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发展与城镇形态

经济发展与城镇形态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明清时期经济得到繁荣和发展,一些地区的农副产品交易场所自发地形成集镇。与自发经济的繁荣状况相适应,乌江流域在这一时期还形成了许多小而分散的集场,如瓮安县,清初已自发形成集场达50个。[29]此时乌江流域城镇聚居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也具备了一定的水平。[30]游记记录了城镇建有池塘与堤堰等水利设施,砖砌的主要街道十分平整,这在乌江流域以前的建设历史上是少有的。

2.3.4 经济发展与城镇形态

明清时期经济得到繁荣和发展,一些地区的农副产品交易场所自发地形成集镇。个别城镇因位于交通要道,贸易繁盛,颇具规模。如《徐霞客游记》记载的平坝县城:“平坝在东西两山夹间,而城依西山麓。城不甚雄崚,而中街市人颇集,鱼肉不乏。”[27]

另外,明代乌江流域一些城镇开始修筑城垣。城垣的修筑,反映了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强化了聚居地的中心感,保护了城镇的安全与稳定,城内住户增加,街市扩展,城镇聚居风貌也随之有了变化。在《徐霞客游记》中也有描述:“普定城垣崚整,街衢宏阔;南半里,有桥;又南半里,有层楼跨街,市集甚盛。”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经过明代较长时期的中原儒家文化影响,加上这一时期小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城镇建设的不断积累,明末乌江流域的一些城镇逐步形成了类似中原城镇的布局模式,城镇街市兴旺,聚居颇具规模,也出现了“街衢宏阔”、“层楼跨街”的繁荣景象。

与自发经济的繁荣状况相适应,乌江流域在这一时期还形成了许多小而分散的集场,如瓮安县,清初已自发形成集场达50个。咸丰五年(1855年),知县进行平衡布局后明令缩减为26个,按12地支错开排定场期,6天1场,引导区域集贸形成更为有序的局面[28]

清代砌筑城墙的城镇增多,在清道光《遵义府志》中有“正安”城的修建记载:“自建此城,将前此之流离播迁,尽变为安居乐业。田产可耕也,不虞豪强;肆市可列也,不忧剽掠。车马辐辏,烟井万家,峥峥然犹一大都会也。”[29]

此时乌江流域城镇聚居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也具备了一定的水平。据《徐霞客游记》记载:“时雨过街湿,余乘湿履,遂由街北转而西,有巨塘汇其内,西筑堤为堰,甃为驰道甚整。”[30]游记记录了城镇建有池塘与堤堰等水利设施,砖砌的主要街道十分平整,这在乌江流域以前的建设历史上是少有的。一些县城由于环水而建,对桥梁的修建也很重视,如湄潭县城区三面环水,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开始了桥梁的修建,清乾隆年间,建成了七孔石拱桥。此时期聚居发展较快,官府令若干住房合置“太平缸”,随时盛满水,门前置备沙袋作为防火设施。到了清末(1908年),贵阳还曾动用税银2800余两疏通沟渠,治理排水,反映出这一时期聚居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一大进步(图2.19~图2.22)。

img40

图2.19 清代贵阳城垣图

资料来源:摹自贵州市规划管理局.贵阳规划历程[M].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2002

img41

图2.20 清代思南城垣图

资料来源:摹自《思南府志》(清)

img42

图2.21 清代务川城垣图

资料来源:摹自《务川县志》

img43

图2.22 清代思南城郊地景

资料来源:摹自《思南府志》(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