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黎巴嫩经济发展模式

黎巴嫩经济发展模式

时间:2022-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黎巴嫩是阿拉伯世界面积较小的国家之一,是中东国家中为数不多的由信仰伊斯兰教和信仰基督教两大宗教居民组成的国家。长期以来,黎巴嫩一直是阿拉伯国家乃至整个中东地区的新闻中心、文化中心和图书出版业中心。黎巴嫩社会政治长期动荡。一是农业在黎巴嫩独立之初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黎巴嫩是阿拉伯世界面积较小的国家之一,是中东国家中为数不多的由信仰伊斯兰教和信仰基督教两大宗教居民组成的国家。由于宗教及其教派之间、教派与家族之间的特殊关系,使得政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教派和家族,而教派之间的纷争客观上又影响着黎巴嫩经济发展进程。

(一)简介

黎巴嫩拥有悠久的历史贝鲁特(今黎巴嫩首都)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公元前2000年为腓尼基的一部分,以后相继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和罗马统治,7—16世纪初并入阿拉伯帝国,1517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贝鲁特作为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和远东船只的交会点,是地中海东岸最大的港口城市。目前,在贝鲁特城以北30多公里处的比布鲁斯,仍能看到腓尼基人的村庄和罗马时期的城堡、庙宇、剧场等遗址。巴尔贝克神庙位于贝鲁特东北80多公里处的贝卡平原北部,是世界著名的古迹,也称朱庇特神庙、巴尔贝克太阳神庙。今天的巴尔贝克神庙虽是罗马神庙遗址,但实际上是腓尼基文明与罗马文明相融合的产物,虽历经近2000年的刀兵水火而残败不堪,但残存的宏伟规模仍使人惊叹不已。据称,巴尔贝克神庙是世界上规模最宏伟的古罗马建筑群,全世界包括罗马,迄今已找不到比它更完整的神庙遗址。此外,还有十字军时代兴建的赛达城堡(目前仅有一面残墙得以保存),以及萨拉尔清真寺、埃尔努阿法拉清真寺等名胜古迹,使其成为中东地区有名的旅游胜地。

黎巴嫩文化与教育事业发达。长期以来,黎巴嫩一直是阿拉伯国家乃至整个中东地区的新闻中心、文化中心和图书出版业中心。目前,全国拥有各类报刊600余家。主要日报有《白天报》《使节报》《旗帜报》《家园报》《安瓦尔报》,主要刊物有《事件周刊》《阿拉伯周刊》《狩猎者》《杂志周刊》《黎巴嫩评论》等,还有黎巴嫩国家通讯社(唯一官方通讯社)、中央通讯社、中东报道(为私人通讯社)等140多家广播电台,其中大部分是私营娱乐性电台,以及黎巴嫩国家电视台、未来电视台、黎巴嫩广播公司电视台(LBC)和灯塔电视台。此外,还有20余家较大的出版社,出版图书营销许多阿拉伯国家,在阿拉伯国家中,黎巴嫩的出版业可以与开罗的出版业并驾齐驱。黎巴嫩是阿拉伯国家中教育普及率和公民文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目前,黎巴嫩有中小学学校2704所,在校学生76万余名,教师6万余名,各类高等院校共计41所。其中,综合大学4所,分别为黎巴嫩大学(唯一一所国立综合大学,创办于1953年)、贝鲁特阿拉伯大学(创办于1960年)、贝鲁特美国大学(由美国教会创建于1866年)和圣·约瑟大学(创办于1881年),此外还设有孔子学院。[38]

黎巴嫩教派众多且关系复杂。从地理位置讲,黎巴嫩既与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巴勒斯坦毗邻,又靠近伊斯兰教的诞生地麦加,再加上境内多山谷,使得教派长期割据成为一种传统和历史,黎巴嫩因此成为典型的教派分权制国家,权力体制充满宗教派别色彩,其表现为在不同教派群体中分割国家权力。据统计,2014年黎巴嫩约有458万人口,其中,54%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主要是什叶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46%信奉基督教(主要有马龙派、希腊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和亚美尼亚东正教等)。由于教派主义是黎巴嫩政治制度的基石,跨教派和跨地区的党派和团体不可能发展,各教派的领导人一直保持着他们传统的显赫地位,而且影响越来越大,使得黎巴嫩成为了教派多极化的国家。客观上讲,这种“教派分权”和“教派主义”的长期存在,为黎巴嫩后期实现民族振兴埋下了种种不确定隐患,尤其是教派斗争引发的国内社会政治动荡,会严重干扰本国经济的发展。

黎巴嫩社会政治长期动荡。黎巴嫩在1.0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有100多个党派团体、30多支民兵武装和100多家电台,代表着不同的教派、家族和党派利益。家族在黎巴嫩政治生活中也有一定的影响,一个教派往往由一个或几个家族控制,而且,对于该国国民来说,忠于教派和家族高于一切。所以长期以来形成了多种宗教教派杂处、各自为政、政党组织成为教派和家族附属的局面。比如20世纪50年代,由穆斯林和基督徒重新争夺国家权力分配而要求修改宪法引发的1958年内乱;60年代末,黎巴嫩成为阿以冲突的焦点之一,再加上外来势力参与和干涉打破了黎巴嫩国内原有的教派平衡,引发了一场从1975年至1990年长达16年之久的国内战争,严重地破坏了经济稳定发展的环境,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使得国内资金和技术严重外流,曾经享有中东地区金融和黄金贸易中心的荣誉也不复存在。战争对经济的破坏是巨大的,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调查报告统计,仅2006年夏天爆发的黎以大规模武装冲突给黎巴嫩农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2.8亿美元,而且由于冲突期间投掷在黎南部的大量炸弹没有爆炸,黎南部目前仍有至少25%的农田无法耕作。[39]

(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

黎巴嫩是一个资源贫乏、工农业基础薄弱的国家,国内社会长期动荡,使得经济发展困难重重。但独立后,黎巴嫩政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政策上坚持奉行自由经济原则,实行外汇、黄金贸易等全面开放,力图建立一个外向、服务型的现代经济。2010年黎巴嫩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个产业的比例分别为5∶21∶74。

一是农业在黎巴嫩独立之初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黎巴嫩自然资源贫乏,农业资源是其最主要的可利用自然资源。由于境内多山,既有沿海狭窄平原,又有高海拔山区和内地平原,这种气候和地形的多样性,使得黎巴嫩发展多样性农业经营具有一定的潜力。所以,建国初期,黎巴嫩国内一半以上的就业人口在农村,主要从事大麦小麦、玉米、马铃薯,以及烟草、甜菜、橄榄等作物种植。但由于国土狭小,可耕地面积有限(据黎巴嫩1998年农业普查统计,全国可耕地面积24.8万公顷,其中,灌溉面积10.4万公顷,牧场36万公顷,林地面积79万公顷),加上投资不足,黎巴嫩农业集约化程度较低,自然的小农经济和粗放经济一直占相当比例。所以,政府在制订农业发展规划时,一方面强调培训农业劳动力,实施有效的农业技术,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优质粮田的耕种面积,建立畅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此外还要合理灌溉,保护环境等;另一方面,积极利用外国援助的资金和技术,建立农产品工业发展中心,启动山区农业灌溉开发项目,发展生态农业,努力实现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业吸收资金的能力,更好地实现农业和农村发展。据统计,2015年前5个月,黎巴嫩农业部门进口同比下降13.6%,出口同比增加了1.1%。[40]

二是工业基础薄弱且发展迅速。工业是黎巴嫩的一个薄弱产业,并且以中小企业为主。建国初期,尽管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相比,黎巴嫩的工业相对比较发达,主要以食品、纺织、炼油为主,但是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短缺,再加上受人力资源以及较高的生产成本所限,其工业品难以与地区及国际同行竞争。近年来,黎巴嫩国内工业发展十分迅速。目前,黎巴嫩的主要工业为非金属制造、金属制造、家具、服装、木材加工、纺织等,从业人数约20万,占国内劳动力的7%。此外,欧盟黎巴嫩工业现代化中心项目,通过技术和资金两方面的支持,旨在帮助黎巴嫩中小工业企业和小旅馆提高竞争力,在产品和服务方面达到国际标准。这些政策,客观上为黎巴嫩工业的提速升级创造了发展空间。[41]

三是商业和服务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自独立以来,黎巴嫩政府就充分利用本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通过开放贝鲁特国际市场,解除金融方面外汇管制等措施,积极发展金融贸易和旅游业,而且这些措施吸引了大批外国银行迁入贝鲁特,再加上中东产油国经济与西方贸易的金融联系,客观上使黎巴嫩迅速发展成为中东的金融和黄金贸易中心之一。据统计,在2010年黎巴嫩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个产业的比例分别为5∶21∶74;国内GDP近400亿美元,同比增长8.1%,增幅仅次于卡塔尔,在中东名列第二,世界排名第四,而且就整体营商环境而言,黎巴嫩在世界排名第108位,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竞争力排名第92位。[42]

(三)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黎巴嫩在坚持立足本国实际的同时,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素质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借鸡生蛋的方式,大力缓解经济建设中迫切需要的大量资金和技术,尽量缩小与周边国家的贫富差距。

一是坚持推进国有企业私有化,鼓励私人资本参与民族工业发展。建国之初,黎巴嫩以加工业为主。1962年起,黎巴嫩政府制订了几个五年计划,投资14亿美元发展公路、灌溉设施、水利资源、电力设施、海港和运输设备等,其间,形成了一批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但随着内战的发生,国内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一方面,战争破坏的国有企业设备,因无资金维修和更换,使得企业处于瘫痪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大量外流,使得管理不善,效益低下,亏损严重。尽管在战后经济重建中,政府给予大量的财政补贴,但仍然没能实现根本转变。因此,为了减轻财政负担,黎巴嫩政府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大量侨民和外籍黎巴嫩人将私人资金投入到经济恢复、发展和重建的浪潮中来,积极投身私人企业发展,同时大力推进国营企业私有化。到了90年代中期,黎巴嫩出口持续增长,国际收支转为顺差,外汇储备逐年增加,财政状况好转,经济增长率达到5%,黎巴嫩经济的复苏初露曙光[43]

二是坚持自由开放的经济政策,努力建设外向、服务型的现代经济。在政策方面,黎巴嫩一贯奉行自由经济原则,通过不断深化外汇和金融改革,实现外币兑换与贵重金属兑换的完全自由流通,使其成为中东地区银行业务的金融中心。在对外开放与合作方面,黎巴嫩政府充分利用连接欧亚非的区位优势、较高国民素质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积极申请加入世贸组织(WTO)、阿拉伯自由贸易区(GAFTA)和欧洲自由贸易区(EFTA)等国际组织,并与西方国家签署欧盟—黎巴嫩联盟协议,与海合会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等合作协定,通过加快实施与欧洲邻国、地中海国家联盟,以及与阿拉伯和世界各国投资机构的合作,以便更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市场。[44]

三是充分利用外援和侨汇资金发展本国经济。在黎巴嫩经济发展中,侨汇和外援资金的作用功不可没,尤其是战后经济重建中。1977年,黎巴嫩政府成立了黎巴嫩重建与发展委员会(简称“重建委”),主要职能是取代原黎巴嫩国家计划部,负责黎巴嫩1975—1976年战后重建与发展的工作。据统计,自1992年到2004年底,重建委共签署了74亿美元的合同,大约有52.45亿美元的合同已经完成,还有21.55亿美元的合同仍在实施之中。按照行业部门划分,主要分布在基建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基本服务、生产性部门和其他领域;对黎巴嫩重建工作提供援助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共有30多个,从援助金额来看,世界银行、欧洲投资银行、阿拉伯经济社会发展基金、伊斯兰发展银行和欧盟的援助金额占总金额的51%,科威特沙特、意大利和法国的援助金额占总金额的29%。[45]由此可见,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对黎巴嫩的援助最多,这是由黎巴嫩特殊的阿拉伯及欧洲双重属性决定的。出于地中海地缘政治关系的需要,欧盟一直向黎巴嫩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据设在黎巴嫩的欧盟总代表处一份文件,2004—2005年,欧盟将在欧地联盟合作的框架内向黎巴嫩提供总计2.25亿欧元的援助。这些援助涉及社会经济发展、教育、人权、难民、交通、文化交流和环境等各个方面。[46]

此外,黎巴嫩的侨汇对经济建设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建国之初和战后经济重建中积极参与国内中小企业发展,而且黎巴嫩裔侨民遍布全球各地,为黎巴嫩的市场带来巨大的辐射效应。据世界银行近期发布的数据,2014年黎巴嫩侨汇收入为89亿美元,较2014年10月预测的76.7亿美元有较大幅度的上调。黎巴嫩2014年侨汇收入规模居全球第14位,全球125个发展中国家第10位,在阿拉伯国家中仅次于埃及居第二位。侨汇收入相当于黎巴嫩2014年GDP的17.8%,这一比例居全球第11位。[47]

【注释】

[1]王铁铮、黄民兴等:《中东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17~418页。

[2]伊斯兰国家,泛指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或官方宗教),或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主要特征是国家元首为穆斯林,承认沙里亚为国家立法的主要渊源之一,重视伊斯兰文化传统等。中东地区的伊斯兰国家主要有:科威特、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沙特阿拉伯、也门共和国、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埃及、土耳其、伊朗和黎巴嫩16个国家。

[3]冯璐璐:《现代伊斯兰经济学说及其伦理特征》,载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4]王铁铮:《沙特阿拉伯的国家与政治》,三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9~240页。

[5]黄民兴:《论沙特阿拉伯现代化的阶段及其特点》,载于《西亚非洲》1994年第6期。

[6]约旦,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mfa_chn/gjhdq_603914/gj_603916/yz_603918/12 06_604978/。

[7]也门,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mfa_chn/gjhdq_603914/gj_603916/yz_603918/12 06_604834/。

[8]叙利亚,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mfa_chn/gjhdq_603914/gj_603916/yz_603918/ 1206_604810/。

[9]巴勒斯坦,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m fa_chn/gjhdq_603914/gj_603916/yz_60391 8/1206_604042/。

[10]时延春:《当代也门社会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18页。

[11]盛睿:《土耳其世俗化发展道路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Ⅲ页。

[12]黄维民:《中东国家通史·土耳其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94、200~205页。

[13]黄维民:《中东国家通史·土耳其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51、163-164页。

[14]黄维民:《中东国家通史·土耳其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63页。

[15]土耳其,外交部网站,http://tr.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209/20120908345801.shtm l。

[16]黄维民:《中东国家通史·土耳其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66-267页。

[17]盛睿:《土耳其世俗化发展道路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106页。

[18]土耳其,商务部网站,http://tr.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006/20100606998221.shtml。

[19]土耳其,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m fa_chn/gjhdq_603914/gj_603916/yz_603918/ 1206_604666/。

[20]通常,我们把法老时代之后到伊斯兰教传入埃及之后的这段时间称为科普特时代,或基督教时代。埃及史学家阿·苏·阿提亚教授在《基督教时代的埃及》中指出,科普特时代是埃及从古埃及“飞跃到”伊斯兰时代的“一座不大不小的桥梁”。参见雷钰、苏瑞林:《中东国家通史·埃及卷》,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38~139页。

[21]雷钰、苏瑞林:《中东国家通史·埃及卷》,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96页。

[22]雷钰、苏瑞林:《中东国家通史·埃及卷》,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06页。

[23]雷钰、苏瑞林:《中东国家通史·埃及卷》,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00页。

[24]雷钰、苏瑞林:《中东国家通史·埃及卷》,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95页。

[25]纳赛尔倡导的阿拉伯社会主义理论有别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体存在五个方面的区别。详见唐大盾等:《非洲社会主义:历史·理论·实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105页。

[26]哈全安:《中东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39~540页。

[27]杨灏城、江淳:《纳赛尔和萨达特时代的埃及》,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0页。

[28]雷钰、苏瑞林:《中东国家通史·埃及卷》,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05页。

[29]哈全安:《中东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62页。

[30]埃及,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mfa_chn/gjhdq_603914/gj_603916/fz_605026/120 6_605052/。

[31]雷钰、苏瑞林:《中东国家通史·埃及卷》,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36页。

[32]何志龙:《中东国家通史·塞浦路斯卷》,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22、203页。

[33]何志龙:《中东国家通史·塞浦路斯卷》,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6、13页。

[34]环球网,http://finance.huanqiu.com/world/2013-03/3765939.html。

[35]何志龙:《中东国家通史·塞浦路斯卷》,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3、20页。

[36]塞浦路斯,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mfa_chn/gjhdq_603914/gj_603916/oz_60648 0/1206_607376/。

[37]何志龙:《中东国家通史·塞浦路斯卷》,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1页。

[38]黎巴嫩,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mfa_chn/gjhdq_603914/gj_603916/yz_603918/ 1206_604378/。

[39]商务部中国驻黎巴嫩使馆经商处网站,http://lb.mofcom.gov.cn/article/jmxw/200611/2006110 3881876.shtm l。

[40]综合商务部驻黎巴嫩使馆经商处的有关新闻报道、专题调研等资料:http://lb.mofcom.gov.cn/。

[41]《黎巴嫩工业概况》,商务部网站,http://lb.mofcom.gov.cn/article/ztdy/200509/2005090043059 3.shtml。

[42]商务部中国驻黎巴嫩使馆经商处网站,ttp://lb.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103/20110307 466855.shtm l。

[43]何志龙:《中东国家通史·塞浦路斯卷》,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75~376页。

[44]中国驻黎巴嫩使馆经商处网站,http://lb.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103/201103074668 55.shtm l。

[45]《1992—2004年黎巴嫩接受外援情况》,参考商务部网站,http://lb.mofcom.gov.cn/article/dd gk/zwshoudu/200511/20051100774017.shtm l。

[46]《欧盟对黎巴嫩的援助》,商务部网站,http://lb.mofcom.gov.cn/article/ztdy/200411/20041100 300872.shtm l。

[47]中国驻黎巴嫩使馆经商参处网站,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k/201505/20150500 971910.s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