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航路改革河段航标建设工程
2003年5月1日至6月3日,长江航道部门成功实施了长江干线南京燕子矶至浏河口河段(以下称“南浏段”)航标建设工程。该工程建设标准高,在我国内河航道建设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船舶定线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建设范围
工程建设范围为:长江干线南京燕子矶~太仓浏河口河段311.6km的主航道及白茆沙北水道、福姜沙中水道、口岸直水道,鳗鱼沙东槽、仪征捷水道等85.9km的副航道,总长397.5 km。
2.设计原则
1)按船舶各自靠右航行的要求,在航道两侧连续配布航标。
2)警戒区水域设置界限标。
3)航标编号、命名:岸标按地名命名,不编号;主航道浮标分左右侧自下而上顺序连续编号;副航道航标按水道自下而上顺序编号。
3.建设标准
1)航道等级:Ⅰ级航道。
2)航标配布类别:第一类航标配布。
3)航道维护类别:一类航道维护。
4.航标配布设计方案
1)航标配布主要技术参数
(1)设标宽度:500m,不足500m按实际可满足水深要求的水域宽度设标。最窄不小于200m。
(2)航标设标间距:浏河口~扬中十四圩按间距2.6km双侧对应设置浮标;扬中十四圩~燕子矶按间距3.0km双侧设置浮标;部分浅窄处及转向点加密设标(不大于500m)。
(3)设标水深:10.5m。
2)航标结构形式
浮标主要采用Ф2400mm钢质浮鼓,工程实施后在特殊标位使用了20余座Ф3050 mm钢质浮鼓;岸标采用塔型。
3)航标灯器、电源
航标光源为LED冷光源,浮标上的电池由6V增加为12V。浏河口至江阴河段浮标及所有岸标配置了太阳能充电装置。
4)无线电航标
每座浮标均安装雷达反射器,重点岸标上装有雷达应答器;
5.建设规模
该工程共配布航标351座,岸标33座,浮标318座,其中,Ф2400mm浮鼓296座,Ф3050mm浮鼓22座。配套建设航标灯器、电源351套。配置雷达反射器314套,雷达应答器24套。
二、三峡库区航标建设工程
2003年8月,交通部颁发了《长江三峡库区船舶定线制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其基本原则是:船舶各自靠本船右舷一侧通航分道航行,取消船舶过河航行航线,避免船舶上下水交叉。
根据《规定》确定的航行规则和技术要求,三峡库区航道航标配布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原来库区的航标配布是按照山区航道的特性,主要考虑上水船舶航法设计的,其配布原则和设计思想符合山区河流天然航道船舶航行特点。实施船舶定线制后,航标配布改变为:在长江干线主航道两侧连续配布侧面标,准确标示航道的侧面界限;取消了原先设置的过河标、沿岸标,在长江干线与支流河口汇合处设置左右通航标;在通航控制河段仍然设置通行信号标。
1.工程建设范围
工程建设范围为宜昌白水溪(上游里程54km)至忠县神溪口(上游里程422.5km),全长368.5km的库区航道。
工程采取的是分段分项目逐步实施,分为湖北段(鳊鱼溪以下河段)、重庆段(鳊鱼溪—忠县),新建航标分别于2003年10月1日和2004年1月1日正式启用。
2.工程主要建设内容
工程包括:航标工程建设;雾情观察哨通信设施(13处);水上安全信息广播系统(1套);航标遥测监控系统(1套);水上交通监督和航道维护船用雷达(各10台);雷达应答器(2台);在特殊河段设置交通安全标志和航道综合指示牌,以及库区水下地形测绘与航行图籍编制。
其中,航标遥测监控系统先期在鳊鱼溪—三峡大坝共98.5km河段实施。
3.航标配布主要技术标准
1)航标配布为第一类航标配布;
2)设标最小水深2.9m,设标宽度不小于140m;
3)同岸一侧相邻两座岸标间距不大于1500m,同侧相邻两座浮标或相邻岸标与浮标间距不大于1000m。弯曲、单向通航控制和通视条件不良河段适当加密。
4.航标结构、航标灯和电源技术要求
1)浮体采用10m钢质标志船,标体采用钢骨架的玻璃钢结构。
2)设置在岸上的侧面标大部分为杆形灯桩,高度7.5m,顶标标牌采用左锥、右罐的铝合金材料,贴反光膜。
3)航标灯全部选用Ф155mmLED光源灯器。岸标全部配置太阳能电池及4V免维护铅酸蓄电池(少量采用碱性镉镍电池),浮标全部配置4V免维护铅酸蓄电池。
5.工程建设规模
在139m蓄水期航道配套设施建设工程中,共建设各类航标888座,设置通行控制台7个(三处控制河段),航道综合指示牌22处,交通安全警示牌96个。
目前,库区航道维护尺度提高为2.9m×100m×1000m;
三峡库区航路改革航道配套设施的建设,为船舶定线制的实施提供了基础和平台,为船舶安全航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是长江上游航道航标的一次重大改革和发展。
按照交通部的统一部署,长江干线的航路改革,芜湖至南京段和丰都至忠县段于2005年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