丝、细绳牵引枝条。只有通过细致的养护管理,盆景树才会长久地维持理想的姿态,展现其鲜活的艺术魅力,这也就是盆景不同于其他艺术作品的特点。不同流派的桩景盆景所用植物种类有较大差异,常用桩景树类的观赏植物见表18.1。

表18.1 常用桩景树类观赏植物简介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