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于地域生态建设经验的城市布局要点

基于地域生态建设经验的城市布局要点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抗日战争期间,乌江流域的城市人口在短期内急剧增加,后又逐渐恢复正常,此后,乌江流域的城市人口一直维持在较小的水平。这一聚居特征明显受到乌江流域地形破碎、平地分散且空间狭窄、环境容量小的地形特点的影响。在当代城市建设中,应以史为鉴,在乌江干流沿岸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应慎重,以维持干流沿岸的生态环境为重。

6.4.1 基于地域生态建设经验的城市布局要点

影响城市布局的自然生态因素有多种,比如高程、坡度、坡向、山形、岩性、土质、日照、风向、洪水等。乌江流域的传统城市与乡土建筑布局在如何适应这些自然因素,遵循自然生态法则,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方面表现出高度的智慧。笔者总结了基于朴素生态观的地域建设经验,以期为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1)城市建设规模

抗日战争期间,乌江流域的城市人口在短期内急剧增加,后又逐渐恢复正常,此后,乌江流域的城市人口一直维持在较小的水平。这一聚居特征明显受到乌江流域地形破碎、平地分散且空间狭窄、环境容量小的地形特点的影响。在当代针对发展不同规模城市的探讨中,不应仅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制订城市规模的发展要求,而应因地制宜地在尊重环境容量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乌江流域城市应以发展中、小城市和农村集镇为主,不能超出环境容量的限制,盲目扩大其规模,需要集聚发展区域城市发展极核可由多个相邻的大、中城市组合而成,同时要注意的是,乌江地区地形破碎、平坝分散,不能简单地顺应地势而进行分散蔓延式的城市建设。

2)城市的选址

乌江流域的城市分布在平坝上的较少,大多都集中于诸如山麓阶地、河流冲积扇附近的坡地上,即使在小盆地或高原平坝等地形平坦发育地区,城市都尽可能建在盆地或平坝的边缘。其原因是乌江流域的平坝通常为非常珍贵的高产良田,而在长期以农为本的经济社会中,保护良田的意识强烈。耕地因此得以保存,粮食安全得到保证。在当前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人口增长已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压力都空前巨大,城市的布局和扩展应特别重视对农田的保护。

3)城市布局与乌江的关系

历史上乌江航运并不发达,很多地段都无舟楫之利,乌江干流两岸,尤其是乌江干流的中游一带,极少有城市发育。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花费很大力气进行河道治理,但是相对于区内其他交通设施的大发展,乌江航运及沿岸城市的发展却十分有限,然而这种情况使乌江中游两岸许多人烟稀少地带维持着比较好的生态环境状态,使其成为消解上游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等不利影响的重要缓冲区。在当代城市建设中,应以史为鉴,在乌江干流沿岸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应慎重,以维持干流沿岸的生态环境为重。

4)城市布局与日照的关系

乌江流域的日照时长较短,在全国属于最少的地区,而日照对于城市的生态和卫生环境至关重要,因此,城市布局都希望获得最大限度的日照。在乌江流域,阳坡一般包括以下两种情况:其一,在东西向的河谷,河岸北部的坡体为向阳坡;其二,在南北向的河谷,因山地午前多雾,日照强度与时间均不及午后,故河岸东坡为向阳坡。依据居民自发修建的经验,向阳坡房屋明显多于阴坡房屋,从民国时期浙江大学对遵义附近自发修建的房屋分布的调查中也可以明确地看出此特点[22]。由于东西向谷地两侧的日照差异,是因固定地形而产生的;南北向谷地两侧的日照差异,则更多的是与气候变化有关,因此,前者的差异对城市发展的布局影响更大,在城市布局考虑坡向时尤其要进行充分考虑。另外,城市分布的相对地势对获取日照也有较大的影响。乌江流域河谷深切,河谷地带阴冷潮湿,只有在相对高度增加的情况下才能获得较强的日照与较高的温度,而且山体尺度越大,谷地越狭窄,对占据高地、获取充足阳光的要求也越多,这对当代城市布局与发展用地的选择也有重要的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