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替代路径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替代路径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这些原则构成了循环经济的根本思路,但它们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只有减量化原则才是最重要的,被称为循环经济第一法则。在传统经济中,只有资本和劳动等的循环,恰恰没有自然资源的循环,往往造成生态恶化、恶性循环。1.循环经济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的自然观。

第三节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替代路径——循环经济模式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原则

随着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不断反思,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为经济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改进技术来阻止污染物的产生;另一方面,把资源的单向流动变成双向流动,把最终产品后的废品变成资源重复利用,实现再使用和再循环。以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brounding)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为标志,逐渐建立了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封闭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实行三项原则:一是“减量化”原则。“减量化”(Reduce)原则属于输入端控制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此外,要求产品包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

二是“再利用”原则。“再利用”(Reuse)原则属于过程性控制原则,要求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重新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有害的垃圾。即从原料制成成品,经过市场直到最后消费变成废物,又被引入新的“生产—消费—生产”的循环系统。

三是“资源化”原则。“资源化”(Recycycle)属于输出端控制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器具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复使用,而不是一次性消费,使用完毕就丢弃。很显然,通过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的实施,反过来强化了减量化原则的实施。这些原则构成了循环经济的根本思路,但它们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只有减量化原则才是最重要的,被称为循环经济第一法则。

循环经济的实践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分别通过运用3R原则实现三个层面的物质循环流动,被称为大循环、中循环和小循环。

在企业层面上(小循环),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量化。企业要做到减少产品和服务的物料使用量、减少有毒物质的排放、加强物质的循环使用能力、最大限度可持续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提高产品与服务的强度。

在区域层面上(中循环),通过企业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在社会层面上(大循环),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二、循环经济模式和传统经济模式的区别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

一是系统观不同。传统经济在生产和消费时,将人置身于由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构成的大系统之外。而循环经济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将人置于大系统之内,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比如,目前我们实施的“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就是作为维持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二是经济观不同。在传统经济中,只有资本和劳动等的循环,恰恰没有自然资源的循环,往往造成生态恶化、恶性循环。而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不仅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其经济活动与生态良性循环,能够使生态系统平衡发展。

三是价值观不同。传统经济在考虑自然时,将其作为“原料场”和“废弃物堆积排放场”,视其为可供利用的资源。而循环经济视其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四是生产观不同。传统经济的生产观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观念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从而创造尽可能多的社会财富,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的效果。

五是消费观不同。传统经济观实际上提倡“拼命生产,拼命消费”,而循环经济观提倡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在消费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再利用、再循环。其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倡导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倡导消费者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下面用图2和图3来表示传统经济运行模式与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的区别。

img3

图2 传统经济运行模式

img4

图3 循环经济运行模式

三、循环经济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文明观思想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迈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1.循环经济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的自然观。生态自然观高度认可并维护自然的内在价值。在生态自然观看来,人虽然是大自然进化出来的具有较高价值的存在物,但并不是自然界中惟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人的价值只是自然价值的延伸和升华。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内在价值也不可能大于作为整体的自然的内在价值。人与自然界的其它存在物都是一个巨大的存在之链上的环节。因此,人类应珍惜并努力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和价值的多样性。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循环经济倡导建立在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和服务使用寿命、使废物再生资源化等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的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少产生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末端处理。循环经济强调保护环境,要求人类应该运用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合理地规划自然资源的保护、约束自然资源的使用,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人类要想永续发展,就必须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并维护和促进地球这个生命共同体的长久的稳定与繁荣,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的自然观思想。

2.循环经济体现了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观思想。生态文明观要求我们在生存与发展上,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社会公正和环境、生态可持续的前提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一句话,要从过去片面地单一地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观,转变为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把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充分考虑进去。新的发展观,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最高准则,以不断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宗旨,其核心则是生态平衡取向的“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观”。

循环经济强调要实现物质资源的永续利用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观是一致的。生态文明观要求我们在生存与发展上,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社会公正和环境、生态可持续的前提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在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的维护发生矛盾时,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子孙后代,不做那些得益于现在而不利于长远的急功近利的事情,更多地考虑一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3.循环经济体现了生态文明的伦理观精神实质。生态文明的伦理观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的利益看成是惟一的、绝对的,把自然看成是人类获取自身利益而任意使用的工具。其结果导致对自然肆无忌惮地索取和掠夺,从而就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造成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威胁。

为了人类自身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伦理和道德原则。生态文明的伦理观认为,人们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要把人类的道德认识,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扩延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充分认识自然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权利的基础上,增强人对自然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增强人们对代内关系和代际关系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协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达到三者共生共荣、共同发展。

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体现了生态文明的伦理观思想。传统工业经济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增长,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忽视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迁移、循环等规律,形成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许多自然资源短缺与枯竭,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对经济社会、人体健康的重大损害。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同时,循环经济还拉长了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