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循环型社会模式

循环型社会模式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循环型社会模式是在较大范围内乃至一个国家范围内,从资源开采、产品制造、生活消费等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综合考虑资源循环利用问题。此外,还通过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资源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循环型社会建设,推进有关环境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循环型社会模式需要在社会范围内系统地考虑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并将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等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的系统。

11.3.3 循环型社会模式

循环型社会模式是在较大范围内乃至一个国家范围内,从资源开采、产品制造、生活消费等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综合考虑资源循环利用问题。这种模式不仅要求各个生产企业要考虑到资源循环利用问题,而且还要求考虑到企业之间、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大的资源流动闭环系统。

在提到循环型社会这种模式时,日本经常被作为这种模式的一个例证。日本通过法律、经济、教育和科技等多方面全面打造循环型社会。在法律制度建设上主要是明确废弃物排放者的责任并且采取了扩大生产者责任制度,即要求生产者不仅要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而且将产品生产者的责任延伸,要求产品生产者对产品使用废弃后对该产品的合理回收和处置担负责任。为落实扩大生产者责任制度,日本以《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为基础,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及产品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制定了完整性的法律体系,如综合性层面的法规有《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等;根据各产品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有《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绿色采购法》等。

日本为建设循环型社会,各级政府在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日本中央政府2001年和2002年在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的预算分别为4 214亿日元和3 988亿日元,此外还有地方政府的预算。日本还充分重视经济手段的作用,对生活垃圾以及废弃物回收等进行收费或者开征相关税收,押金—退款制度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政府还出台《绿色购买法》,通过政府采购促进绿色产品消费。此外,还通过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资源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循环型社会建设,推进有关环境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本通过法律、税费、财政、政府采购以及环境教育等手段有效地提高了资源效率,在社会范围内建立了资源循环利用的网络体系,将日本社会的生产和消费连接在一起,形成资源利用的闭环系统。

在循环型社会中还有逆向物流模式,该模式是在区域范围内甚至全国范围内,通过构建逆向物流系统,将使用后的废弃物品进行回收,并对回收后的废弃物品进行再利用、再循环处理后再次进入市场提供利用或者对回收后的废弃物品进行资源化处理,将回收后的废弃物品处理成可以利用的原料物资提供有关的生产企业使用。在逆向物流模式中,废旧物资回收系统、再利用再循环设计和处理系统以及资源化系统是其中关键组成部分,资源回收、资源化和再利用设计与处理这几个功能可以由不同的企业或者组织来承担。

逆向物流模式的建立也是在遵循市场经济交易规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包装企业制造商、包装回收企业以及再生工厂之间就资源回收利用达成协议,分工负责资源回收过程中的不同环节。这种模式能够打破地域限制,能够在大范围内回收废弃资源,实现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处理的规模效益。与企业模式和园区模式相比较,逆向物流模式更具灵活性,企业模式和园区模式由于涉及工艺流程重新构建等影响,模式复制难度较大。逆向物流模式通过回收企业将消费或生产的排放端与生产的投入端连接起来,由于在各个环节都允许不同的企业加入,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能够保证废弃物回收以及资源化处理过程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益。同时,循环利用链条的个别环节中个别企业的进入退出不致影响整个系统运行,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系统的稳定性较好。此外,在循环利用系统中,生产、回收和再制造分别由不同的公司负责,专门化和规模化的运作使得不同环节能够获得分工带来的好处。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限制,例如,回收企业以及再生工厂和其他企业一样具有一定的规模限制,从事资源回收的企业其回收量必须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才能够实现赢利。

除了类似DSD回收体系的逆向物流模式之外,押金—退款制度的实行也能促进旨在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的逆向物流系统。押金—退款政策被定义为一种“要求为潜在的损害预先支付费用,并在相关产品得到恰当处置或者循环利用之后还款的市场手段”。押金—退款制度就是当购买某种产品时,购买者被要求支付一定的费用,该产品在使用后按照要求返还使用物品或者证实得到恰当处置时,产品购买者可以得到当初支付费用全部或者部分。在押金—退款制度基础上建立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与DSD模式区别之处在于前者是通过押金—退款这样一个政策工具将消费者和产品销售商联系起来,并将产品销售商和产品制造企业连接起来,在这个系统中,产品销售商承担了资源回收的责任,而不是由单独的资源回收企业来负责回收。

与前面几种模式不同,循环型社会模式涉及范围要比前面几种模式所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不是就某个工厂、某个企业或者某个园区进行资源循环利用设计,而是区域范围内对整个区域的资源循环利用进行设计。因此,循环型社会模式需要在社会范围内系统地考虑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并将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等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的系统。这个大系统不仅覆盖的空间范围大而且涉及数量众多的微观经济主体,需要全社会各个环节的微观经济主体的广泛参与。因此,循环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说前三种模式是属于企业主导类型的话,那么循环型社会模式则是循环政府的有效介入。当然,政府在循环型社会建设中的角色并非替代企业直接从事资源循环利用活动,而是承担制度供给以及实施监督角色,即由政府负责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并监督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实施,对企业和消费者资源利用行为进行监管,保证资源利用者能够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利用资源尤其是循环利用资源,以达到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生产企业或者组织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目标采取循环型企业模式、园区模式、逆向物流系统模式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或者参与循环型社会的建设。

除了循环型企业模式、园区模式、逆向物流系统模式以及循环型社会模式四种模式之外,有些国家或者地区还开始探讨循环社区模式。例如,英国伯丁顿社区由伦敦最大的商住集团皮保德、环境专家及生态区域发展工作组联合开发建立零能源发展系统,建筑物所需的电力和热力供应都不再使用传统的能源,建筑物也不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采用的所有建筑材料均可循环使用,依托过滤技术建立水循环利用系统,污水被一种称作“生活机器”的生物污水处理装置就地进行净化处理,处理后的水再输入储水箱供冲洗厕所之用,从而降低了小区居民对自来水的需求,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社区内的加热和发电装置使用废弃物作燃料为办公室和家庭供暖。该社区通过零能源发展系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生活消费对环境的冲击。事实上英国伯丁顿社区为减少资源消耗,在设计时还考虑了小区居民交通对资源的节约等。循环社区模式主要是针对居民生活建立资源循环利用系统,由于人类活动有相当部分在居住区内,因此,循环社区模式对于资源循环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循环型企业模式、园区模式、循环型社会模式、循环社区模式中,循环型企业模式、园区模式主要是生产领域的循环经济模式,循环型社会模式如逆向物流系统模式涉及服务行业和生产领域,循环社区模式则主要是消费领域的循环经济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Allenby Braden R.工业生态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Callan S J,Thomas J M.环境经济学与环境管理:理论、政策和应用(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黄贤金主编.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李良园.上海发展循环经济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5]汤姆·泰坦伯格.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第5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陶在朴.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的重量及面积观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7]王冰冰,于传利,宫国靖.循环经济:企业运行与管理.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8]魏全平,童适平.日本的循环经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1(6)

[10]王明远.“循环经济”概念辨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6)

[11]席俊杰,吴中,马淑萍.从传统生产到绿色制造及循环经济.中国科技论坛,2005(5)

[12]戴宏民.绿点公司和废弃物资源化.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

[13]黄海峰,徐明,陈超等.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

[14]王爱兰.一些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与启示.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18(3)

[15]石磊.从物质循环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环境科学动态,2004(1)

[16]李海峰,李江华.日本在循环社会和生态城市建设上的实践.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

[17]谭灵芝,鲁明中.对废旧物资回收业的管理政策分析.再生资源研究,2005(4)

[18]刘勇,姚星.“3R”原则指导下的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对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建设的分析.生态经济,2005(10)

[19]农卓恩,李绍刚,林敏.循环经济增长模式:制度的构建与政策的取向.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20]刘学敏.英国伯丁顿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做法.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5(3)

【注释】

[1]丁四保.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经济[EB/OL].http://www.sznews.com/szsb/20040419/ca892603.htm

[2]刘学敏.循环经济挑战现代经济学.http://www.gjmy.com/list.asp?articleid=2078&classid=7

[3]蔡林.垃圾分类回收是根治垃圾污染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见刘青松选编:循环经济资料新编,199~208页,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2002

[4]绿色消费正视五大误区,人民日报,2002—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